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動升降的拉手的製作方法
2023-05-21 22:12:16 2
專利名稱:可自動升降的拉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拉手,尤其涉及一種可自動升降的拉手。
背景技術:
在小轎車、公交車、輪船等交通工具上通常都安裝有拉手,以便人拉在其上保持身體平衡。在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為201694076U,名稱為「拉手」的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使用在公共運輸工具上的拉手,它包括手柄,手柄通過吊帶吊接在汽車等的頂部,該專利有如下不足,手柄的高度不能夠調整,相對於個子較矮的人而言,會因拉手的高度太高,導致拉不到拉手或拉在其上費力,相對於個子較高的人而言,高度又太低,拉在其上時,會產生因晃動而導致手柄碰撞頭部;在中國專利號為ZL2008200577305,名稱為「一種伸縮拉手裝置」的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高度可以變化的拉手,它主要包括伸縮裝置、手柄、固定架和兩端分開連接在手柄和固定架上的連接帶,伸縮裝置的上端固定在固定架上,手柄位於伸縮裝置的下端,伸縮裝置包括中空的外殼、固定在外殼內的直上而下排列的三排呈水平狀態的滑杆,每排滑杆有兩根,每根滑杆上套設有彈簧,彈簧的一端連接在外殼上、另一端連接在一塊同時套設在同排中的兩根滑杆上的滑塊上,上下相鄰的滑塊位於殼體的不同側, 連接帶位於每排的兩根滑杆之間,在同排的滑杆中,連接帶和彈簧位於滑塊的兩側,連接帶在殼體內呈歪曲狀態,手柄既可以固定在外殼的下端,也可以不固定在外殼的下端,當手柄固定在外殼的下端時,手柄位於最高位、高度不可變,當手柄不固定在外殼的下端時,用力下拉手柄,手柄會帶動連接帶去擠壓滑塊,滑塊在滑杆上滑動並擠壓彈簧,彈簧收縮,從而使得連接帶在豎直方向的長度伸長,手柄的高度降低。該專利有如下不足,手柄的高度通過向下拉伸手柄的力進行控制,力的大小改變時,手柄的高度也會改變,故手柄的高度不能夠按照使用則的身高固定在一個固定的高度;因手柄會上拉使用者,使用則必須要用力去克服此力才能夠使手柄的高度基本維持在所能接受的高度,故使用時費力;在車輛等剎車的過程中,由於慣性作用,使用者下拉手柄的力會變大,手柄的高度會隨之變大,故使用者不能夠很好地通過拉手來維持身體平衡,實用性差,安全性差。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安全性好、調節高度時省力的可自動升降的拉手,解決了現有的高度可調的拉手安全性能差、調節高度時費力、高度不能夠維持在一個固定高度的問題。以上技術問題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解決的一種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包括手柄和分別與手柄兩端連接的兩根升降帶,包括制動機構、馬達、連接在馬達上的呈水平狀態的主動軸、連接在主動軸上的主動輪、通過主動輪驅動的從動輪、連接在從動輪上的從動軸,所述主動軸與所述從動軸相平行,所述兩根升降帶的上端分別固接並纏繞在所述從動軸和所述主動軸上。調節拉手的高度的方法為,通過馬達帶動主動軸旋轉,主動軸帶動主動輪旋轉,主動輪驅動從動輪旋轉,從動輪帶動從動軸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兩根升降帶分別纏
3繞在與之相連接的轉動軸和從動軸上,從而向上拉升手柄,手柄的高度升高,當馬達反方向轉動時,兩根升降帶分別從對應的主動軸和從動軸上展開,在重力的作用下手柄下降,手柄的高度降低,馬達不工作時,在制動機構的作用下,主動軸與從動軸都不能夠轉動,使手柄保持在對應的高度上。作為優選,所述主動軸的半徑為R1,所述主動輪的半徑為R2,所述從動軸的半徑為R3,所述從動輪的半徑為R4,所述兩根升降帶,與主動軸相連接的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 A,與從動軸相連接的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B,R1XR4XC0SA=R2XR3XC0SB。此種設計,使得手柄兩端的升降速度相等,故在手柄升降的過程中,手柄與水平方向的夾角不會改變,手柄按照使使用者感覺舒適的角度連接在升降帶上後,無論其位於哪一個高度,其舒適性不會改變。作為優選,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輪都為齒輪,二者直接齒合在一起。部件少,結構緊湊,動力傳動可靠,同步性好。作為另一優選,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輪都為齒輪,二者通過齒輪皮帶驅接在一起。能在主動輪和從動輪做得較小的情況下,來實現同步運轉,便於將本使用新型的除手柄及升降帶外的部件內置在汽車等的頂棚內。作為優選,所述制動機構包括電磁鐵、靜摩擦片和動摩擦片,所述靜摩擦片活動連接在所述電磁鐵上,所述電磁鐵和所述靜摩擦片之間設有將靜摩擦片抵壓在所述動摩擦片上的彈簧,所述動摩擦片與所述馬達的轉軸相固接,所述馬達的轉軸垂直於所述動摩擦片和靜摩擦片。使用時,電磁鐵固定在馬達的外殼或車體上,馬達不工作時,電磁鐵失電,動摩擦片和靜摩擦片在彈簧的作用下靠摩擦力固定在一起,使得馬達轉軸及其後的轉動軸都不能夠轉動,從而實現對手柄的高度的固定,當馬達工作時,電磁鐵得電,電磁鐵對靜摩擦片產生吸引力,靜摩擦片擠壓彈簧並與動摩擦片脫開,使得馬達的轉軸能夠自由轉動。作為優選,所述靜摩擦片通過相互配套的連接杆和連接管連接在所述電磁鐵上, 所述連接管套設在所述連接杆上,所述連接杆的橫截面和所述連接管的橫截面為四方形、 大小匹配,所述靜摩擦片固接在所述馬達的外殼上,所述靜摩擦片與所述動摩擦片都為圓形,所述動摩擦片、靜摩擦片和馬達的轉軸三者同軸線。作為另一優選,所述制動機構包括分開固接在所述主動軸和從動軸上的兩個摩擦輪、位於兩個摩擦輪之間的摩擦塊和電磁鐵,所述摩擦塊為鍥形,所述摩擦塊活動連接在所述電磁鐵上,所述主動軸和所述從動軸與設置在其上的所述摩擦輪同軸線。當馬達不工作時,鍥形的摩擦塊插在兩個摩擦輪之間,當手柄有下降的趨勢時,兩個摩擦輪會有反向轉動的趨勢,摩擦塊有被進一步插入兩個摩擦輪之間的趨勢,由於摩擦輪為鍥形,故能有效的阻止摩擦輪的轉動,即對手柄的固定作用,當馬達工作時,在電磁鐵的作用下,摩擦塊與摩擦輪之間脫開。作為優選,所述摩擦塊位於所述摩擦輪之間的上側,所述摩擦塊的窄端朝下,所述升降帶位於所述主動軸和所述從動軸之間。摩擦塊能夠通過重力的作用插接在摩擦輪之間,升降帶位於從動軸和主動軸之間,當升降帶受都向下的拉力時,摩擦輪有下拉摩擦塊的趨勢,與重力的作用反向一致,制動效果好。作為優選,所述摩擦塊的兩側設有檔塊,所述檔塊和所述摩擦塊之間形成兩個溝槽,所述主動軸和所述從動軸分開位於所述兩個溝槽內,所述溝槽的寬度與所述摩擦輪的直徑相匹配。「所述溝槽的寬度與所述摩擦輪的直徑相匹配」是指當摩擦塊插入兩個摩擦輪之間時,檔塊與摩擦輪之間也能抵靠在一起的意思,設置檔塊的目的是防止摩擦塊擠入摩擦輪之間時造成主動軸和從動軸的歪曲變形。作為優選,所述馬達為直流馬達。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優點,升降省力,自動化程度好,手柄的高度能按照需要連續可調,滿足了不同身高的人的使用需要,向下拉手柄時,手柄的高度位置能維持在設定的高度不變,安全性好。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制動機構的分體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左視示意圖。圖中手柄1,升降帶2,主動軸31,從動軸32,主動輪41,從動輪42,馬達5,制動機構6,電磁鐵61,靜摩擦片62,動摩擦片63,連接管64,連接杆65,彈簧66,摩擦塊67,摩擦輪68,檔塊69,齒輪皮帶7。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一,參見圖1,一種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包括手柄1,手柄1的兩端各連接有一根升降帶2,兩根升降帶2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相等,手柄1連接在升降帶2的下端,升降帶 2中的一根的上端連接在主動軸31上、另一根的上端連接在從動軸32上,主動軸31和從動軸32的直徑相等,主動軸31和從動軸32相平行,主動軸31和從動軸32位於同一水平面上,主動軸31的左端連接有主動輪41,從動軸32的左端連接有從動輪42,主動輪41和從動輪42都為齒輪、二者直接齒合在一起,主動輪41與從動輪42的直徑相同,主動軸31的右端連接在馬達5的轉軸上,馬達5為直流馬達,馬達5的左端上設有制動機構6。參見圖2,制動機構6包括電磁鐵61、靜摩擦片62和動摩擦片63,電磁鐵61固接在馬達5的外殼上,電磁鐵61上設有連接管64,連接管64為外圓內方的管,靜摩擦片62為圓形摩擦片,靜摩擦片62上設有連接杆65,連接杆65為方形的中空杆,連接管64套接在連接杆65上,電磁鐵61與靜摩擦片62之間設有四根彈簧66,彈簧66處於壓縮狀態,靜摩擦片62通過彈簧66抵壓在動摩擦片63上,動摩擦片63為圓形,馬達5的轉軸的右端從連接杆65內伸出後固接在動摩擦片63上,馬達5的轉軸、靜摩擦片62和動摩擦片63三者同軸線。參見圖1,當馬達5轉動時,馬達5驅動主動軸31旋轉,主動軸31驅動主動輪41 旋轉,主動輪41驅動從動輪42旋轉,從動輪42驅動從動軸32旋轉,主動軸31和從動軸32 在旋轉的過程中將升降帶2纏繞在其上或將升降帶2從其上伸展開,升降帶2帶動手柄1 上升或下降。參見圖2,在馬達5工作的過程中,電磁鐵61得電,對靜摩擦片62產生向左的吸力,使靜摩擦片62向左移動,靜摩擦片62與動摩擦片63之間脫開,當馬達5不工作時,電磁鐵5失電,放棄對靜摩擦片62的吸引,靜摩擦片62在彈簧66的作用下抵緊在動摩擦片63上,啟到制動的作用。實施例二,參見圖3,一種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包括制動機構和手柄1,手柄1的兩端各連接有一根升降帶2,兩根升降帶2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相等,手柄1連接在升降帶2的下端,升降帶2中的一根的上端連接在主動軸31上、另一根的上端連接在從動軸32上,升降帶2位於主動軸31和從動軸32之間,主動軸31和從動軸32的直徑相等,主動軸31和從動軸32相平行,主動軸31和從動軸32位於同一水平面上,主動軸31的左端連接有主動輪41,從動軸32的左端連接有從動輪42,主動輪41和從動輪42都為齒輪、二者通過齒輪皮帶7連接在一起,主動輪41與從動輪42的直徑相同,主動軸31的右端連接在馬達5的轉軸上,馬達5為直流馬達,制動機構6包括電磁鐵61、活動連接在電磁鐵61上的摩擦塊67 和兩個摩擦輪68,摩擦塊67為鍥形,兩個摩擦輪68分別固接在主動軸31和從動軸32上, 主動軸31和從動軸32與與之相連接的那個摩擦輪68同軸線,摩擦塊67位於兩個摩擦輪 68之間的上側,摩擦塊67的窄端朝下,摩擦塊67的前後兩端各連接有一塊檔塊69,兩塊檔塊69和摩擦塊67之間形成兩個溝槽,兩個摩擦輪68分別位於兩個溝槽內,溝槽的寬度與摩擦輪68的直徑相匹配。當馬達5不工作時,摩擦塊67卡塞在兩個摩擦輪68之間,使定手柄1的高度維持不變,檔塊69能防止摩擦塊67卡塞在摩擦輪68內時導致將主動軸31和從動軸32彎曲變形,當馬達工作時,電磁鐵61得電,將摩擦塊67向上吸起,使摩擦塊67與摩擦輪68脫開。
權利要求1.一種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包括手柄和分別與手柄兩端連接的兩根升降帶,其特徵在於,包括制動機構、馬達、連接在馬達上的呈水平狀態的主動軸、連接在主動軸上的主動輪、 通過主動輪驅動的從動輪、連接在從動輪上的從動軸,所述主動軸與所述從動軸相平行,所述兩根升降帶的上端分別固接並纏繞在所述從動軸和所述主動軸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其特徵在於,所述主動軸的半徑為R1, 所述主動輪的半徑為R2,所述從動軸的半徑為R3,所述從動輪的半徑為R4,所述兩根升降帶,與主動軸相連接的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A,與從動軸相連接的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B, R1XR4X C0SA=R2 XR3X COSB。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其特徵在於,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輪都為齒輪,二者直接驅接在一起。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其特徵在於,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輪都為齒輪,二者通過齒輪皮帶驅接在一起。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其特徵在於,所述制動機構包括電磁鐵、靜摩擦片和動摩擦片,所述靜摩擦片活動連接在所述電磁鐵上,所述電磁鐵和所述靜摩擦片之間設有將靜摩擦片抵壓在所述動摩擦片上的彈簧,所述動摩擦片與所述馬達的轉軸相固接,所述馬達的轉軸垂直於所述動摩擦片和靜摩擦片。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其特徵在於,所述靜摩擦片通過相互配套的連接杆和連接管連接在所述電磁鐵上,所述連接管套設在所述連接杆上,所述連接杆的橫截面和所述連接管的橫截面為四方形、大小匹配,所述靜摩擦片固接在所述馬達的外殼上,所述靜摩擦片與所述動摩擦片都為圓形,所述動摩擦片、靜摩擦片和馬達的轉軸三者同軸線。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其特徵在於,所述制動機構包括分開設置在所述主動軸和從動軸上的兩個摩擦輪、電磁鐵和位於兩個摩擦輪之間的摩擦塊,所述摩擦塊為鍥形,所述摩擦塊活動連接在所述電磁鐵上,所述主動軸和所述從動軸與設置在其上的摩擦輪同軸線。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其特徵在於,所述摩擦塊位於所述摩擦輪之間的上側,所述摩擦塊的窄端朝下,所述升降帶位於所述主動軸和所述從動軸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其特徵在於,所述摩擦塊的兩側設有檔塊,所述檔塊和所述摩擦塊之間形成兩個溝槽,所述兩個摩擦輪分開位於所述兩個溝槽內, 所述溝槽的寬度與所述摩擦輪的直徑相匹配。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其特徵在於,所述馬達為直流馬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可自動升降的拉手。一種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包括手柄和至少兩根升降帶,還包括制動機構、馬達、連接在馬達上的呈水平狀態的主動軸、連接在主動軸上的主動輪、通過主動輪驅動的從動輪、連接在從動輪上的從動軸,所述主動軸與所述從動軸相平行,所述兩根升降帶,一根的一端連接在所述從動軸上、另一端連接在所述手柄的一端,另一根的一端連接在所述主動軸上、另一端連接在所述手柄的另一端。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安全性好、調節高度時省力的可自動升降的拉手,解決了現有的高度可調的拉手安全性能差、調節高度時費力、高度不能夠維持在一個固定高度的問題。
文檔編號B60N3/02GK202029725SQ20112009741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6日
發明者丁勇, 趙福全, 趙行陽, 鄧守麗, 鄒凌華, 馬芳武 申請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