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集成卷揚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14:04:41 1
專利名稱:快速集成卷揚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卷楊機,特別是一種快速集成卷揚機。
在建築、港口、礦山、交通運輸等工業生產中,卷揚機是一種重要的起重機械裝置。現有的卷揚機主要是由電機、制動器、聯軸器、減速器、捲筒和機架等組成,就產品的結構而言,仍是沿用蘇聯四十年代的技術,幾十年來並沒有實質性的技術改進。因此,卷揚機存在著以下缺點,(一)結構複雜、體積龐大、質量重,安裝和使用很不方便;(二)造價高,尤其是低速卷揚機的造價是普通卷揚機造價的一至幾倍;(三)減速器的傳動效率較低,一般為30~70%,其電機的耗電量較大;(四)由於卷揚機集「粗、大、笨」於一體,因此大多數卷揚機是在日曬雨淋的環境下作業,故障率高,維修保養的費用大。而對於運行速度要求較高的快速卷揚機,上述缺點更為突出。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體積小、重量輕、造價低且機械傳動效率高、安裝和使用十分方便的快速集成卷楊機。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快速集成卷楊機,它包括制動器、電機、捲筒、聯軸器、機架和減速裝置,其特徵在於電機直接與捲筒連接,且電機傳動軸線與捲筒中心線重合,聯軸器和減速裝置均設置於捲筒內,減速裝置為包括由太陽輪、行星輪、銷軸、銷軸座、偏心軸構成的減速裝置,銷軸座與機架固連,太陽輪與捲筒固連,在捲筒內,還設有內端蓋和外端蓋。
本實用新型的快速集成卷揚機工作原理為當電機旋轉時,電機釋放制動器,使電機軸自由旋轉,通過聯軸器帶動偏心軸高速旋轉,並帶動行星輪作行星運動,這時行星輪與太陽輪相嚙合,由於行星輪齒數為Z1,太陽輪齒數為Z2,電機轉速為n1,捲筒轉速n2則捲筒轉速n2=n1(Z2-Z1)/(Z2) 達到捲筒低速運行,提升重物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顯著優點是1、由於將聯軸器、減速裝置設於捲筒內,簡化了傳動機構,使整機成為集成為一體的封閉型結構,使整機體積和用材比現有技術減少 1/2 左右,工藝及成本都相應簡單和降低;2、克服了現有卷揚機傳動機構產生的軸向力,使傳動效率提高5~10%,噪音減小;3、封閉式結構,避免了零部件受日曬雨淋的環境的影響,減少了維修費用;4、提升速度可達30~35M/分。
附圖
是本實用新型的快速集成卷揚機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
結合附圖本實用新型是供提升牽引重物用的快速集成卷揚機。它包括有制動器〔1〕、電機〔2〕、捲筒〔3〕、聯軸器〔4〕、內端蓋〔5〕、外端蓋〔11〕、支架〔12〕及減速裝置。減速裝置由太陽輪〔6〕、行星輪〔7〕、銷軸〔8〕、銷軸座〔9〕、偏心軸〔10〕構成。聯軸器〔4〕、內端蓋〔5〕、太陽輪〔6〕、行星輪〔7〕、銷軸〔8〕、銷軸座〔9〕置於捲筒〔3〕內,制動器〔1〕與電機〔2〕相聯,聯軸器〔4〕、太陽輪〔6〕、行星輪〔7〕、偏心軸〔10〕、銷軸座〔9〕均用45號鋼製成,銷軸〔8〕由GCr15製成,捲筒〔3〕、內端蓋〔5〕、外端蓋〔11〕、支架〔12〕都有HT200製成,偏心軸〔10〕通過聯軸器〔4〕與電機〔2〕相聯,行星輪〔7〕通過軸承與偏心軸〔10〕相聯,行星輪的數量為兩個,其目的是為了使傳動更平穩可靠。銷軸〔8〕插入行星輪〔7〕上的等分孔中,銷軸〔8〕與銷軸座〔9〕一端與支架〔12〕剛性聯接,太陽輪〔6〕與行星輪〔7〕相嚙合,太陽輪〔6〕與內端蓋〔5〕、外端蓋〔11〕固聯,外端蓋〔11〕與捲筒〔3〕剛性聯接,制動器置於電機〔2〕尾部,電機〔2〕固定在機架〔12〕上,並通過軸承與捲筒〔3〕相聯。
權利要求1.一種快速集成卷揚機,它包括制動器[1]、電機[2]、捲筒[3]、聯軸器[4]、機架[12]和減速裝置,其特徵在於電機[2]直接與捲筒[3]連接,且電機傳動軸線與捲筒中心線重合,聯軸器[4]和減速裝置均設置於捲筒[3]內,減速裝置為包括由太陽輪[6]、行星輪[7]、銷軸[8]、銷軸座[9]、偏心軸[10]構成的減速裝置,銷軸座[9]與機架[12]固連,太陽輪[6]與捲筒[3]固連,在捲筒[3]內,還設有內端蓋[5]和外端蓋[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集成卷楊機,其特徵在於行星輪〔7〕的數量為兩個,交錯設置於偏心軸〔10〕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快速集成卷揚機。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是電機(2)直接與捲筒(3)連接,聯軸器(4)和減速裝置均設置於捲筒(3)內,集電機、制動器、減速傳動機構和捲筒為一體,構成全封閉式的超重機械裝置。本實用新型不僅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和造價低的優點,而且機械傳動效率高、安裝和使用十分方便,提升速度快。本實用新型除可替代現有卷揚機的全部功能外,還可用於塔吊等需要快速升降的場合。
文檔編號B66D1/02GK2158397SQ9323705
公開日1994年3月9日 申請日期1993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1993年6月18日
發明者王華坤, 範元勳 申請人: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