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3-05-08 14:31:41 2
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治療小兒腹瀉的藥物,特別涉及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組分按照重量分數組成:匾蓄20-30份,瞿麥15-25份,車前子15-25份、木通10-20份,滑石10-20份,通草8-12份,萊菔子8-12份,雞內金5-10份,炒山楂18-25份,薏苡仁5-10份,蓮肉5-10份,木香5-10份,厚樸5-10份,甘草3-5份。本發明組方合理,清熱解毒,補腎止瀉,除溼益燥,消積理氣,針對性強,無副作用,對於傷食洩引起的有良好的效果,同時對溼熱瀉亦有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治療小兒腹瀉的藥物,特別涉及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組合物。【背景技術】
[0002]小兒腹瀉,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疾病。主要特點為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可伴有發熱、嘔吐、腹痛等症狀及不同程度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病原可由病毒(主要為人類輪狀病毒及其他腸道病毒)、細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產毒性大腸桿菌、出血性大腸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以及鼠傷寒沙門氏菌、空腸彎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蟲、真菌等引起。腸道外感染、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過敏、餵養不當及氣候因素也可致病。是2歲以下嬰幼兒的常見病。
[0003]小兒腹瀉是各種原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胃腸道功能紊亂綜合證,多發於夏秋季節,有時也稱秋季腹瀉。根據病因不同,本病又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前者是由細菌、病毒、黴菌及寄生蟲感染引起,大便鏡檢查有較多的白細胞或紅細胞。後者多見於嬰幼兒,常有餵養不當的病史,大便中含有不消化飲食物、脂肪球,或糞糖原陽性。臨床分為輕、中、重三型,重型患兒,每天腹瀉10次以上,伴有明顯的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的表現,須住院治療。中醫學稱為「洩瀉」。
[0004]對於小兒腹瀉,往往西藥治療療效慢,副作用大,治療效果不好。
【發明內容】
[0005]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針對小兒傷食型的腹瀉,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小兒止瀉的中藥組合物。
[0006]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組分按照重量分數組成:
[0008]匾蓄20-30份,瞿麥15-25份,車前子15-25份、木通10_20份,滑石10-20份,通草8-12份,萊菔子8-12份,雞內金5-10份,炒山楂18-25份,薏苡仁5_10份,蓮肉5_10份,木香5-10份,厚樸5-10份,甘草3-5份。
[0009]在以上方案的基礎上,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組分按照重量分數組成:
[0010]匾蓄24份,瞿麥18份,車前子18份、木通15份,滑石15份,通草9份,萊菔子9份,雞內金6份,炒山楂20份,薏苡仁8份,蓮肉8份,木香6份,厚樸6份,甘草3份。
[0011]匾蓄:苦、平、無毒。清熱解毒,利尿,殺蟲。主治熱黃疸疾、霍亂、蛔蟲病、痔發腫病、惡瘡痂癢。治淋病,腎炎,膀胱炎、尿道炎,黃疸,蛔蟲病,蟯蟲病,疥癬溼癢等。
[0012]瞿麥:苦,寒。歸心、小腸經。利尿通淋,破血通經。用於熱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浙澀痛、增長經。利尿通淋,破血通經。
[0013]車前子:甘;淡;性微寒。歸肺經;肝經;腎經;膀胱經。清熱利尿;滲溼止瀉;明目;祛痰。主治:主小便不利;淋濁帶下;水腫脹滿;暑溼瀉痢;目赤障翳;痰熱咳喘。[0014]木通:苦;性寒。入心經、小腸經、膀胱經,清心火,利小便,通經下乳。用於胸中煩熱,喉痺咽痛,尿赤,五淋,水腫,周身攣痛,經閉乳少。清熱利尿;活血通脈。主小便赤赤;淋濁;水腫;胸中煩熱;喉喉疼痛;口舌生瘡;風溼痺痛;乳汁不通;經閉;痛經。
[0015]滑石:甘、淡,寒。歸膀胱、肺、胃經。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溼斂瘡。用於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溼煩渴,溼熱水瀉;外治溼疹,溼瘡,痱子。用於小便不利、淋浙澀痛等症,可配車前子、木通等品;用於溼熱引起的水瀉,可配合茯苓、薏苡仁、車前子等同用。
[0016]通草:味甘;淡;性微寒。入肺、胃經。清勢利水;通乳。主淋症澀痛;小便不利;水腫;黃疸;溼溫病;小便短赤;產後乳少;經閉;帶下。用於溼溫尿赤,淋病澀痛,水腫尿少,乳汁不下。
[0017]萊菔子:性平,味辛、甘。歸肺、脾、胃經。消食除脹,降氣化痰。主治食積氣滯,脘腹脹滿,噯氣,下痢後重,咳嗽痰多,喘促胸滿。用於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入脾、胃、肺經,能消食除脹,功效顯著,有「衝牆倒壁」之稱。臨床習用於治療實(食、溼、積滯)證。
[0018]雞內金:甘、平。歸脾、胃、腎、膀胱經。健脾消食,澀精止遺。主治消化不良,飲食積滯,嘔吐反胃,洩瀉下痢,小兒疳積,遺精,遺尿,小便頻數,泌尿繫結石及膽結石,癥瘕經閉,喉痺乳蛾,牙疳口瘡等。
[0019]炒山楂:微溫、甘、酸。消積,行瘀,化滯。
[0020]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健脾滲溼,除痺止瀉。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溼痺拘攣、脾虛洩瀉。
[0021]蓮肉:甘、澀,平。歸脾、腎、心經。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用於脾虛久瀉,遺精帶下,心悸失眠。
[0022]木香:辛味辛;苦;性溫。`歸脾;大腸、三焦經。行氣,止痛,健脾,消食。行氣止痛;調中導滯。主胞脅脹滿足;脘腹脹痛;噯吐洩瀉;痢疾後重。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
[0023]厚樸:苦;辛;性溫脾經;胃經;大腸經。行氣消積;燥溼除滿;降逆平喘。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溼阻中焦,脘痞吐瀉;痰壅氣逆;胸滿喘咳。
[0024]甘草:甘,平,心肺,歸脾胃經,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
[0025]本發明中匾蓄,瞿麥,車前子為君藥,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清熱利尿,滲溼止瀉的作用,木通,滑石,通草,萊菔子,雞內金,炒山楂,薏苡仁,蓮肉為臣藥,具有健脾消食,補脾止瀉的功效,協助臣藥健脾滲溼,同時防治溼熱引起的水瀉;木香、厚樸為佐藥,行氣,止痛,消積,燥溼除滿以協助君藥和臣藥理氣消脹,為本方的佐藥,甘草為本方的使藥,起調和諸藥作用。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對小兒腹瀉具有獨特的療效,諸藥共奏清熱解毒,補腎止瀉,除溼益燥,消積理氣之功效,達到治療小兒傷食型的腹瀉的目的。
[0026]本發明的優勢是:組方合理,清熱解毒,補腎止瀉,除溼益燥,消積理氣,針對性強,無副作用,對於傷食洩引起的有良好的效果,同時對溼熱瀉亦有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實施例1
[0028]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組分按照重量分數組成(每份Ig):[0029]匾蓄24份,瞿麥18份,車前子18份、木通15份,滑石15份,通草9份,萊菔子9份,雞內金6份,炒山楂20份,薏苡仁8份,蓮肉8份,木香6份,厚樸6份,甘草3份。
[0030]製備及使用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製成湯劑,每日I劑,I劑服用300ml,每日3次,7天為I療程。
[0031]實施例2
[0032]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組分按照重量分數組成(每份Ig):
[0033]匾蓄20份,瞿麥15份,車前子15份、木通10份,滑石10份,通草8份,萊菔子8份,雞內金5份,炒山楂18份,薏苡仁5份,蓮肉5份,木香5份,厚樸5份,甘草3份。
[0034]製備及使用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製成湯劑,每日I劑,I劑服用300ml,每日3次,7天為I療程。
[0035]實施例3
[0036]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組分按照重量分數組成(每份Ig):
[0037]匾蓄30份,瞿麥25份,車前子25份、木通20份,滑石20份,通草12份,萊菔子12份,雞內金10份,炒山楂25份,薏苡仁10份,蓮肉10份,木香10份,厚樸10份,甘草5份。
[0038]製備及使用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製成湯劑,每日I劑,I劑服用300ml,每日3次,7天為I療程。
[0039]實驗例:`[0040]1.一般資料
[0041]選取小兒腹瀉症的患兒120例,其中男66女54,病程多在6個月到2年,年齡2個月-5歲,平均年齡3.6歲,將患者隨機分為四組,每組30例,分別為:治療組I,治療組2,治療組3和對照組,各組患者年齡症狀構成無顯著差異。
[0042]2.治療方法
[0043]治療組I服用實施例1製備的藥物;治療組2服用實施例2製備的藥物;治療組3服用實施例3製備的藥物;每日I劑,I劑服用300ml,每日3次,7天為I療程。對照組不服藥。
[0044]3.診斷標準
[0045]4.1治療評定標準,疾病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學原則》制定:
[0046](I)痊癒:症狀體徵消失或基本消失;
[0047](2)顯效:症狀體徵明顯改善;
[0048](3)有效:症狀體徵均有好轉;
[0049](4)無效:症狀體徵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
[0050]4.2臨床療效分析
[0051]
治癒好轉未愈總有效率
治療組I Τ?12I97%
治療組2 Ti14293%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組分按照重量分數組成: 匾蓄20-30份,瞿麥15-25份,車前子15-25份、木通10-20份,滑石10-20份,通草8_12份,萊菔子8-12份,雞內金5-10份,炒山楂18-25份,薏苡仁5_10份,蓮肉5_10份,木香5-10份,厚樸5-10份,甘草3-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組分按照重量分數組成: 匾蓄24份,瞿麥18份,車前子18份、木通15份,滑石15份,通草9份,萊菔子9份,雞內金6份,炒山楂20份, 薏苡仁8份,蓮肉8份,木香6份,厚樸6份,甘草3份。
【文檔編號】A61K35/37GK103550612SQ201310526847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30日
【發明者】王爽, 嶽曉輝, 竇美芳 申請人:嶽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