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什麼潛艇是尼摩船長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潛艇)

2023-05-22 01:41:41 1

鸚鵡螺是一種生活在熱帶海水中的軟體動物。但這個名稱在美國海軍史上卻代表著整個潛艇的發展歷史。

海中的鸚鵡螺

《海底兩萬裡》小說中描述鸚鵡螺號為長70米,寬8米的細長紡錘型潛艇,航行性能極好,最高航速可達50海裡每小時。這是一艘理想化的潛艇,船的驅動完全靠電力供給,而電力則是由海底煤礦燃燒而提取海水中含有的氯化鈉,將鈉與汞混合,組成一種用來替代本生蓄電池單元中鋅元素的合金,再轉化成電後取得的,儲存在伏打電池堆裡。 食物則全部為魚類、海藻等,所以說能源和船員的生活必需品都來自於大海,它完全不需要陸地的補給,可以無限期的在海上航行。

《海底兩萬裡》描寫的同名潛水船

"鸚鵡螺"號SSN-571核動力潛艇的誕生

潛艇投入戰爭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常規潛艇水下航行時所用的是蓄電池供電,如果蓄電池能量耗盡以後,潛艇必須浮出水面進行充電,這就大大降低了潛艇的優點隱蔽性。而且電力推進航速較低,續航力遠遠不足,嚴重削弱了潛艇作戰能力的發揮。

常規潛艇有著續航較弱的缺點

直到原子能出現,人類的夢想才最終實現。"鸚鵡螺"號SSN-571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也是美國海軍的第一艘核動力艦艇,鸚鵡螺號的名字來源於凡爾納經典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描寫的同名潛水船。1801年美國的第一艘可以潛水的船就叫鸚鵡螺號。1913年海軍出現第一艘叫鸚鵡螺號的艦艇,他一直服役到1930年。1930年第一艘北極探險的潛艇也叫鸚鵡螺號。海軍的第二艘鸚鵡螺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海上英雄,在太平洋戰爭中,曾擊沉過6萬噸敵艦。因此,用鸚鵡螺號命名第一艘核潛艇也是很自然的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機電處主任、著名物理學家羅斯.岡恩提出核潛艇構想將這一設想最終變為現實的,就是"核潛艇之父"——海曼·喬治·裡科弗(Hyman G.Rickover)。

美國「核海軍之父」海曼·裡科弗

海曼·喬治·裡科弗(Hyman George Rickover,國內部分書籍譯為:李科威爾),美國海軍上將,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美國核動力海軍的奠基者,長期擔任美海軍核動力規劃局局長和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海軍反應堆部主任。他實現了核動力裝置小型化和實用化,並將它裝設在排水量和體積都不大的潛艇上,而且在做上述工作時他不僅是行政部門的領導人,在技術研發和工程製造領域他同樣做出了重要貢獻。

海軍上校海曼·喬治·裡科弗向當時海軍船舶局的負責人建議:核動力的應用最好從潛艇開始,因為潛艇工程的規模小,戰略作用大,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再以此發展,逐步應用在更大的艦艇上。就像發明螺旋槳動力的艾瑞生、發明汽船的富爾頓一樣,他的建議並未得到重視。但是,他並不灰心喪氣,緘默不言,而是像一個狂熱的宗教徒那樣,為建造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到處奔走呼號。

經過幾年的努力,1948年5月1日,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與海軍共同宣布,決定建造原子能潛艇。1949年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負責建造美國第一艘核潛艇,海曼·喬治·裡科弗上校被任命為這個新機構的負責人。

新機構一成立,海曼·喬治·裡科弗要求以飛快的速度開展工作,建造的第一個核動力裝置在設計上力求簡單實用,能很快地用在一艘核潛艇上。核動力裝置,簡單地說來就是先開動用天然鈾作燃料的核反應堆,進行核裂變反應,釋放出大量的熱能,用帶有一定壓力的載熱劑(水或其他物質)把大量熱能「載出」,載到蒸發器;在蒸發器中,有水流過,載熱劑把它載來的熱量傳給蒸發器中流動的水(不帶放射性),水就蒸發成了蒸汽,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組發電,潛艇用電作動力在水中航行。

在製造核動力裝置中,第一個難題是需要一種耐高熱同時又不會吸收電子的金屬,雖然找到一種叫鋯的金屬可以勝任,但是,它是一種稀罕無比的原料,據說每克鋯價值1000美元,一磅鋯45萬美元,這簡直不可想像。而且有人告訴海曼·喬治·裡科弗,全美所有的鋯的總量還裝不滿一個鞋盒子,鋯的提煉又非常複雜。

金屬鋯具有耐高溫,耐腐蝕的性質

鋯合金在核反應堆中有著其他合金不可比擬的優勢:鋯原子與熱中子的碰撞截面很小,不易吸收中子,對核燃料有良好的相容性;鋯合金在300~400℃的高溫高壓水和蒸汽中有良好的耐蝕性能、適中的力學性能。因此能夠勝任水冷核反應堆的堆芯結構材料。

海曼·喬治·裡科弗聽完這段神話似的報告,陷入了沉思中。半晌之後,他忽然像發現天機一樣說:「既然如此,我們就立刻去找,找不到成噸的鋯來,決不罷休。」經過他的努力,終於找到了煉鋯的機器,解決了核動力裝置中的耐高熱材料。

海曼·喬治·裡科弗與手下一班人結成一個富有理想,充滿精力的集體,每人每天工作14~16小時。有一天,與他助手一直工作到午夜12點鐘之後,由於他們工作的辦公室是一個國防機密,辦公大樓內外不分晝夜警衛森嚴,入夜後需要有夜間通行證,這天因為工作緊張,忘了辦夜間通行證。工作結束後才發現他們已被禁閉在大樓中。他們三人決定從窗戶爬出去。第一個剛剛把腿伸出去,在黑暗中隱約發出一聲拔手槍的聲音,他們並沒有聽見,等三人都從窗戶跳到外邊草地上時,持槍的衛兵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高喊:「舉起手來!」三人被帶至衛兵室,待他們拿出身份證後,方被釋放。

海曼·喬治·裡科弗對於核潛艇上的每一枚螺釘、每一塊鐵片,每一樣機件都要在工程上千錘百鍊,效能上無往不利,安全上萬無一失。核反應堆部分必須達到天衣無縫的安全程度,以免具有放射性的水分流出來。實驗結果,據科學家最保守的計算,這部反應堆在100萬年中,其漏水數量不會超過1立方毫米。與動力設備同樣重要的氧氣設備,也必須萬無一失,否則核潛艇無法在海下生存。他們發明了一種用蒸餾海水製造氧氣的方法,為了試驗它的安全性,海軍招了22名志願兵,在深海中試驗了6個星期,最後才被採用。

經過3年努力,潛艇上用的核反應堆終於研製成功了。1952年6月14日,第一艘核潛艇舉行了龍骨安放典禮,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鸚鵡螺號(S.S.N—571),標誌著核潛艇成功有望。

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SSN-571)建成下水,從此人類進入核海軍時代。

1954年1月21日,柯羅頓市的新倫敦河沿岸,擁擠著成千上萬的人群,觀看人類建造的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的下水典禮。

1955年1月17日,"鸚鵡螺"號進行了首次試航,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核潛艇正式開始遨遊大洋。它的首任艇長為威爾金森(Eugene P.Wilkinson)海軍中校。5月份,"鸚鵡螺"號又進行了90多個小時的水下遠航試驗,航程為1 3 8 l海裡,是當時常規動力潛艇水下最大航程的9倍。它還以20節的平均時速,完成了從佛羅裡達基韋斯特到新倫敦之間1397海裡的航行。

"鸚鵡螺"號(Nautilus)SSN-571

1954年9月30日竣工,1980年3月30日退役。

排水量:3533噸(水上)/4092噸(水下)

全長:98.7米

艇寬:8.4米

吃水:6.6米

動力:S2W型壓水型核反應堆1座,蒸汽輪機2臺,雙軸

功率:15000馬力

航速:22節(水上)/23.3節(水下)

武器:553毫米魚雷發射管6門(艏),魚雷22枚。

下潛深度:213米

艇員:105名

艇型結構

鸚鵡螺號核潛艇採用的是二戰時期常規潛艇外型與後來的水滴型潛艇之間的過渡艇型,俗稱「鯨艏」。

第一代核潛艇典型的鯨魚型艇體,後面都慢慢得發展成像這些模型一樣的水滴型了。

過渡艇型,俗稱「鯨艏」。

鸚鵡螺號1958年紐約的基本特徵是艏柱為圓弧型,幹舷較低,上甲板呈平直形狀;鸚鵡螺號的艏水平舵為可收放結構,不使用時則可摺疊收起;在艏水平舵的後面,有一個錨穴,錨就收藏在那裡;指揮臺圍殼剖面呈機翼流線形,位於艇中間偏靠艇艏的位置上;艉部基本上採用了常規動力潛艇的艉部結構形式,艉舵位於螺旋槳的後面,但是艉垂直舵卻分成上下兩塊,與艉水平舵呈十字形布置,有兩根推進軸、兩個螺旋槳。

艙室

鸚鵡螺號核潛艇的耐壓艇體內總共分為6個艙室,其布置順序從艏至艉依次是魚雷艙、居住艙、作戰指揮艙、反應堆艙、主機艙和艉艙。

軍官餐廳

士兵餐室

居住艙和作戰指揮艙均分為三層,最上層是供10名軍官居住的軍官艙室和軍官會議室,軍官會議室的面積比美國海軍艦隊型潛艇上軍官會議室的面積大3倍;中層是烹調室和士兵餐室,一次能夠提供46名艇員在此同時進餐,還可布置成為一個小型電影放映廳,可容納50人;另外,餐室裡還設有冰激凌機、飲料機、磁帶錄音機和電視機等。

艦長的私人空間

指揮艙的上層是潛望鏡室和攻擊指揮室,攻擊指揮室的後部是無線電通訊室;指揮艙的中層是操縱指揮室,核潛艇上所有舵的操縱都集中在這裡,該艇的各種舵採用舵輪和操縱杆方式,操縱指揮室的後部是士兵艇員居住艙;作戰指揮艙和居住艙的最下面一層是各種液艙、蓄電池艙、泵室以及倉庫等。

低級軍官的艙室

鸚鵡螺號作戰指揮艙後面是反應堆艙,整個核動力裝置佔艇身的一半左右。位於核潛艇最後部的艉艙是士兵居住艙,艇上的艇員人數編制為93名,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艇員人數往往要超過編制人數。因為鸚鵡螺號擔負著重要的試驗任務,因此經常有接受培訓l的人員、負有特殊使命的人員以及參加試驗的人員隨艇航行。因此,艇上的大部分都使用二層或者三層的床鋪,每一個鋪位的三個壁面採用的都是輕金屬圍壁,形成一個基本獨立的個人支配空間,床鋪上裝有個人使用的照明燈具,每一個艇員都有一個存放個人用品的專用櫃。鸚鵡螺號上還增添了一些艦隊型潛艇上不曾配備的設施,例如自動洗衣機、乾燥機、圖書室以及放射性劑量檢測室等。

動力系統

鸚鵡螺號核潛艇反應堆艙裡布置了一臺S2W型壓水反應堆、熱交換器、各種泵以及反應堆用水艙等。

S2W型壓水反應堆的前身S1W型陸上堆

1985年鸚鵡螺號堆艙的頂部利用鉛屏蔽進行了密封,並在其頂部形成了一條屏蔽走廊,成為艇上人員的安全通道。主機艙內布置有兩臺齒輪傳動汽輪機和各種輔機,動力裝置的控制臺也布置在主機艙內。核潛艇上的兩臺齒輪傳動汽輪機,在反應堆產生的飽和蒸汽的驅動下,可以產生13400軸馬力的動力。

艇電武裝

鸚鵡螺號核潛艇艇艏裝備有6具533毫米HK-54型水壓式魚雷發射管,未設置艉魚雷艙,這一點與美國海軍的艦隊型潛艇的艙室布置有所區別,總共攜帶有24枚魚雷,其中6枚裝備在魚雷發射管中,18枚備用。鸚鵡螺號艇上裝備的聲納是AN/BQR-2B型艏部聲吶,1958年對鸚鵡螺號進行改裝之後,又在該艇的前甲板右舷增設了AN/BQR-3A型聲吶,以增強該艇的水下探測能力

魚雷艙裝備有魚雷發射管和備用魚雷。

從l954年1月2 1日下水到1957年4月第一次更換燃料棒時為止,"鸚鵡螺"號總航程達62526海裡,僅消耗了幾公斤鈾。而常規潛艇要是以同樣速度航行同樣的距離,將會消耗大約8000噸燃油。"鸚鵡螺"號還以首次水下航行抵達北極點而聞名於世。"鸚鵡螺"號所展現的核潛艇的巨大魅力還不僅於此。

「鸚鵡螺號」的北極穿越

冷戰爆發後,北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美蘇兩國開始競爭性探索北極。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命令海軍嘗試派核潛艇穿越北極點,檢測即將裝備潛射彈道飛彈的核潛艇戰備能力。海軍選中全球首艘作戰核潛艇鸚鵡螺號來執行這個代號叫「陽光」的行動。

1958年6月9日,威廉·安德森中校指揮鸚鵡螺號核潛艇離開西雅圖港,6月19日,潛艇進入楚科奇海,但由於在淺海水域遇到過多流冰而被迫折返。6月28日,潛艇返回到珍珠港,接下來停靠在珍珠港等待北極地區較好的冰層條件出現。

7月23日,鸚鵡螺號再度出海北航。潛艇在北極冰蓋下的航行很艱難,非常容易在冰下迷失方向,安德森艇長考慮,如果潛艇需要浮出水面,可以用魚雷在冰層上炸開一個洞。最艱難的一段旅程是在白令海峽,那裡冰延伸至海平面以下18米,在穿越白令海峽的首次嘗試中,為避免被蘇方發現,鸚鵡螺號硬闖白令海峽,但冰和海底之間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供潛艇通過,第二次,潛艇不顧被蘇方發現的風險通過阿拉斯加附近的一條已知航道。

8月1日,「鸚鵡螺號」潛行至巴羅海谷,8月3日晚間,它成為首艘水下航行抵達北極點的潛艇。從北極點起,它又繼續在冰下航行96個小時總計1590海裡,它在格陵蘭島東北部外海浮上海面,成功完成首次北極水下航行。鸚鵡螺號這次穿越北極之行對美國來說意義重大,艾森豪總統公開表示,總有一天美國核潛艇可以利用這條航道。

據美國披露,自其服役後,美國用它多次進行了潛-艦對抗以及反潛演習。l955年7-8月份,在"鸚鵡螺"號首次進行的作戰演習中,它輕而易舉地戰勝了包括一艘反潛航母在內的反潛編隊,在這次對抗演習中,"鸚鵡螺"號共"擊沉"了7艘"敵艦"。隨後在北約所組織的名為"反擊"的演習中,受到"鸚鵡螺"號攻擊的水面艦艇數量達到l 6艘,其中包括航母2艘、重巡洋艦l艘以及驅逐艦9艘,其餘的4艘為油輪與貨輪。

"鸚鵡螺"號的問世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價值,它的政治與軍事意義是深遠的

它首開應用核動力之先河,潛艇由此進入了又一個新紀元。鸚鵡螺號核潛艇比蘇聯的第一艘核潛艇早下水5年,它的下水不僅在武庫中增加了一種強有力的武器,同時也將在如何和平使用原子能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產生動力的核反應堆可以充當大型民用核電站的原型。

蘇聯的第一艘核潛艇

鸚鵡螺號作為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的問世,對全世界範圍內的潛艇技術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潛艇技術的迅速更新換代、潛艇戰術的發展變化以及反潛戰戰術及技術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 鸚鵡螺號指明了實現「真正潛艇」的努力方向,並為實現「真正潛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核反應堆在潛艇上應用,使得核潛艇已經與傳統的常規動力潛艇不再處於同一水平。

第二,鸚鵡螺號徹底地改變了潛艇在軍事上的作用。以鸚鵡螺號核潛艇為代表的核動力推進技術的問世,使得許多先進技術可以在核潛艇上進行更加有效的運用,使潛艇在幾十年中徘徊不前的軍事作用發生了質的飛躍。

第三,鸚鵡螺號的出現,推動了與潛艇相關的各種現代先進技術的變革與發展。鸚鵡螺號核潛艇在向軍事家們展現了它所具有的巨大魅力之後,潛艇設計師們終於可以把過去許多年來一直受到潛艇瓶頸效應制約的不同領域的先進技術應用到核潛艇上,使得核潛艇的性能在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之後,達到了「脫胎換骨」的高度發達的水平。

第四,鸚鵡螺號所擁有軍事潛力的刺激下,使得二戰期間所累積起來、原本非常有效的的反潛作戰程序變得過時無用,雷達與反潛機這些一度被認為是反潛利器的設施在面對一艘能持續以高速潛航,快速改變深度,又能待在水中非常久的潛艇,也顯得作用有限,反潛戰技術因此獲得了迅速的進步和完善。

第五,鸚鵡螺號帶動了常規動力潛艇AIP技術的發展。已基本成熟的AIP技術其中包括斯特林發動機系統、燃料電池系統、閉式循環柴油機系統、自主式水下能源系統以及小型低溫低壓反應堆系統等,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已經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發展曙光。鸚鵡螺號推動了核動力水面艦艇的迅速發展。雖然鸚鵡螺號核潛艇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那劃時代的影響力將不會磨滅,未來的核潛艇將沿著它的「航跡」繼續前行。

俄羅斯核黑魚

法國新型核動力潛艇梭子魚級(Barracuda class)下水

,
同类文章
貓咪多久需要擠肛門腺(貓咪肛門腺到底要不要擠)

貓咪多久需要擠肛門腺(貓咪肛門腺到底要不要擠)

鏟屎官最近聞到自家的貓咪散發出一股臭味,久久揮散不去,走哪帶哪。 貓咪也開始頻繁在地上摩擦自己的屁股,這是貓咪需要擠肛門腺了嘛? 鏟屎官立刻就某度了一下,結果有人說要擠!有人說不要擠!這給人整暈乎了,到底是擠還是不擠啊! 本篇文章就幫鏟屎官們理理清楚,先出結論:不用擠!
寧波流浪狗愛心救助直播(寧波最暖心物業)

寧波流浪狗愛心救助直播(寧波最暖心物業)

救人一命 勝造七級浮屠 那救狗一命呢? 天熱了 小動物們都很愛折騰啊 論壇上剛來了一隻最不要臉的邊牧犬 現在又有了一隻錯估自己頭型 伸進欄杆卻出不來的流浪狗 …… (拍的略糊,可這小眼神看著又慘又想笑) 東論網友@quyd拍攝 終於,這副慘狀引來好心
蜘蛛俠新角色首曝(蜘蛛俠新女友黑貓)

蜘蛛俠新角色首曝(蜘蛛俠新女友黑貓)

2021年還剩下幾天就將成為過去式,而未來式的2022年也是站在了接力點前,而伴隨著2022年虎年的到來,關於漫威這段時間的很多消息傳聞也是不斷湧現出來,有關於後續的項目作品的,也有關於之前漫威項目新消息的。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看看,漫威這段時間都有哪些新消息曝光: 【1】8個漫威秘
狗突然的對主人叫心臟都要嚇壞了(主人以為狗狗躺在血泊中)

狗突然的對主人叫心臟都要嚇壞了(主人以為狗狗躺在血泊中)

家裡養了狗,那真就是隨時準備迎接新驚喜,尤其是柯基這種渾身上下散發著「智慧」氣質的狗狗。 這隻超可愛的柯基叫作Cartier,它的主人在泰國大城經營著一家咖啡館兒,平時它就跟主人在店裡呆著,四處遛遛什麼的。 前幾天主人像往常一樣讓Cartier出門自己上廁所然後等它回來。結果等了好久
貓超卡划算嗎(10元貓超卡又來了)

貓超卡划算嗎(10元貓超卡又來了)

前言:收到顯示器,黑色背景下全是彩色亮點,換貨; 不過27寸4K的屏幕,用電腦真的爽,比筆記本爽多了,雖然我這個筆記本是16寸的。01 10元貓超卡又來? 一、活動概覽 活動地址:https://developer.aliyun.com/adc/series/activity/serv
戰神貓熊滿級(娜貓的雙子指令形態登場)

戰神貓熊滿級(娜貓的雙子指令形態登場)

在最新的特攝雜誌上,出現了比較有趣的劇照,首先就是關於女騎假面騎士娜貓的新形態。雖然是女騎,但其實她的新形態比較少,目前一直都是在使用這個節拍形態,終於有了新的形態了。另外就是之前因為基洛利而下線的假面騎士棕熊,似乎並沒有死亡,然後再度歸來。然後就是假面騎士極狐和邪魔徒的立場了,似乎是合作了?因為
世界排名前10最聰明的狗貴賓(能記住一千多個單詞)

世界排名前10最聰明的狗貴賓(能記住一千多個單詞)

2021年5月10日,Hub City Animal Project宣布展出一座銅像,以紀念「世界上最聰明的狗狗」——Chaser。 她有多聰明呢?她在1歲時就能記住約4百個單詞,在三歲時,她的詞彙量已經超過了一千個! Chaser飼主的女兒Bianchi還說道,除了知道哪個單詞對應
淘寶目前暢銷的玩具(天貓618四大類玩具熱賣榜)

淘寶目前暢銷的玩具(天貓618四大類玩具熱賣榜)

截止6月20日23:59,天貓「618年中大促」落下帷幕。與往年鋪天蓋地的宣傳相比,今年整個活動周期都顯得有些安靜,平臺方甚至沒在活動結束第一時間發布最終成交額數據。這不免讓人忐忑:今年的行情是否很差? 從玩具業來看,不是很樂觀。中外玩具全媒體中心記者從部分廠商處獲悉,由於疫情對經濟造成的
愛養貓的女生什麼性格(養女兒如養貓)

愛養貓的女生什麼性格(養女兒如養貓)

在眾多想生兒子的家庭中,不全是因為重男輕女,而是有些夫妻感覺養女兒後經歷失望和傷心,許多方面要比養男孩更操心。 可女兒不是一直被稱為爸爸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嗎?為何會有人這樣比喻女兒呢?這不得不提有些女孩總在感情中犯傻的情況。 不久前的假期我參加了多場婚禮,現場有許多新娘新郎的長輩,在一聲聲祝
已滅絕的金剛鸚鵡(最高可賣上萬歐元)

已滅絕的金剛鸚鵡(最高可賣上萬歐元)

金剛鸚鵡原產於巴西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地區。圖據《國家地理》網站 金剛鸚鵡是色彩豔麗的大型鸚鵡,羽毛五彩斑斕,像彩虹一樣漂亮。平均體長在90-100釐米左右。它們智商很高,模仿能力超強,平均壽命有65年之久。由於廣受喜歡,金剛鸚鵡長期以來成為不法分子走私的對象。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