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中擱板的臨時定位件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06:23:26 1
專利名稱:家具中擱板的臨時定位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搬運具有擱板的櫥櫃等家具時使用的擱板的臨時定位件。
背景技術:
在搬運具有擱板的櫥櫃等的時候,用於防止擱板落下或者由于振動使得擱板跳動而損壞,保持擱板定位的臨時定位件在下列專利文獻中被公開。
專利文獻1實開平5-93282號公報專利文獻2實開平5-93283號公報發明內容上述各公報中公開的臨時定位件,具有上側的鎖定部與下側的鎖定部嚙合於家具主體內側板的上下兩個孔的結構。可以認為任何一個公報中所公開的臨時定位件都能夠保持搬運中擱板的穩定,是良好的臨時定位件,但是也可以考慮這種方式以外的使用簡便的臨時定位件,這就是本發明要提出的。
本發明的之目的在於,防止由於搬運中擱板的落下或者向上跳起振動而使擱板或者家具主體損壞。
鑑於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家具中擱板的臨時定位件,其特徵在於,具有臂部,從平面看位於左右且彼此分開,並且後端分開得更寬;該臂部的前端彼此連接並且左右臂部可以彈性變形,能夠接近或者分開;左右鎖定部,設置在前述連接部後端的左右臂部的外側,以在其插入家具主體的內側板的孔中的狀態下通常時不會脫落的尺寸而隔開形成,上述孔設置在與層疊了適宜塊數擱板的厚度尺寸對應的高度位置上;頸部,緊接著該各鎖定部形成,安裝後與間隔形成前述孔的孔壁的孔緣面相對;和肩部,緊接著該頸部形成,其尺寸為不能夠插進前述孔,通過捏住前述左右臂部來縮短彼此隔開的距離,使得前述左右鎖定部的距離縮短而能夠通過前述孔。
由於左右的臂部的前端彼此連接且可以彈性變形,如果捏住該臂部來縮小彼此的距離,那麼左右的鎖定部彼此靠近,從而縮小其距離,因此該臨時定位件的前端部分能夠插入並通過家具主體的內側板的孔。這樣,緊接著該鎖定部的頸部與用於間隔形成前述孔的孔壁的孔緣面相對,同時,與其緊接著的肩部抵接到孔壁時使得插入停止。這樣,以單按的方式就完成了向臨時定位件的規定孔的安裝。當取出的時候,捏住臂部使得左右鎖定部的距離縮小能夠通過孔就可以了。只要捏住分開得更寬的臂部的後部,根據槓桿的原理,位於前方的左右鎖定部的距離容易縮短。因此,操作性簡便、能夠迅速操作。
此外,上述本發明的臨時定位件中,在臂部設置彈簧部件,當前述左右的臂部彼此靠近的情況下,能賦予使其恢復原來位置方向的勢能。
捏住臂部來縮短其距離,可以用手指捏住臂部,其恢復原狀可以僅依靠臂部的前端連接部,而為了更加確保其恢復原狀,在後部分開得更寬的臂部,也就是,比前端連接部靠後的位置設置彈簧部件,能夠更加確保其復原性。
圖1是本發明涉及的櫥櫃的水平剖視圖。
圖2是圖1的B部分的擴大圖。
圖3是本發明涉及的臨時定位件的正視圖。
圖4是安裝了臨時定位件的頂視圖。
圖5是按照圖4的向視線線E-E的局部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所示的實施形態例對本發明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圖1是從上面看到的櫥櫃的水平剖面的頂視圖,櫥櫃具有多塊擱板12,以及向左右打開的對開門10D1、10D2,圖2是表示其中B部分的擴大圖。在該圖2中也表示了安裝前的臨時定位件20的俯視圖。圖3是該臨時定位件的正視圖。圖4是臨時定位件安裝後的頂視圖,圖5是從該向視線E-E的縱剖面圖,但是沒表示臨時定位件的剖視圖。
在該例中,如圖1所示,在家具主體10的內側配置的加固板10H,設置在接近四個角的位置。在該加固板上,從圖5所示的底板10D的上表面起算在規定高度L的位置處設置矩形狀的孔10HH。可以是寬度為W2,高度為H2(圖5)的矩形孔,而橢圓形狀或者圓形也可以。在該例中設置在上述四個角,但僅在位於對角線上任一方向的兩個角設置也可以。在高度方向上不只限於一個孔10HH,根據需要,間隔後述的規定距離ΔL(圖5)設置兩個、三個的多個也是可以的。
安裝在上述矩形孔的臨時定位件20在下列圖中表示,圖2和圖4是俯視圖,圖3是從圖2的左側方向看到的正視圖,圖5是側視圖。對於臨時定位件20的說明,是把圖2的下側作為左,上側作為右進行說明的。臨時定位件20的左右的臂部20A,20A′在前端(連接部)20R處連接,後部變寬,使得彼此分開得更寬。此外,本例如圖3所示,從臨時定位件的頸部開始的前端部分和與頸部相比的後端部分,從正面看都是矩形。
通過連接部連接形成整體的臨時定位件20,左右臂部由可彈性變形的合成樹脂構成,能夠接近、分開,而只要可彈性變形,用其它的部件也可以,這是任意的。在前述連接部20R的後端的左右臂部外側設置左右的鎖定部20K,20K′。在各鎖定部的後側緊接著形成頸部20N,20N′。更進一步,該頸部的後側緊接著形成肩部20S,20S′。
通常,前述左右鎖定部20K,20K′的分開距離W1比前述矩形孔10HH的水平左右方向的寬度W2大。然而,由於所述的彈性,捏住左右臂部可縮小該距離,能夠插入孔。肩部的高度H0比矩形孔的高度H2形成得大,插入時肩部與加固板抵接,而使得臨時定位件的插入被強制停止。鬆開捏住著的手指後的安裝狀態在圖4和圖5中表示。頸部與用於間隔形成矩形孔的孔壁10H的孔緣面相對,同時左右鎖定部20K,20K′鎖定在該孔緣部而不會脫落。
從頸部起算前端的高度(與頸部高度相同)H1(圖5)設定得比矩形孔的高度H2小0.2~0.3mm左右,可以防止如後述擱板12的上下方向的振動。在臨時定位件20插入到孔以後,在鬆開手指的情況下,為了使左右臂部確實恢復原狀,在本例中,設置兩片矩形狀的板簧部件22,22′。也就是,在左右臂部的後端的內側,保持安裝各板簧部件的一端,各自的另一端在通常時輕微的接觸而稍稍分開。因此,如果捏住左右臂部使其變窄,兩個板簧部由於擠壓而積蓄恢復力。彈簧部件採用其它的形態也可以。
在把擱板12放置在家具主體10的底板10D上運輸的情況下,從底板上表面到孔10HH的中心位置的高度L,設定為層疊塊數的高度12H加上從臂部的頸部開始後端的高度H0的1/2的值。此外,如果存在再多搬運一塊的可能性,在增加一塊的情況下,在高出厚度ΔL的位置P設置另一個孔。更進一步增加的情況下,在高度方向再同樣設置多個孔。
在擱板的厚度共通的各種家具,例如多種類的櫥櫃中,這種櫥櫃的擱板數的範圍,如果是從兩片到五片的範圍,在內側板10H的高方向等間距設置四個孔10HH,使得二、三、四、五片中任何一種擱板數的情況都能夠適用,如果這樣製造開孔用的模有助於低成本化。可以有各種使用方式,只使用櫥櫃最下側的孔,或者另外的櫥櫃使用從下面起算的第二個孔,或者另外的櫥櫃使用最上面位置的孔。
如果把臨時定位件20安裝在對應擱板12的層疊狀態的孔10HH上,臨時定位件的左右臂部的下面20D,20D′限制層疊狀態的擱板的上表面,防止運輸中等的擱板的上下振動。也就是,即使最上面位置的擱板12振動而往上推臨時定位件的下表面20D,20D′,由於從臨時定位件的頸部開始的前端的高度H1僅比孔10HH的高度H2小0.2~0.3mm左右,通過肩部20S,20S′的上端部與押緊在孔壁10H,振動被限制。如圖5所示,上述實施形態例子中的臨時定位件20,對於孔10HH的上下中心(頸部的上下中心)形成為上下對稱的形狀,而如果形成上側比下側長,那麼通過前述肩部的上端部的作用,能夠更有力的限制擱板的振動。
取下臨時定位件的時候,可以捏住左右臂部使其變窄,從而縮短左右鎖定部的間隔而抽出。
可以與擱板上面接觸,設置在上述左右的臂部的下表面20D,20D′,不象上述例子那樣在從頸部的後端部全體設置,設置其一部分也是可以的。此外,如所述,設置多個孔10HH的情況下,由於需要使孔間的壁10H的強度保持在大於規定的強度,高度H1應該小。另一方面,臨時定位件20的強度,特別為了提高頸部的破壞強度,高度H1應該大,平衡這些方面來決定高度。一般,高度H1在高度H0的2/3以下,設定為1/2左右比較適宜。
臨時定位件除上述例子的形態以外,從正面看的形狀和孔10HH的形狀一起,從頸部開始僅前部或者其後面部分為橢圓形狀或者圓形等也可以,這是任意的。
根據上述說明的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防止由於搬運中擱板的落下或者跳起而使擱板或者家具主體損壞的臨時定位件。
權利要求
1.一種家具中擱板的臨時定位件,具有臂部,從平面看位於左右且彼此分開,並且後端分開得更寬,該臂部的前端彼此連接並且左右臂部可以彈性變形,能夠接近或者分開;左右鎖定部,設置在前述連接部後端的左右臂部的外側,以在其插入家具主體的內側板的孔中的狀態下通常時不會脫落的尺寸而隔開形成,上述孔設置在與層疊了適宜塊數擱板的厚度尺寸對應的高度位置上;頸部,緊接著該各鎖定部形成,安裝後與用於間隔形成前述孔的孔壁的孔緣面相對;和肩部,緊接著該頸部形成,其尺寸為不能夠插進前述孔,通過捏住前述左右臂部來縮短彼此隔開的距離,使得前述左右鎖定部的距離縮短而能夠通過前述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家具中擱板的臨時定位件,在臂部設置彈簧部件,當在前述左右的臂部彼此靠近的情況下,能賦予使其恢復原來位置方向的勢能。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課題是,防止由於搬運中擱板落下或者跳起振動而使擱板或者家具主體損壞。具有臂部20A、20A′,位於左右且彼此分開,並且後端分開得更寬;該臂部的前端彼此連接並且左右臂部可以彈性變形,能夠接近或者分開;左右鎖定部20K、20K′,設置在前述連接部20R的後端的左右臂部的外側,隔開形成並且其尺寸為可以插入家具主體的內側板10H的設置在對應於層疊了適宜塊數擱板的厚度的高度位置上的孔10HH,通常時不會脫落;頸部20N、20N′,緊接著該各鎖定部形成,安裝後與用於間隔形成前述孔的孔壁的孔緣面相對;肩部20S、20S′,緊接著該頸部形成,其尺寸為不能夠插進前述孔。
文檔編號A47B97/00GK1498566SQ20031010252
公開日2004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22日 優先權日2002年10月25日
發明者今枝康二 申請人:共榮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