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氣反循環排泥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04:54:16 2
專利名稱:壓氣反循環排泥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應用壓氣反循環原理設計的排泥器,它通過抽吸或加壓清除深井或深基礎中的砂石或泥土。
深井或深基礎清理基底開挖面準備灌注過程中,尤其是在已經放好鋼筋籠的狹小場地中清理基礎,是比較複雜的,傳統的做法是採用泥漿泵正循環。中國專利申請85103251提出一種用絞車、滑輪提升的裝置。前者提升速度較慢,井底或基底的砂石不能及時提升到地面,增多了防護費用和排除砂石數量。後者需要較多的機械設備,排泥深度有限。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壓氣反循環排泥器,它能縮短清孔時間,加快泥漿提升速度,保證混凝土澆灌質量,減少井壁暴露時間。
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壓氣反循環排泥器,包括排漿管、混合器、壓氣管、排氣孔、將壓氣管放置於中空排漿管內,壓氣管的端部連接混合器,混合器呈頂面大於壓氣管的圓柱形或管尖呈錐形的其它形狀,排氣孔設於混合器頂面,其圓心聯線的中心與混合器頂面的中心相重合,等間距排列在混合器頂面。排氣孔的設置個數根據排氣面積除以壓風面積的商為3~4而定。
將本實用新型運用在灌注樁的二次清孔中,可以在20~30分鐘內完成全部清孔過程,提升深度達到40~60米。帶動30mm直徑的石塊至地面上,沿用傳統的泥漿泵,清孔時間需要數小時,有些棄土如泥漿等往往無法提升。同時可以用已經按照要求調製的混凝土置換井內的無用砂石。
圖1壓氣反循環清孔工作原理圖。
圖2壓氣反循環排泥器正面圖。
圖3壓氣反循環排泥器俯視圖。
現結合附圖進一步敘述本實用新型。
參見
圖1,排漿管1為圓形中空管,底面與井壁連通,可以隨井底或深基礎的施工而改變深度,壓氣管3放置於中空排漿管1內,壓氣管3的端部連接混合器2,壓縮空氣管3關閉,井筒與排漿管1的液面等高,比重相等。壓縮空氣管3打開,通過混合器2與井壁中殘餘泥、水、砂液面均勻混合後,由於混合液中注入了大量壓縮空氣,其比重小於井壁中殘餘泥、水、砂液面的比重,故而混合液上升膨脹,這時排泥漿管1壁內外之間形成壓力差,提高了混合液上升速度,帶動泥、水、砂石上升,直至排漿管壁內外壓力差消失。混合器2浸入中空排漿管1管壁內的液面深度h、排漿管1的設置高度H,混合器2的埋置深度以下部分排漿管尾管長度lw,地面上經過人工調製的準備二次清孔的泥漿比重rt=1.3,井壁中殘餘泥、土、砂的比重rh。
參見圖2,壓縮空氣通過壓氣管3注入混合器2,混合器2的頂面設多個排氣孔4。
參見圖3,排漿管1的內壁設壓氣管3,混合器2,多個排氣孔4的圓心連線5均與排漿管1形成同心圓,排氣面積S1,排氣孔4的直徑dk、長度Lh、排氣孔數nk,壓縮空氣進入面積S2、壓氣管直徑dg、混合器長度Lh。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採用壓縮空氣壓力7kg/Cm2,每分鐘排氣量0.9M3/分,排漿管直徑φ207毫米,壓氣管3的直徑18mm,混合器長度Lh296mm,排氣孔4的直徑4mm,S1等於254mm2,S2等於75.4mm2,S1/S2=254/75.4=3.37。排氣孔個數6。
權利要求1.一種壓氣反循環排泥器,包括排漿管1,混合器2,壓氣管3,排氣孔4,本實用新型的特徵是將壓氣管3放置於中空排漿管1內,壓氣管3的端部連接混合器2,混合器2呈頂面大於壓氣管2的圓柱形或管尖呈錐形的其它形狀,排氣孔4設於混合器2頂面,其圓心聯線的中心與混合器2頂面的中心相重合,等間距排列在混合器2頂面;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氣反循環排泥器,其特徵是排氣孔4的設置個數根據排氣面積S1除以壓氣管面積S2的商等於3~4而定。
專利摘要一種壓氣反循環排泥器,在中空排漿管(1)內裝入壓氣管(3),壓氣管(3)端部與混合器(2)連接,將壓縮空氣通過壓氣管(3)注入混合器(2),利用排漿管(1)的內外壓力差加速泥漿的提升速度,可以提高清理基坑或井底的生產效率,將井底泥漿,砂石塊帶出至地面以上。
文檔編號E21B37/00GK2050879SQ8920248
公開日1990年1月10日 申請日期1989年3月11日 優先權日1989年3月11日
發明者蔡傳科, 張國恩 申請人:兩淮煤礦建設特殊鑿井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