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絕對不會再棄劇了(對不起我棄劇了)
2023-05-21 17:36:51
觀眾翹首以盼,終於等到了「下飯劇」《人世間》。
這部由小說改編的作品,疊延起伏的人生,將社會的三六九等完整劃分,上到達官貴族,下到底層的走卒,中層的筆墨紙硯與商場勾心鬥角。
每一個層次的求生技能,通過一戶周姓三代人的視覺,書寫了一部當代老百姓的真實寫照,值得每個人深思。
編劇神奇的腦洞,將大嫂子和駱士賓,這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塑造成了「兄妹」,細品一地雞毛的同時,為何當下的我們如坐針氈?
所謂的三觀,是否可以站住立場?無論在什麼樣的年代,生活從來都沒有給過喘息的機會。
米養百人,當人性曝光在烈日下,仿佛主角的人生軌跡中,某個不起眼的節點,與我們有著一樣的共鳴。
家長裡短是每個時代的標誌,老人常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這是一個大智慧。過往的人,在經歷和閱歷中,早已參透了生活的現實。
《人世間》這個名字,按照字面意思理解,都非常的「大氣」,格局展拓到了每一個人的身上。
持續上升的熱度,是觀眾對該劇最好的肯定。緩慢的節奏中,摻雜著鏡頭語言,農家院拍攝出來的效果,就像是舞臺劇。
觀看前兩集的時候,可以說笑點非常的密集,精湛的演技觀眾一秒入戲。
可能很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沒有想過,未來有一天可以重溫過去。
一段歷史和生活,展現在大家面前,雖然喜感十足,但時代的厚重讓每個人若有所思。
周家三兄妹是中心人物,他們三個人代表了不同的人群。
周秉昆是社會的底層人員,一個平凡又很普通的「好人」,周秉義是一個有著英雄主義的英雄,一心想著為了人民做些事情。
周蓉則是「毋寧死,不自由」知識分子,她是很多人的素英,以小見大的方式,特殊的視覺,縱觀五十年的發展過程。
厚重的生活,追劇的人津津樂道,可以說這部劇非常的現實,印證了《人世間》三個字。
門當戶對看階級,吃飯送禮看做派,兩面三刀為了錢,忘恩負義說真愛,愚笨的孩子成為了「孝順」。
隨著劇情的深入,觀眾生出了各種質疑,完整的故事演變成為了「狗血劇情」。
孩子認賊作父,大哥紅杏出牆外國人,大嫂子和駱士賓兩個人,失散多年的兄妹。
比較雷人的劇情結構,都呈現在了大家的面前,正派和反派沒有了界限,駱士賓一個道德方面出錯的人,成為了精英人士,美好和期盼,都被編劇一盆涼水澆滅。
觀眾都刷新了自己的三觀,年代劇就是這樣,一個時代造就了一代人的觀念。不管是錯誤,還是正確的行為,每個人都應該直面。
一個遞增的過程過去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美好的記憶,實則生活就是萬般不如意。
觀看過原著的人,應該深有感觸,很多演員的臺詞,基本上都是複製粘貼,就是為了呈現出貼切的人物。
但是很多情節都非常的讓人詫異,一個母親思念女兒,為什麼一個屋簷下,不能居住在一起,當時那個年代,這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嗎?
整部劇中,女性角色鄭娟是一個鮮明的人物,冬梅緊隨其後,但是所有的戲份,都是在圍繞著周家。
鄭娟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女人,命途多舛發生了很多變故,詮釋了女性的柔情似水。是很多男人心中理想的妻子,但是周蓉獨立自主,反而失去了應有的光環。
不知道編劇想要表達什麼,是回到過去,還是反思當下?
很多劇情與原著不同,是觀眾心中最為不滿的地方,開篇有多麼的喜歡,之後的劇情走向就有多麼的厭煩,甚至不少人表示:「對不起我棄劇了」、「我,想棄劇了」。
不得不說,之後真是「狗血劇情」不斷,《人世間》的編劇真有你的。
但每個人應該理性地去看待,影視劇傳遞的信息有很多。
回望過去,本就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上綱上線的斥責,無異於推動影視行業的發展。編劇沒有按照原著拍攝,也有自己的道理。
並非是他的文採,超越了矛盾文學獎的作家,任何作品拿到手中的時候,很多人都想要創新。
增添一些沒有的元素,觀看過原著的人,重新審閱影視劇,那麼意義何在?拍攝出來沒有爭議點,沒有話題感,資本可以得到什麼樣的保障。
隨著市場走動,來迎合觀眾的胃口,是每個編劇的通病。
王晶導演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大概意思就是,觀眾想要看什麼,導演就來拍什麼。只有這樣,才可以權衡利弊,保全了資本的立場,也給了大家一個滿意的答卷。
也許邏輯不通,也許存在很多的爭議點,但是每個人要明白,時代就是這樣一個遞增的過程。
每一個群體都非常艱難,對於觀眾來講,期盼好劇誕生,希望空前絕後。
對於影視圈來講,一部作品的誕生,牽一髮而動全身。就像是一朵花,每個人觀看的角度不同,品出來的也是別樣的韻味。
難道說這些事情,真的沒有發生在那個年代嗎?我們無從考證,但是從經歷過的人口中,多少都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結語歲月眾人不曾經歷過,創作的意義,不是為了糾結於細節,而是讓每個人感受當時不同群體的掙扎。
愛情和家庭,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過程,每個人物折射出來的光芒,傳遞的思想,才是該劇的「靈魂」。
煙火氣中本就摻了「雜質」,沒有誰的生活,是絕對的純白,時代就是一個裡程碑。
《人世間》的我們,在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一部老百姓的寫真,為何沒有人可以直面應對,反而如坐針氈質疑?
是我們過於安逸,還是忘記了,從來走過來的那段路,精神層面的進階,是那樣的刻骨銘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