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上海騎遊(騎遊上海收穫那麼大)
2023-05-07 06:06:20 1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長久以來,自行車一直是最靈活、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新冠疫情暴發後,人們對巴士、地鐵等容易造成聚集的公交方式產生焦慮,自行車作為相對獨立且具備強身健體作用的出行工具,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進而在全球各地都引發了「自行車熱潮」。
原本形式多樣的騎行活動也變得更為豐富多元。其中,不用花費太久時間,又可同時實現遊覽、休閒、運動和社交的城市騎行,正逐漸受到年輕一族的喜愛。它帶來的可能不僅是一段美好的時光,一種不同的領略城市的方式,還可能激發新的嚮往和思考。
上海,適合騎行嗎?
不過,上海有著龐雜的道路系統,它是不是一座適合騎行的城市?
上海交通大學客座導師王卓爾對此的答案相當肯定,「是的」。2015年,她創立並主持的〇築設計與上海交通大學建築系合作,以「騎行上海Cycling@Shanghai」為主題,對上海非機動車道進行了兩輪城市研究,最後集結成《騎行上海:關於騎行規劃的思考》一書,成為了滬上騎行文化研究的重要學術論著之一。
《騎行上海:關於騎行規劃的思考》,王卓爾 著,2019年5月,同濟大學出版社
她指出,結合自己和朋友多年在國內外的騎行和調研,參考德國著名建築師、城市規劃設計師斯特凡·本迪克斯(Stefan Bendiks)和阿格萊·德格羅斯(Aglae Degros)著作《騎行設施》》(Cycle Infrastructure)中衡量城市適合騎行的指標,如道路平坦度,城市功能混合度,人口密度等維度考察,上海的表現都很不錯。
《全球單車城市指數2022》榜單上,綜合天氣、單車使用率、安全指數、車道及道路質量等因素,上海綜合評分位於全球第51位,高於華盛頓、愛丁堡和奧斯陸等歐美城市
「上海本身是平原,地形平坦,有利於騎行;城市功能混合度高指的是經過較短距離騎行,市民即可滿足購物,辦公,求學等不同生活需求;人口密度高則意味著相較於通過私家車出行,單車出行效率更高更便捷,因為私家車佔道路空間比自行車更多,人人都開車容易造成擁堵,單車佔空間較少,共享單車打開頻率也會更高」,她解釋說。
7年前調研時,團隊就發現,上海中心城區大部分路段,機動車非機動車道之間缺乏有效隔離帶,若有也僅以水泥墩或柵欄予以分隔,景觀設計欠佳。路口則缺少遮蔭設施。整體騎行體驗不盡如人意。
上海非機動車道設計 《騎行上海:關於騎行規劃的思考》內頁
不過近些年來,隨著黃浦江兩岸和蘇州河貫通工程啟動,已經出現了安全、獨立的自行車休閒騎行道的優秀樣板,「得益於這些重大工程,人們也逐步意識到慢行交通系統可以帶來的安心、愉悅的體驗,當然全城的騎行道及綜合騎行體驗的提升和優化則需要更系統化的設計,也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和建設」,她感言。
騎行作為上海本地文化的一部分也證明了這座城市的特質,中國是自行車製造大國,自行車曾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主要的代步工具,也是當時上海人結婚時必備的「三大件」之一。
比利時裔美國攝影師Jerome De Perlinghi 記錄的1985年至1987年間上海的日常生活
隨著1990年代開始的城市建設,地鐵、高架路、輕軌等現代化交通體系的完善,自行車行業也曾經歷落寞,但到了新世紀,汽車帶來的社會及環境影響逐步顯現,自行車作為地低碳、環保和運動等特色又重新回到人們視野,「2015年我們做研究時,沒有多少人關注騎行,2017年開始,隨著共享單車的發展,騎行獲得了一些討論,2020年疫情全球暴發,又促成新的騎行熱潮」,王卓爾表示,「騎行話題能起起伏伏,說明了它有群眾基礎及生命力,這裡的馬路適合騎,這裡的人需要騎,這是一種剛需,不僅僅是一時的議題」。
城市騎遊,線路,線路,還是線路!
上海城內的騎行團隊多不勝數,各有特色和受眾,不同類型、品牌的自行車、車店也都建立自己的俱樂部或平臺,利用周末或假日一起花樣騎行。
club 100是一個倡導騎行的本土化平臺, 以直觀易懂的專業內容幫助愛好者進階,鼓勵更多人參與自行車運動。格裡董則是一位城市漫遊者,喜歡鑽入上海大大小小的街巷裡去探索建築及其背後的故事,他做了一系列行走活動,起名叫「行走的格裡董」。去年開始,兩者開始合作,以自行車代步,帶領各路騎行愛好者穿梭街巷,深入城市。
2022年7月16日,格裡董帶隊騎遊上海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這也是一番全然有別於漫步的體驗。在格裡董看來,騎行帶來了更多可能性,「漫步的2、3小時裡,跨越的區域有時不會太大,加上戴著耳機跟著領隊,接收信息的密度很高,好像你一直在聽講。騎行的2小時中,線路可能拉得更長、更遠。騎行不戴講解耳機,一路上隊員自己看街景,所以有時他們的提問會比漫步活動的體驗者問得多」,他解釋道,「大家來參與騎遊的並不是為了來拉練,而是輕鬆休閒為目的。一般騎遊的時間控制在2小時,10公裡左右,絕大部分沒有騎行習慣的人都能完成」。
格裡董帶隊騎遊,講述武夷路174號飛樂音響公司舊址歷史
速度和高度是騎行獨特的優勢,一個人的步頻和身高決定了通常的視野,騎車後,車速和人車高度讓視線開闊起來,「我騎上車後,高度約2.3米,有一些『豁然開朗』的感覺」,格裡董說,「騎車時候,人往前動,景往後移,這種動感很有電影快進的感覺,尤其當你看過一片拆遷或改造片區前後對比的樣子,一定會感嘆變化,這也相當有意思」。
CLUB100 《跟著老上海,用自行車看上海,2022年3月的上海》視頻截圖,格裡董介紹老城廂方浜中路路名 CLUB100 拍攝
這位對上海犄角旮旯都熟諳於心的領隊,推薦了三條騎遊上海的線路:感受小馬路之南昌路;尋味歷史之老城廂;體驗滄桑濱水之蘇州河兩岸。
在他看來,綜合人流、車況以及看點,這三條線路能實現從不同時期、不同角度對上海城市的了解。「南昌路有梧桐樹、紅色遺蹟和小店;老城廂現在很多拆遷,人很少,可以感懷一下舊時煙火;蘇州河兩岸既有歷史,也有當代文化,架在兩岸的浙江路橋、乍浦路橋都對騎行開放,還有鋪設的騎行道和休憩點,體驗非常不錯」。設計騎遊線路時,格裡董有幾點建議和心得,首先天雨路滑不要騎行,其次,要注意一些路橋是否對騎行開放,再者就是安全騎行,規範停車。
上海濱江騎行 視覺中國 圖
有意思的是,城中熱門麵包店Luneurs近日也推出公益活動「Ride with Luneurs」。6月上海重啟後,他們已經策劃了2期長線騎遊,結合美食、運動、休閒、社交為一體,展現騎行生活的活力和趣味。
據了解,騎遊活動是品牌公益社群Luneurs Tribe的進階板塊的項目,其他還包括夜跑、攀巖、徒步、藝術展覽、手工作坊、跳蚤市場等活動,讓公眾從入門體驗,逐步在玩樂中探索,進步,再將自己的體驗分享,形成一個有機、可循環式社群形態。
據Tribe的項目負責人Yoyo介紹,騎行板塊早在2年前就已設立,活動靈感就街頭停放著的共享單車,他們就想能否用它來創造些什麼,「當時我們有5家門店集中在上海的核心城區,而且都是有歷史故事的街區,最簡單的路線就是串聯店鋪,沿路看看風景,起初我們就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招募帖發出1分鐘後,就有50多人報名,這確實是意料之外」。
Ride with Lunerus 2020年10月活動紀錄
Tribe項目的另一位主力軍Nick認為,如此快速反應,證明了騎行的人群基數、騎行本身的魅力以及大家盼望一起運動、分享的心情,因此,騎遊活動的設計就是要回應這些大眾需求。
「6月初,我們都結束了居家辦公,大家都迫切想看看上海,所以線路就是以遊覽外灘,看蘇州河風景為主;7月初的活動則是考慮到很多人受疫情影響,不能出國遊玩,就設計了一條『看飛機』騎行線」,考慮到天氣熱炎熱,時間安排在周末的傍晚,大家玩得都很盡興「。
Ride with Luneurs 2022年7月 「看飛機」線路 Luneurs 圖
第一次參與Luneurs騎遊的上海女孩Clemetine告訴記者,她去年剛學會騎車,原本對這次近32公裡的騎行沒有底氣,正是在同路的夥伴們的鼓勵下,成功地挑戰了自己。
她說:「吸引我的是這條線路和Tribe活動全程的體驗,以及感染力十足的團隊氣氛。我從來沒有在鄉間小道上看過飛機起飛,那條線路我也沒有走過,新鮮感十足。作為一個菜鳥騎手,跟隊的過程很累,好在騎在前面的夥伴帶了一個可攜式藍牙音響,播放音樂,大家還一起玩接力遊戲,中間還能到麵包店停留,吃點東西補充一下體力。更重要的是,全體成員都很熱情開朗,大家在歡笑中度過體能巔峰考驗。」
Ride with Luneurs 2022年7月 「看飛機」活動圖 Luneurs 圖
Tribe團隊策劃騎遊活動沒有參考什麼模版,他們會根據社群成員日常的話題討論,社會熱點以及天氣,路況等綜合考量,設置簡單的主題,挑選合適的線路,貼近每個人的需求。Yoyo說:「疫情之下,人們需要和自然接觸,排解焦慮,需要夥伴,需要建立人與人的深度連接。我們也相信,每個人都很酷,都有他們的潛力,騎行只是展現或激發這些能量的載體,經過一次次的互動,我們收穫了很多驚喜,包括一個全新的自己。」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丁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