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慶死因真相大揭秘(根本原因是什麼)
2023-04-20 05:34:31 1
在《水滸傳》裡,雖不是亂世,但土匪橫行,丟掉性命是常有的事,而且死因也千奇百怪,其中一種就是由於「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西門慶導致了殺身之禍,而好色成為災禍的起因,這在書中不少見,在古代歷史上也不少見。
不過,西門慶之死,只能說部分是因為「好色惹的禍」,更關鍵的原因是他看錯了武松,否則,憑他的權勢,西門慶不至於為此丟了性命。
1,事件的起因追根溯源,導致西門慶被殺的原因,是因為他看上了潘金蓮,而且成功得手,從而引發了後續一系列事件,最終致使西門慶被報仇心切的武松當街殺死。
西門慶的被殺,與他的「好色」沒有關係嗎?當然不是,如果他沒有被潘金蓮吸引,自然不會招惹是非,也就不會惹怒血性的武松。甚至,倘若西門慶不「好色」,那就不會沾惹事端,也根本不會引來殺身之禍,哪怕有再多的「李松」、「張松」、「王松」,就算他們手段更狠,也有武松一樣的血性,那也只會是另一個故事,和西門慶無關。
然而,「好色」不一定會被殺;再極端一些,在《水滸傳》中,就算殺父之仇也不一定會導致報復,西門慶的倒黴就在於他錯看了武松,低估了對手。
2,西門慶的想法根據書中的情節描述,可以猜測西門慶的部分想法;也可以看出,在事前他不是完全沒有考慮過後果,也不是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
首先,武大郎何許人?光看他的外表就知道好欺負,如武大郎的身高。
這武大郎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頭腦可笑;清河縣人見他生得短矮,起他一個諢名,叫做三寸丁谷樹皮。
這樣的武大郎,不要說素有惡名的西門慶,即使在現代社會,任何一人看到,都會產生輕視之心。不一定會去欺負,但一定不會重視。
想得再多一些,看見武大郎,雖然沒見過他的其他家人,但也能猜得出他們的模樣,所以,擔心武大郎有其他兄弟幫忙出頭的想法,幾乎不會出現,即使有也只是一閃而過,但誰能想得到他就有一個出人意料的弟弟。
其次,西門慶一直有官府的照應,平時維持著良好的關係,所以他平日裡習慣作威作福,縣裡的人也不敢作聲,也讓他對局面的掌控和手中的力量過於自信;即使在事後,武松想要通過正規途徑為兄長伸冤,找好了人證、物證,告到官衙,卻徒勞武功。要知道,武松本身得到縣令賞識,有一點情面在,卻仍然不能讓官府秉公執法,西門慶仍然得到了官府的庇護。這也說明西門慶不是愚笨的人,他對自己的勢力和官府關係的判斷非常準確。
第三,在西門慶知道武大郎的兄弟是武松後,他的確大吃一驚,但想到自己有官府的關係,再提前打點好,他以為就可以安枕無憂,不會再有問題,用錢和權可以擺平一切。
那西門慶聽了這話,卻似提在冰窟子裡,說道:「苦也!我須知景陽岡上打虎的武都頭,他是清河縣第一個好漢!我如今卻和你眷戀日久,情孚意合,卻不恁地理會!如今這等說時,正是怎地好?卻是苦也!」
也許會問,為什麼西門慶不及時收手,不要再進一步去激怒武松。第一,西門慶已經騎虎難下,第二,他割捨不了潘金蓮,第三,西門慶想像不到武松的決絕。
而且,按照西門慶以往的經歷,他在陽穀縣裡就是能做到隻手遮天,沒有擺不平的事。根據西門慶對規則和做事風格的理解,與人發生衝突是難免的事,有矛盾也沒有關係,有本事就上官府去告,告不贏大家就此罷休。西門慶已經習慣於這樣的模式,通常大家也照規矩辦事。
西門慶已經考慮到了各種狀況,並提前準備了預防措施,比如關照團頭何九叔,算得上考慮很周密,但他沒有做好最壞的打算,沒有想到極端的情況。
3,武松的意外按照規則,武松的確拿西門慶沒有辦法,從這一點來說,西門慶的想法沒錯,他做好的充分準備也發揮了作用,但他沒有想到武松就不是遵守規則的人。就像在牌桌上,遇見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對手。
原本以為官府不受理,武松就沒有辦法了,但西門慶從沒有想過武松不會善罷甘休,更沒有想到武松會不計後果的報復。
假如事情的發展順序能倒過來,讓西門慶知道武松的手段和決心,給西門慶從頭再來的機會,西門慶會不會想到做得更狠一點?他是否會覺得早該提前下手,斬草除根。就像後來張都監害武松,陷害他進了大牢還不夠,還想要牢裡謀他性命,不能得手,一計不成,再生毒計;武松被刺配去他處,還是不肯放過,要在飛雲浦對武松下手。
甚至,考慮的再全面完善一些,對於鄆哥和何九叔,西門慶既然不能完全收買,那麼讓他們封口的最好方式也有一種。
至少,從書中的描述來看,在知縣拒絕武松的告狀後,西門慶本以為事情已經過去,已經擺平了武松,他不再把這「小仇小怨」放在心上,而是繼續過自己的逍遙生活。在武松為孤注一擲做準備時,西門慶什麼都沒有做,甚至沒有安排人去盯著武松;在武鬆動手殺人時,他正在和朋友喝酒取樂,沒有一絲的警惕性。
可見,從始至終,西門慶根本就沒有想到武松敢於動手,意料不到武松有親自為武大郎報仇的決心。
在當時的陽穀縣,換作隨便另外一個人,只要不是武松,局勢都只會在西門慶的掌握中,早早就可以息事寧人,家屬有再大的仇怨,也只能眼睜睜看著。
在宋代人們的觀念裡,為親人復仇有一定的自然正義,朝廷也會酌情處理。即便如此,西門慶還是錯估了武松的性格。
若論宋人的法制觀念,南宋人張孝祥認為,復仇具有自然正義,但若允許私人復仇,則天下將永無寧日。
結語所以,在《水滸傳》中,即使發生同樣的事件,假如沒有武松這個最重要也是最意外的因素,即便西門慶就是「好色」,也不會引來殺身之禍。如果不是因為武松的意外,或許西門慶就能擺平毒殺武大郎的後患。
在當時的社會,武松只能通過親自動手才能報仇,不能不說是時代的悲哀。
〈完〉
—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