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神奇藤甲(盤點演義中的寶甲)
2023-05-08 13:57:32 1
盔甲,又名鎧甲。在遠古冷兵器時代,它所起到的防禦作用,是無法估量和不可替代的。
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
傳說神奇的麒麟寶甲,金鷹寶甲……只能想像,卻遙不可及。
而最早的鎧甲,由藤木、皮革製成。藤木的鎧甲雖然輕,但比較粗糙,有防禦不到的地方。適合普通士兵使用。比較名貴的,例如犀牛、鯊魚的皮革,比較厚,估計有一釐米左右,刀砍不破,斧鑿不穿,製成鎧甲,比較稀罕,只有位高權重的人物,比如王候將相,才配擁有。
發展到近古時代,鎧甲大都用金屬製成,如魚鱗一樣,一片一片的,所以又叫魚鱗甲。它的實戰效果更佳,防禦能力更好,但也有缺點,份量太重了。一副鎧甲起碼二三十斤重,雖然防禦保護全面,但穿在身上行動不方便。無形中又降低了自身的攻擊能力。
所以真正的寶甲,要符合兩個條件,除了防禦能力強,還要輕便,透氣。
下面盤點演義小說中,符合這些條件的寶甲,看哪一件更值得擁有。
1,《三國演義》中,蠻王烏突骨的滕甲兵。
這種鎧甲是用韌性好的滕條編制而成,他的製作過程是,先把老藤放入水中,先浸泡半個月,然取出來晾乾,再曬上三天,然後泡入桐油中,放置一年,再風吹陰乾,最後才編成滕甲。
這種滕甲既輕便,防禦效果又極佳,據說還能浮在水面當小船使用。但有一個致命缺點,怕火燒。
碰上滕甲軍,諸葛亮也很無耐。只能用下策,火燒三千滕甲軍,因此折了陽壽,只活到五十四歲。
2,《水滸傳》中,金槍將徐寧的雁翎金圈甲。
雁翎金圈甲又名賽唐倪。相傳此甲是混沌初分,天開地闢,有一位九天玄女,普救閻浮世界到乾宮觸地,見一座崑崙山頂上,有一鳥窩,上住著一隻大雁,由九天玄女取其翎編織而。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楊志的祖傳寶刀,削鐵如泥,殺人不見血,開價三千貫。而徐寧的雁翎甲,花兒王太尉出價三萬貫,徐寧都捨不得賣。
徐寧對這件寶甲視如生命,盛入皮匣,懸在屋頂,只怕被盜。
結果,還是出了內賊,他的表兄湯隆串通梁山,寶甲被神偷時遷盜走,為了心愛的祖傳寶甲,徐寧才被迫上梁山入夥。
可是寶甲雖好,但也不能面面俱到,總有露在外面,防護不到的地方。
徐寧之死,被一箭射中脖子。「瓦礶難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擁有最佳寶甲防禦的金槍將徐寧,偏偏死在了弓箭之下,難免是個笑話。
3,評書《楊士瀚掃北》,楊士瀚的八寶亮銀鎧。
楊士瀚是楊家將後代,楊文廣的孫子。他穿的這件八寶亮銀鎧,雖然是金屬製成,但是比其它的金屬輕便,估計是滲透了其它物質的特殊金屬。穿在身上銀光閃爍,奪人二目。而且刀槍不入,箭射不透,不管多麼厲害的兵器,都不能破開。
最厲害的是,八寶亮銀鎧不怕火箭。在混戰時,敵軍亂箭齊發,包括火箭,毒箭,都不能射穿這件寶甲。
楊士瀚掃北,立下汗馬功勞,這件鎧甲功不可沒。
4,《隋唐演義》中尚師徒的柳葉綿竹鎧。
尚師徒號稱四寶將,為虎牢關總兵。是《隋唐演義》中第十條好漢。四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戰馬呼雷豹,一聲嘶吼,其它戰馬屁滾尿流,這裡暫且不提。
寶甲柳葉綿竹鎧甲也很神奇,刀槍不入。哪它到底是什麼樣鎧甲呢?估計和三國的藤甲製作原理一樣,但做功更精細,更考究。用特殊的綿竹編成,紋理和柳葉一樣,故稱「柳葉綿竹鎧」。
最神奇的是,據說在鎧甲的中心,有七個魚角,當有敵入侵時,七個魚角全部會豎立起來,向主人示警。類似於現在的超聲波原理。
可惜的是,尚師徒雖然有四寶護身,卻看不清形勢,對大隋一片愚忠,最後自刎身亡,四寶亦為秦瓊所得。
5,《封神演義》中,周武王的龍鱗甲。
飛龍在天,龍是天上神物,它能上天入海,布雲施雨,水火不侵。憑的是什麼?就是身上的龍鱗。
下面是一段龍鱗甲的傳說:
當年黃帝與蚩尤大戰,蚩尤驍勇無比,刀槍不入,被稱為「銅頭鐵額」,而有傳說,蚩尤所穿鎧甲就是龍鱗甲。
蚩尤如何獲得龍鱗甲,歷來都有爭議,有一種說法是蚩尤族善用巫術,因此蠱惑惡龍將其誅殺,製成了龍鱗甲。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蚩尤族能夠圈養龍,其軍隊裝備有不少都裝備了龍鱗甲。當然,後一種說法並無史籍記載,是出自民間傳說。
後來黃帝「御龍飛升」,其實就是從蚩尤部落中活了馴養駕馭天龍的能力。
《封神演義》中周武王,討伐商紂,穿的就是龍鱗甲,用以章顯神威,震懾諸侯。
相傳龍鱗甲現身於岐山時,百鳥來朝,萬獸雲集,天降彩雲,一片祥瑞。象徵著王朝更迭,大周取代商紂,天下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