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手工具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20:39:51 2
專利名稱:扳手工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拆裝螺絲的扳手工具。
背景技術:
L形六角扳手是一種在業界廣泛採用的手動工具,傳統的六角扳手依序插置、成套使用和存儲,一個六角扳手對應一種規格,使用時非常不方便,特別是當有多種規格的螺絲拆裝時,需要頻繁更換不同規格的六角扳手,裝、拆的效率低,在使用過程中,手感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手感好、使用範圍廣、效率高的扳手工具。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扳手工具,包括位於同一平面上的「Z」字形的扳手本體,所述扳手本體包括連杆及設於連杆兩端的第一驅動部和第二驅動部,所述第一驅動部的自由端、第二驅動部的自由端均設有可驅動螺絲的工具頭。所述的第一驅動部與連杆之間的夾角a為80°至120°,第二驅動部與連杆之間的夾角P為80。至120°,所述第一驅動部和第二驅動部大致平行。所述的第一驅動部上套設中空的第一手柄,所述的第二驅動部上套設中空的第二手柄。所述的第一驅動部外表面設有第一環狀槽,第二驅動部外表面設有第二環狀槽,所述第一手柄內壁設有與第一環狀槽配合的第一環狀突起,所述第二手柄內壁設有與第二環狀槽配合的第二環狀突起。所述第一驅動部設有第一安裝槽,所述的第一手柄套設在所述第一安裝槽中,所述第二驅動部設有第二安裝槽,所述的第二手柄套設在第二安裝槽中。所述第一手柄設有圓柱形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的直徑比第一驅動部上的工具頭細,第二手柄設有圓柱形的第二空腔,第二空腔的直徑比第二驅動部上的工具頭細。所述的第一手柄、第二手柄均為塑膠材質。所述的連杆上套設套筒。所述的套筒由結合在一起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組成,所述的第一部件上設有凸狀結構,所述第二部件設有卡槽結構,所述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通過所述的凸狀結構和卡槽結構扣合。所述的設於第一驅動部自由端、第二驅動部自由端的工具頭為外六角頭、內六角頭、十子頭或N角頭。所述第一驅動部的自由端的工具頭套設第一轉接套,第二驅動部的自由端的工具頭套設第二轉接套。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扳手工具,包括「Z」字形的扳手本體,所述扳手本體包括連杆及設於連杆兩端的第一驅動部和第二驅動部, 所述第一驅動部的自由端、第二驅動部的自由端設有可驅動兩種不同規格螺絲的工具頭,提高扳手工具的使用效率,減少成套的扳手工具的數量,第一、二驅動部上分別設有塑膠材質的第一手柄、第二手柄,連杆上套設軟質的套筒,可改善該扳手工具在使用過程中的手感,提高拆裝效率,第一驅動部與連杆之間的夾角、第二驅動部與連杆之間的夾角均為95°,方便扳手工具在上部有障礙物的情況下使用,增加該扳手工具的使用範圍。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扳手工具的裝配示意圖;圖2是圖1局部的A向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扳手工具的爆炸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扳手工具的套筒的示意圖;圖5是圖4的剖視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扳手工具另一方案的爆炸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做進一步說明。如圖1-3所示,扳手工具包括「Z」字形的扳手本體、第一手柄8、第二手柄手柄9和套筒10,所述扳手本體包括連杆1、設於連杆I兩端的第一驅動部2和第二驅動部3,所述第一驅動部2的自由 端、第二驅動部3的自由端設有可驅動兩種不同規格螺絲的工具頭,第一驅動部2與連杆I成夾角a,第二驅動部與連杆成夾角3,第一驅動部2上設有第一安裝槽6,所述第一手柄8套設於第一安裝槽6中,第一手柄8設有圓柱形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的直徑比第一驅動部2上的工具頭細,日常使用中,工具頭一般採用六角頭,本實施例第一驅動部2的自由端設有驅動螺絲的內六角頭4,如圖2所示,內六角頭4配設第一轉接套15,所述第一轉接套15 —端可裝設於內六角頭4中,另一端設有拆、裝另一規格六角螺絲的結構,本實施例中第一轉接套15是附加結構,其主要作用是變更規格以拆、裝與內六角頭4規格不同的螺絲,亦可根據專用件的需要製成其它形狀的拆裝螺絲的工具頭,如內五角頭或外五角頭、內七角頭或外七角頭、十字頭、N角頭,第二驅動部3設有第二安裝槽7,第二手柄9套設於第二安裝槽7中,第二手柄9設有圓柱形的第二空腔,第二空腔的直徑比第二驅動部上的工具頭細,本實施例中第二驅動部3的自由端設有驅動螺絲的外六角頭5,外六角頭5配設第二轉接套16,所述第二轉接套16 —端可裝設外六角頭5,另一端設有拆、裝另一規格六角螺絲的結構,本實施例中第二轉接套16是附加結構,其主要作用是變更規格以拆、裝與外六角頭5規格不同的螺絲,套筒10套設於連杆I上,所述套筒10由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組成,如圖4所示,所述第一部件11上設有凸狀結構13,所述第二部件12設有卡槽結構14,如圖5所示,當所述凸狀結構13和卡槽結構14扣合時,凸狀結構13不易從卡槽結構14中脫出,本套筒10使用可靠,安裝、拆卸方便。為增強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結合效果,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通過固定膠膠合,或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通過箍在其表面的箍圈或箍套箍合。當螺絲過緊不易拆卸時,人們習慣一隻手握持第一手柄8或第二手柄9,另一隻手抵壓連杆1,由於扳手本體的材質硬,手易感到不適,為此,本實用新型的連杆I上套設套筒10,用來改善握持時的手感,故套筒10優選軟質材料。[0025]當第一驅動部2自由端的工具頭驅動螺絲時,使用者握持第二手柄9,由於第二空腔為圓柱形,套設於第二安裝槽7中,第二手柄9可相對第二驅動部3轉動,在拆裝螺絲時手感好,同理,當第二驅動部3自由端的工具頭驅動螺絲時,使用者握持第一手柄8,由於第一空腔為圓柱形,套設於第一安裝槽7中,第一手柄8可相對第一驅動部2轉動,拆裝螺絲方便。第一空腔的直徑比第一驅動部2上的工具頭細,第一手柄8不易從第一安裝槽6滑出,同理,第二手柄9不易從第二安裝槽7中滑出。為增強第一手柄8、第二手柄9的手感,可採用軟質的塑膠材料製作,同時通過熱脹冷縮的方法,在第一安裝槽6中安裝第一手柄8,在第二安裝槽7中安裝第二手柄9。第一驅動部2與第一手柄8、第二驅動部3與第二手柄9可採用其它連接結構,如圖6所示,所述的第一驅動部2外表面設有第一環狀槽17,所述第一手柄8內壁設有與第一環狀槽17配合的第一環狀突起,第一手柄8套設在第一驅動部2上時,當第一環狀突起容置於第一環狀槽17中時可使第一驅動部2與第一手柄8相對定位,同理,第二驅動部3外表面設有第二環狀槽18,所述第二手柄9內壁設有與第二環狀槽配合的第二環狀突起。所述的第一驅動部2與連杆I之間的夾角a為80°至120°,第二驅動部3與連杆I之間的夾角0為80°至120°,在轉動過程中有效力臂長,能效大,省力。最優方式為,第一驅動部2與連杆I之間的夾角、第二驅動部3與連杆I之間的夾角均為95°,第一、二驅動部相對連杆I的垂直方向有一定的傾斜,減小第一驅動部2和第二驅動部3自由端的工具頭的高度,方便第一驅動部2或第二驅動3自由端的工具頭放置於螺絲的螺頭中,第一驅動部2的自由端和第二驅動部3的自由端相互遠離,可在一定程度上避開待鬆開或鎖緊螺絲上方的障礙,擴大本扳·手工具的使用範圍。
權利要求1.扳手工具,包括位於同一平面上的「Z」字形的扳手本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扳手本體包括連杆(I)及設於連杆兩端的第一驅動部(2)和第二驅動部(3),所述第一驅動部(2)的自由端、第二驅動部(3)的自由端均設有可驅動螺絲的工具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驅動部(2)與連杆(I)之間的夾角a為80°至120°,第二驅動部(3)與連杆(I)之間的夾角P為80。至120°,所述第一驅動部(2)和第二驅動部(3)大致平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驅動部(2)上套設中空的第一手柄(8),所述的第二驅動部(3)上套設中空的第二手柄(9)。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驅動部(2)外表面設有第一環狀槽(17),第二驅動部(3)外表面設有第二環狀槽(18),所述第一手柄(8)內壁設有與第一環狀槽(17)配合的第一環狀突起,所述第二手柄(9)內壁設有與第二環狀槽(18)配合的第二環狀突起。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驅動部(2)設有第一安裝槽(6),所述的第一手柄(8)套設在所述第一安裝槽¢)中,所述第二驅動部(3)設有第二安裝槽(7),所述的第二手柄(9)套設在第二安裝槽(7)中。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手柄(8)設有圓柱形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的直徑比第一驅動部(2)上的工具頭細,第二手柄(9)設有圓柱形的第二空腔,第二空腔的直徑比第二驅動部(3)上的工具頭細。
7.根據權利要求3至6任一項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手柄(8)、第二手柄(9)均為塑膠材質。
8.根據權利要求1所 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連杆(I)上套設套筒(10)。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套筒(10)由結合在一起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組成,所述的第一部件(11)上設有凸狀結構(13),所述第二部件(12)設有卡槽結構(14),所述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通過所述的凸狀結構(13)和卡槽結構(14)扣合。
10.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驅動部(2)的自由端的工具頭套設第一轉接套(15),第二驅動部(3)的自由端的工具頭套設第二轉接套(16)。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扳手工具,包括位於同一平面上的「Z」字形的扳手本體,所述扳手本體包括連杆及設於連杆兩端的第一驅動部和第二驅動部,所述第一驅動部的自由端、第二驅動部的自由端均設有可驅動螺絲的工具頭。本扳手工具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手感好、使用範圍廣、效率高,易於推廣。
文檔編號B25B13/56GK203109853SQ20132005306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30日
發明者韓德瑋, 黃東明, 鄧光極 申請人:大行科技(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