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地震幾月幾號發生(1975年我國提前6小時)
2023-05-08 12:47:33 1
地震作為人類遭遇次數最多的天災,其巨大的破壞力和神出鬼沒的特點,一直是籠罩在全人類頭上的陰影,因此全世界都在想盡辦法預測地震,但迄今為止都沒有任何收穫。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在1975年我國就成功預測了一場7.3級的地震,成功挽救了十多萬人的生命財產,而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1966年3月8日,我國邢臺發生了6.8級地震,直接導致8000人死亡3.8萬人受傷,邢臺大地震作為新中國經歷的一場大地震,自然而然地拉開了我國地震預測的帷幕。周恩來總理當時在接見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先生的時候,就希望他們能夠開展關於地震預報方面的研究。緊接著1969年7月8日,我國渤海灣附近又發生了一場7.4級的地震,雖然這次地震發生在海上,但在地震專家的眼裡這可不是好兆頭,因為這預示著後面可能有一場更大的地震。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地震的本質其實就是地殼板塊相互碰撞擠壓釋放出的能量,而遼寧正位於我國華北地震帶上加上邢臺地震和渤海灣地震相隔僅有3年,且都在一個地震帶上,因此專家認為這兩次地震極有可能是後面更大地震的先兆。所以在之後的日子裡,遼寧所有的地震專家都緊繃著神經觀察著任何風吹草動,這另一邊在民間也開始出現了許多詭異的現象例如村民們發現路上出現了很多被凍死的蛇,要知道蛇具有冬眠的習性,按理說不應該出現在地表,那究竟發生了什麼才能讓蛇冒著生命危險來到地面呢?
與此同時民間還發生了例如老鼠成群過街,家裡餵養的家禽不吃東西等等,而這一系列詭異現象中最特別的,當屬發生了600多次的地下水外洩,就好像地底下有什麼東西在折騰一樣,而另一邊地震檢測人員也發現了異常。1974年5月北京大學在大連的地磁測量發現了異常,隨後國家地震局召開了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趨勢會商會,中國科學院根據會商意見以,《關於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的報告》為題向國務院作了匯報,緊接著在1974年12月20日12時43分,遼寧海城縣東北的深窩水庫發生5.2級地震。
一開始人們都以為這就是之前所說的地震,然而事實證明這並不是,因為之前那些詭異反常的現象非但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頻繁,這讓所有人都堅信大地震真的要來了。結果在1975年2月1日起,海城營口地區開始頻繁的出現小型地震,而次數更是從一開始的每天一次一躍躥升到三天後的一天幾百次,到第四天海城縣發生了兩次接近五級的地震,這下再不跑就真的要大事了。於是在2月4日中午,遼寧省決定全省進入緊急狀態,所有的居民都要前往指定的安置地點避難,然而當時的遼寧正處在寒冬季節,氣溫低至零下20度,因此許多民眾一開始對此頗有怨言,他們認為所謂的大地震不過是專家的危言聳聽而已,結果在晚上七點的時候,一陣煙霧從遠處的大地升騰而起,期間還伴隨著黃色的火球,最終在7點36分,整個海城都開始劇烈的搖晃起來。
霎時間就將整個縣城夷為平地,而據事後統計顯示,該地震為7.3級,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裡,導致海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建築倒塌,而海城人口則多達90萬人,如果沒有之前的緊急避難的話,傷亡人數至少都會在十萬左右。而當這則消息傳到國外後,頓時就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美國 歐洲 日本等國都紛紛來到我國交流經驗,然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在對這次地震進行分析後,都認為海城地震是一次技術與運氣完美結合的孤例,而一年多以後的唐山大地震就佐證了這一點。那為什麼地震難以預測到呢?
這其實要從地震本身說起,前面我們說到地震是因為大陸板塊活動產生的,而大陸板塊屬於地球結構中的地殼部分,因此如果我們要預測地震,那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地殼內安裝檢測儀器,然而地殼的厚度遠遠超過你的想像,在陸地上地殼的平均厚度是35公裡,在海洋下的地殼則是5到10公裡,而全世界地殼運動最頻繁的青藏高原,它的地殼厚度足足有65公裡。而人類迄今為止打過最深的洞,位於如今的俄羅斯科拉半島,這裡有一座蘇聯時期的廢舊研究院,而眼前這個巴掌大的洞口,就是人類史上最深的洞,它的深度足足有1.2萬米,而導致它被放棄的原因。
其實並不是人口說的挖到了地獄入口,而是繼續挖掘帶來的難度和成本都太大了,就這麼一個小小的洞,從1970開始一直挖到1992年,期間耗費了巨大的財物人力物力,最終得到這麼巴掌大的洞。因此在地殼裡安裝儀器顯然是不靠譜的,那既然預測不了,那能不能換個思路呢?還真能,事實上我們預測地震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小對人的損害,那麼我們既然無法做到先發制人,那可不可以做到後來居上呢?答案是可以,而且我們已經在用了,它就是我國科學家王暾及其團隊研發的ICL系統。
你可能不認識他但你一定聽說過他的系統,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省長寧縣,發生了6級地震,深夜發生地震是最危險的情況,然而讓四川人民震驚的是,在地震來臨前的時候,家中的電視機和他們的手機都收到了一則預警。上面清楚地寫到地震還有多少秒抵達你所在的地區,而當倒計時結束時大地果然晃動了起來,一時間人們紛紛驚嘆竟還有如此神奇的科技,而這項科技的發明者正是王暾。
2007年5.12大地震發生時,王暾正在奧地利交流學習,而身為四川達州人的他在看見地震的慘狀後,他毅然決然的帶著自己籌集的300萬,去人才市場招聘了七個人,最終他成立了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繼而開發出了ICL系統。該系統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綜合各項數據,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向周邊地區發出預警,簡單來說就是雖然地震在那發生我們無從得知,但一旦地震發生該系統馬上就會利用電視通訊網絡進行廣播,同時還能根據你所在地點與震中的距離給出倒計時,以此來讓人們做出最合理的避難選擇,而這便是我所說的後發制人。
如今王暾研發的系統已經在全國25個省份鋪開,相信不久後全中國都能用上該系統,而到時候地震的陰影將永遠從中國人頭上被抹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