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輔助殺蟲劑防治白背飛蝨的生態調控方法
2023-05-15 15:46:36 1
一種輔助殺蟲劑防治白背飛蝨的生態調控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輔助殺蟲劑防治白背飛蝨的生態調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白背飛蝨成蟲發生高峰前期,首先將田間水排掉,露出泥面或淺層水;2)成蟲發生高峰期,選擇高效低毒殺蟲劑,噴霧殺蟲;3)排水5天後開始灌水;4)深灌半個月後再排水;5)排-灌連續循環(20天為一個周期),根據田間蟲情決定殺蟲劑的再次使用。該方法對於減少田間殺蟲劑的使用,提高重大農業害蟲的綠色有效防控具有科學指導意義。
【專利說明】一種輔助殺蟲劑防治白背飛蝨的生態調控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農業重大害蟲防控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輔助殺蟲劑防治水稻白背飛蝨害蟲的生態調控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白背飛風(Soga tella furcifera),屬同翅目(Homoptera)、飛風科(Delphacidae)。廣泛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太平洋島嶼及日本、朝鮮和澳大利亞,幾乎遍及我國所有稻區。白背飛蝨成、若蟲群集於稻叢下部,通過口針刺吸稻株韌皮部汁液為害水稻,高齡若蟲和成蟲的取食量較大。其取食會導致造成水稻生長緩慢,分櫱延遲,癟粒增加;為害嚴重時,造成稻株枯死,呈「風燒」狀。由於該蟲體型小、遷飛繁殖力強、棲息隱蔽等特性,如遇田間適宜生境,易造成突發和爆發。在白背飛蝨成、若蟲取食直接為害過程中,還能傳播其他病害,如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白背飛蝨是目前影響我國水稻穩產、高產的主要蟲害之一。
[0003]白背飛蝨通常將卵產在葉鞘組織內,排列成一條,稱為「卵條」,卵粒香蕉形,長
0.8cm,寬0.2cm。初產時乳白色,後變黃色,並出現紅色眼點,將孵化時眼點變為紅褐色。卵塊排列成行,每行有卵幾粒至20多粒,產卵痕不外露或稍露出尖端。在實驗室飼養的稻苗葉鞘基部,可憑肉眼看到深褐色的產卵痕。雖然白背飛蝨的卵並不對水稻造成直接為害,但在產卵過程中,雌蟲會用產卵器刺破葉鞘或葉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卵是白背飛蝨發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蟲態,它的發生量及其存活率直接關係到成、若蟲的發生量,進而關係到水稻受損程度。總而言之,卵可間接地影響水稻的產量。
[0004]一些殺蟲劑對於白背飛蝨的防治具有較好的效果(肖曉華等,2013,湖北植保;倪運東等,2013,現代農藥;吳國強等,2013,浙江農業學報;盛仙俏等,2013,中國稻米;李文紅等,2013,農藥;朱平陽等,2013,浙江農業科學;劉寶生等,2013,西南農業學報),尤其對於成若蟲,但是部分殺蟲劑的過量使用,使得白背飛蝨對農藥產生了中等水平的抗藥性(張帥和邵振潤,2013,中國植保導刊),並且給稻米造成了嚴重的殘留影響(黃會秋,2008,中國衛生檢驗雜誌;張夕林等,2011,世界農藥)。據報導,水稻產區江、浙、滬地區用藥量已高達
10.08kg/hm2,施藥次數從20世紀每季稻田用藥2~3次增加到10次以上(錢允輝等,2008,中國農業科學)。許多農戶對於殺蟲劑的使用及其安全性缺乏認識,對什麼時候用藥、用什麼藥、安全間隔期多長時間等存在盲目性,從而更進一步影響了農產品的安全性。
[0005]對於白背飛蝨的防治,目前除了化學方法,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稻鴨共作、釋放寄生蜂等方法,但均因防治成本高、效果不佳而沒有得到大範圍推廣應用。陳德茂(1991,科學用水控制大田白背飛蝨種群發展研究,貴州農業科學)提出了較初步的生態控制方法,但有其局限性,其僅僅指出白背飛蝨卵孵化率隨水浸時間的延長而降低,沒有指出具體的時間,而不同溫度卵的發育歷期是不一樣的,不能簡單的認為在白背飛蝨遷入主峰期後1-5天淺水灌溉;溫度相對低時,不一定非得淺灌,可淺灌也可完全排水,完全排水防治效果更好;該項研究沒有在實驗室進行灌水深度的精準試驗,田間試驗誤差較大;該項研究結果可科學控制白背飛蝨種群,但如果防控不當,並不能完全有效控制,必須結合殺蟲劑進行綜合防控,適時用藥,這是作者沒有提到的。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為了減少殺蟲劑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降低農戶的生產成本,提高防控的效果。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針對上述白背飛蝨防治中存在的缺陷,加以改進,提出了一種輔助殺蟲劑防治白背飛蝨的生態調控方法,該方法簡單可行,僅通過簡單的排-灌水便可控制白背飛蝨種群數量,大大降低殺蟲劑的使用量和成本,生態環保,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汙染,且防治效果佳。
[0007]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輔助殺蟲劑防治白背飛蝨的生態調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O白背飛蝨成蟲發生高峰前期,首先將田間水排掉;
2)成蟲發生聞峰期,選擇聞效低毒殺蟲劑噴霧殺蟲;
3)排水4-5天後開始灌水;
4)深灌13-15天後,將田間水排掉;
5)排水4-5天後,再深灌13-15天,連續循環;
6)第5)步的循環過程中,根據田間蟲情確定殺蟲劑的再次使用。
[0008]所述高效低毒殺蟲劑為噻蟲嗪、噻嗪酮、吡蚜酮或吡蟲啉。
[0009]其中,田間白背飛蝨成蟲較少時,可以不用殺蟲劑,通過合理的排水-灌水來有效控制飛蝨的種群數量。
[0010]所述處理方法主要通過控制灌水時間、灌水深度和排水時間,優選的排水時間為5天,深灌時間為15天,深灌指灌水深度使得水稻葉鞘基部浸在水中。
[0011]所述方法對于田間成蟲量較大時,其防治效果更佳,能夠大大降低農藥的使用量。
[0012]本發明根據白背飛蝨的特性,尤其是喜好在水稻的葉鞘及其基部產卵,通過實驗篩選研究,從灌水時間、灌水深度和排水時間等方面綜合考慮,提出了有效生態控制方法,從而有效控制白背飛蝨卵的發育,達到生態防除白背飛蝨的目的。本方法雖然不能完全控制住白背飛蝨種群消長,但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控制白背飛蝨種群的增長和為害,降低殺蟲劑的用量。因此,本發明的主要優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方法簡單可行:僅通過簡單的排-灌水便可控制白背飛蝨種群數量,農戶易於掌握;生態環保:大大降低殺蟲劑的使用量和成本,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效果佳:結合化學防控,大大提高了綜合防治的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不同月份平均每天每個黃色誘蟲板誘集到的白背飛蝨(WBPH)成蟲數量。【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來進一步闡明本發明,但並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僅僅作示例說明。
[0015]本發明所用水稻種子品種為金豐,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培育。
[0016]實施例1:溫度、浸水時間和深度對白背飛蝨卵發育的的影響 O白背飛蝨卵在不同溫度下正常發育所需要的時間(表1)將白背飛蝨的高齡若蟲單管飼養在25°C光照培養箱(光周期為白天:黑夜=14:10 h,光照強度為4 LS),待羽化後進行配對。為保證成蟲的產卵率,將初羽化雌雄成蟲配對2天後移去雌雄成蟲。處理過程均在長18cm,內徑2.3cm,外徑2.5cm的玻璃試管中進行,首先在每個試管中加入2cm高水稻生長營養液(配方為:NH4CL:0.1551g/l,CaCl2:0.11075 g/l,NaH2P04*2H20:0.050375g/l,K2S04:0.08925 g/l,MgS04*7H20:0.405 g/l,FeC13*6H20:
7.7 X 10_3 g/1);其次在每個試管中加入2根生長健壯的約5cm高水稻苗,用黑布封口,橡皮筋紮緊。將配對後處理分別放置在5、10、15、20、25、30、35、40°C的光照培養箱(光周期和光照強度同上)中進行,觀察若蟲孵化情況。每個溫度至少處理10對雌雄成蟲。當發現水稻苗枯黃時,添加2株新苗,防止初孵若蟲因食物缺乏死亡。由於白背飛蝨產卵時間的不確定性,因此,將卵的發育歷期一律從成蟲配對日到若蟲孵化日算起。
[0017])同一浸水高度和不同的浸水時間對白背飛蝨卵發育的影響
如I)方法,在1000mL玻璃燒杯(內口徑直徑10cm,高度15.3cm)中加入Icm深水稻生長營養液,120株水稻苗,接入60對白背飛蝨初羽化雌雄成蟲產卵,產卵5天後,將雌雄成蟲去除。將產過卵的稻苗分2株一組接到試管中,水稻營養液的深度為18cm,浸卵時間分別為2h、0.5d、ld、2d、4d、6d、13d、23d,浸卵後將水深調整為1cm,對照的水深一直保持1cm,設6個重複,觀察卵孵化情況。
[0018])不同浸水高度和同一浸水時間對白背飛蝨卵發育的影響
如I)方法,在1000mL玻璃燒杯中加入Icm深水稻生長營養液,60株水稻苗,接入20對白背飛蝨初羽化雌雄成蟲產卵,產卵3天後,將雌雄成蟲去除。將產過卵的稻苗分3株一組接到試管中,水稻營養液的深度分別為1、3(部分葉鞘外露)、5 (僅露葉片)cm,設6個重複,觀察卵孵化情況。
[0019]溫度、浸水時間和深度對稻飛蝨卵發育的影響結果如下:
1、白背飛蝨卵在不同溫度下正常發育所需要的時間(表1)
經過2個月的觀察,未發現4°C有若蟲孵化出,可能由於4°C溫度太低,成蟲配對2天後,一半雌雄成蟲死掉,影響了成蟲的交配產卵;也可能成蟲產卵後低溫對卵孵化有直接抑制作用,進行影響了卵發育試驗結果。
[0020]雌雄成蟲在10°C和15°C配對期間,雖有個別雌成蟲死亡,但是經過一個多月的觀察,未發現若蟲孵化。
[0021]整個試驗過程中,僅觀察到20、25、30°C有I齡若蟲孵化,其中,25°C I齡若蟲孵化最早,卵歷期平均為6天;其次是30°C,卵歷期平均為8.6天;再次為20°C,卵歷期平均為
13.6天(見表1)。
[0022]35°C和40°C,雌雄成蟲配對期間雖然無死亡,但是去雌雄成蟲後未觀察到若蟲的孵化。
[0023]從以上結果可知,白背飛蝨卵正常發育所需時間為5-15天。因而根據該研究結果確定稻田排水時間不要超過5天,防止成蟲產卵後若蟲孵化進一步為害。
[0024]表1白背飛蝨卵在不同溫度下正常發育所需要的時間
Sg CC )|4 |叫15丨20 |25丨30 丨35丨40
卵歷期均值(d)I—I—I—|?3.6 \6 |8.6 I—I—
表中,「一」表示雌雄成蟲不交配或雌成蟲不產卵或卵不能正常發育。
[0025]、同一浸水深度,不同浸水時間對白背飛風卵發育的影響(表2)從表2可以看出,產過卵的水稻苗在水中浸13天後仍然能夠孵化(表2),這就證明了白背飛蝨的卵對水環境具有較好的適應性。但是浸卵13天後明顯影響到卵的孵化率,孵化率只有20%左右,卵歷期延長I周左右,而在浸卵6天後,卵的孵化率達到90%以上,卵發育歷期比對照晚1-2天。這就說明了長時間浸卵嚴重影響了白背飛蝨卵的孵化,這對白背飛蝨的種群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要人工灌水控制白背飛蝨卵的孵化,浸水時間應在達到13-15天,才能有效抑制卵的孵化。
[0026]表2白背飛蝨卵在25°C下浸水2h_6d後(完全淹沒水稻苗)能否正常孵化
【權利要求】
1.一種輔助殺蟲劑防治白背飛蝨的生態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 1)白背飛蝨成蟲發生高峰前期,首先將田間水排掉,露出泥層或淺層水,視氣溫和水稻生育期而定,不能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 2)成蟲發生聞峰期,選擇聞效低毒殺蟲劑噴霧殺蟲; 3)排水4至5天後開始灌水; 4)深灌13至15天後,將田間水排掉; 5)排水4至5天後,再深灌13至15天,連續循環; 6)第5)步的循環過程中,根據田間蟲情確定殺蟲劑的再次使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2)中,所述高效低毒殺蟲劑為噻蟲嗪、噻嗪酮、批姆酮或批蟲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3)或/和步驟5)中,所述排水時間為5天。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調控 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4)或/和步驟5)中,所述深灌時間為15天。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4)或/和步驟5)中,所述深灌指灌水深度使得水稻葉鞘基部浸在水中。
【文檔編號】A01G13/00GK103828647SQ201410002325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3日
【發明者】常曉麗, 王冬生, 武向文, 胡高, 袁永達, 張天澍, 陸爽, 滕海媛 申請人:上海市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