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桌腳支撐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09:32:21 1
專利名稱:一種桌腳支撐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家具,特別涉及一種桌腳。
背景技術:
桌子是一種常用的家具,通常由一個平面和若干個桌腳組成。目前市場上的的桌面與桌腳的連接方式大多採用以金屬件焊接或螺絲緊鎖方式,桌腳的結構包括支撐杆,支撐杆下端分別焊接有其它支撐腳。在使用中還存不足之處,在運輸過程中桌腳體積較大,支撐杆和支撐腳是一體是不可拆,造成運輸和安裝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拆卸、結構簡單且可多方位連接的桌腳支撐結構。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桌腳支撐結構包含第一翼橫杆、第二翼橫杆、第一斜杆、第二斜杆、第一中橫杆、第二中橫杆、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一稜柱套、第二稜柱套、第三稜柱套和第四稜柱套,第一稜柱套和第二稜柱套分別套設於所述第一立杆的上下兩端,第三稜柱套和第四稜柱套分別套設於所述第二立杆的上下兩端,第一中橫杆兩端分別與第一稜柱套和第三稜柱套連接,第二中橫杆分別與第二稜柱套和第四稜柱套連接,第一翼橫杆和第二翼橫杆分別垂直固定於所述第一稜柱套和第二的稜柱套相對外側,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分別固定於第二稜柱套和第四稜柱套的相對外側,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一稜柱套、第二稜柱套、第三稜柱套和第四稜柱套都為正六邊形空心稜柱。由此,提供桌腳的基本組件。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等長,第一翼橫杆與第一稜柱套連接端設有「 > 」型結構的第一切槽,第二翼橫杆與第一翼橫杆形狀相同,第一中橫杆兩端設有「>」型結構的第二切槽,第二中橫杆與第一中橫杆形狀相同,第一斜杆與第二稜柱套連接端設有「> 」型結構的第三切槽,第二斜杆與第一斜杆形狀相同,第一切槽、第二切槽和第三切槽為三角且角度相同。由此,稜柱套與翼橫杆、中橫杆、斜杆的切槽可方便翼橫杆、中橫杆、斜杆分別與立杆定位連接並且便於加工。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型結構角度為100° 120°,最佳角度為120°。由此,方便組件間卡合確定位置。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翼橫杆、第一立杆、第一中橫杆和第一稜柱套通過螺栓進行固定連接,第二翼橫杆、第二立杆、第一中橫杆和第三稜柱套通過螺栓進行固定連接,第一斜杆、第一立杆、第二中橫杆和第二稜柱套通過螺栓進行固定連接,第二斜杆、第二立杆、第二中橫杆和第四稜柱套通過螺栓進行固定連接。由此,桌腳可拆卸並且使用時穩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底端設有支腳。由此,支腳可有助於桌腳的站立。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桌腳支撐結構的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第一翼橫杆、第一立杆、第一中橫杆和第一稜柱套的連接的結構示意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圖2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桌腳的結構示意。如圖所示,該桌腳,包含第一翼橫杆1、第二翼橫杆2、第一斜杆3、第二斜杆4、第一中橫杆5、第二中橫杆6、第一立杆7、第二立杆8、第一稜柱套9、第二稜柱套10、第三稜柱套11和第四稜柱套12,第一稜柱套9和第二稜柱套10分別套設於所述第一立杆7的上下兩端,第三稜柱套11和第四稜柱套12分別套設於所述第二立杆8的上下兩端,第一中橫杆5兩端分別與第一稜柱套9和第三稜柱套11連接,第二中橫杆6分別與第二稜柱套10和第四稜柱套12連接,第一翼橫杆I和第二翼橫杆2分別垂直固定於所述第一稜柱套9和第二的稜柱套11相對外側,第一斜杆3和第二斜杆4分別固定於第二稜柱套10和第四稜柱套12的相對外偵牝第一立杆7、第二立杆8、第一稜柱套9、第二稜柱套10、第三稜柱套11和第四稜柱套12都為正六邊形空心稜柱。以上這些部件構成提供桌腳的主題。第一立杆7和第二立杆均等長,第一翼橫杆I與第一稜柱套9連接端設有「>」型結構的第一切槽,第二翼橫杆2與第一翼橫杆I形狀相同,第一中橫杆5兩端設有「>」型結構的第二切槽,第二中橫杆6與第一中橫杆5形狀相同,第一斜杆3與第二稜柱套10連接端設有「>」型結構的第三切槽,第二斜杆4與第一斜杆3形狀相同,第一切槽、第二切槽和第三切槽為三角且角度相同。稜柱套與翼橫杆、中橫杆、斜杆的切槽可方便翼橫杆、中橫杆、斜杆分別與立杆定位連接並且便於加工。切槽角度為100° 120°,最佳角度為120°。由此,方便組件間卡合併且方便確定固定位置。如圖2第一翼橫杆1、第一立杆7、第一中橫杆5和第一稜柱套9通過螺栓13進行固定連接。類似圖2所示的連接關係,第二翼橫杆2、第二立杆8、第一中橫杆5和第三稜柱套11通過螺栓進行固定連接,第一斜杆3、第一立杆7、第二中橫杆6和第二稜柱套10通過螺栓進行固定連接,第二斜杆4、第二立杆8、第二中橫杆6和第四稜柱套12通過螺栓進行固定連接。由此,桌腳可拆卸並且在使用時穩固。除了上述結構外,第一斜杆3和第二斜杆4底端設有支腳14。支腳有助於桌腳的站立。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桌腳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包含第一翼橫杆、第二翼橫杆、第一斜杆、第二斜杆、第一中橫杆、第二中橫杆、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一稜柱套、第二稜柱套、第三稜柱套和第四稜柱套,所述第一稜柱套和第二稜柱套分別套設於所述第一立杆的上下兩端,所述第三稜柱套和第四稜柱套分別套設於所述第二立杆的上下兩端,所述第一中橫杆兩端分別與第一稜柱套和第三稜柱套連接,所述第二中橫杆分別與第二稜柱套和第四稜柱套連接,第一翼橫杆和第二翼橫杆分別垂直固定於所述第一稜柱套和第二的稜柱套相對外側,所述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二稜柱套和第四稜柱套的相對外側,所述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一稜柱套、第二稜柱套、第三稜柱套和第四稜柱套都為正六邊形空心稜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桌腳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等長,所述第一翼橫杆與第一稜柱套連接端設有「 > 」型結構的第一切槽,所述第二翼橫杆與第一翼杆形狀相同,所述第一中橫杆兩端設有「 > 」型結構的第二切槽,所述第二中橫杆與第一中橫杆形狀相同,所述第一斜杆與第二稜柱套連接端設有「 > 」型結構的第三切槽,所述第二斜杆與第一斜杆形狀相同,所述第一切槽、第二切槽和第三切槽為三角且角度相同。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桌腳支撐結構,所述「>」型結構角度為100° 120°,最佳角度為12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桌腳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橫杆、第一立杆、第一中橫杆和第一稜柱套通過螺栓進行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翼橫杆、第二立杆、第一中橫杆和第三稜柱套通過螺栓進行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杆、第一立杆、第二中橫杆和第二稜柱套通過螺栓進行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杆、第二立杆、第二中橫杆和第四稜柱套通過螺栓進行固定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 4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桌腳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底端設有支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桌腳支撐結構。該一種桌腳支撐結構,包含兩個翼橫杆、兩個中橫杆、兩個斜杆、四個稜柱套和兩個立杆,兩個稜柱套分別套設於一個立杆的上下兩端,四個稜柱套都為正六邊形空心稜柱。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桌腳支撐結構,其具有可拆卸、結構簡單、連接方便、對位容易且固定穩固的效果。
文檔編號A47B13/00GK203058795SQ201320039458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5日
發明者黃燕芬 申請人:黃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