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回流A2O水處理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23:05:3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汙水處理技術領域,特別的涉及一種自回流A2O水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A2O工藝(厭氧-缺氧-好氧活性汙泥法脫氮工藝)是20世紀70時代由美國一些專家在厭氧-好氧法脫氮工藝的基礎上開發的,其宗旨是開發能夠同步脫氮處理的汙水處理工藝。其主要特點為:厭氧、缺氧、好氧三種不同的環境條件和種類微生物菌群的有機配合,能同時具有去除有機物、脫氮除磷的功能;在同時脫氧除磷去除有機物的工藝中,該工藝流程最為簡單,總的水力停留時間也少於同類其他工藝;在厭氧—缺氧—好氧交替運行下,絲狀菌不會大量繁殖,SVI一般小於100,不會發生汙泥膨脹;汙泥沉降性較好。常用於處理生活汙水與工業廢水。
A2O工藝實現同步脫氮除磷需通過回流泵將好氧池的出水回流至缺氧池,實現反硝化脫氮,同時厭氧池、缺氧池需利用攪拌設備使泥水充分混合去除有機物和氮,造成設備投資成本較高和運行電耗較高,導致A2O工藝水處理成本較高。針對上述問題,研發具有好氧池出水自回流、缺氧池厭氧池水流自攪拌功能的A2/O工藝技術裝置,是降低A2/O工藝技術水處理成本的重要手段。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運行成本較低、汙水處理效果較好,能夠實現好氧池出水自回流、缺氧池厭氧池水流自攪拌功能的自回流A2O水處理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自回流A2O水處理裝置,包括從左向右依次相隔設置的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好氧反應池以及沉澱池;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與好氧反應池之間相鄰的側壁上設置過水孔,所述好氧反應池的底部與所述沉澱池的底部相連通;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靠近底部的位置上設置有進水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好氧反應池內的側壁上設置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位於好氧反應池內的液面上方;所述好氧反應池內還設置有用於對汙水進行攪拌並將汙水提升至液面上方的提升攪拌裝置,所述提升攪拌裝置上具有用於將提升的汙水排出的出水口,該出水口出水時朝向所述集水槽上方的槽口;所述集水槽通過管道連接至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的進水管。
採用上述結構,通過在好氧反應池內設置提升攪拌裝置,能夠對好氧反應池進行充分攪拌並將汙水提升到液面以上,同時,在好氧反應池的側壁上設置集水槽,並使提升攪拌裝置提升到液面的汙水經過出水口倒入集水槽中,並通過集水槽底部的管道送入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的進水管中,從而實現好氧反應池中的汙水自回流。無需單獨設置回流泵,減少了設備投資成本,降低運行電耗。另外,提升攪拌裝置對好氧反應池內地汙水進行充分攪拌,使得空氣能夠充分進入到好氧反應池的待處理汙水中,提高好氧反應池內的汙水處理效率。
作為優化,所述提升攪拌裝置包括整體呈圓柱形的攪拌架,所述攪拌架上具有同軸設置的轉軸,所述轉軸上連接設置有用於驅動所述攪拌架旋轉的驅動電機;所述攪拌架的轉軸沿垂直於所述集水槽所在側壁的方向水平架設在所述好氧反應池內,其下半部分位於所述好氧反應池內的液面下;所述攪拌架的外圓面上具有若干沿周向均勻布置的取水筒,所述取水筒朝向所述集水槽的一端具有開口,且該開口端順沿所述攪拌架的旋轉方向傾斜設置,使取水筒隨攪拌架旋轉出液面時該開口端斜向上裝滿汙水,並在經過攪拌架的最高點後繼續向下旋轉的過程中,該開口端斜向下將水倒進所述集水槽中。
採用上述結構,工作時,攪拌架在驅動電機的作用下帶動取水筒旋轉,由於取水筒具有開口的一端沿旋轉的方向傾斜設置,當取水筒從攪拌架底部向上旋轉到攪拌架頂部的過程中,具有開口的一端始終高於另一端,從而能夠從好氧反應池中舀滿水;當取水筒從攪拌架頂部向下旋轉到攪拌架底部的過程中,具有開口的一端始終低於另一端,使得取水筒中的水能夠倒入到集水槽中。從而使得攪拌架在對汙水進行攪拌的過程中,將汙水提升到液面上方。實現汙水的自回流。上述結構簡單,製造成本較低。
作為優化,所述攪拌架內還設置有若干個沿圓周方向均勻布置的填料籠;所述填料籠內充填有填料,所述填料的表面能夠附著生長用於處理汙水的微生物。
採用上述結構,當攪拌架對汙水進行攪拌時,填料籠與汙水充分接觸,使得填料籠內的填料表面的微生物能夠對汙水進行處理,有利於提高汙水處理的效率。
作為優化,所述填料採用ZH30型顆粒活性碳填料、椰殼活性碳填料、懸浮球填料、鮑爾環填料、海爾環填料、多面空心球填料、花環填料、改性生物懸浮填料中的一種或幾種混合而成。
作為優化,所述好氧反應池寬度方向上的兩個側壁上各設置有一個所述集水槽,所述取水筒在所述攪拌架的軸線方向上對稱設置有兩排,且每一排所述取水筒的開口端均朝向鄰近的所述集水槽。
採用上述結構,使得兩排取水筒中的相鄰的兩個取水筒形成V型,當攪拌架旋轉時,取水筒能夠從兩側同時取水,並分別排到對應的集水槽中,提高取水的效率,兩側對稱設置,能夠使取水量更加的均勻,避免集中往一個集水槽內倒水而造成溢流。
作為優化,所述集水槽位於所述攪拌架的軸線上方且靠近該軸線的位置,所述集水槽緊貼所在的側壁設置,且該側壁高於所述攪拌架的最高點。
採用上述結構,可以防止取水筒經過攪拌架的最高點後,將水洩到好氧反應池外。同時,由於集水槽緊貼側壁設置,使得被側壁阻擋的水能夠順側壁流進集水槽內,提高自回流的效率。
作為優化,所述提升攪拌裝置沿所述集水槽的長度方向設置有多個,且相鄰兩個所述提升攪拌裝置的轉軸通過鏈條相連。
這樣,可以提高回流的效率以及汙水處理的效率。同時,一個驅動電機可以驅動多個提升攪拌裝置,有利於降低成本。
作為優化,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的底部朝向所述好氧反應池方向延伸形成進水區,使所述好氧反應池的底面高於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的底面;所述進水區內沿左右方向等距布置有多個隔板,所述隔板沿前後方向的一端與側壁相連,另一端與側壁間隔設置;相鄰兩個所述隔板分別與前後方向上的兩個側壁相連,使所述進水區內形成連續的S型通道;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的進水管位於所述進水區靠近所述沉澱池的一側。
採用上述設置,使得進水在進水區內沿連續的S型通道流入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內,在流動的過程中,因水流需連續改變流向,同時,進水區位於所述好氧反應池的底部的下方,形成缺氧環境,從而使得在進水的過程中完成缺氧攪拌,從而減少了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內的攪拌裝置,實現自攪拌功能,降低了成本。
作為優化,所述好氧反應池的底面沿朝向所述沉澱池的方向傾斜向下設置,所述沉澱池的底面沿朝向所述好氧反應池的方向傾斜向下設置,在所述好氧反應池的底面與所述沉澱池的底面相交接的最低處設置有排泥管。
這樣,能夠快速將沉澱的汙泥集中在排泥管所在位置,方便將沉澱的汙泥快速排出,有利於提高汙水處理的效率。
作為優化,所述沉澱池的側壁上設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高度低於所述好氧反應池內的液面。
這樣,可以通過溢流的方式將經過處理的水從該出水管進行收集。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運行成本較低、汙水處理效果較好,能夠實現好氧池出水自回流、缺氧池厭氧池水流自攪拌功能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A-A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2-好氧反應池、3-沉澱池、4-提升攪拌裝置、11-進水區、12-進水管、21-集水槽、22-排泥管、41-攪拌架、42-驅動電機、43-取水筒、44-填料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時:如圖1~圖3所示,一種自回流A2O水處理裝置,包括從左向右依次相隔設置的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好氧反應池2以及沉澱池3;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與好氧反應池2之間相鄰的側壁上設置過水孔,所述好氧反應池2的底部與所述沉澱池3的底部相連通;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靠近底部的位置上設置有進水管,所述好氧反應池2內的側壁上設置有集水槽21,所述集水槽21位於好氧反應池內的液面上方;所述好氧反應池2內還設置有用於對汙水進行攪拌並將汙水提升至液面上方的提升攪拌裝置4,所述提升攪拌裝置4上具有用於將提升的汙水排出的出水口,該出水口出水時朝向所述集水槽21上方的槽口;所述集水槽21通過管道連接至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的進水管12。
採用上述結構,通過在好氧反應池內設置提升攪拌裝置,能夠對好氧反應池進行充分攪拌並將汙水提升到液面以上,同時,在好氧反應池的側壁上設置集水槽,並使提升攪拌裝置提升到液面的汙水經過出水口倒入集水槽中,並通過集水槽底部的管道送入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的進水管中,從而實現好氧反應池中的汙水自回流。無需單獨設置回流泵,減少了設備投資成本,降低運行電耗。另外,提升攪拌裝置對好氧反應池內地汙水進行充分攪拌,使得空氣能夠充分進入到好氧反應池的待處理汙水中,提高好氧反應池內的汙水處理效率。
實施時,所述提升攪拌裝置4包括整體呈圓柱形的攪拌架41,所述攪拌架41上具有同軸設置的轉軸,所述轉軸上連接設置有用於驅動所述攪拌架41旋轉的驅動電機42;所述攪拌架41的轉軸沿垂直於所述集水槽21所在側壁的方向水平架設在所述好氧反應池2內,其下半部分位於所述好氧反應池2內的液面下;所述攪拌架41的外圓面上具有若干沿周向均勻布置的取水筒43,所述取水筒43朝向所述集水槽21的一端具有開口,且該開口端順沿所述攪拌架41的旋轉方向傾斜設置,使取水筒43隨攪拌架41旋轉出液面時該開口端斜向上裝滿汙水,並在經過攪拌架41的最高點後繼續向下旋轉的過程中,該開口端斜向下將水倒進所述集水槽21中。
採用上述結構,工作時,攪拌架在驅動電機的作用下帶動取水筒旋轉,由於取水筒具有開口的一端沿旋轉的方向傾斜設置,當取水筒從攪拌架底部向上旋轉到攪拌架頂部的過程中,具有開口的一端始終高於另一端,從而能夠從好氧反應池中舀滿水;當取水筒從攪拌架頂部向下旋轉到攪拌架底部的過程中,具有開口的一端始終低於另一端,使得取水筒中的水能夠倒入到集水槽中。從而使得攪拌架在對汙水進行攪拌的過程中,將汙水提升到液面上方。實現汙水的自回流。上述結構簡單,製造成本較低。
實施時,所述攪拌架41內還設置有若干個沿圓周方向均勻布置的填料籠44;所述填料籠44內充填有填料,所述填料的表面能夠附著生長用於處理汙水的微生物。
採用上述結構,當攪拌架對汙水進行攪拌時,填料籠與汙水充分接觸,使得填料籠內的填料表面的微生物能夠對汙水進行處理,有利於提高汙水處理的效率。
實施時,所述填料採用ZH30型顆粒活性碳填料、椰殼活性碳填料、懸浮球填料、鮑爾環填料、海爾環填料、多面空心球填料、花環填料、改性生物懸浮填料中的一種或幾種混合而成。具體實施時,可以採用其他能夠附著生長用於處理汙水的微生物的填料混合,而不限於前述填料種類。
實施時,所述好氧反應池2寬度方向上的兩個側壁上各設置有一個所述集水槽21,所述取水筒43在所述攪拌架41的軸線方向上對稱設置有兩排,且每一排所述取水筒43的開口端均朝向鄰近的所述集水槽21。
採用上述結構,使得兩排取水筒中的相鄰的兩個取水筒形成V型,當攪拌架旋轉時,取水筒能夠從兩側同時取水,並分別排到對應的集水槽中,提高取水的效率,兩側對稱設置,能夠使取水量更加的均勻,避免集中往一個集水槽內倒水而造成溢流。
實施時,所述集水槽21位於所述攪拌架41的軸線上方且靠近該軸線的位置,所述集水槽21緊貼所在的側壁設置,且該側壁高於所述攪拌架41的最高點。
採用上述結構,可以防止取水筒經過攪拌架的最高點後,將水洩到好氧反應池外。同時,由於集水槽緊貼側壁設置,使得被側壁阻擋的水能夠順側壁流進集水槽內,提高自回流的效率。
實施時,所述提升攪拌裝置4沿所述集水槽21的長度方向設置有多個,且相鄰兩個所述提升攪拌裝置4的轉軸通過鏈條相連。
這樣,可以提高回流的效率以及汙水處理的效率。同時,一個驅動電機可以驅動多個提升攪拌裝置,有利於降低成本。
實施時,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的底部朝向所述好氧反應池2方向延伸形成進水區11,使所述好氧反應池2的底面高於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的底面;所述進水區11內沿左右方向等距布置有多個隔板,所述隔板沿前後方向的一端與側壁相連,另一端與側壁間隔設置;相鄰兩個所述隔板分別與前後方向上的兩個側壁相連,使所述進水區11內形成連續的S型通道;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的進水管位於所述進水區11靠近所述沉澱池3的一側。
採用上述設置,使得進水在進水區內沿連續的S型通道流入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內,在流動的過程中,因水流需連續改變流向,同時,進水區位於所述好氧反應池的底部的下方,形成缺氧環境,從而使得在進水的過程中完成缺氧攪拌,從而減少了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內的攪拌裝置,實現自攪拌功能,降低了成本。
實施時,所述好氧反應池2的底面沿朝向所述沉澱池3的方向傾斜向下設置,所述沉澱池3的底面沿朝向所述好氧反應池2的方向傾斜向下設置,在所述好氧反應池2的底面與所述沉澱池3的底面相交接的最低處設置有排泥管22。
這樣,能夠快速將沉澱的汙泥集中在排泥管所在位置,方便將沉澱的汙泥快速排出,有利於提高汙水處理的效率。
實施時,所述沉澱池3的側壁上設置有出水管31,所述出水管31的高度低於所述好氧反應池2內的液面。
這樣,可以通過溢流的方式將經過處理的水從該出水管進行收集。
具體實施時,所述排泥管22和出水管31可為塑料管或金屬管制作,所述攪拌架41的轉軸通過軸承支撐設置在所述集水槽21所在側壁上,所述驅動電機42的輸出軸以及所述攪拌架41的轉軸的一端均安裝有鏈輪,所述驅動電機42與所述攪拌架41之間通過不鏽鋼鏈條連接傳動。所述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與好氧反應池2之間的過水孔大小根據各池的流量確定;所述集水槽21的深度以及容量根據回流水的流量大小確定。所述攪拌架41、取水筒43、填料籠44等均由不鏽鋼材料製作。
一種自回流A2O水處理裝置技術原理:汙水與集水槽21中的回流液由進水管12進入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混合液在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的進水區12中沿S型通道與汙泥充分混合反應,水中部分有機物被去除,回流液中的硝酸鹽在反硝化細菌作用下轉化為氮氣,聚磷菌在厭氧條件下充分釋放磷;進水及回流液在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被處理後流入好氧反應池2,在電機42的作用下帶動攪拌架41轉動,從而使得安裝在攪拌架41上的填料籠44、取水筒43一同轉動,取水筒43進入好氧反應池2液面下方使筒內裝滿水,離開水面後經過攪拌架41的最高點後倒水,進入集水槽21成為回流液,在重力作用下回流液經自管道流入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實現好氧反應池2混合液自回流至厭氧缺氧混合反應池1,在好氧反應池2內活性汙泥及填料表面附著生長生物膜作用下,有機物被進一步去除,氨氮被轉化為硝態氮,同時部分硝態氮在生物膜的反硝化作用下被去除,汙水最終經沉澱池3沉澱後達標排放。
實施例1
多面空心球填料、ZH30型顆粒活性碳填料、懸浮球填料、鮑爾環填料的體積之比為:0.4:0.4:0.1:0.1;所述多面空心球填料的粒徑為25mm,ZH30型顆粒活性碳填料的直徑為3~6mm、長度4~10mm,懸浮球填料的粒徑為80mm,鮑爾環填料的粒徑為25mm;好氧反應池混合液自回流比為50%。汙水最佳處理效果達到:COD去除率大於90%,氨氮去除率均大於90%,總氮去除率大於70%,總磷去除率大於60%;與常規A2/O工藝相比,設備投資下降10%,電耗下降10%。
實施例2
多面空心球填料、ZH30型顆粒活性碳填料、懸浮球填料、鮑爾環填料的體積之比為:0.1:0.3:0.4:0.2;所述多面空心球填料的粒徑為25mm,ZH30型顆粒活性碳填料的直徑為3~6mm、長度4~10mm,懸浮球填料的粒徑為80mm,鮑爾環填料的粒徑為25mm;好氧反應池混合液自回流比為70%。汙水最佳處理效果達到:COD去除率大於90%,氨氮去除率均大於90%,總氮去除率大於70%,總磷去除率大於60%;與常規A2/O工藝相比,設備投資下降10%,電耗下降10%。
實施例3
多面空心球填料、ZH30型顆粒活性碳填料、懸浮球填料、鮑爾環填料的體積之比為:0.3:0.3:0.2:0.2;所述多面空心球填料的粒徑為25mm,ZH30型顆粒活性碳填料的直徑為3~6mm、長度4~10mm,懸浮球填料的粒徑為80mm,鮑爾環填料的粒徑為25mm;好氧反應池混合液自回流比為100%。汙水最佳處理效果達到:COD去除率大於90%,氨氮去除率均大於90%,總氮去除率大於70%,總磷去除率大於60%;與常規A2/O工藝相比,設備投資下降10%,電耗下降10%。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以本實用新型為限制,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