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腐性能優良的茶葉包裝袋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16:19:26 1
專利名稱:一種防腐性能優良的茶葉包裝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茶葉包裝領域,具體的說是指一種防腐性能優良的茶葉包裝袋。
背景技術: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品茶以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共有六大茶系,綠茶(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龍井茶、碧螺春、都勻毛尖以及信陽毛尖為代表),黃茶(以霍山黃芽,蒙洱銀針為代表),白茶(以白毫銀針、白牡丹為代表),青茶(以安溪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凍頂烏龍茶為代表),紅茶(以祁門紅茶,坦洋功夫紅茶為代表),黑茶(以六堡茶,普洱茶,渠江薄片為代表)。茶葉是一種幹品,極易吸溼受潮而產生質變,它對水分、異味的吸附很強,而香氣又極易揮發。當茶葉保管不當時,在水分、溫溼度、光、氧等因子的作用下,會引起不良的生化反應和微生物的活動,從而導致茶葉質量的變化,故存放時,用什麼盛器,用什麼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茶葉包裝就應運而生。茶葉包裝是指根據客戶需求對茶葉進行包裝,以促進茶葉商品銷售。一個好的茶葉包裝設計可以讓茶葉的身價提高數倍,茶葉包裝已經是中國茶葉產業重要環節。茶葉包裝主要分小包裝和禮盒包裝。小包裝是為了方便客戶泡茶,按照定量克數進行的小包裝,以泡袋來包裝茶葉。現有的茶葉小包裝袋主要是由外層材料和內層薄膜貼合而成;而外層大部分為塑料製作而成;現在大量的茶葉包裝袋的使用,塑料的無法自然降解性,也給環境也帶來一定的影響,另外部分塑料的防腐性能差,容易導致包裝袋裡的茶葉發黴或者腐爛。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是一種防腐性能優良的茶葉包裝袋,其主要目的在於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種防腐性能優良的茶葉包裝袋,包括有相互貼合為一體的外層和內層,所述外層為OPP層,內層為共聚物層。所述共聚物為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OPP及其鈉鹽除莠活性很高,並且有廣譜的殺菌除黴能力,而且無毒無味,是較好的防腐劑,可用於水果蔬菜的防黴保鮮,特別是用於柑桔類的防黴,也可用於處理檸檬、菠蘿、瓜、果、梨、桃、西紅柿和黃瓜等,可使腐爛降低最低限度。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含量在50%以上的氯乙烯共聚物,這種共聚物耐老化,耐臭氧,機械性能好,能溶於四氫呋喃、環己酮及氯苯等有機溶劑,溶液具有較好的粘合性與成膜性。用這種共聚物製得的薄膜無毒、透明,具有極低的透氣性與透溼性,是極好的食品包裝材料。這種共聚物也是一種優良的防腐蝕材料。本實用新型內、外層所採用的OPP以及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均為防腐性能優良的產品,兩種結合為一體的時候,使其防腐效果更加明顯,利於茶葉的保鮮和防腐。這兩種相對於之前所採用的產品,更容易分解或者降解,有利於環境保護。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側向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圖2所示,一種防腐性能優良的茶葉包裝袋,包括有相互貼合為一體的外層I和內層2,外層I為OPP層,內層2為共聚物層。共聚物為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OPP中文意為鄰苯基苯酚,鄰苯基苯酚及其鈉鹽除莠活性很高,並且有廣譜的殺菌除黴能力,而且無毒無味,是較好的防腐劑,可用於水果蔬菜的防黴保鮮,特別是用於柑桔類的防黴,也可用於處理檸檬、菠蘿、瓜、果、梨、桃、西紅柿和黃瓜等,可使腐爛降低最低限度。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含量在50%以上的氯乙烯共聚物,這種共聚物耐老化,耐臭氧,機械性能好,能溶於四氫呋喃、環己酮及氯苯等有機溶劑,溶液具有較好的粘合性與成膜性。用這種共聚物製得的薄膜無毒、透明,具有極低的透氣性與透溼性,是極好的食品包裝材料。這種共聚物也是一種優良的防腐蝕材料。本實用新型內、外層所採用的OPP以及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均為防腐性能優良的產品,兩種結合為一體的時候,使其防腐效果更加明顯,利於茶葉的保鮮和防腐。這兩種相對於之前所採用的產品,更容易分解或者降解,有利於環境保護。上述僅為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並不局限於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於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行為。
權利要求1.一種防腐性能優良的茶葉包裝袋,包括有相互貼合為一體的外層和內層,其特徵是所述外層為OPP層,內層為共聚物層。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防腐性能優良的茶葉包裝袋,其特徵是所述共聚物為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
專利摘要一種防腐性能優良的茶葉包裝袋,包括有相互貼合為一體的外層和內層,外層為OPP層,內層為共聚物層。本實用新型內、外層所採用的OPP以及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均為防腐性能優良的產品,兩種結合為一體的時候,使其防腐效果更加明顯,利於茶葉的保鮮和防腐。這兩種相對於之前所採用的產品,更容易分解或者降解,有利於環境保護。
文檔編號B32B27/32GK202518554SQ20122019712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4日
發明者劉德雲 申請人:劉德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