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04:22:01 1
專利名稱:一種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後懸架結構,特別是一種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和道路交通的不斷完善,高等級的商用車需求越來越大,成為商用車的發展方向。高等級商用車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採用空氣懸架。目前國內生產的懸架部件分為板簧懸架和空氣懸架兩大類,其中空氣懸架又可分為全空氣懸架和複合式懸架(由板簧和氣囊總成共同組成的懸架系統)。
板簧式懸架後懸架結構由車架縱梁、橫梁、鋼板彈簧及其支架,減振器及其上、下支架組成,垂直載荷全部由板簧承受,所以系統的隔振性差,平順性不好,且空、滿載時車高變化大,即乘降性差,但抗側傾能力強於複合式空氣懸架。
複合式空氣後懸架結構由車架縱梁、橫梁、鋼板彈簧及其支架、氣囊總成及其上、下支座、減振器及其上、下支架組成。汽車的垂直載荷由板簧和氣囊總成共同承載,其較板簧懸架在隔振性、平順性上有所提高,但與較高一級的商用車標準還存在差距,且相對板簧式懸架其抗側傾能力有所下降。
由於非獨立懸架的左、右輪連在同一根軸上,不能單獨通過懸架與車架(或車身)相連。因此存在非簧載質量大,其懸架所受到的並傳給車身的衝擊載荷大;車身振動頻率高,行駛平順性低;以及由於左右車輪的一起跳動,車身的傾斜和振動幅度就會加大等缺陷。在對高速行駛的工況下車輛的平順性不能充分保證。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提供一種具有良好的平順性、貨物運輸安全性和操縱穩定性,並能克服複合式空氣懸架抗側傾能力差的弱點的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包括車架、中橋、後橋、以及與中橋、後橋轉動連接的輪轂,其特徵在於中橋、後橋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兩側拱形梁,並分別在車架下形成H形梁;兩V形推力杆的底部分別連接在中橋和後橋的中部,每個V形推力杆的兩頂端部分別與固定在車架內側的兩個支座連接,兩V形推力杆構成一菱形;左、右兩側設有四個縱向推力杆,每根縱向推力杆的一端連接在兩側拱形梁的中部,其另一端連接在縱向推力杆支架的下端,該縱向推力杆支架的上端固定連接在車架的中部外側;橫向穩定杆呈U形,分兩根分別布置在車架的前、後部,每一穩定杆的兩端轉動連接在兩側吊杆下端,該吊杆上端通過穩定杆託架固定連接在車架的外側,穩定杆的U形底部兩側分別與穩定杆連接板轉動連接,該穩定杆連接板分別固定在兩側拱形梁中部上;每根拱形梁的兩端分別固定置有兩個氣囊總成,車架兩側共有八個氣囊總成,該氣囊總成上部通過氣囊總成上蓋板與車架的外側固定連接;每根拱形梁上分別活動連接有一個減振器,車架兩側共有八個減振器,該減振器的上端固定連接在一固定在車架外側的減振器支架上。
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既保持了操縱穩定性和貨物運輸安全性,又克服了複合式空氣懸架抗側傾能力差的弱點,同時提高了側傾剛度,其抗側傾能力與板簧懸架相當,使行駛中的車輛安全得到了保障。本實用新型適用於重型載貨汽車的雙後橋驅動懸架。
附圖1表示的是本實用車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附圖1的俯視圖。
圖中各序號分別表示為1-車架 2-拱形梁 3-中橋4-後橋 5-U形螺栓6-V形推力杆7-支座 8-推力杆 9-推力杆支架10-橫向穩定杆 11-吊杆 12-穩定杆託架13-氣囊總成14-氣囊總成上蓋板15-減振器16-減振器支架 17-高度閥18-穩定杆連接板19-輪轂20-橫梁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實施例以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參照附圖,本實用新型包括車架1、中橋3、後橋4、以及與中橋、後橋4轉動連接的輪轂19。
中橋3、後橋4兩端分別與拱形梁2的中部通過U形螺栓5固定連接,並分別在車架下形成H形梁。
兩根呈V形的推力杆6布置為菱形,其V形底部利用球頭活動連接在中橋3和後橋4的中部,V形頂部分別利用球頭活動連接在兩個支座7上,兩個支座7固定連接在車架1的中部內側。
左、右四個縱向推力杆8的一端利用球頭活動連接在拱形梁2的中部,另一端利用球頭活動連接在推力杆支架9的下部,該推力杆支架9固定連接在車架1的中部外側。
兩根橫向穩定杆10呈U形,分別布置在車架1的前、後部,其U形底部分別通過球頭活動連接在穩定杆連接板18上,穩定杆連接板18固定連接在拱形梁2的中部,橫向穩定杆10兩端通過吊杆11轉動連接,吊杆11利用穩定杆託架12固定連接在車架1的外側。
每根拱形梁2的兩端分別固定有兩個氣囊總成13,車架兩側共八個氣囊總成,氣囊總成13的上部分別利用氣囊總成上蓋板14固定連接在車架的外側。
每根拱形梁2的中部分別活動連接有一個減振器15,共有四個減振器,該減振器的上端活動連接在一固定在車架外側的減振器支架16上。
另外,所述的車架1由兩側縱梁以及與其內側固定連接的橫梁20所構成。兩個高度閥17分別固定連接在車架1兩個縱梁的內側。
本實用新型具有良好的平順性、貨物運輸安全性、操縱穩定性,並能克服複合式空氣懸架抗側傾能力差的弱點。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包括車架、中橋、後橋、以及與中橋、後橋轉動連接的輪轂,其特徵在於中橋、後橋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兩側拱形梁,並分別在車架下形成H形梁;兩V形推力杆的底部分別連接在中橋和後橋的中部,每個V形推力杆的兩頂端部分別與固定在車架內側的兩個支座連接,兩V形推力杆構成一菱形;左、右兩側設有四個縱向推力杆,每根縱向推力杆的一端連接在兩側拱形梁的中部,其另一端連接在縱向推力杆支架的下端,該縱向推力杆支架的上端固定連接在車架的中部外側;橫向穩定杆呈U形,分兩根分別布置在車架的前、後部,每一穩定杆的兩端轉動連接在兩側吊杆下端,該吊杆上端通過穩定杆託架固定連接在車架的外側,穩定杆的U形底部兩側分別與穩定杆連接板轉動連接,該穩定杆連接板分別固定在兩側拱形梁中部上;每根拱形梁的兩端分別固定置有兩個氣囊總成,車架兩側共有八個氣囊總成,該氣囊總成上部通過氣囊總成上蓋板與車架的外側固定連接;每根拱形梁上分別活動連接有一個減振器,車架兩側共有八個減振器,該減振器的上端活動連接在一固定在車架外側的減振器支架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其特徵在於上述V形推力杆的底部與推力杆支座的連接,其兩頂部與支座的連接,均通過球頭呈活動連接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其特徵在於上述左、右兩側縱向推力杆的一端與兩側拱形梁中部的連接,以及其另一端與縱向推力杆支架下端的連接,均通過球頭呈活動連接狀。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其特徵在於上述橫向穩定杆的兩端與兩側吊杆下端的連接,均通過球頭呈活動連接狀。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其特徵在於中橋、後橋的兩端分別通過U形螺栓與兩側拱形梁固定連接,形成H形梁。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車架由兩側縱梁以及與其內側固定連接的橫梁所構成。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其特徵在於兩側高度閥分別固定連接在車架的兩個縱梁的內側。
專利摘要一種汽車驅動橋全空氣後懸架結構,其中、後橋兩端連接拱形梁,V型推力杆底部連接在中、後橋的推力杆支座上,頂部與在車架內側固定連接,縱向推力杆一端連接拱形梁中部,另一端連接在固定在車架前部外側的縱向推力杆支架的下端,橫向穩定杆呈U型,兩端通過兩側吊杆與車架的後部外側連接,U型底部兩側分別通過穩定杆連接板與兩側拱形梁連接;拱形梁的兩端置有氣囊總成,該氣囊總成上部與車架的外側固定,拱形梁還連接一減振器。本實用新型既保持了操縱穩定性,提高了貨物運輸安全性,又克服了複合式空氣懸架抗側傾能力差的弱點,同時提高了側傾剛度,使行駛中的車輛安全得到了保障。適用於重型載貨汽車的雙後橋驅動懸架。
文檔編號B60G11/26GK2756475SQ20042010796
公開日2006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4日 優先權日2004年11月4日
發明者葛躍峰, 張徵林 申請人:上海科曼車輛部件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