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23:44:17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焊接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
背景技術:
碰焊技術作為焊接技術的一個分支,以其優異性應用於各個領域,碰焊的原理是:工作件相對夾頭上,接合端相互抵緊,以大量的電流經夾頭導致工作件上,通過接觸面產生高溫,金屬到達可塑狀態時再在移動端施以適當壓力使兩端擠壓接合。相關技術中,臺秤組件由臺秤大架與其他工件焊接組合形成,其中,包括在所述臺秤大架的兩相對側壁焊接架耳。臺秤大架與架耳架的焊接方式為人工手動碰焊機,該裝置耗費人力成本、工作效率低、焊接精度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節約人力成本、工作效率高、焊接精度高的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所述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用於將架耳自動碰焊至臺秤大架,所述臺秤大架包括連接板、分別由所述連接板兩端彎折延伸且相對設置的第一架本體和第二架本體,所述架耳呈平板狀,所述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包括移位平臺、設於所述移位平臺一側的焊接工位、將所述臺秤大架運送至所述焊接工位的大架移夾裝置、設於所述移位平臺一側用於輸入所述架耳的架耳進料裝置、將輸入的所述架耳旋轉的進料平臺、用於將旋轉後的所述架耳抵接於所述焊接工位的所述第一架本 體內側壁或第二架本體內側壁的架耳夾取裝置、及位於所述焊接工位用於將所述架耳焊接於所述第一架本體或所述第二架本體的碰焊裝置,所述架耳夾取裝置與所述大架移夾裝置相對設置。
優選的,所述進料平臺包括設於所述移位平臺的連接架、支撐於所述連接架用於存放所述架耳的儲物架、與所述儲物架連接並驅動所述架耳旋轉的旋轉氣缸及設於所述儲物架用於將所述架耳移位的錯位氣缸。
優選的,所述架耳夾取裝置包括懸設於所述進料平臺的滑軌、設於所述滑軌並沿所述滑軌水平移動至所述焊接工位的平移氣缸、驅動所述平移氣缸沿豎直方向運動的上下移位氣缸及設於所述上下移位氣缸用於夾取所述儲物架上旋轉後的所述架耳的夾取氣缸。
優選的,所述架耳進料裝置包括相連接的進料機及進料工位,所述進料工位包括直振及設於所述直振並防止所述架耳偏移的定位裝置,所述進料機設於所述移位平臺的一側,所述直振兩端分別連通所述進料機與所述進料平臺。
優選的,所述直振包括輸送帶及設於所述輸送帶的凹槽,所述架耳設於所述凹槽內。
優選的,所述大架移夾裝置包括與所述碰焊裝置對接的大架夾取氣缸、驅動所述大架夾取氣缸旋轉的大架旋轉裝置、驅動所述大架旋轉裝置沿所述豎直方向運動的Z軸移位機構及驅動所述Z軸移位機構朝所述焊接工位運動的Y軸移位機構。
優選的,所述大架移夾裝置還包括設於所述移位平臺上方的滑板,所述Y軸移位機構設於所述滑板,所述Z軸移位機構設於所述Y軸移位機構,所述大架旋轉裝置懸設於所述Z軸移位機構。
優選的,所述大架夾取氣缸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大架夾取氣缸間隔設置。
與相關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包括移位平臺、碰焊所述架耳與 所述臺秤大架的焊接裝置、大架移夾裝置,由此將所述臺秤大架運送至所述焊接工位,並將所述臺秤大架旋轉90度,準確實現了臺秤大架碰焊前的定位。
二、所述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還包括輸出所述架耳的架耳進料裝置、將輸出的所述架耳旋轉90度的進料平臺、將旋轉後的所述架耳運送至位於所述焊接工位的所述第一架本體內側壁或第二架本體內側壁的架耳夾取裝置,由此實現了架耳碰焊前準確到達臺秤大架的指定位置。
三、所述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通過各部件結合,實現了高效的自動化,省去了手工碰焊的繁瑣操作,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從而提高了碰焊生產的工作效率與碰焊的焊接精度,極大的提高了碰焊臺秤大架組件的生產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加工成型的臺秤大架組合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的A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加工成型的臺秤大架組合件的結構示意圖。所述臺秤大架組合件2包括架耳21和臺秤大架22。
所述架耳21呈平板狀,所述架耳21包括呈矩形的第一本體211、設於所述第一本體211一端呈半圓形的第二本體212、設於所述第一本體211的第一凸起213、設於所述第二本體212的第二凸起214及貫穿所述第二本體212及所述第二凸起214的通孔215。
所述第一凸起213的數量為兩個,所述第二凸起214的數量為一個,所述第一本體211與所述第二本體212一體成型,所述第二凸起 214設於所述第一本體211與所述第二本體212交線的中點,兩個所述第一凸起213均布於第一本體211,且所述第二凸起214與所述第一凸起213的中點位於同一直線,所述通孔215於所述第二凸起214的中心貫穿所述第二凸起214。
所述臺秤大架22包括U形板220、連接板221、分別由所述連接板221兩端彎折延伸且相對設置的第一架本體222與第二架本體223,所述U形板220的兩端分別連接於所屬第一架本體222和所述第二架本體223的端部,所述U形板220與所述連接板221相對間隔設置。
所述第一架本體222包括第一通孔(圖未示),所述第二架本體223包括第二通孔2231,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2231的數量均為兩個,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2231大小相同,位置相對,所述第二凸起214與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第二通孔2231對應設置。
請結合參閱圖2與圖3,圖2為本實用新型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的A部放大圖。
所述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包括移位平臺11、焊接工位12、架耳進料裝置13、進料平臺14、架耳夾取裝置15、大架移夾裝置16及焊接裝置17。
所述移位平臺11設有臺秤大架存儲位(圖未示),所述臺秤大架存儲位用於存儲待碰焊的臺秤大架22。
所述焊接工位12設於所述移位平臺11的一側,所述焊接裝置17設於所述焊接工位12,所述焊接裝置17碰焊所述架耳21與所述臺秤大架22形成所述臺秤大架組合件2。
所述架耳進料裝置13包括進料機131及進料工位132,所述進料工位132包括直振1321與定位裝置1322,所述進料機131與所述焊接工位12設於所述移位平臺11的同側,所述直振1321連通所述進料機131與所述儲物架142,所述定位裝置1322設於所述直振1321.
具體的,所述直振包括輸送帶13211、凹槽13212、進料口13213、 出料口13214,所述凹槽13212嵌設於所述輸送帶13211且與所述輸送帶13211長度相同,用於所述架耳21輸送時限位,所述進料機131、所述進料口13213、所述凹槽13212及所述出料口13214依次連通,所述定位裝置1322設於所述輸送帶13211,以對輸送至所述凹槽13212內的所述架耳21進行定位,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料機131為振盤,所述定位裝置1322為定位氣缸。
所述進料平臺14包括懸設於所述移位平臺11一側的連接架141、支撐於所述連接架141用於存放所述架耳21的儲物架142、與所述儲物架142連通並驅動所述架耳21旋轉的旋轉氣缸143、設於所述儲物架142用於將所述架耳21移位的錯位氣缸144及設於所述儲物架142並與所述錯位氣缸144相鄰設置的架耳夾取工位145。
所述連接架141懸設於所述移位平臺11一側,且與所述焊接工位12相對間隔設置,所述儲物架142與所述旋轉氣缸143立設於所述連接架141,且兩者相鄰設置,所述旋轉氣缸143包括運輸口1431,所述運輸口1431一端與所述出料口13214連通,另一端連通所述儲物架142,所述錯位氣缸144與所述架耳夾取工位145相鄰設於所述儲物架142的頂端,所述錯位氣缸144可沿所述架耳夾取工位145的方向運動。
所述架耳夾取裝置15包括滑軌151、平移氣缸152、上下移位氣缸153及夾取氣缸154,所述滑軌151懸設於所述進料平臺14,所述平移氣缸152設於所述滑軌151,且可以沿滑軌151水平移動至所述焊接工位12的上方,所述上下移位氣缸153設於所述平移氣缸152的一端用於驅動所述平移氣缸143沿豎直方向運動,所述夾取氣缸154設於所述上下移位氣缸153靠近所述儲物架142的一端用於夾取所述儲物架142上旋轉後的所述架耳21。
所述大架移夾裝置16包括設於所述移位平臺11上方的滑板161、與所述碰焊裝置17對接的大架夾取氣缸162、驅動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62旋轉的大架旋轉裝置163、驅動所述大架旋轉裝置163沿所述豎直方向運動的Z軸移位機構164及驅動所述Z軸移位機構164朝 所述焊接工位12運動的Y軸移位機構165。所述Y軸移位機構165設於所述滑板161,所述Z軸移位機構164設於Y軸移位機構165,所述大架旋轉裝置163懸設於所述Z軸移位機構164。
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62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62依次壘設於所述大架旋轉裝置163靠近所述焊接工位12的一端。
具體的,所述Y軸移位機構165包括Y軸移位伺服1651與Y軸滑臺1652,所述Z軸移位機構164包括Z軸移位伺服1641與Z軸滑臺1642,所述Y軸滑臺1652鋪設於所述滑板161,所述Y軸移位伺服1651設於所述Y軸滑臺1652的一端,所述Z軸滑臺1642兩端分別連接Y軸滑臺1652與Z軸移位伺服1641,所述大架旋轉裝置163設於所述Z軸滑臺1642,本實施例中所述大架旋轉裝置163為旋轉步進電機。
所述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1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輸送臺秤大架至焊接工位:
所述大架移夾裝置16夾取所述臺秤大架22至焊接工位12,並調整所述臺秤大架22的位置使所述第一架本體222或所述第二架本體223水平放置;
具體的,所述滑板161移位至所述臺秤大架存儲位,此時所述臺秤大架22的所述第一架本體222與所述第二架本體223處於豎直放置狀態;
所述Y軸移位機構165與所述Z軸移位機構164分別調整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62的Y軸與Z軸的位置;
兩個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62分別精確夾取所述第一架本體222與所述第二架本體223;
所述滑板161帶動所述臺秤大架22移動至所述焊接工位12的下方,所述Y軸移位機構165和所述Z軸移位機構164驅動所述臺秤大架22移位至所述焊接工位12;
所述大架旋轉裝置163控制所述臺秤大架22旋轉90度,使所述第一架本體222與所述第二架本體223處於水平放置狀態。
輸送架耳至進料平臺:
所述架耳進料裝置13輸送所述架耳21至所述進料平臺14,所述進料平臺14調整所述架耳21的位置使所述架耳21平行於所述第二架本體222或所述第二架本體223;
具體的,所述進料機131將所述架耳21輸送至所述直振1321;
所述旋轉氣缸143旋轉90度將所述架耳21從所述直振1321輸送至所述儲物架142,並將其旋轉90度使所述架耳21平行於所述第一架本體222或所述第二架本體223;
所述錯位氣缸144將所述架耳21移位至所述架耳夾取工位145。
輸送架耳至臺秤大架的焊接工位:
所述架耳夾取裝置15夾取所述架耳21並移位至所述第一架本體222的內側或所述第二架本體223的內側,使所述架耳21的第一本體211的所述第一本體211抵接於所述第一架本體222的內側壁或所述第二架本體223的內側壁,同時所述第二凸起214與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第二通孔2231配合連接;
具體的,所述平移氣缸152沿所述滑軌151移動至所述架耳夾取工位145的上方;
所述上下移位氣缸153下降驅動所述夾取氣缸154到達所述架耳21的位置,所述夾取氣缸154夾取所述架耳21,所述上下移位氣缸153上升驅動所述夾取氣缸154恢復到下降前的原位置,並提升所述架耳21;
所述平移氣缸152移動,通過所述上下移位氣缸153驅動所述夾取氣缸154夾取所述架耳21至所述焊接工位12的上方,使所述架耳21移位至所述第一架本體222的內側或所述第二架本體223的內側;
所述上下移位氣缸153驅動所述架耳21下降,所述夾取氣缸154移位至所述焊接工位12並鬆開所述架耳21,使所述架耳21的所述第一本體211抵接於所述第一架本體222的內側壁或所述第二架本體223的內側壁。
碰焊臺秤大架與架耳:
所述碰焊裝置17將所述架耳21焊接與所述第一架本體222或所述第二架本體223。
與相關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1包括移位平臺11、碰焊所述架耳21與所述臺秤大架22的焊接裝置17、大架移夾裝置16,由此將所述臺秤大架22運送至所述焊接工位12,並將所述臺秤大架22旋轉90度,準確實現了臺秤大架22碰焊前的定位。
二、所述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1還包括輸出所述架耳21的架耳進料裝置13、將輸出的所述架耳21旋轉90度的進料平臺14、將旋轉後的所述架耳21運送至位於所述焊接工位12的所述第一架本體222內側壁或第二架本體223內側壁的架耳夾取裝置15,由此實現了架耳21碰焊前準確到達臺秤大架22的指定位置。
三、所述臺秤組件自動碰焊機構1通過各部件結合,實現了高效的自動化,省去了手工碰焊的繁瑣操作,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從而提高了碰焊生產的工作效率與碰焊的焊接精度,極大的提高了碰焊臺秤大架組件的生產力。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