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浸種催芽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00:34:56 1
專利名稱:種子浸種催芽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播種前處理種子的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種子浸種催芽機。
背景技術:
水稻原產於高溫地區,大面積在我國地區種植的歷史並不長,主要得益於 曰本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的應用,要想在我國地區使水稻獲得高產、 穩產,旱育秧技術是關鍵。要想育壯秧,除其它技術外,還要抓好"稀"、"勻" 這兩個環節,要想抓好"稀"、"勻,,這兩個環節,應催好芽,要想在特定的時 間催齊芽,浸種是關鍵。科學研究表明在10-12℃溫度條件下浸種,種子吸 水均勻,消耗物質少,萌動慢,發芽齊,利於培育壯秧。目前沒有專門的浸種 器,浸種是在常溫下將種袋放入灌有藥液的箱體中進行的。其存在的問題主要 是溫度低(低溫長期浸種),溫度不能恆定,種子個體之間吸水不一致,膨脹 不一致,芽勢不一致。因此在使用催芽器催芽時時表現出耗氧過多,發芽不一 致,很多種子不能正常出芽,導致農民在播種時不敢稀播、勻播,大多數是採 取加大播種量的辦法,從而造成了育苗密度過大,勻度不夠,使秧苗正常生長 空間不足,出現二類、三類苗,根本無法育出壯苗。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自動控溫、使種子吸水均勻、 發芽率高、出芽整齊的種子浸種催芽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種子浸種催芽機,包括浸種催芽槽架、浸種催芽槽和恆溫循環系統, 所述浸種催芽槽位於浸種催芽槽架內,浸種催芽槽內放有種袋墊木,浸種催芽 槽的底部安裝有排水管;所述恆溫循環系統由回水管、加熱器、泵、出水管路 依次連接,所述回水管另一端與浸種催芽槽底部連接,所述出水管路通入浸種
催芽槽內,位於浸種催芽槽內的出水管路的出水幹管上平行安裝有噴淋管,噴 淋管位於種袋墊木的上方,所述加熱器上連接一個溫控儀。
本實用新型種子浸種催芽機包括恆溫循環系統,浸種時,浸種液通過恆溫循環系統勻質循環,使浸種槽內浸種液始終保持10-12℃的溫度,從而保證種 子吸水均勻,催芽時發芽率高,出芽整齊,不僅利於培育壯秧,而且節約種子。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圖2為圖1的俯視圖3為圖2中A處局部放大圖4為浸種催芽槽架側面上的豎杆與上下縱梁連接示意圖。
圖中1浸種催芽槽架 2浸種催芽;3出水管路 4加熱器
5 溫控儀 6泵 7回水管 8噴淋管
9種袋積木 11上下縱梁 12上下橫梁 13豎杆
31出水幹管 32三通 33長絲34內直
35第一短接 36開關 37出水軟管
21排水管14外卡 15內卡 16豎杆連接卡
17壓緊螺母 82出水小孔 10加水口 61出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種子浸種催芽機包括浸種催芽槽架1、浸種 催芽槽2和恆溫循環系統。浸種催芽槽2由聚氯乙烯(PVC )三防布製作,其平 鋪在浸種催芽槽架1的內部。浸種催芽槽2內力欠有種袋墊木9,用於浸種或催 芽時放置種袋。浸種催芽槽2的底部安裝有排水管21,浸種或催芽完成後通過 排水管21可將浸種催芽槽2內的液體排出。恆溫循環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回水 管7、加熱器4、泵6、出水管路3和與加熱器4連接的溫控儀5。溫控儀5用 於實時檢測浸種催芽槽2內的藥液溫度是否在設定範圍之內,以使浸種催芽槽 2內的藥液保持恆溫。溫控儀5的控溫範圍為0℃ - 40℃。泵6設有加水口 10, 用於向泵6內加清水。回水管7—端與浸種催芽槽2底部連接,出水管路3的
出水軟管37—端與泵6的出水口 61連接,另一端依次連接開關36、第一短接 35、內直34和長絲33。長絲33另一端通入浸種催芽槽2內,長絲33的兩端 各裝有一個壓緊螺母17,以將長絲33固定在浸種催芽槽2的底部。長絲33上 端與三通32中間端連接,三通32的兩側端各連接一個出水幹管31。每個出水 千管31上平行安有多個噴淋管8,噴淋管8位於種袋墊木9的上方。每個噴淋 管8上均勻設有若干個出水小孔82,所有出水小孔82的方向均朝下。浸種催 芽時,所需溶液通過出水幹管31進入各個噴淋管8,然後均勻地噴入浸種催芽 槽2內,使浸種催芽槽2內各區域溶液保持恆溫、勻質。圖2所示的每根出水 幹管31上安有3個噴淋管8,實際製作時可才艮據浸種催芽槽2的大小來確定噴 淋管8的數量。
本實用新型浸種催芽槽架1由上下縱梁11、上下橫梁12和多根豎杆13組 合而成。上下縱梁ll、上下橫梁12和豎杆13之間可以通過焊接、插接、螺接 等方式連接。圖2、圖3和圖4所示為浸種催芽槽架1的一種優選結構。如圖3 所示,浸種催芽槽架1四角處上下縱梁11、上下橫梁12的外側安有外卡14, 內側安有內卡15,上下縱梁ll、上下橫梁12、豎杆13分別通過螺栓螺母與外 卡14和內卡15固定,從而將浸種催芽槽架1四角處的豎杆13與上下橫梁12 和上下縱梁ll固定在一起。圖4所示為浸種催芽槽架側面上的豎杆與上下縱梁 連接示意圖。如圖所示,浸種催芽槽架1側面上的豎杆13和卡在上下縱梁11 上的豎杆連接卡16通ii螺栓螺母固定,從而將豎杆13固定在上下縱梁11之間。 上下橫梁12與固定在其之間的豎杆13也通過這種方式固定。上下橫梁11和上 下縱梁12均為鍍鋅方管。浸種催芽槽架1四角處的豎杆13也為方管,側面上 的豎杆13可以是方管也可以圓管。浸種催芽槽架1採用這種連接結構,不僅牢 固,且拆裝方便,便於存放、保管和保存。
本實用新型使用方法如下將裝好的種袋有規律均勻地擺放在浸種催芽槽 2內的種袋積木9上,將配製好的浸種藥液灌入^1有種袋的浸種催芽槽2內, 在灌注藥液之前將出水管路3的開關36關閉,灌藥液至超過最高種袋15釐米 為宜,餘下的藥液保留,以備浸種2-3天後槽內藥液不夠時做補充用。然後從 泵6的加水口 10將泵6加滿清水,打開開關36使泵6中的水與浸種催芽槽2
內的藥液相通。將溫控儀5的溫度傳感器插在浸種催芽槽2內的種袋種子中間。 然後打開溫控儀5電源開關,設定所需溫度為上限12℃,下限10℃。浸種過 程開始。在浸種過程中,當傳感器探頭實際測量溫度值小於下限溫度值時,與 溫控儀5連接的加熱器4開始加熱,加熱後的藥液通過泵6進入出水管路3, 然後通過噴淋管8噴入浸種催芽槽2內,浸種催芽槽2內溫度即上升,當溫度 達到下限設定溫度後,加熱器4繼續加熱,直到測量溫度達到上P艮設定溫度時, 加熱器4停止加熱。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直到浸種過程完成。這樣整個浸種 過程可自動控溫,從而保持藥液恆溫、勻質,使種子吸水均勻。浸種過程一般 經過7-8個晝夜。浸種完成後即可進行催芽過程。催芽過程包括高溫破胸階段、 出芽階革殳和晾芽階段,催芽時先將浸種催芽槽2內的藥液通過其底部的排水管 21排出,然後灌入乾淨水。再將溫控儀5的溫度調整到催芽高溫石^階段溫度 最好上限32℃,下限30℃。催芽過程開始。高溫破胸階段一般進行8-10小時。 破完胸後,種子溫度會迅速上升,此時將溫控儀溫度調至28-29℃,使種袋內 種子降溫,此階段進行10-12小時,然後降溫晾芽2小時。催芽過程控溫精確, 溫度均勻,使種子發芽率高,出芽整齊,不僅利於培育壯秧,而且節約種子。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並非對本發 明的範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 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權求要求書確定 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種子浸種催芽機,其特徵在於包括浸種催芽槽架、浸種催芽槽和恆溫循環系統,所述浸種催芽槽位於浸種催芽槽架內,浸種催芽槽內放有種袋墊木,浸種催芽槽的底部安裝有排水管;所述恆溫循環系統由回水管、加熱器、泵、出水管路依次連接,所述回水管另一端與浸種催芽槽底部連接,所述出水管路通入浸種催芽槽內,位於浸種催芽槽內的出水管路的出水幹管上平行安裝有噴淋管,噴淋管位於種袋墊木的上方,所述加熱器上連接一個溫控儀。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種子浸種催芽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浸種催芽槽 架由上下縱梁、上下橫梁和豎杆組合連接而成。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種子浸種催芽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浸種催芽槽 架四角處上下縱梁、上下橫梁的外側安有外卡,內側安有內卡,上下縱梁、上 下橫梁、豎杆分別通過螺栓螺母與外卡和內卡固定;浸種催芽槽架四個側面上 的豎杆與卡在上下縱梁、上下橫梁上的豎杆連接卡通過螺栓螺母固定。
4、 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種子浸種催芽機,其特徵在於所述上下橫 梁和上下縱梁均為鍍鋅方管。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種子浸種催芽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浸種催芽槽 由聚氯乙烯三防布製作。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種子浸種催芽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出水管路包 括出水軟管,出水軟管一端與泵出水口連接,另一端依次連接開關、第一短接、 內直、長絲,長絲另一端通入浸種催芽槽內,長絲兩端各套有一個壓緊螺母; 長絲另 一端與三通中間端連接,三通的兩側端各連接一個出水幹管。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種子浸種催芽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噴淋管上均 勻設有出水小孔。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種子浸種催芽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溫控儀的控 溫範圍為0°C -40°C。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種子浸種催芽機,包括浸種催芽槽架、浸種催芽槽和恆溫循環系統,所述浸種催芽槽位於浸種催芽槽架內,浸種催芽槽內放有種袋墊木,浸種催芽槽的底部安裝有排水管;所述恆溫循環系統由回水管、加熱器、泵、出水管路依次連接,所述回水管另一端與浸種催芽槽底部連接,所述出水管路通入浸種催芽槽內,位於浸種催芽槽內的出水管路的出水幹管上平行安裝有噴淋管,噴淋管位於種袋墊木的上方,所述加熱器上連接一個溫控儀。本實用新型種子浸種催芽機可自動控溫,從而保證種子吸水均勻,催芽時發芽率高,出芽整齊,不僅利於培育壯秧,而且節約種子。
文檔編號A01C1/02GK201178566SQ2008200800
公開日2009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08年4月17日 優先權日2008年4月17日
發明者劉宏年, 劉時勳, 王延洪, 邱豔霞 申請人:劉時勳;劉宏年;王延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