一種汽車空調蒸發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19:22:46 1
專利名稱:一種汽車空調蒸發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用空調的蒸發器,尤其適用於汽車平行流蒸發器,屬製冷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空調蒸發器結構形式有三種管片式、層疊式和平行流式。其中管片式蒸發器多用於歐洲車系;較為流行且技術基本成熟的是層疊式蒸發器,層疊式蒸發器成型板形狀複雜,加工工藝難度大,成本較高,且不能滿足大換熱量的要求,使用範圍受限;平行流蒸發器採用雙排扁管加百葉窗翅片的結構,具有重量輕,製造成本低,散熱性能穩定,結構緊湊,和耐腐蝕性好等優點,將逐漸替代其它形式蒸發器(層疊式蒸發器或管片式蒸發器)。 但因現有的平行流蒸發器存在著製造過程中焊接質量難以保證、內部流道分布不均勻導致熱交換不充分、缺乏對芯體表面水分的處理措施等缺陷,影響了蒸發器整體的製冷能力。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的汽車平行流蒸發器存在的弊病,提供一種汽車空調蒸發器,它通過採用連體式節流板、隔流板和分段式焊接墊片等結構,可有效地保證集流室的焊接質量,並在減少焊接漏點的基礎上改善蒸發器換熱性能。本實用新型所述問題是以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汽車空調蒸發器,構成中包括上集流室總成和下集流室總成。所述上集流室總成包括前上集流室、後上集流室和節流板;所述前上集流室和後上集流室並列布置,均為長四面體殼體,其中上表面呈弧面造型,下底面設置插入導流扁管的安裝孔,殼體內部帶有節流板插槽;所述節流板設置有節流孔,節流孔形狀、尺寸及數量根據設計要求確定,節流板為前後連體結構,與前、後上集流室節流板插槽配裝後將前、後上集流室聯接在一起;所述下集流室總成包括前下集流室、後下集流室、隔流板和焊接墊片。所述前下集流室為長四面體殼體,其中下底面呈弧面造型,上表面設置插入導流扁管的安裝孔,前面設置與製冷劑進口管、出口管配裝的長孔,殼體內部中間位置帶有隔流板插槽;所述後下集流室為長四面體殼體,其中下底面呈弧面造型,上表面設置插入導流扁管的安裝孔,殼體內部中間位置帶有隔流板插槽;所述隔流板為前後連體結構,與前、後下集流室隔流板插槽配裝後將前、後下集流室聯接在一起;所述焊接墊片為分段式結構,採用帶焊接層雙面翻邊的板材,並開設過流孔,焊接墊片的長度及過流孔數量、形狀、尺寸根據需求確定,焊接墊片與前、後下集流室鉚接後焊接,相鄰焊接墊片之間留有一定間隙。上述汽車空調蒸發器,構成中還包括導流扁管和翅片;所述導流扁管為兩排以上的微管道多孔扁管,扁管上下兩端分別插入上、下集流室總成中設置的導流扁管的安裝孔, 扁管之間夾有矩形翅片,兩側翅片與側邊板固定連接。上述汽車空調蒸發器,構成中還包括側邊板和集流室端蓋;所述側邊板位於導流扁管兩側上、下集流室總成之間,所述集流室端蓋分別安裝在上、下集流室的八個埠位置。上述汽車空調蒸發器,構成中還包括製冷劑進口管、出口管和壓板;所述製冷劑進口管、出口管分別穿過前下集流室的進口管、出口管配裝長孔後與前下集流室連接。所述壓板將製冷劑進口管和出口管與車體前圍內壁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對現有汽車平行流蒸發器進行了改進,通過蒸發器隔流板及節流板連體式結構設計可有效降低標準裝配工時,減少裝配過程中隔流板及節流板脫落現象,提高芯體焊接質量。蒸發器集流室之間採用帶焊接層雙面翻邊的板材進行鉚接後焊接,有效提高焊接件首次檢驗合格率。將焊接墊片切割成多段(2段以上),相鄰焊接墊片之間留有一定間隙,冷凝水可通過此間隙流出芯體表面,解決了蒸發器表面凝結水的導流問題,提高了蒸發器整體製冷能力。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合理的結構特點,降低了產品對加工工藝的要求,從而減少製造成本,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一種汽車空調蒸發器的整體結構圖;圖2是一種汽車空調蒸發器的上集流室結構圖;圖3是圖2中A向視圖;圖4是一種汽車空調蒸發器的下集流室結構圖;圖5是圖4中B向視圖;圖6是圖4中C向視圖。圖中各標號為1、壓板,2、製冷劑進口管,3、上集流室總成,4、扁管,5、下集流室總成,6、製冷劑出口管,7、節流板,8、節流板插槽,9、隔流板,10、焊接墊片,11、流水孔,12、隔流板插槽,13、集流室端蓋,14、側邊板,15、翅片。
具體實施方式
參看
圖1 圖5,本實用新型構成中包括上集流室總成3和下集流室總成5。所述上集流室總成3包括前上集流室、後上集流室和節流板7。所述前上集流室和後上集流室並列布置,均為長四面體殼體,其中上表面呈弧面造型,下底面設置插入導流扁管的安裝孔,殼體內部帶有節流板插槽8 ;所述節流板7設置有節流孔,節流孔形狀、尺寸及數量根據設計要求確定,節流板7為前後連體結構,與前、後上集流室節流板插槽8配裝後將前、後上集流室聯接在一起;所述下集流室總成5包括前下集流室、後下集流室、隔流板9和焊接墊片10。所述前下集流室為長四面體殼體,其中下底面呈弧面造型,上表面設置插入導流扁管的安裝孔,前面設置與製冷劑進口管2、製冷劑出口管6配裝的長孔,殼體內部中間位置帶有隔流板插槽12 ;所述後下集流室為長四面體殼體,其中下底面呈弧面造型,上表面設置插入導流扁管的安裝孔,殼體內部中間位置帶有隔流板插槽12 ;所述隔流板9為前後連體結構,與前、後下集流室隔流板插槽12配裝後將前、後下集流室聯接在一起;所述焊接墊片10為分段式結構,採用帶焊接層雙面翻邊的板材,並開設過流孔,焊接墊片10的長度及過流孔數量、形狀、尺寸根據需求確定,焊接墊片10與前、後下集流室鉚接後焊接,相鄰焊接墊片之間留有一定間隙。[0019]參看
圖1、圖6,本實用新型構成中還包括導流扁管和翅片15。所述導流扁管為兩排以上的微管道多孔扁管4,扁管4上下兩端分別插入上、下集流室總成中設置的導流扁管的安裝孔,扁管之間夾有矩形翅片15,兩側翅片15與側邊板14固定連接。參看
圖1,本實用新型構成中還包括側邊板14、集流室端蓋13、製冷劑進口管2、 製冷劑出口管6和壓板1。所述側邊板14位於導流扁管兩側上、下集流室總成之間,所述集流室端蓋13分別安裝在上、下集流室的八個埠位置。所述製冷劑進口管2、製冷劑出口管 6分別穿過前下集流室的製冷劑進口管、出口管連接長孔後與前下集流室連接。所述壓板1 將製冷劑進口管2和製冷劑出口管6與車體前圍內壁固定連接。參看圖4、圖6,本實用新型連接在前下集流室與後下集流室之間的焊接墊片10被切割成多段(2段以上),相鄰段焊接墊片10之間留有一定間隙,形成流水孔11,冷凝水可通過此間隙流出芯體表面,解決了蒸發器表面凝結水的導流問題,提高蒸發器整體製冷能力。參看
圖1 圖6,汽車空調蒸發器的工作過程是製冷劑通過製冷劑進口管2進入前下集流室右半部分,通過焊接墊片10的過流孔進入後下集流室右半部分,製冷劑向上流動通過雙排微管道多孔扁管4進入前上集流室和後上集流室後,製冷劑向下流動通過雙排微管道多孔扁管流入後下水室左半部分,製冷劑再通過焊接墊片10過流孔進入前下水室左半部分,最後由製冷劑出口管6流出完成一個完整的製冷循環。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空調蒸發器,其特徵是,構成中包括上集流室總成(3)和下集流室總成 (5);所述上集流室總成(3)包括前上集流室、後上集流室和節流板(7);所述前上集流室和後上集流室並列布置,均為長四面體殼體,其中上表面呈弧面造型,下底面設置插入導流扁管的安裝孔,殼體內部帶有節流板插槽(8),所述節流板(7)設置有節流孔,節流板(7)為前後連體結構,與前、後上集流室節流板插槽(8)配裝後將前、後上集流室聯接在一起;所述下集流室總成(5)包括前下集流室、後下集流室、隔流板(9)和焊接墊片(10),所述前下集流室為長四面體殼體,其中下底面呈弧面造型,上表面設置插入導流扁管的安裝孔,前面設置與製冷劑進口管(2)、製冷劑出口管(6)配裝的長孔,殼體內部中間位置帶有隔流板插槽(12),所述後下集流室為長四面體殼體,其中下底面呈弧面造型,上表面設置插入導流扁管的安裝孔,殼體內部中間位置帶有隔流板插槽(12),所述隔流板(9)為前後連體結構,與前、後下集流室隔流板插槽(12)配裝後將前、後下集流室聯接起來,所述焊接墊片(10)為分段式結構,並開設過流孔,焊接墊片(10)與前、後下集流室鉚接後焊接,相鄰焊接墊片之間留有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空調蒸發器,其特徵是,構成中還包括翅片(15);所述導流扁管為兩排以上的微管道多孔扁管(4),扁管(4)上下兩端分別插入上、下集流室總成中設置的導流扁管的安裝孔,扁管之間夾有矩形翅片(15),兩側翅片(15)與側邊板(14)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空調蒸發器,其特徵是,所述側邊板(14)位於導流扁管兩側上、下集流室總成之間,所述集流室端蓋(13)分別安裝在上、下集流室的八個埠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空調蒸發器,其特徵是,所述製冷劑進口管(2)、出口管 (6 )分別穿過前下集流室的進口管、出口管連接長孔後與前下集流室連接,壓板(1)將進口管和出口管與車體前圍內壁固定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汽車空調蒸發器,它包括上集流室總成和下集流室總成;所述上集流室總成包括前上集流室、後上集流室和節流板。所述前上集流室和後上集流室下底面設置導流扁管的安裝孔,內部帶有節流板插槽;所述節流板為連體結構,與節流板插槽配裝;所述下集流室總成包括前下集流室、後下集流室、隔流板和焊接墊片;所述前下集流室上表面設置導流扁管的安裝孔,內部帶有隔流板插槽;所述後下集流室上表面設置導流扁管的安裝孔,內部帶有隔流板插槽;所述隔流板為連體結構;所述焊接墊片為分段式結構,並開設過流孔,相鄰焊接墊片之間留有間隙。本實用新型保證了集流室的焊接質量,改善了蒸發器換熱性能。
文檔編號F25B39/02GK202126118SQ201120177570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30日
發明者崔曉旭, 王棟, 甄永敏, 範海濤, 鄭樹起 申請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