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09:57:31 1
專利名稱: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施例涉及一種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
背景技術:
通常,空氣調節器為對內部空間,例如建築物等等進行冷卻或加熱的裝置。空氣調節器包括其中容納有壓縮機的室內單元,以及安裝在室內以使得製冷劑 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的室外單元,其中,可根據產品將室內單元與室外單元一體地形 成。室內單元包括室內熱交換器、具有嵌入式風扇組件的主體、以及面板,該面板 打開主體的一部分,以檢修上述主體的內部或更換其部件等等。另外,一個或多個入口 形成在主體內,且對經過一個或多個入口的空氣進行過濾的過濾器包括在主體內部中。 室內熱交換器經由管單元連接至室外單元,且該管單元從室內單元的內部引出到室內單 元的外部。
發明內容
在一個實施例中,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包括主體,該主體包括底架以及聯接 至該底架的前部框架;風扇,設置在主體內部以強制地使空氣流動;風扇馬達,使風扇 旋轉;風扇容納部分,容納風扇的一部分,並且該風扇容納部分形成在底架處;以及風 扇馬達安置部分,風扇馬達安置在該風扇馬達安置部分上,並且風扇馬達安置部分形成 在底架處;其中,容納風扇的該部分的容納凹槽形成在風扇容納部分的一側上,而風扇 馬達安置部分形成在風扇容納部分的另一側上。在以下的附圖和描述中闡明了一個或多個實施例的細節。通過這些描述、附圖 以及權利要求,其它特徵將變得顯而易見。
圖1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的透視圖。圖2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分解透視圖。圖3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豎直剖面圖;圖4和圖5是示出了根據本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內部構造的局部分解透視 圖;圖6是根據本實施例的底架的透視圖;圖7是示出了根據本實施例的管單元與底架之間的位置關係的示圖;圖8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風扇馬達罩的透視圖;圖9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風扇的透視圖;圖10是示出了風扇馬達罩聯接至底架的狀態的示圖;圖11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箱體的透視圖12是示出了根據本實施例的箱體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上的狀態的透視圖;圖13是示出了風扇馬達聯接至風扇的狀態的透視圖;以及圖14是示出了在前面板關閉的狀態下開關與前面板之間的關係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在將詳細參照本公開的實施例,其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在以下優選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參考構成說明書一部分的附圖,並且在附圖 中通過圖示的方式示出可實施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足夠詳細地對這些實施例進行描 述,以使得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施本發明,且應理解的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 或範圍的前提下,可採用其它實施例,而且可進行邏輯結構、機械、電氣以及化學的變 化。為避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實施本發明不必要的細節,描述內容可省略本領域的技術 人員已知的某些信息。因此,以下詳細說明不具有限制的含義,且本發明的範圍僅由所 附權利要求限定。圖1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的透視圖,圖2是根據本實施例的 空氣調節器的分解透視圖,而圖3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豎直剖面圖。在圖1中,通過示例的方式示出壁式室內單元。參照圖1至圖3,根據本實施例的室內單元1包括主體10和前面板30,各種部 件設置在主體10中,而前面板30可旋轉地聯接至主體10以選擇性地打開主體10。主體10包括底架11、聯接至底架11的前表面並形成有吸氣格柵141的前部框架 14、對經由吸氣格柵141吸入的空氣進行淨化的預過濾器15、執行經過預過濾器15的空 氣與內部製冷劑之間的熱交換的熱交換器16、強制使空氣流動的風扇17、使風扇17旋轉 的風扇馬達18、由用於控制室內單元1的運行的部件構成的控制箱20、對經過熱交換器 16的空氣的排放進行導向的排放組件23、控制所排放空氣的方向的百葉窗單元24、以及 聯接至熱交換器16的集塵器25。另外,前面板30布置在前部框架14的前方,並且允許室內單元1安裝在牆壁上 的安裝面板40聯接至底架11的後側。更具體而言,吸氣格柵141例如形成在前部框架14的頂面上。吸氣格柵141形 成空氣被吸入所經過的進氣孔,並用於保護熱交換器16免受外界的侵害。允許預過濾器15安裝和拆卸的一個或多個開口部分142形成在前部框架14的前 表面上。在圖2中,例如示出了兩個開口部分142,但並不限制開口部分142的數目。 而且,設置相同數目的開口部分142和預過濾器15。開口部分142由可旋轉地聯接至前部框架14的前面板30打開和關閉。前面板 30的下端可例如以其上端為中心旋轉。因此,在旋轉前面板30之後,能夠安裝預過濾器15,或者能夠經由開口部分 142抽出預過濾器15。此外,支承預過濾器15的過濾器支承部分144形成在前部框架14 處。這裡,儘管未示出,但是可將等離子體過濾器聯接至過濾器支承部分144的前方。用於控制箱20的更換或維修等等的維修孔143形成於前部框架14的前表面。可 通過聯接至前部框架14的維修蓋145打開和關閉維修孔143。另外,在維修蓋145覆蓋維修孔143的狀態下,維修蓋145由前面板30覆蓋。因此,為更換或維修控制箱20,在旋轉前面板30之後將維修蓋145分離。將使空氣流動的一個或多個氣流孔149形成於前部框架14的一個側面(例如, 圖2中的右側面)。熱交換器16被一次或多次地彎曲,從而可被分成多個部分。在本實施例中,例 如熱交換器16示出為被分成3個部分。另外,預過濾器15被定位於熱交換器16的上遊 側。熱交換器保持件161聯接至熱交換器16的一側,而多個固定板163、164聯接至 熱交換器16的另一側。此外,當熱交換器保持件161和多個固定板163、164固定至底 架11時,熱交換器16的位置被固定。熱交換器16通過管單元165連接至未示出的室外單元。作為風扇17,可採用橫流式風扇。另外,風扇馬達18在風扇17的一個側向上 聯接至風扇17。而且,控制箱20被布置在風扇馬達18的一個側向上。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風扇馬達定位於風扇17與控制箱20之間。控制箱20包括箱體21和箱蓋22,在箱體21中安裝有各種部件,例如PCB等 等,而箱蓋22覆蓋箱體21。為引導風扇17的流動,將流動導向件111形成在底架11處,而將穩定器232形 成在排放組件23中。此外,將已進行熱交換的空氣排放到室內所經過的出口 231形成在 排放組件23內。換言之,已進行熱交換的空氣的排放通道由流動導向件111和排放組件23限定。同時,感測經由氣流孔149吸入的室內空氣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219設置於箱體 21的一側,即,設置於與其上形成前部框架14的氣流孔149的表面面對的表面處。由溫度傳感器219感測的溫度被傳輸到未示出的控制器(該控制器可以是構成控 制箱的元件),且該控制器將設定溫度(所需溫度)與由溫度傳感器219感測的溫度進行 比較,從而控制室內單元或室外單元的運行。根據本實施例,氣流孔149形成於前部框架14的側面,以便通過溫度傳感器219 感測經由氣流孔149吸入的空氣的溫度,從而能夠精確地感測當前室內溫度。換言之,將氣流孔149定位為與出口 231間隔開,以便使排放空氣難以經由氣流 孔149流入。由此,室內空氣經由氣流孔149流入,使得能夠精確地感測當前室內溫度。圖4和圖5是示出了根據本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內部構造的局部分解透視圖, 圖6是根據本實施例的底架的透視圖,而圖7是示出了根據本實施例的管單元與底架之間 的位置關係的示圖。參照圖1至圖7,其中容納風扇17兩側的風扇容納部分包括在根據本實施例的底 架11內。風扇容納部分包括第一風扇容納部分112和第二風扇容納部分113。此外,通 道導向件111定位於第一容納部分112與第二容納部分113之間。容納風扇17左側的一部分並具有大致半圓形豎直橫截面的第一容納凹槽112a形 成在第一容納部分112內。而且,儘管在第一容納部分112中未示出,但形成了軸承安 置在其上的軸承安置部分112b,該軸承聯接至風扇17的左側,以引導風扇17的旋轉。容納風扇17的整個右邊的第二容納凹槽113a形成在第二容納部分113的左側內。而且,風扇馬達18安置在其上的風扇馬達安置部分120形成在第二容納部分113的 右側,而控制箱20安置在其上的控制箱安置部分130形成於風扇馬達安置部分120的一 側。另外,風扇馬達18的馬達軸181所穿過的軸穿過孔115形成在第二容納部分113 內。馬達軸181在左右方向上穿過軸穿過孔115。軸穿過孔115包括形成在第二容納部分113的中心部分內的第一孔115a以及從 第一孔115a向前延伸的第二孔115b。第一孔115a具有被形成為圓形的豎直橫截面。因此,軸穿過孔115整體形成為非圓形形狀,其中,前後長度被形成為比上下 寬度更長。這使得能夠容易地將馬達軸181聯接至風扇17。稍後將描述其具體原因。風扇馬達安置部分120包括第一支承部分122、第二支承部分以及馬達容納空間 121,第一支承部分和第二支承部分支承風扇馬達18的兩側,而馬達容納空間形成於第 一支承部分122與第二支承部分123之間以將風扇馬達18容納於其內。第一支承部分122 —體地形成於第二容納部分113的右側面,而第二支承部分 123 —體地形成於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前表面。第二支承部分123從控制箱安置部分 130的前表面向前突出。也就是說,第一支承部分122不與第二容納部分113間隔開,而是一體地形成於 第二容納部分113的右側面。換言之,第一支承部分122與第二容納部分113之間不存 在間隙。因此,根據本實施例,由於將風扇馬達18直接定位於第二容納部分113的右 側,因此,能夠最小化風扇馬達18的馬達軸181的長度,以便使室內單元1的水平尺寸 變小,從而可使得室內單元變得緊湊。另外,如果將風扇馬達18安置在風扇馬達安置部分120上,則將馬達軸181的 靠近第一衰減部分182的端部181a安置在軸穿過孔115上,具體而言是第一孔115a上。 從不同觀點來看,可以解釋為可將從風扇馬達18突出的馬達軸181的最內側部分定位在 第一孔115a上。在本實施例中,作為風扇馬達18,例如可使用AC馬達或BLDC馬達。另外,風扇馬達18的馬達軸181的至少聯接至風扇17的一部分的橫截面被形成 為非圓形形狀。例如,可將馬達軸181的橫截面形成為「D」形。各自為半圓形的安置凹槽122a和123a形成在第一支承部分122和第二支承部分 123內。另外,用於冷卻風扇馬達18的空氣流動所經過的一個或多個冷卻孔124形成在 風扇馬達安置部分120內。在風扇馬達18安置在風扇馬達安置部分120上的狀態中將振動最小化並由彈性 材料形成的振動衰減部分聯接至風扇馬達18的兩側。在本實施例中,將要說明的是,振 動衰減部分構成風扇馬達18的一部分。振動衰減部分包括聯接至風扇馬達18的左側的第一衰減部分182,以及聯接至 風扇馬達18的右側的第二衰減部分184(圖2中所示)。實質上,第一衰減部分182安置在第一支承部分122上,而第二衰減部分184安 置在第二支承部分123上。而且,支承風扇馬達罩19的一個或多個支承肋126形成在風扇馬達安置部分120的內周面上。同時,控制箱安置部分130從底架11的背面部分110向前突出。換言之,控制箱安置部分130包括多個延伸部分130a和連接部分130b,這些 延伸部分130a基本上基於背面部分110向前豎直延伸,而上述連接部分將多個延伸部分 130a的前端相連。因此,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水平橫截面形成為具有打開的後表面的「[,,形 狀,並且由多個延伸部分130a和連接部分130b來限定空間部分131。將空間部分131形 成為在豎直方向上較長。從不同觀點來看,可理解為將空間部分131形成為底架110的背面部分向前塌陷。另外,定位在空間部分131中的管單元165和空間部分131由安裝面板40覆蓋。此外,管單元165所經過的側面開口部分132形成於多個延伸部分130a中的靠 近風扇馬達安置部分120的延伸部分130a。提高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強度的一個或多個加強肋133形成在控制箱安置部分 130處。在圖7中,多個加強肋133例如形成於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背面,其中,多個 加強肋133彼此豎直地間隔開。加強肋133形成在多個延伸部分130a和連接部分130b上方。儘管定位在空間部分131中的管單元165在安裝管單元165時會撞到控制箱安置 部分130,但也能夠通過加強肋133防止控制箱安置部分130遭到破壞。另外,對控制箱20的安置進行導向的導向肋135形成於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 前表面部分。參照圖7,連接至熱交換器16的管單元165向後延伸至底架11的背面部分110, 並在馬達安置部分120的上方彎曲,從而經由側面開口部分13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而且,經過側面開口部分132的管單元165從空間部分131向下彎曲。另外, 管單元165沿著空間部分131向下延伸,從而被引出到主體10的外部。根據如上所述的本實施例,連接至熱交換器16的管單元165從控制箱安置部分 130的後部豎直延伸,從而主體10不需要用於避開管單元165的空間,並具有使得產品尺 寸變小、風扇馬達18和控制箱20容易安裝的優點。換言之,由於通過使得管單元165經過風扇馬達18的上方而將管單元165定位 在控制箱20的後方,因此,與風扇馬達18的幹擾消失,從而能以最大程度將風扇馬達18 和風扇17定位為彼此靠近,使得減小產品的整個尺寸成為可能。與相關技術相比,在現有技術中,將管單元165定位於風扇馬達18的前方或者 控制箱20的前方時,應通過避開管單元165來安裝風扇馬達18和控制箱20,從而使得主 體10的整個尺寸變大,而且難以安裝風扇馬達18和控制箱20。但是,利用本實施例, 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圖8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風扇馬達罩的透視圖,圖9是根據本實施例的風扇的透視 圖,而圖10是示出了風扇馬達罩聯接至底架的狀態的示圖。參照圖1至圖10,風扇馬達罩19具有大致C狀的豎直橫截面。風扇馬達罩19 覆蓋風扇馬達18的一部分,風扇馬達的該部分在風扇馬達18容納於馬達容納空間121內的狀態下突出到馬達容納空間121的外側。換言之,風扇馬達18的一部分容納於馬達容 納空間121內,而風扇馬達18的剩餘部分由風扇馬達罩19覆蓋。第一覆蓋部分192和扣鎖/脫離鉤193形成於風扇馬達罩19的左側,第一覆蓋 部分192覆蓋安置在第一支承部分122上的第一衰減部分182,而上述扣鎖/脫離鉤193 由形成於右側容納部分113的側面的懸掛端114懸掛。通過接合構件(未示出)與第二支承部分123接合的第一接合端194形成於風扇 馬達罩19的右側。接合構件所穿過的第一接合孔194a形成在第一接合端194內。另外,與箱體21接合的接合鉤196形成於風扇馬達罩19的頂面(或前表面)。因此,在風扇馬達18容納於馬達容納空間121中的狀態下,鎖扣/脫離鉤193主 要由懸掛端114懸掛,以便能夠固定風扇馬達罩19的位置。而且,將風扇馬達罩19的 第一接合端194放置在接合部分125的頂面上,該接合部分125形成在第二支承部分123 處,並且風扇馬達罩19,具體而言是第一蓋部分192覆蓋第一衰減部分182的頂側。如果第一覆蓋部分192在第一衰減部分182安置在第一支承部分122上的狀態中 覆蓋第一衰減部分182,則能夠防止第一衰減部分182移動。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風扇馬達罩19使得風扇馬達18的一側,即第一衰減部 分182的位置固定。同時,風扇17包括彼此間隔開的多個葉片172以及將葉片172連接的連接部分 174。風扇的基本結構與公知的橫流式風扇的結構相同,從而省略其詳細說明。與風扇馬達18的馬達軸181聯接的軸聯接部分175形成在連接部分174的定位 於最外面的連接部分處。另外,軸聯接孔176形成在軸聯接部分175中。軸聯接孔176 被形成為與馬達軸181相對應的形狀。換言之,軸聯接孔176和馬達軸181被形成為非 圓形,從而能夠防止馬達軸181相對於風扇17空轉。圖11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箱體的透視圖,而圖12是示出了根據本實施例的箱體安 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上的狀態的透視圖。參照圖1至圖12,箱體21包括框架210,該框架的豎直橫截面被形成為大致 形,且前表面敞開。另外,可經由框架210的敞開的前表面安裝各種部件,例如
PCB等等。框架210的敞開的前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由箱蓋22覆蓋。覆蓋第二衰減部分184的第二覆蓋部分212、通過接合構件與第一接合端194接 合的第二接合端215、以及接合鉤196得以懸掛的掛鈎214形成於框架210的一個側面(圖 11中的左側面)。另外,與接合構件接合的第二接合孔215a形成在第二接合端215中。在本實施例中,接合鉤196被描述為形成在風扇馬達罩19處,而掛鈎214被描 述為形成在框架210處,S卩,控制箱處。但是,與此不同的是,還可將接合鉤形成在框 架處,且還可將掛鈎形成在風扇馬達罩處。開關安置部分216形成於框架210的前表面側,感測前面板30的關閉的開關218 安置在上述開關安置部分上。而且,如果將箱體21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130上,則第二支承部分123和第 二覆蓋部分212對齊。另外,將第二衰減部分184定位於第二支承部分123與第二覆蓋 部分212之間。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箱體21使得風扇馬達18的另一側,即第二衰減部分182的位置固定。下面,將描述主體以及風扇馬達和控制箱的組裝順序。圖13是示出了風扇馬達聯接至風扇的狀態的透視圖。參照圖1至圖13,風扇17的右側容納在第二容納部分113內,而風扇17的左側 容納在第一容納部分112內。然後,風扇馬達18的馬達軸181穿過軸穿過孔115而允許 馬達軸181聯接至風扇17的右側。更具體而言,馬達軸181首先穿過第二孔115b,然後馬達軸181移動到第一孔 115a。而且,風扇馬達18安置在風扇馬達安置部分120上,同時,移動到第一孔115a的 馬達軸181聯接至軸聯接部分175。由於第一支承部分122形成於第二容納部分113的右側,因此,與相關技術相 比,馬達軸181變得更短,從而馬達軸181徑直穿過第一孔115a,而難以聯接至軸聯接部 分175。但是,在本實施例中,還形成從第一孔115a延伸的第二孔115b。因此,當馬 達軸181在馬達軸181首先穿過第二孔115b之後移動到第一孔115a時,如果執行馬達軸 181的聯接和風扇馬達18的安置,則能夠將馬達軸181聯接至軸聯接部分175。如果將馬達軸181聯接至風扇17,則第一衰減部分182安置在第一支承部分122 上,第二衰減部分184安置在第二支承部分123上,並且風扇馬達18的一部分容納在馬 達容納空間121內。隨後,風扇馬達罩19覆蓋風扇馬達18。此時,通過懸掛端114來 懸掛鎖扣/脫離鉤193,且第一覆蓋部分192覆蓋第一衰減部分182。隨後,將控制箱20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130上。然後,第二覆蓋部分212覆 蓋第二衰減部分184,通過接合鉤196懸掛掛鈎214,並且將第二接合端215放置在第一 接合端194的頂面上。此外,接合構件使得第二接合端214、第一接合端195以及接合部分125同時接
合o因此,根據本實施例,由於風扇馬達直接定位於第二容納部分的右側,因此, 能夠將風扇馬達的馬達軸的長度最小化,以便使室內單元的水平尺寸變小,從而可使得 室內單元變得緊湊。此外,由於風扇馬達罩覆蓋風扇馬達的一側,摒棄呢控制箱控制風扇馬達的另 一側,所以風扇馬達和控制箱定位為彼此靠近,使得減小主體的橫向寬度成為可能。另外,由於管單元穿過控制箱的後方,所以不需要用於避開管單元的附加空 間,從而能夠擴大利用空間。圖14是示出了在前面板關閉的狀態下開關與面板之間的關係的剖面圖。參照圖2、圖5以及圖14,在箱體21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130上的狀態中, 開關218安置在箱體21的前部(面向前面板的部分),而開關218面向前方。同時,選擇性按壓開關218的按壓部302從前面板30的背面向後突出,而按壓 部302選擇性穿過的穿過孔148形成在前部框架14內。穿過孔148被定位在維修孔143 的下方。參照圖10,按壓部302通過在前面板30關閉的狀態中穿過穿過孔148來按壓開 關218。開關218用於感測前面板30關閉的狀態。如果開關218受壓,則開關218打 開,且開關218的打開信號被傳輸到未示出的控制器。然後,該控制器運行集塵器和/或等離子體過濾器。換言之,如果在前面板30未關閉的狀態中輸入室內單元的開機信號,則控制器 不會運行集塵器和/或等離子體過濾器,而在感測到前面板30的關閉時,控制器運行集 塵器和/或等離子體過濾器。利用本實施例,由於控制箱安置部分從底架向前突出,從而可在箱體安置在控 制箱安置部分上的狀態中將開關定位為與穿過孔靠近。因此,形成於前面板背面的施壓部分能直接按壓安置在箱體上的開關,從而能 夠順暢地布置連接至開關的電線。儘管本公開內容已參照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進行了特別展示和描述,但本領 域技術人員將理解,在不脫離以下權利要求限定的本公開的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可對 其形式和細節進行各種改變。
權利要求
1.一種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包括主體,所述主體包括底架以及聯接至所述底架的前部框架;風扇,所述風扇設置在所述主體的內部以強制地使空氣流動;風扇馬達,所述風扇馬達使所述風扇旋轉;風扇容納部分,所述風扇容納部分容納所述風扇的一部分,並且所述風扇容納部分 形成在所述底架處;以及風扇馬達安置部分,所述風扇馬達安置在所述風扇馬達安置部分上,並且所述風扇 馬達安置部分形成在所述底架處;其中,容納所述風扇的所述一部分的容納凹槽形成在所述風扇容納部分的一側上, 而所述風扇馬達安置部分形成在所述風扇容納部分的另一側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風扇馬達安置部分包 括支承所述風扇馬達的一側的第一支承部分、支承所述風扇馬達的另一側的第二支承部 分、以及形成於所述第一支承部分與所述第二支承部分之間的的馬達容納空間,其中,所述第一支承部分與所述風扇容納部分的所述另一側一體地形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風扇馬達的馬達軸所穿 過的軸穿過孔形成在所述風扇容納部分處,所述軸穿過孔具有被形成為非圓形的豎直橫 截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其中,當所述風扇馬達安置在所述 風扇馬達安置部分上時,從所述風扇馬達突出的所述馬達軸的內側部分被定位在所述軸 穿過孔處。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軸穿過孔包括形成在所 述風扇容納部分的中心部分中的第一孔以及從所述第一孔向外延伸的第二孔。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馬達軸的聯接至所述風 扇的一部分具有被形成為非圓形的橫截面,而軸聯接孔形成在所述風扇中,所述軸聯接 孔聯接至所述馬達軸並具有與所述馬達軸對應的形狀的橫截面。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還包括覆蓋所述風扇馬達的風扇馬 達罩,其中,一接合鉤形成在所述風扇馬達罩處,而使所述接合鉤得以懸掛的懸掛部分形 成於所述風扇容納部分的所述另一側。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還包括控制箱,用於操作所述 主體的控制部件包括在所述控制箱中;以及覆蓋所述風扇馬達的風扇馬達罩,其中,在所述風扇馬達安置在所述風扇馬達安置部分上的狀態下,所述風扇馬達 罩使所述風扇馬達的一側的位置固定,而所述控制箱使所述風扇馬達的另一側的位置固 定。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風扇馬達安置部分包 括支承所述風扇馬達的一側的第一支承部分、支承所述風扇馬達的另一側的第二支承部 分、以及形成於所述第一支承部分與所述第二支承部分之間的的馬達容納空間。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其中,覆蓋安置在所述第一支承 部分上的所述風扇馬達的所述一側的第一覆蓋部分包括在所述風扇馬達罩中,而覆蓋安置在所述第二支承部分上的所述風扇馬達的所述另一側的第二覆蓋部分包括在所述控制 箱中。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底架包括控制箱安置部 分,並且所述第二支承部分從所述控制箱安置部分向前突出。
12.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其中,在所述風扇馬達罩首先覆 蓋所述風扇馬達之後,所述控制箱覆蓋所述風扇馬達,而所述風扇馬達罩和所述控制箱 通過單個接合構件與所述底架接合。
13.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其中,一接合鉤形成在所述風扇 馬達罩和所述控制箱中的任一個處,而與所述接合鉤聯接的掛鈎形成在另一個處。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所述空氣調節器的室內單元包括主體,包括底架以及聯接至底架的前部框架;風扇,設置在主體內部以強制地使空氣流動;風扇馬達,使風扇旋轉;風扇容納部分,其容納所述風扇的一部分,並且所述風扇容納部分形成在底架處;以及風扇馬達安置部分,風扇馬達安置在風扇馬達安置部分上,並且所述風扇馬達安置部分形成在底架處;其中,容納風扇的所述部分的容納凹槽形成在風扇容納部分的一側上,而風扇馬達安置部分形成在風扇容納部分的另一側上。
文檔編號F24F1/00GK102022776SQ20091026046
公開日2011年4月20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10日
發明者陽承勳 申請人:Lg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