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23:48:37 4

本應用新型涉及自動化加工技術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臺秤組件碰焊機構。
背景技術:
焊接是指將兩塊分離的金屬其欲結合部位局部加熱到熔化或半熔化狀態,採取施加壓力或不加壓、或填充其他金屬、利用原子間的擴散與結合等方式,使它們連接成為整體的過程。常見的焊接方法有:電弧焊、電渣焊(接觸焊)、氣焊釺焊以及摩擦焊等,其中,碰焊也就是接觸焊,其原理是:工作件相對夾頭上的接合兩端相互抵緊,並以大電流經夾頭導流至工作件上,進而接觸面產生高溫,當接觸面產生的高溫使得金屬到達可塑狀態時,再在移動端施加以適當壓力緊壓使兩端擠壓接合。
相關技術中,臺秤的大架和底掌大多是採用人工手動在碰焊機上焊接,這需要作業員眼、手、腳聯用以完成加工,作業人員容易疲勞,而且人工耗費大,生產效率低,品質不穩定。雖然市場出現了一些碰焊機,但是這些碰焊機不能實現全自動化加工。
因此,有必要對相關技術中底掌的碰焊方式進行進一步開發,以避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相關技術中底掌的碰焊方式存在人工耗費大,生產效率低,品質不穩定及作業人員容易疲勞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生產效率高,操作、調試方便及焊接精度高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用於自動將底掌焊接於大架,其包括用於將底掌輸送至預設位置的底掌輸送裝置、設於所述底掌輸送裝置一側並用於將所述預設位置的所述底掌翻轉的底掌翻料裝置、設於所述底掌翻料裝置上方並用於將翻轉後的所述底掌移位至碰焊位置的底掌移料裝置、與所述底掌移料裝置相對設置並用於將所述大架移位至所述碰焊位置以使所述底掌抵接於所述大架底部的大架移料裝置及與所述底掌移料裝置和所述大架移料裝置對接並用於將所述底掌焊接於所述大架底部的碰焊裝置。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底掌翻料裝置包括與所述底掌輸送裝置連接並用於將所述底掌移出的錯位組件、設於所述錯位組件一側並用於將移出的所述底掌進行翻轉的翻料組件及與所述錯位組件間隔設置並用於推動翻轉後的所述底掌至所述底掌移料裝置的夾取位置的推料組件。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錯位組件包括第一料槽和錯位氣缸,所述第一料槽的一端與所述底掌輸送裝置連接,另一端靠近所述翻料組件設置,所述錯位氣缸設於所述第一料槽並用於將位於所述第一料槽的所述底掌移位至所述翻料組件。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翻料組件包括用於承載所述底掌的第二料槽及與所述第二料槽連接的底掌旋轉氣缸,所述底掌旋轉氣缸驅動所述第二料槽旋轉。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推料組件包括第三料槽和推料氣缸,所述第三料槽一端靠近所述翻料組件,另一端位於所述底掌移料裝置的正下方,所述推料氣缸推動所述底掌從所述翻料組件運動至所述第三料槽。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底掌移料裝置包括與所述碰焊裝置對接的底掌夾取氣缸、驅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沿豎直方向運動的上下氣缸及驅動所述上下氣缸朝所述碰焊位置運動的平移氣缸。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底掌移料裝置還包括滑動組件,所述滑動組件包括自所述底掌翻料裝置向所述碰焊位置方向設置的導軌及與所述導軌配合連接的滑動塊,所述上下氣缸設於所述滑動塊。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大架移料裝置包括與所述碰焊裝置對接的大架夾取氣缸、驅動所述大架夾取氣缸旋轉的大架旋轉氣缸、驅動所述大架旋轉氣缸沿豎直方向運動的第一氣缸及驅動所述第一氣缸朝所述碰焊位置運動的第二氣缸。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大架夾取氣缸的數量為兩個,且兩個所述大架夾取氣缸間隔設置。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碰焊裝置包括與所述底掌移料裝置對接的第一定位件、與所述大架移料裝置對接的第二定位件及對應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設置的碰焊機。
相較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實用新型通過所述底掌翻料裝置和所述底掌移料裝置的配合工作以將所述底掌輸送裝置提供的所述底掌輸送至所述碰焊裝置,再通過所述大架移料裝置將所述大架輸送至所述碰焊裝置並使得所述底掌和所述大架抵接以完成碰焊,不僅生產效率高,焊接精度高,而且操作、調試方便。
二、本實用新型的所述翻料組件包括第二料槽和底掌旋轉氣缸,所述底掌旋轉氣缸驅動所述第二料槽翻轉以完成所述底掌的翻轉動作,不僅結構簡單,而且翻料速度快。
三、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滑動件包括導軌及與所述導軌配合連接的滑動塊,所述滑動塊與所述上下氣缸連接,所述平移氣缸驅動所述上下氣缸時,所述上下氣缸沿所述滑動件運動可以減小對所述平移氣缸的負荷,從而增加所述底掌移料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
四、本實用新型通過所述大架旋轉氣缸、所述第一氣缸和所述第二氣缸配合調整所述大架夾取氣缸的位置以調整所述大架的放置位置,不僅結構簡單,而且精準度高。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大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底掌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所示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A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3所示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底掌移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所示底掌移料裝置的底掌夾取氣缸的運動軌跡圖;
圖7是圖3所示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碰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大架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大架2包括第一側邊21、與所述第一側邊21相對間隔設置的第二側邊23及連接所述第一側邊21和所述第二側邊23的U型連接部25。
所述U型連接部25包括第一連接部251及自所述第一連接部251兩端垂直延伸出的第二連接部253和第三連接部255。所述第二連接部253與所述第一側邊21連接,所述第三連接部255與所述第二側邊23連接。
請參閱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底掌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底掌3包括相對間隔設置第一側壁31和第二側壁33及連接所述第一側壁31和所述第二側壁33的底板35。所述第一側壁31和所述第二側壁33位於所述底板35的同一側。
請結合參閱圖3和圖4,其中,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臺秤組件碰焊機構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所示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A部分的結構示意圖。所述臺秤組件碰焊機構1用於自動將所述底掌3焊接於所述大架2,其包括用於將所述底掌3輸送至預設位置的底掌輸送裝置11、設於所述底掌輸送裝置11一側並用於將所述預設位置的所述底掌3翻轉的底掌翻料裝置13、設於所述底掌翻料裝置13上方並用於將翻轉後的所述底掌3移位至碰焊位置的底掌移料裝置15、與所述底掌移料裝置15相對設置並用於將所述大架2移位至所述碰焊位置以使所述底掌3抵接於所述大架2底部的大架移料裝置17及與所述底掌移料裝置15和所述大架移料裝置17對接並用於將所述底掌2焊接於所述大架3底部的碰焊裝置19。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底掌輸送裝置11為振動盤,所述大架移料裝置17通過鏈條驅動裝置驅動。
為了便於理解,特定義如圖3、圖4、圖5及圖6所示的X軸方向為所述底掌輸送裝置11輸送所述底掌3的方向;特定義如圖3和圖4所示的Y軸方向為所述底掌輸送裝置11至所述底掌移料裝置15方向;特定義如圖3、圖4、圖5及圖6所示的Z軸方向為所述底掌翻料裝置13至所述底掌移料裝置15方向;且X軸、Y軸及Z軸構成三維坐標。
所述底掌翻料裝置13包括與所述底掌輸送裝置11連接並用於將所述底掌3移出的錯位組件131、沿Y軸方向設於所述錯位組件131一側並用於將移出的所述底掌3進行翻轉的翻料組件133及沿Y軸方向與所述錯位組件135間隔設置並用於推動翻轉後的所述底掌3至所述底掌移料裝置15夾取所述底掌3的位置。
所述錯位組件131包括第一料槽1311和錯位氣缸1313。所述第一料槽1311的一端與所述底掌輸送裝置11連接,另一端靠近所述翻料組件133設置,所述錯位氣缸1313沿Y軸方向設於所述第一料槽1311並用於將位於所述第一料槽1311的所述底掌3移位至所述翻料組件133。
所述翻料組件133包括用於承載所述底掌3的第二料槽1331及與所述第二料槽1331連接的底掌旋轉氣缸1333,所述底掌旋轉氣缸1333驅動所述第二料槽1331旋轉。
所述推料組件135包括第三料槽1351和推料氣缸1353。所述第三料槽1351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二料槽1331,另一端位於所述底掌移料裝置15的正下方,所述推料氣缸1353沿Y軸方向設置並用於推動所述底掌3從所述翻料組件133的所述第二料槽1331運動至所述第三料槽1351遠離所述第二料槽1331的一端。
所述底掌翻料裝置13的工作過程為:
當所述底掌輸送裝置11沿X軸方向將所述底掌3輸送至所述第一料槽1311時,所述底掌3的所述底板35連接所述第一側壁31和所述第二側壁33的面朝上設置,且所述第二料槽1331與所述第一料槽1311抵接;
進而所述錯位氣缸1313沿Y軸方向推動所述底掌3從所述第一料槽1311向所述第二料槽1331運動;
當所述錯位氣缸1313將所述底掌3推至所述第二料槽1331內後,所述底掌旋轉氣缸1333驅動所述第二料槽1331翻轉180度,從而使得所述底掌3的所述底板35連接所述第一側壁31和所述第二側壁33的面朝下設置;
當所述底掌旋轉氣缸1333驅動所述第二料槽1331翻轉至180度時,所述第二料槽1331與所述第三料槽1351抵接;
進而所述推料氣缸1353推動所述第二料槽1331內的所述底掌3沿Y軸方向從所述第二料槽1331運動至所述第三料槽1351遠離所述第一料槽1311的一端。
請結合參閱圖5,是圖3所示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底掌移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底掌移料裝置15包括與所述碰焊裝置對接的底掌夾取氣缸151、驅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沿豎直方向運動的上下氣缸153及驅動所述上下氣缸153朝所述碰焊位置運動的平移氣缸155。在本實施例中,豎直方向為如圖3、圖4、圖5及圖6所示的Z軸方向,所述上下氣缸153朝所述碰焊位置運動的運動方向為如圖3、圖4、圖5及圖6所示的X軸方向。
所述底掌移料裝置15還包括滑動組件157,所述滑動組件157包括自所述底掌翻料裝置13向所述碰焊位置方向設置導軌的1571及與所述導軌1571配合連接的滑動塊1573,所述上下氣缸153設於所述滑動塊1573。在本實施例中,自所述底掌翻料裝置13向所述碰焊位置方向為如圖3、圖4、圖5及圖6所示的X軸方向。
請結合參閱圖6,是圖5所示底掌移料裝置的底掌夾取氣缸的運動軌跡圖。所述底掌移料裝置15的工作過程為:
所述推料氣缸1353推動所述底掌3運動至所述第三料槽1351遠離所述第一料槽1311的一端時,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位於所述底掌3的正上方,即如圖所示的B位置;
進而所述上下氣缸153驅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從B位置向A位置運動;
當所述上下氣缸153驅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從B位置運動至A位置時,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夾取所述底掌3的所述第一側壁31和所述第二側壁33;
進而所述上下氣缸153驅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從A位置向B位置運動;
當所述上下氣缸153驅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從A位置運動至B位置時,所述平移氣缸155通過驅動所述上下氣缸153以帶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從B位置向C位置運動;
當所述平移氣缸155通過驅動所述上下氣缸153以帶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從B位置運動至C位置時,所述上下氣缸153驅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從C位置向D位置運動;
當所述上下氣缸153驅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從C位置運動至D位置時,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將所述底掌3放置於所述碰焊裝置19;
進而所述上下氣缸153驅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從D位置向C位置運動;
當所述上下氣缸153驅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從D位置運動至C位置時,所述平移氣缸155通過驅動所述上下氣缸153以帶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從C位置向B位置運動;
當所述平移氣缸155通過驅動所述上下氣缸153以帶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從C位置運動至B位置時,所述底掌翻料裝置13再次將所述底掌輸送至所述第三料槽1351遠離所述第一料槽1311的一端。
如此重複上述過程以完成所述底掌移料裝置15連續輸送所述底掌3。
所述大架移料裝置17包括與所述碰焊裝置19對接的大架夾取氣缸171、驅動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旋轉的大架旋轉氣缸173、驅動所述大架旋轉氣缸173沿豎直方向運動的第一氣缸175,驅動所述第一氣缸175朝所述碰焊位置運動的第二氣缸177。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的數量為兩個,且兩個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間隔設置,並用於分別夾取所述大架2的所述第二連接部253和所述第三連接部255,所述第一氣缸175朝所述碰焊位置運動的運動方向為如圖3和圖4所示的Y軸方向。
所述大架移料裝置17的工作過程為:
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夾取所述大架2的所述第二連接部253和所述第三連接部255後,所述第二氣缸177通過驅動所述第一氣缸175以帶動相應設置的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沿Y軸方向運動;
當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脫離大架夾取位置時,鏈條驅動裝置驅動所述大架移料裝置17沿X軸方向的反方向運動,在此過程中,所述大架旋轉氣缸173驅動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旋轉90度,從而所述大架2的所述第一連接部251由平行於Z軸變為垂直於Z軸;
當鏈條驅動裝置驅動所述大架移料裝置17沿X軸方向的反方向運動至預設工作位置時,所述第二氣缸177通過驅動所述第一氣缸175以帶動相應設置的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沿Y軸的反方向向所述碰焊裝置19運動;
當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沿Y軸的反方向運動至所述碰焊裝置19時,所述第一氣缸175驅動所述大架旋轉氣缸173沿Z軸方向運動,從而使得所述大架2到達預設位置,即所述大架2的所述第一連接部251與所述底掌3的所述底板35背向所述第一側壁31和所述第二側壁33的面抵接;
進而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釋放所述大架2;
當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釋放所述大架2後,所述第一氣缸175驅動所述大架旋轉氣缸173沿Z軸方向的反方向運動,從而使得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位於夾取下一個所述大架2的工作高度;
進而所述第二氣缸177通過驅動所述第一氣缸175以帶動相應設置的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沿Y軸方向運動;
當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脫離所述碰焊裝置19時,鏈條驅動裝置驅動所述大架移料裝置17沿X軸方向向初始工作位置運動,在此過程中,所述大架旋轉氣缸173驅動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反向旋轉90度;
當鏈條驅動裝置驅動所述大架移料裝置17沿X軸方向運動至初始工作位置時,所述第二氣缸177通過驅動所述第一氣缸175以帶動相應設置的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沿Y軸的反方向。
當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沿Y軸的反方向運動至大架夾取位置時,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再次夾取所述大架2。
如此重複上述過程以完成所述大架移料裝置17的連續移料。
請參閱圖7,是圖3所示臺秤組件碰焊機構的碰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碰焊裝置19包括與所述底掌移料裝置15對接的第一定位件191、與所述大架移料裝置17對接的第二定位件193及對應所述第一定位件191和所述第二定位件193設置的碰焊機195。
所述第一定位件191用於接收並固定所述底掌夾取氣缸151釋放的所述底掌3。
所述第二定位件193用於接收並固定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釋放的所述大架2,且當所述大架2固定於所述第二定位件193後,所述大架2的所述第一連接部251與所述底掌3的所述底板35背向所述第一側壁31和所述第二側壁33的面抵接。
所述碰焊機195用於將所述底掌3的所述底板35焊接於所述大架的所述第一連接部251。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所述臺秤組件碰焊機構1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實用新型通過所述底掌翻料裝置13和所述底掌移料裝置15的配合工作以將所述底掌輸送裝置11提供的所述底掌3輸送至所述碰焊裝置19,再通過所述大架移料裝置17將所述大架2輸送至所述碰焊裝置19並使得所述底掌3和所述大架2抵接以完成碰焊,不僅生產效率高,焊接精度高,而且操作、調試方便。
二、本實用新型的所述翻料組件133包括第二料槽1331和底掌旋轉氣缸1333,所述底掌旋轉氣缸1333驅動所述第二料槽1331翻轉以完成所述底掌3的翻轉動作,不僅結構簡單,而且翻料速度快。
三、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滑動件157包括導軌1571及與所述導軌1571配合連接的滑動塊1573,所述滑動塊1573與所述上下氣缸153連接,所述平移氣缸155驅動所述上下氣缸153時,所述上下氣缸153沿所述滑動件157運動可以減小對所述平移氣缸155的負荷,從而增加所述底掌2移料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
四、本實用新型通過所述大架旋轉氣缸173、所述第一氣缸175和所述第二氣缸177配合調整所述大架夾取氣缸171的位置以調整所述大架2的放置位置,不僅結構簡單,而且精準度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