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21 20:09:36 1
專利名稱: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衛生設備,具體涉及一種座便器。屬日常生活用品技術領域。
從目前使用的座便器來看,一般均採用虹吸原理來排放大小便。其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便尿合道排放,故其排放大便和小便需用同樣多的水,因此其用水量大,水資源浪費現象很嚴重。特別使用自來水的,水費越來越高,又是千家萬戶必要支付的一筆開支。近年來,雖然袋封式廁所已經研製成功,由於價格貴,糞便的配套處理還沒有形成規模,要進入到市民家庭還有一個很長的時間,因此當務之急是如何解決座便器節約用水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便尿能分道排放的節水型座便器。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包括便池、與便池底部相通的虹管和水箱,其特點是在原座便器便池底部與虹管的出水管之間再設置一低水位排放尿液的倒虹管,倒虹管的出口處的位置略高於座便器經虹吸排放後有倒流在便池內形成的剩餘積水的水位。
與現有座便器相比,本實用新型由於在原座便器便池底部與虹管的出水管之間又設置了一低水位的排放尿液的倒虹管。用高水位虹管排放糞便和用低水位倒虹管排放小便(尿液),來實現便尿分道排放。衝大便時與原有座便器相仿。當尿尿入便池時,尿液與便池內積水混合在一起,使便池液位上升,尿液就會通過倒虹管排出便池外,流入蓄糞池。當尿尿完畢,大部分尿液已經流出便池外,剩餘沒有流出的已被便池內的積水稀釋,從而衝小便(尿液)時不再需要象以前每次衝大便時那樣要用滿箱水衝,現只需要少量的水就能達到衝小便(尿液)的目的,大大節約了衝尿液時所用的水(節約2/3的水),產生了較顯著的節水效果。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水箱的實施例一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水箱的實施例二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水箱的實施例三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一詳細描述如
圖1,本實用新型是在原座便器2底部與虹管6的出水管之間再設法把排尿液的倒虹管3設置在內形成一個整體的座便器。倒虹管3的出口處5的位置略高座便器經虹吸排放後有倒流在便池內形成的剩餘積水的水位5(或確定一個合理的水位)。倒虹管的形狀一般類似於U型。也可根據原生產的座便器結構而定,使生產該產品時的工藝更簡單和方便。倒虹管的管徑一般不宜太粗,以免對虹管在虹吸排放時產生較大的分流,影響虹吸的形成;但又不能太細,因為管道細後易結汙垢而形成管道堵塞,失去功能。為了便於倒虹管的管內的去汙和防堵,一般情況下可將倒虹管設計粗些,管徑在Φ10~15mm。為了防止大便的衝入和調節水量,在倒虹管入口處最好安裝有網孔式過濾塞,用來阻擋大便和衛生紙等固體物的衝入,又可以在設計時改變網孔眼的多少,調節倒虹管的流量,以達到既能排放尿液又不影響虹吸效果的要求。這樣就完成了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的重要部分的改進任務,可進行批量生產。
如果把已改進的座便器配上原用配套的水箱,就可以使用了。衝大便時,可用水箱蓄的水直接衝廁。對有把手的水箱,只要按一下衝廁的水箱把手,便實現衝大便的目的(在這裡需說明的,對改進的座便器來說,在衝大便時是不會有節水效果的,它的節水效果只體現衝小便的時候)。衝小便時,由於採用了低水位的倒虹管排放尿液(液體),當尿尿入便池時,尿液與水混合在一起,使便池液位上升,尿液(液體)就會通過倒虹管排出便池外,流入蓄糞池。當尿尿完畢,大部分尿液已經流出池外,剩餘沒有流出的已被池內積水稀釋的尿液部分只要用盆或其它容器積少量的水倒入便池達到衝廁的目的。所用水可以是洗衣和洗臉後的水,不一定需用自來水,為水資源缺乏地區使用座便器更加節省了水資源,為水資源的二次使用提供了可能。對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為更方便地使用本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可對水箱放水結構部分略加改造,就能通過操縱水箱進行放水達到衝尿液的目的。
水箱的改造也較為簡單,以提拉式為例方法1;如圖2,只要適當延長原水箱浮球控制的連杆再加上類似於提拉式的拉鈕裝置7,此拉鈕裝置應改為螺旋式的旋鈕,調整尼龍線8的長度滿足控制浮球進水閥開閉的要求。調節溢水管的高度使之比浮球閥終止進水的水位略高一點就可以。當旋鈕向上旋時,通過尼龍線把連杆10向上拉,使浮球9向下,便打開浮球進水閥,使進水閥進水,水可以通過溢水管流入便池,進行衝廁。當衝的水量達到一定數量尿液被衝掉後,只要將旋鈕向下旋,使尼龍拉線放鬆,在浮球的浮力的作用下,浮球向上,浮球閥自動關閉,停止進水,這樣就完成了衝尿液的過程。這種螺旋式放水裝置的優點是可任意地控制放水量的多少,可更具有節水的效果。缺點是操作不太方便,衝一次需要旋放水旋鈕兩次,還要有一個等待放水的時間過程。
方法2如圖3,可在原水箱的一側放入一隻塑料製造的小水箱12,其底部出水口與溢水管相連,再安裝一個提拉式的放水裝置7和可在小水箱側壁的中間位置設一個進水孔13,孔徑Φ5-10mm左右,小水箱的頂部的位置要高於水箱正常水位,使水不能從頂部流入小水箱,小水箱的水是靠在其壁上鑽的孔流入的,小水箱的容量一般製作為2公斤水左右。放水控制的過程是當大小水箱沒有水的情況下,打開自來水閥後,浮球閥開始進水,當水位上升到小水箱的小孔位置時,小水箱也開始進水,水位在逐漸上升,到達確定的水位時,浮球閥被關閉,終止進水,這時大小水箱的水位相同。當需衝小便尿液時,用手提起小水箱的拉鈕時小水箱開始放水,由於小孔進水慢而放水快,小水箱的水很快放盡,放水閥14關閉終止放水。這時由於小孔的作用,水不斷地從大水箱流入小水箱,導致大水箱的水位下降,浮球閥開始進水以保持原有的水位,直至小水箱的水位達到原來的水位,大水箱的浮球閥自行關閉進水,這樣就完成了整個進放水的過程。用這种放水衝尿液方式的優點是操作方便,只需提放水拉鈕一次就行了。缺點是每次用水是等量的,不能人為的調節和控制,一般每次使用水量要在1.5公斤左右(取較大量)。實際使用水量的多少,可根據需要來設計,也可以設計的小水箱容量小些。有了小水箱,對衝大便的水量相應減少了,為了不影響衝大便時所需的水量,必須調整浮球位置,使水量適當增加,不受小水箱置入的影響。
方法3如圖4,可在方法2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放水裝置。不用水箱可達到相同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在溢水管上接一根叉管與放水閥15聯接好,調節放水閥的高度,使其與水箱的最高水位之間的水量滿足衝尿液的水量要求,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操作簡單,使用時只要操作一次,結構也很簡單,也不影響水箱的儲水量。
根據以上原理也對手扳式、按鍵式的水箱進行改造後作為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的配套使用。
總之,由於採用了低水位的倒虹管排尿液的設計思路,在衝除尿液時,對水的流量和流速沒有任何要求,並且用水量及少,有著很好的節水效果。為家庭節約用水和賓館等埸所節約用水提供了條件,為水的復用,進一步節水的目的提供了可能。
原座便器用水和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用水量的對比以一般家庭為例,家庭有三口人,每人每天大便一次,小便三至五次計算節水效果,合計取5次/每人。
原座便器每衝一次水,用水6-7公斤,取6.5公斤。
原座便器每年用水量6.5*3*5*365=35587.5公斤=35噸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每年用水量對大便衝廁用水量為6.5公斤,對小便衝廁用水量為1.3公斤(6.5公斤*1/5),即用衝大便時的1/5水量可以了。*365=12811.5公斤=12噸每年節約用水量為35-12=23噸從計算式可以看出,如果對尿尿次數多的人,節約效果更好,不會為尿多浪費水而煩惱。
從用水量對比可知,原座便器使用一年的用量,可使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使用三年。節水效果明顯。我國是一個12億人口的大國,假如現有家庭使用座便器的有1億戶的話,使用了節水型便尿分道座便器後每年可節水23億多噸,可減少水廠建造、節省不必要的投資資金。
權利要求1.一種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包括便池(2)、與便池底部相通的虹管(6)和水箱(1),其特徵在於便池(2)底部與虹管(6)的出水管之間設置有一低水位的排放尿液的倒虹管(3),倒虹管(3)的出口處(5)的位置略高於座便器經虹吸排放後有倒流在便池內形成的剩餘積水的水位(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其特徵在於倒虹管(3)的形狀類似於U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其特徵在於水箱(1)採用提拉式水箱,水箱(1)內增設一拉鈕裝置(7),拉鈕裝置(7)下接浮球連杆(10),上端置於水箱頂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其特徵在於水箱(1)內置有一小水箱(12),小水箱(12)頂部位置高於水箱(1)的正常水位,小水箱(12)側壁上開有一進水孔(13),底部置一放水閥(14),放水閥(14)出口與溢水管(11)相連,放水閥(14)上接一拉鈕裝置(7),拉鈕裝置(7)另一端置於水箱(1)頂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其特徵在於水箱(1)內置有一放水閥(15),放水閥(15)的高度位置低於水箱(1)的正常水位,放水閥(15)出口與溢水管(11)相連,放水閥(15)上接一拉鈕裝置(7),拉鈕裝置(7)另一端置於水箱(1)頂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節水型便尿分道排放座便器。它包括便池2、與便池底部相通的虹管6和水箱1,其特點是在座便器便池底部與虹管的出水管之間設置有一低水位的排放尿液的倒虹管3,倒虹管的出口處的位置5略高於座便器經虹吸排放後有倒流在便池內形成的剩餘積水4的水位。本座便器採用便尿分道排放後節水效果顯著,能比原座便器節約2/3左右的水。
文檔編號E03D11/00GK2327736SQ9822680
公開日1999年7月7日 申請日期1998年5月13日 優先權日1998年5月13日
發明者石國平 申請人:石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