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拆卸緊固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15:09:16 2
本實用新型屬於產品組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拆卸緊固結構。
背景技術:
在現有工業控制及電氣傳動產品中,常涉及到不同組合件之間的可拆裝連接,而現有的可拆裝連接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遮蔽危險電壓(元器件)的面蓋及相應電氣設備之間的連接,在防護等級要求IP20及以上等級的,需採用工具才能拆卸。
目前最新技術中,面蓋的緊固方式多種多樣,用得較為普遍的是採用標準螺釘緊固,但是由於標準螺釘頭的外形及顏色因素,對產品整體外觀帶來了負面影響,同時現有標準螺釘的緊固方式存在拆裝不簡便、拆下的螺釘容易遺失的缺陷。
現有一些卡扣結構則主要通過外力施加後卡合,結合強度較弱,存在緊固性的問題,同時在進行檢修或設備更換時,現有卡扣結構不便於面蓋的拆卸,影響檢修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組裝技術中存在安裝和拆卸不簡便,影響拆裝效率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可拆卸緊固結構,通過結構設計,使不同組合件組合連接的同時,降低其物料成本,同時拆裝操作簡便,且含帶防鬆脫功能。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提供一種可拆卸緊固結構,包括第一組合件、第二組合件以及用於固定所述第一組合件和第二組合件的螺釘件;
所述第一組合件上設有連接通孔,所述連接通孔的底部設有第一卡合部;
所述第二組合件在所述連接通孔對應位置設有第二卡合部;
所述螺釘件包括受力部、限位部和卡扣部,所述限位部位於所述受力部和卡扣部之間;
所述螺釘件可轉動地設置於所述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之間;
所述可拆卸緊固結構處於組合狀態時,所述受力部位於所述連接通孔中,且所述限位部與所述第一卡合部卡扣連接,所述卡扣部與所述第二卡合部卡扣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第一圓弧壁和第二圓弧壁,所述第一圓弧壁和第二圓弧壁位於所述連接通孔的底部,所述限位部為軸肩結構,所述限位部位於所述第一圓弧壁和第二圓弧壁之間,所述第一圓弧壁和第二圓弧壁上分別設有第一卡塊和第二卡塊,所述限位部靠近所述受力部的一面與所述連接通孔的底部接觸,所述限位部靠近所述卡扣部的一面與所述第一卡塊和第二卡塊接觸,將所述限位部限制於所述連接通孔底部。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圓弧壁、第二圓弧壁與所述連接通孔同圓心,且所述第一圓弧壁與第二圓弧壁之間留有間隔,所述第一圓弧壁朝向所述第二圓弧壁的一端設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圓弧壁朝向所述第一圓弧壁的一端設有第二凹陷部;
所述限位部外緣設置有沿其徑向延伸的凸出塊,所述凸出塊位於所述第一圓弧壁和第二圓弧壁之間的間隔中,所述凸出塊可跟隨所述螺釘件的轉動在所述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之間往返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通孔的底部還設置有第一凸點,所述第一凸點位於所述第一圓弧壁和第二圓弧壁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受力部的頂部設有第一槽部,所述第一槽部沿所述受力部的頂部端面向受力部的內部延伸,所述第一槽部沿所述受力部的徑向貫穿所述受力部的外周側壁,所述第一槽部的底部設有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的長度小於所述第一槽部。
進一步的,所述受力部的頂部與所述連接通孔的頂面平齊過渡。
進一步的,所述卡扣部包括旋轉軸和卡板,所述卡板的一端與所述旋轉軸的底部連接,另一端沿垂直於所述旋轉軸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卡合部為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側面設有卡勾,所述可拆卸緊固結構處於組合狀態時,所述卡扣部插入所述容置槽中,旋轉所述卡扣部,所述卡板與所述卡勾咬合。
進一步的,所述卡板的頂部設有第二凸點,所述卡勾的底部設有與所述第二凸點相適配的凹點。
進一步的,所述螺釘件的塑膠件。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組合件為面蓋,所述第二組合件為中殼。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可拆卸緊固結構,在第一組合件上設置第一卡合部,在第二組合件上設置第二卡合部,通過螺釘件的旋轉作用,將螺釘件上的限位件與第一卡合部卡扣連接,卡扣部與第二卡合部卡扣連接,即可將第一組合件和第二組合件組裝為一體,從其軸向上限制第一組合件和第二組合件之間的位移,當需要對第一組合件和第二組合件進行拆卸的時候,只需反方向旋轉螺釘件即可解除對第一組合件和第二組合件的限制,操作快捷方便,且不會對第一組合件和第二組合件產生損傷,有利於提高拆裝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可拆卸緊固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可拆卸緊固結構的截面示意圖;
圖4是圖3中B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組合件和螺釘件的組裝示意圖;
圖6是圖5中C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7是圖6中C處的第一組合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的俯視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螺釘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組合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圖10中D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12是圖11處的截面示意圖。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如下:
1、第一組合件;11、連接通孔;12、第一卡合部;121、第一圓弧壁;122、第二圓弧壁;123、第一凹陷部;124、第二凹陷部;125、間隔;126、第一凸點;127、第一卡塊;128、第二卡塊;13、轉動標識;2、第二組合件;21、第二卡合部;211、容置槽;212、卡勾;213、凹點;3、螺釘件;31、受力部;311、第一槽部;312、第二槽部;32、限位部;321、凸出塊;33、卡扣部;331、旋轉軸;332、卡板;333、第二凸點。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參見圖1~圖4和圖9所示,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可拆卸緊固結構,包括第一組合件1、第二組合件2以及用於固定所述第一組合件1和第二組合件2的螺釘件3;
所述第一組合件1上設有連接通孔11,所述連接通孔11的底部設有第一卡合部12;
所述第二組合件2在所述連接通孔11對應位置設有第二卡合部21;
所述螺釘件3包括受力部31、限位部32和卡扣部33,所述限位部32位於所述受力部31和卡扣部33之間;
所述螺釘件3可轉動地設置於所述第一卡合部12和第二卡合部21之間;
所述可拆卸緊固結構處於組合狀態時,所述受力部31位於所述連接通孔11中,且所述限位部32與所述第一卡合部12卡扣連接,所述卡扣部33與所述第二卡合部21卡扣連接,即可將第一組合件1和第二組合件2組裝為一體,從螺釘件3的軸向上限制第一組合件1和第二組合件2之間的位移。
當需要對第一組合件1和第二組合件2進行拆卸的時候,只需反方向旋轉螺釘件3即可解除對第一組合件1和第二組合件2的限制,操作快捷方便,且不會對第一組合件1和第二組合件2產生損傷,有利於提高拆裝效率,需要說明的是,當進行組合狀態解除時,可通過解除所述限位部32與所述第一卡合部12的卡扣連接,和/或解除所述卡扣部33與所述第二卡合部21的卡扣連接來實現。
參見圖5~圖9所示,所述第一卡合部12包括第一圓弧壁121和第二圓弧壁122,所述第一圓弧壁121和第二圓弧壁122位於所述連接通孔11的底部,所述限位部32為軸肩結構,所述螺釘件3的受力部31穿過並位於所述連接通孔11中,所述連接通孔11為圓形通孔,所述受力部31為柱形結構,所述限位部32位於所述第一圓弧壁121和第二圓弧壁122之間,所述第一圓弧壁121和第二圓弧壁122上分別設有第一卡塊127和第二卡塊128,所述限位部32靠近所述受力部31的一面與所述連接通孔11的底部接觸,所述限位部32靠近所述卡扣部33的一面與所述第一卡塊127和第二卡塊128接觸,將所述限位部32限制於所述連接通孔11底部,其作用是扣住螺釘件3,防止其在工作中朝第一組合件1的內側脫落。
所述第一圓弧壁121、第二圓弧壁122與所述連接通孔11同圓心,所述第一圓弧壁121和第二圓弧壁122的圓弧半徑相等,且所述第一圓弧壁121與第二圓弧壁122之間留有間隔125,所述限位部32可在第一圓弧壁121和第二圓弧壁122圍成的圓形區域中轉動,所述第一圓弧壁121朝向所述第二圓弧壁122的一端設有第一凹陷部123,所述第二圓弧壁122朝向所述第一圓弧壁121的一端設有第二凹陷部124,所述第一凹陷部123和第二凹陷部124分別位於所述第一圓弧壁121、第二圓弧壁122與所述連接通孔11接觸的位置。
所述限位部32外緣設置有沿其徑向延伸的凸出塊321,所述凸出塊321位於所述第一圓弧壁121和第二圓弧壁122之間的間隔125中,所述凸出塊321可跟隨所述螺釘件3的轉動在所述第一凹陷部123和第二凹陷部124之間往返運動,通過所述第一凹陷部123和第二凹陷部124對所述凸出塊321進行限位,從而對所述螺釘件3的轉動角度進行限位,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圓弧壁121和第二圓弧壁122之間的間隔125佔整個圓環的四分之一,故所述螺釘件3的旋轉角度為90°,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當所述凸出塊321位於所述第一凹陷部123時,所述第一組合件1和第二組合件2之間為組合狀態,所述限位部32在第一卡塊127、第二卡塊128和第一凹陷部123的共同作用下與所述第一組合件1緊固連接,所述卡扣部33與第二卡合部21連接;當所述凸出塊321位於所述第二凹陷部124時,所述第一組合件1和第二組合件2之間為拆分狀態,所述限位部32在第一卡塊127、第二卡塊128和第二凹陷部124的共同作用下與所述第一組合件1緊固連接,即所述螺釘件3位於所述第一組合件1上,所述卡扣部33與第二卡合部21分離。
所述連接通孔11的底部還設置有第一凸點126,所述第一凸點126位於所述第一圓弧壁121和第二圓弧壁122之間,所述第一凸點126位於靠近第一凹陷部123或第二凹陷部124的位置,當轉動螺釘件3時,第一凸點126與所述凸出塊321接觸,傳遞一個頓挫感給操作者,提示塑膠件達到了開或者合的狀態,並且限制其隨意轉動。
如圖9所示,所述受力部31的頂部設有第一槽部311,所述第一槽部311沿所述受力部31的頂部端面向受力部31的內部延伸,所述第一槽部311沿所述受力部31的徑向貫穿所述受力部31的外周側壁,所述第一槽部311的底部中間設有第二槽部312,所述第二槽部312的長度小於所述第一槽部311。
所述第一槽部311和第二槽部312均為一字槽,用於一字螺絲刀插入後旋轉螺釘件3,所述第一槽部311和第二槽部312可兼容市面上最常用的兩種尺寸一字螺絲刀,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槽部311和第二槽部312也可採用與現有螺絲刀相匹配的其他形狀,比如十字形槽等。
所述受力部31的頂部與所述連接通孔11的頂面平齊過渡,所述第一組合件1的頂部設有轉動標識13,所述轉動標識13設置於所述所述連接通孔11的頂部外緣,用於指示所述螺釘件3轉動的開合狀態,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通孔11的頂面為斜面,故所述受力部31的頂部相應設置為斜面。
所述卡扣部33包括旋轉軸331和卡板332,所述卡板332的一端與所述旋轉軸331的底部連接,另一端沿垂直於所述旋轉軸331的方向延伸;
參見圖10~圖12所示,所述第二卡合部21為容置槽211,所述容置槽211的側面設有卡勾212,所述容置槽211與所述卡勾212相鄰的側面開口,所述可拆卸緊固結構處於組合狀態時,所述卡扣部33插入所述容置槽211中,旋轉所述卡扣部33,所述卡板332與所述卡勾212咬合。
所述卡板332的頂部設有第二凸點333,所述卡勾212的底部設有與所述第二凸點333相適配的凹點213,該設置具有兩個作用:1、螺釘旋轉卡入時給操作者傳遞一個手感,示意其工作位置到位;2、防止振動情況下螺釘鬆脫。
所述螺釘件3的塑膠件,螺釘件3的材質與第一組合件1材質一致,其製造工藝為注塑成型,因而其外觀形狀可以依據其所處第一組合件1的位置進行造型設計,以保持風格協調,故螺釘件3可以保持整機外觀設計風格不被破壞。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組合件1為面蓋,所述第二組合件2為中殼,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並不限制所述第一組合件1和第二組合件2的具體結構,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組合件1和第二組合件2也可以是本領域常用的組合結構,如門板結構等。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