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楊短句(哲理與詩情齊飛)
2023-05-15 22:13:43 1
楊,本義是對一切楊柳科楊屬植物的泛稱。
古典文籍中,「楊」「柳」同義,「楊」是「柳」的一種,即蒲柳,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說:「楊,蒲柳也。旄,澤柳也。檉,河柳也。」楊、旄、檉通謂之柳。
現代植物學意義上的楊在中國古代常被稱作「白楊」「青楊」等,常統稱為楊樹。現代說到楊,就是楊樹。
楊,也是戰國初期哲學家楊朱及其學術派別的簡稱,在周代還用作國名。
以楊為姓,充滿哲理與詩情。
《詩經名物圖解·楊樹枝》
一 挺拔之楊
楊樹,沐浴在陽光裡、昂揚在春風中的時候,其名其義,與陽氣升發、令人振奮的春季,是相融相和的。
楊樹,最早與陽、揚,有著幾分淵源。
筆直的枝幹,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緊密靠攏,成為一束,不會斜出;寬大的葉子,也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楊樹便又叫揚樹,代表了一種挺拔高揚的樹。
倔強生長,努力向上,迎著陽光,參天聳立,不折不撓,楊樹還是最早能形成遮陽作用的樹,在古代一度被稱為陽樹。
「楊」的繁體字寫法「楊」之右邊部分「昜」,取自「陽」之繁體陽的「昜」。「昜」同「陽」,表旭日升起、陽光普照之意。
姿態昂揚,充滿陽光,富有氣魄,楊樹便深受古人重視。他們不斷種植楊樹,並在種植過程中,發現了楊樹更多的優點。例如,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很快,能夠迅速成林;防風沙暴塵,防止水土流失,吸收廢氣,可廣泛用於生態、農林防護林和工業用材林;能夠成為道路綠化、園林景觀的樹種,楊樹葉還能清熱解毒、消炎利水等。
早在西周時期,便因楊樹而定名了國,史稱楊國(約為今山西省洪洞縣一帶)。楊國中,處處可見楊樹。楊樹,還因而成為樹木茂盛之類的統一代名詞。
楊國是周代的諸侯國,地理位置險要,當時常有匈奴來犯,為防止匈奴的進攻,周宣王封兒子尚父到楊國,為楊侯。大約晉獻公十六年 (約公元前661年),尚父的楊國被晉獻公詭諸所滅,晉獻公將楊國封給自己的弟弟伯僑,伯僑是晉武公姬稱的次子,又名文實,僑亦作橋、喬,因封地在楊國,被稱為楊伯僑。古籍《世本》說:「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後,至晉武公遜於齊,生伯僑,歸周天子,封於楊侯。」
楊姓,也由楊國而誕生,楊伯僑被尊為楊姓始祖,屬於以國為姓。當然,細算這個「以國為姓」的始祖,應該更早。有史料記載,周宣王兒子尚父為楊侯之前,楊國就存在了,那時出於對楊樹的喜愛,也有以楊為姓者,尚父也早於楊伯僑在楊國為侯,他們都稱得上是楊姓始祖的。
楊姓者尊楊伯僑為楊姓始祖,也許是「晉是以大」的緣故。
強大,能夠成為很多事情的理由。
跟楊姓有關的楊樹,也有強大的氣場。特別是楊樹一排排整齊劃一地鋪陳開去,昂立在肅殺冷風中和貧瘠土地上,以自身的豐盈,引亮四面八方的時候,那種雄偉的氣勢,令人讚嘆。
河畔楊樹林 北晚新視覺供圖
二 楊朱之喻
不過,大氣之楊,是不會想到自己居然會跟一個形容人極度吝嗇和自私的成語有關,這個成語千古流傳,叫作「一毛不拔」。
確切地說,這個成語因楊朱而生,楊朱是戰國初期思想家、哲學家,字子居,魏國人(一說秦國人)。
「一毛不拔」最早出自於《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人們據此總結出成語「一毛不拔」。楊子即楊朱。楊,也是楊朱及其學術派別的簡稱。
這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約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言論。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拿楊朱與墨子作對比作出總結:楊子主張「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也甘心情願。
墨子和楊朱算是同時代人,墨子(公元前476年或480年至公元前390年或420年),名翟,是戰國初期宋國貴族目夷的後裔,曾擔任宋國大夫,是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
墨家學說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的「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他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他反對戰爭,要求和平。
故而,單單對比楊朱的「一毛不拔」,好像是多麼極端的利己和無情呀,僅僅是拔掉自己的一根毫毛,就可以利於天下,都不願意做呀。也正是因為如此,楊朱也飽受抨擊,很多人都把他當作吝嗇鬼,他的理論也被簡化為連一根毛也不肯拔。
實際上,楊朱說這話的完整表達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要損害一根毫毛去為天下謀利益,他不肯給;把天下的財物都用來奉養自己的身體,他也不願要。在楊朱的主張中,這兩個方面都是核心,人人都不應該拔一毛而去利天下,人人也不應該貪天下大利而去拔天下之一毛,如此,天下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理了。
楊朱認為,人和社會應該是對等的,誰都不應該損害誰而來滿足另一方。保持和順應自然之性及自然所賦予人身之真性,保護和重視自己的生命,保證和維護個人的正當權益,同時,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和權益。人和社會都互不侵犯損害,自愛、自重、自立,各安其所,治內貴己,天下便太平無事。
這就是楊朱的「貴生」「重己」「全性保真」思想,《孟子·盡心上》及由其而出的成語「一毛不拔」只片面將楊朱的「貴己」,進行過度解讀或引申,沒有全面地說明楊朱的「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等內容。
真正的楊朱思想,有超越楊樹的強大。相比現代一些人,特別是那些真正地一毛不拔地牟取不正當私利、損人利己,或者損人不利己之人,楊朱的思想境界很高。
三 天下之治
楊朱學派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當中可謂獨樹一幟。好似楊樹挺立在陽光中一樣,令人矚目。
楊朱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即他本人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他所有的我們知道的話語全部零零散散地來自於《列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
那「一毛不拔」的正解和內涵,也是借他的學生孟孫陽來表達的,戰國初期道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列子(約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75年)將其記錄在《列子·楊朱》中。
《列子》
禽子即禽滑釐,是墨子的高足。那天,楊樹葉正飄然怡然,似陽光輕拂著人們的面龐。禽滑釐問楊朱說:「取你身上一根毫毛以救濟天下,你幹嗎?」楊朱說:「天下本來就不是一根毫毛所能救濟的。」禽滑釐追問:「假使能救濟的話,幹嗎?」楊朱不吭聲,直接走人,明確表示,懶得理他。禽滑釐便去找楊朱的學生孟孫陽。孟孫陽就層層解析,把楊朱的良苦用心道明。他先是問了禽滑釐兩個問題:「要是有人侵犯你的肌肉皮膚比如說痛扁你一頓,就可讓你得到一萬金,你幹嗎?」「要是有人砍斷你一截身體比如一條腿,然後你便可得到一個國家,你幹嗎?」第一個問題,禽滑釐爽快表示幹,第二個問題,禽滑釐沉默了。孟孫陽便接著點出重點:一根毫毛比肌膚小,肌膚比身體小,但肌膚靠一根根毫毛組成,身體由一塊塊肌膚組成,一根毫毛本來就是整個身體中的一個部分,難道因為它小,就可以不當一回事嗎?
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孟孫陽和憨直可愛的禽滑釐,令這段對話精彩而有趣。人人「為我」是建立在「不傷人」「不侵物」的基礎上的。楊朱的眼中,始終有一個一個的人。有人,才能有天下、利天下。人是構成社會的主體,「為我」乃是為了保證每個個體的存在,從而保證社會、國家之存在。那一排排昂立陽光中的楊樹,造就的強大氣場,靠的不就是一棵一棵獨立生長的楊嗎?
楊朱的主張還是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睞,哪怕他沒有留下著作,但他學說的影響都和墨子一樣大。戰國時期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之說。在《孟子·滕文公下》中,也可以看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這樣的話。也就是說,孔子逝後的一段時間內,天下言論實際上分為贊成楊朱的和贊成墨子的。
當然,楊朱的思想有局限性。「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具有超脫現實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是一種良善的願望,但解決不了所有的現實問題。如果楊朱的政治理論得到推廣,那麼這個社會可能也並不一定如他想像得那般美好。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卻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厚的烙印。那是多麼動人的存在。人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心聲,哪怕有辯論,哪怕遭反駁,哪怕不被理解,都不能阻擋心靈放飛的自由自在。那种放飛,是楊樹在擁抱陽光。
楊朱的「為我」、墨子的「兼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雖然各執一詞、各佔一派、各有各的道理,但其探求的本真卻殊途同歸:對天下而言,都是一個「治」字,都希望「天下大治」;對個人而言,就是一個「愛」字。愛自己,愛他人,像愛自己一樣地愛他人。愛自己,終究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比愛,更能打動人心。愛,宛若暗夜裡的星星,有稜有角,始終發光。(責編:沈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