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縫紉機的縫紉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14:29:06 1
專利名稱:一種縫紉機的縫紉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縫紉機產品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縫紉機的縫紉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縫紉機通常包括一個主體,該主體帶有上、下兩部分,在這兩部分之間通過要縫合的物品。其中上部分包括一個縫紉機構,其中具有一個縫紉針和一個壓腳,所述壓腳上帶有彈簧,壓腳由彈簧施加偏壓。一個傳動機構,其帶動縫紉針上、下運動,從而進行縫紉操作。其主體下部分由一個臺面構成,並在檯面上設有針孔,要縫合的物品由壓腳靠壓在該檯面上,設在臺面下方還有一人送布牙裝置,其在縫紉機操作過程中,將要縫合的物品同步送進。上述慣用的縫紉機具有結構複雜等特點。針對這一缺點,本發明人曾提出過一種將結構大大簡化的縫紉機,詳見專利號為93107420.7的發明專利。該產品不設置推進織物的送布牙裝置,而採用使縫紉機針擺動達到同步送進要縫合物品的效果,大大簡化了縫紉機的總體結構,達到結構簡單,製造方便,操作簡練的效果。該發明專利中縫紉針的擺動是通過傳動機構的曲臂銷帶動縫紉機構的橫杆實現的。即曲臂銷工作時將不斷周而復始的轉動,在每一轉動循環中,曲臂銷將碰撞縫紉機構中一橫杆上槽的封閉端,使整個縫紉針組件瞬時擺動,同時縫紉機構再依靠彈簧的作用順利復位。故一旦曲臂銷轉離槽的封閉端,復位彈簧便使縫針回到垂直位置。但是在實際工作時,當曲臂銷從最低的位置向上移動時,即縫紉機組件開始向上移動直至曲臂銷撞擊到橫杆槽的封閉端的這段時間內,縫紉針組件本應只做上下垂直運動,但是曲臂銷在轉動的過程中,其將對槽產生一個指向封閉端的摩擦力,在此摩擦力作用下橫杆將向其封閉端運動,而此時縫紉針的針尖已經到達位於縫紉機構下方的套線器上,並作用於套線器的第二斜面,以使套線器以逆時針方向轉動至到達它的最低位置。這樣就造成了縫紉針在向下壓迫套線器時,其將同時產生橫向運動,造成縫紉針的針尖與套線器第二斜面之間摩擦加劇,不僅易導致第二斜面的磨損,更易導致縫紉針的變形,更有甚者導致縫紉針的折斷。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上述發明專利所涉及的縫紉機中縫紉機構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種可確保運行穩定、準確的縫紉機的縫紉機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該縫紉機構包括一個外罩、一個縫紉針組件和一個壓腳組件,縫紉針組件由針杆、橫設於針杆並與其固為一體的橫杆和一個從針杆底端伸出來的縫紉針構成,於外罩相對橫杆的一側設置有一擋板,並且該擋板位於橫杆下滑到最低位置的水平面上。
本實用新型採用這種結構後,在其工作的過程中,擋板就會阻擋縫紉針組件在未到達橫向偏移狀態之前保持垂直的上下運動,以確保縫紉針不會與套線器的第二斜面發生劇烈磨損,使縫紉機構的運行更加穩定、準確。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縫紉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縫紉機的傳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4A和4B是本實用新型壓腳處於降低時和升高時的相對位置的側視圖;圖5A和5B是本實用新型與傳動機構在兩種不同狀態下的工作示意圖;圖6A~6F是本實用新型在傳動機構驅動下不同狀態的順序的側視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在傳動機構的傳動作用下在工件上形成的針跡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縫紉機的套線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9A~9F是本實用新型與套線機構聯合工作時工作狀態的順序的側視圖;圖10A~10K本實用新型的縫紉針與套線機構聯合工作時工作狀態的順序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做出更加詳盡的描述,這裡將對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縫紉機做詳細描述。
下面首先參考圖1~3,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以及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縫紉機10和傳動機構15。其中縫紉機10包括一個由臺座12和機頭13組成的主體11。臺座12是箱式的,它帶有一個縫紉臺面14,臺面14中有一個針孔43(見圖4)。機頭13是倒L形的,它從臺座12一端部131向上延伸、然後再橫向伸向臺座12的相對的另一端,並終止於位於臺座12上方的自由端132,從而在它們之間形成了一個縫紉區。
本實用新型(即縫紉機構16)與傳動機構15分別位於機頭13相對的兩端132和131。
見圖2,傳動機構15由一傳動軸17、一個通過傳動輸出小齒輪19帶動傳動軸17的電動機18、一個減速雙聯齒輪20和一個牢固地安裝在傳動軸17一軸端171上的冠狀輪21組成。在軸端171的末端處設置有一個手輪53,它露在機頭13的外面,可用於由手轉動傳動軸17。傳動軸17的另一軸端172伸入到縫紉機構16,並通過一個帶有軸向曲臂銷23的徑向曲臂22與它相接合。
見圖3,縫紉機構16(本實用新型)具有一個豎直長方體的外罩24、一個縫紉針組件25和一個壓腳組件26。縫紉針組件25由針杆27、橫設於針杆27並與其固為一體出的橫杆28和一個從針杆27底端伸出來的縫紉針29組成。針杆27用軸頸支承並可穿過外罩24所開設的通孔垂直地滑動,而橫杆28則從外罩24面向傳動機構15的一側240上的方形開口30中穿出而露在外罩24的外面。橫杆28設有沿其本體延伸的槽31,槽31也面向傳動面構15,它有一個封閉端32和一個開口端33,開口端33沒有到達橫杆28相應的端部,橫杆28從其開口端33向前伸出,形成一個挑線杆34。如圖所示,槽31的長度一般與帶開口30的一側240的外罩24的寬度相等。另在外罩24相對橫杆28上槽31封閉端32的一側設置有一擋板241,並且該擋板241位於橫杆28下滑到最低位置的水平面上。
見圖4A和4B所示,壓腳組件26由壓腳杆35、從壓腳杆35的頂端同軸延伸的整體杆36和位於壓腳杆35底端的壓腳37組成。壓腳杆35和整體杆36由軸頸支承並可穿過外罩24垂直滑動,它們由設置在外罩24內的整體杆36上、並且在壓腳杆35和外罩24頂壁之間施加強制力的彈簧38向下加以彈性偏壓。壓腳組件26還有一個通常是L形的壓腳手柄39,以用來升高壓腳37。壓腳手柄39有一個內端,在這一端上設置有一個鉸接在壓腳杆35的相鄰側面上的盲孔41內的側銷40,因此,壓腳手柄39與壓腳杆35是可轉動地相接合的。壓腳手柄39的另一端露在機頭13自由端132(見圖1)的後面,供使用者在上、下位置之間轉動它。當它處於下位時,壓腳37下降到縫紉臺面14(見圖4A)上,當它處於上位時,壓腳37從臺面14上升高(見圖4B)。
見圖5A和5B,其為傳動機構15和縫紉機構16之間的接合結構。其中,傳動機構15的曲臂銷23可滑動地接合在縫紉機構16橫杆28中的槽31之內。當傳動軸17轉動時,曲臂22及曲臂銷23便轉動,從而使縫紉針組件25進入往復運動,一般是作垂直於外罩24的往復運動。在每一轉動循環中,曲臂銷23將碰撞槽31的封閉端32一定時間(圖5B),從而使整個縫紉針組件25瞬時向後擺動。同時針杆27在彈簧42的作用下彈性地偏壓向前而進入垂直的正常縫紉位置(圖5A),即彈簧42使縫紉針組件25可以順利復位。故一旦曲臂銷23轉離槽31的封閉端32,彈簧42便起到使縫紉針29回到垂直位置的作用。
圖6A~6F示出了一個循環內縫紉針組件25以及以逆時針轉動的傳動曲臂22和曲臂銷23的工作狀態及其相對位置。在圖6A中,曲臂銷23處於最高位置,也是縫紉機組件25所處在最高的位置。曲臂銷23轉動時,縫紉針組成25立即向下移動(如圖6B所示),此時,曲臂銷23沿橫杆28的槽31的開口端33自由的移動。圖6C表示縫紉針組件25由曲臂23帶到最低的位置。當曲臂銷23從最低的位置向上移動時,縫紉機組件25開始向上移動,直至曲臂銷23撞擊到橫杆槽31的封閉端32。在背景技術中已經說明了,在這段時間內,縫紉針組件25本應只做上下垂直運動,但是曲臂銷23在轉動的過程中,其將對槽31產生一個指向封閉端32的摩擦力,在此摩擦力作用下橫杆31將向其封閉端32運動,但此時縫紉針29的針尖已經到位於達縫紉機構16下方的套線器46上(見後面所述),並作用於套線器46的第二斜面502,以使套線器46以逆時針方向轉動至到達它的最低位置。這樣就使得縫紉針29在向下壓迫套線器46時,其將同時產生橫向運動,從而造成縫紉針29的針尖與套線器46第二斜面502之間摩擦加劇,不僅易導致第二斜面50B的磨損,更易導致縫紉針29的變形,更有甚者導致縫紉針29的折斷。本實用新型為解決這一問題,其在外罩24相對槽31封閉端32的一側設置有一擋板241,並且該擋板241位於橫杆28下滑到最低位置的水平面上。這樣擋板241就會阻擋縫紉針組件25在未到達橫向偏移狀態之前保持垂直的上下運動,以確保縫紉針29不會與套線器46的第二斜面發生劇烈磨損,使縫紉機構的運行更加穩定、準確。當曲臂銷23撞擊橫杆槽31的封閉端32時,縫紉針組件25不再只是向上移動,而且還克服彈簧42(未示出)的作用力繞針杆27與外罩24頂壁的交點向右轉動(如圖6D所示)。圖6E表示曲臂銷23處於最右的位置,也是縫紉針組件25處於最右面的位置。當曲臂銷23通過這一最右位置進一步向上轉動時,縫紉針組件25在彈簧42的作用下立即回到原來的垂直位置(如圖6F中虛線所示),這一位置相當於6A所示的位置。
見圖7,其表示在縫紉過程的每一循環中縫紉針29的軌跡。隨著縫紉組件25的循環工作,便連續地完成縫紉/縫合工作。使用時,使壓腳37下降到工件44(要縫製的物品)上,將其壓緊在臺面14上以便進行縫紉操作,如圖6A~6F所示,在曲臂22和曲臂銷23轉動的一個整周期內,縫紉針29穿到壓腳37的下面、再穿過工件44而進入臺座12中。在這一過程中,當縫紉針29向上縮回,其便在曲臂銷23帶動下瞬時地向右擺動(圖6D和6E),從而在保持與工件44接合的情況下使工件44向右前進一步(一個針距)。壓腳37對工件44的壓力預先調好,這樣壓力便不至於太大而妨礙工件44的送給。
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可通過設置一種用於改變槽31沿橫杆28的封閉(或者說中止)位置的機構,使針距可由使用者進行調整。
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縫紉機10設計用來鎖縫時,它在臺面14之下還設置有一個套線機構45(如圖8所示)。套線機構45有一個帶有整體軸47的套線器46和一個可轉動地支承軸47及套線器46的基座48。套線器46位於縫紉臺座14中的針孔43的正下方,並由軸47一端上的螺簧49施加如圖中箭頭所示的順時針彈性偏壓。套線器46設有第一斜面501、第二斜面502和一個整體針鉤52。
下面參考圖9A~9F,圖中示出了縫紉針組件25、曲臂22、曲臂銷23和套線器46在相應於圖6A~6F所示的程序中的工作及相對位置。開始,縫紉針29向下穿過孔43,先以一個小角度靠在套線器的第一斜面501上,並朝向套線器46的第二斜面502(圖9A和9B),然後通過套線器的第一斜面501、隨後再撞擊套線器的第二斜面502,從而使套線器按圖9C中所示的逆時針方向轉動至到達它的最低位置。當縫紉針29一向上移動,套線器46便逐漸釋放,然後,在彈簧49的作用下回到它的原始位置上(圖9A),此時,套線器46與縫紉針29不再相接合。從圖9D到9F,套線器46保持靜止位置不動,而縫紉針組件25在曲臂22和曲臂銷23的作用下,以與上面參考圖6D~6F所述的相同的方式瞬時向右擺動。
圖10A~10K清楚地示出了套線器46和穿有線51的縫紉針29之間聯合工作的程序。帶有線51的縫紉針29向下穿過孔43,使套線器46轉動,如圖10A和10B所示。當套線器46由於縫紉針29從圖10B的最低位置向上移動而逐漸鬆脫時,便用整體針鉤52鉤住線51(圖10C),並且在返回原來的靜止位置時形成了一個線51的線圈511(圖10D)。圖10E表示在縫紉針29的下一個向下移動時,它帶著線51的下一段穿過夾持的線圈511,與此同時以一個小角度靠在、並通過套線器的第一斜面501。縫紉針29靠在套線器46的第一斜面50A上保證了它不會錯過線圈子51A,因為斜面50A與套線器46穿過夾持的線圈511的針鉤52是一體的。當縫紉針29一到達它的最低位置,先前夾持的線圈511被放開,如圖10F所示。一旦縫紉針29離開它的最低位置,套線器46的針鉤52又鉤起線51的第二個線圈512(如圖10G和10H所示),最後,由上述第二個線圈子512鎖住第一個線圈511。縫紉針29穿過第二個線圈512後,又以相同的方式向下運動而形成線51的第三個線圈513(圖10I),並且在下一個循環中又穿過第三個線圈513而形成第四個線圈51D(圖10J),如此等等,由後一個線圈鎖住前一個線圈,最後,在工件44上形成了一種鏈式線跡,如圖10K所示。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縫紉機10,其縫紉針29是以自同步方式縫合和逐步推進/送給工件44的。事實上,這種同步性是固有的,因為縫紉針29用來進行兩種有關的工作縫合和送布。而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外罩24上設置擋板241,以保證縫紉針29在處於與套線器46接觸時(即縫紉針29位於最下端位置時),其不會發生橫向偏轉,保持在垂直移動的狀態下,直至縫紉機構16中的橫杆28上升到高於擋板241的位置時,其才會在曲臂銷23帶動下向右偏轉,完成送布的動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並不因此而限定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縫紉機的縫紉機構,包括一個外罩(24)、一個縫紉針組件(25)和一個壓腳組件(26),縫紉針組件(25)由針杆(27)、橫設於針杆(27)並與其固為一體出的橫杆(28)和一個從針杆(27)底端伸出來的縫紉針(29)構成,其特徵在于于外罩(24)相對橫杆(28)的一側設置有一擋板(241),並且該擋板(241)位於橫杆(28)下滑到最低位置的水平面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縫紉機的縫紉機構,其特徵在於橫杆(28)由外罩(24)一側(240)上的開口(30)中穿出而露在外罩(24)的外面;橫杆(28)上設有沿其本體延伸的槽(31),槽(31)具有一個封閉端(32)和一個開口端(33),擋板(241)位於橫杆(28)上槽(31)封閉端(32)的一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縫紉機產品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縫紉機的縫紉機構。其技術方案為該縫紉機構包括一個外罩、一個縫紉針組件和一個壓腳組件,縫紉針組件由針杆、橫設於針杆並與其固為一體的橫杆和一個從針杆底端伸出來的縫紉針構成,於外罩相對橫杆的一側設置有一擋板,並且該擋板位於橫杆下滑到最低位置的水平面上。本實用新型採用這種結構後,在其工作的過程中,擋板就會阻擋縫紉針組件在未到達橫向偏移狀態之前保持垂直的上下運動,以確保縫紉針不會與套線器的第二斜面發生劇烈磨損,使縫紉機構的運行更加穩定、準確。
文檔編號D05B27/20GK2692179SQ200420044419
公開日2005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6日 優先權日2004年4月6日
發明者趙舜培 申請人:趙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