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印染廢水末端二次脫色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04:00:16 1
本實用新型涉廢水處理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印染廢水末端二次脫色系統。
背景技術:
印染廢水是紡織工業汙染的主要來源。印染廢水不僅排放量大,色度和汙染程度高,而且隨著纖維產品、漿料、染料、洗滌劑、化學助劑和整理劑等的應用,廢水成分更加複雜,處理的難度也就更大。
印染廢水具有水量大、有機汙染物含量高、難降解物質多、色度高 ,以及組分複雜等特點 ,屬難處理的工業廢水。印染廢水中含有染料、漿料、助劑、油劑、酸鹼 ,纖維雜質及無機鹽等 ,其中染料中的硝基和胺基化合物 ,以及銅、鉻、鋅、砷等重金屬元素 ,具有較大的生物毒性 ,嚴重汙染環境 。
不同印染廠加工工藝不同 ,一般主要有前處理 (包括燒毛退漿、煮練、漂白、絲光等序) 、染色、印花和整理等工序。印染加工過程中各工序排出的廢水組成了印染廢水。
當前,疏水性或不溶於水的染料廢水脫色已基本解決,難點在於許多親水性或水溶性染料廢水的脫色,而這也正是當前公認的較難處理的工業廢水之一,常規的物化與生化聯用工藝出水色度高,即使汙水預處理後增加過濾工藝,也往往達不到生產用水要求,應用面很小。而處理效果較好的反滲透處理又面臨投資成本高、運行成本高、維修成本高以及得水率低的困境。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印染廢水末端二次脫色系統。本實用新型通過臭氧氧化工藝、BAF對經過預處理的印染汙水進行兩道工序的脫色處理, 可有效處理經過預處理後的印染廢水,對CODCr、色度等都有較高的去除率,同時操作簡便,運行費用低,不僅在投資運維上較膜處理有顯著優勢,而且具有回收率大,且無汙泥的特點。出水可滿足回用水要求較高的車間用水。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方案為:一種印染廢水末端二次脫色系統,包括廢水脫色系統、臭氧發生系統和尾氣處理系統;所述廢水脫色系統包括通過管路依次連接的集水池、汙水提升泵、臭氧反應池、BAF水池、沉澱池、中間水池和中間水提升泵;所述汙水提升泵通過管路與臭氧反應池的頂部連接,臭氧反應池的底部通過管路與中間水池連接;所述臭氧發生系統包括通過管路依次連接的空壓機、儲氣罐、空氣過濾器、冷幹機、三聯過濾器、吸乾機和臭氧發生器;所述臭氧發生器與臭氧反應池的底部連接;所述尾氣處理系統包括氣液分離罐、尾氣破壞管、風機和控制櫃;所述氣液分離罐通過管路與臭氧反應池的頂部連接,氣液分離罐、尾氣破壞管、風機依次連接,所述控制櫃用於控制尾氣處理系統。
作為優選,所述BAF水池中設有填料支架,所述填料支架上固定有組合填料;BAF水池底部設有曝氣盤,所述曝氣盤與鼓風機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沉澱池內設有中心桶、汙泥鬥和出水堰,所述中心桶與BAF水池的出水管接通;所述汙泥鬥設置於沉澱池的底部並與汙泥處理系統連接;所述出水堰設於沉澱池的出水處。
作為優選,所述集水池和中間水池中設有液位傳感器。
作為優選,所述臭氧反應池頂部的進水管末端設有布水裝置。
作為優選,所述臭氧反應池底部的進氣管末端設有鈦合金曝氣器。
作為優選,所述臭氧反應池底部設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與臭氧反應池底部的出水管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集水管的高度低於所述鈦合金曝氣器的高度。
作為優選,所述臭氧反應池和中間水池的頂部加蓋。
在本實用新型中:
集水池,經預處理達到《紡織染整工業水汙染物排放標準》(GB4287-2012)中相關排放標準的綜合汙水自流進入集水池。在集水池內設置液位傳感器,準確定位集水池內液位。
臭氧發生器,採用當今最先進非玻璃材質鈦金脫羥石英管制作,該結構使用極其穩定、使用壽命長,具有放電效率高、遇回水不易損壞。
臭氧反應池,反應池底部設有鈦合金曝氣盤,區別於普通三元乙丙膠曝氣盤,在抗氧化性能、化學穩定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專用於強氧化性的臭氧曝氣。頂端布水、底端集水的特殊工藝,實現了氣水逆流,具有傳質性好,接觸時間短的特點。
BAF水池。在水池中設置組合填料,池底布置曝氣盤,用於養寡養型微生物,該類型微生物可以在進水負荷低的環境下生存,對色度和COD具有可觀的去除效果。
沉澱池。汙水進入沉澱池後通過重力沉降,汙泥自然沉澱。沉澱池底部設有汙泥鬥,汙泥通過汙泥鬥收集後,剩餘汙泥由汙泥鬥內管路進入汙泥處理系統。沉澱池內部視情況設置有中心桶、刮泥機等,用於配水及汙泥的清理。沉澱池頂部設有出水堰,上清液通過出水堰收集後,進入中間水池。
中間水池。中間水池暫存臭氧反應池清水,配有中間水泵,用於將池內清水輸送至車間使用。
尾氣處理系統,臭氧反應池及中間水池池頂加蓋,用於臭氧尾氣的收集,收集後的尾氣統一進入尾氣處理設備進行破壞。使用霍加拉特劑填料利用催化分解的原理使得尾氣中的臭氧分子快速分解。
與現有技術對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臭氧氧化工藝、BAF對經過預處理的印染汙水進行兩道工序的脫色處理, 可有效處理經過預處理後的印染廢水,對CODCr、色度等都有較高的去除率,同時操作簡便,運行費用低,不僅在投資運維上較膜處理有顯著優勢,而且具有回收率大,且無汙泥的特點。出水可滿足回用水要求較高的車間用水。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為:集水池1、汙水提升泵2、臭氧反應池3、中間水池4、中間水提升泵5、空壓機6、儲氣罐7、空氣過濾器8、冷幹機9、三聯過濾器10、吸乾機11、臭氧發生器12、氣液分離罐13、尾氣破壞管14、風機15、控制櫃16、液位傳感器17、布水裝置18、鈦合金曝氣器19、集水管20、BAF水池21、沉澱池22、填料支架23、組合填料24、鼓風機25、中心桶26、汙泥鬥27、出水堰28、曝氣盤2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在本實用新型中所涉及的裝置、連接結構和方法,若無特指,均為本領域公知的裝置、連接結構和方法。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印染廢水末端二次脫色系統,包括廢水脫色系統、臭氧發生系統和尾氣處理系統。
所述廢水脫色系統包括通過管路依次連接的集水池1、汙水提升泵2、臭氧反應池3、BAF水池21、沉澱池22、中間水池4和中間水提升泵5。所述汙水提升泵通過管路與臭氧反應池的頂部連接,臭氧反應池頂部的進水管末端設有布水裝置18。所述臭氧反應池底部設有集水管20,所述集水管與臭氧反應池底部的出水管連接,臭氧反應池的出水管與中間水池連接。所述BAF水池中設有填料支架23,所述填料支架上固定有組合填料24;BAF水池底部設有曝氣盤29,所述曝氣盤與鼓風機25連接。所述沉澱池內設有中心桶26、汙泥鬥27和出水堰28,所述中心桶與BAF水池的出水管接通;所述汙泥鬥設置於沉澱池的底部並與汙泥處理系統連接;所述出水堰設於沉澱池的出水處。
所述臭氧發生系統包括通過管路依次連接的空壓機6、儲氣罐7、空氣過濾器8、冷幹機9、三聯過濾器10、吸乾機11和臭氧發生器12。所述臭氧反應池底部的進氣管末端設有鈦合金曝氣器19。所述臭氧發生器與臭氧反應池底部的進氣管連接。需要注意的是,所述集水管的高度低於所述鈦合金曝氣器的高度。
所述尾氣處理系統包括氣液分離罐13、尾氣破壞管14、風機15和控制櫃16;所述氣液分離罐通過管路與臭氧反應池的頂部連接,氣液分離罐、尾氣破壞管、風機依次連接,所述控制櫃用於控制尾氣處理系統。
其中,在所述集水池和中間水池中設有液位傳感器17。所述臭氧反應池和中間水池的頂部加蓋。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中在所述集水池和中間水池中不設有液位傳感器。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換,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