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幼崽的感人瞬間(愛哭愛鬧的人類幼崽)
2023-04-20 18:35:23 3
每一個手把手把孩子帶大的家長,都一定有過這樣的血淚史:
明明已經困得睜不開眼,娃卻掙扎著不睡,心裡真的好想把他暴打一頓,卻還要忍住脾氣輕言軟語輕聲安慰;費了好大勁剛把房間收拾好,東西碼得整整齊齊,結果神獸一進屋,不到三分鐘就已經翻天覆地,一屋狼藉;下班後匆忙趕到家,忙前忙後給寶寶做好了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餚,結果「做飯兩小時,吃飯五分鐘」,寶寶吃幾口就再也不願意張嘴了。……
如此種種,人類幼崽把我們虐了又虐,不斷挑戰我們的底線,可為什麼我們還是心甘情願地「任其擺布」呢?只是因為那是我們血脈相承的親骨肉,還是另有其他原因?事實上,愛哭又愛鬧的人類幼崽,之所以還能讓你父愛爆棚、母愛泛濫,是有科學原因的!
1943 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曾做過一個總結:所有嬰兒都具有某些普遍吸引人的共同特徵,比如:頭大、臉圓、額頭高、鼻子小、下巴縮,以及圓圓的身體。
這幾個特徵看似不顯眼,卻讓小嬰兒更加呆萌可愛,更有助激發爹媽的照顧行為。從某種程度上講,嬰兒的存活機率也提高了。小神獸已經這麼吵,要是實在長得醜,說不定爹媽一個手抖……
別不相信,愛美真的是人的天性,更美麗的東西更容易讓我們賞心悅目,大腦也會表現為更加活躍。研究顯示:
當我們看成年動物的時候,大腦活躍區是這樣的:
看到成年動物時的大腦活動區域
圖片來源:Morten L. Kringelbach等
而當我們看到萌萌的動物幼崽時,我們的腦迴路是這樣的:
看到動物幼崽時的大腦活動區域
圖片來源:Morten L. Kringelbach等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相比見到成年動物,見到動物幼崽時,人類的大腦活躍區域更多。更確切地說,是人類的內側眶額皮質區(OFC)比較活躍,這大概是在雙眉之間的區域,和獎勵機制以及對未來的期望有關。翻譯成人話就是:呦!這孩子看著真可愛啊!快親親抱抱舉高高!
正因如此,當看到人類幼崽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感覺到喜歡,更願意去照顧這個萌萌噠的小生物,也更願意去包容幼崽的「為非作歹」,哪怕娃已虐我千百遍,我們依然待娃如初戀。
娃在自我能力極弱的情況下,必須完全依賴大人的照顧才能健康成長。而娃在小時候的萌萌噠長相,靠外表努力吸引著爸媽的注意,激發爸媽想要照顧的意願,這算不算娃的一點小心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