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9 22:17:56
專利名稱: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屬於汽車車身減振降噪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即用於支撐車身與車架之間的懸置結構,通過車身懸置裝置支承在車架上,車架對懸置塊產生軸向的切割力。為了能滿足一定的剛度性能、結構的要求用於改善整車的隔振效果,車身懸置裝置的設計越來越重要。現有的車身懸置由於對 於不同型號汽車對懸置塊剛度的要求不同,懸置的性能和結構也不易於調節。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用於緩解來自於車身與車架之間的衝擊。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懸置底座,緩衝塊及懸置套管,懸置底座外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耳板,耳板上設有第一螺栓孔,懸置底座與車架通過螺栓連接,其特徵在於,所述懸置套管的橫截面為圓形,該懸置套管由上部、中部、下部組成,上部的上底面、上部與中部的接觸面、中部與下部的接觸面、下部的下底面的直徑依次減小,該懸置套管內設有第二螺栓孔;所述緩衝塊由上下連接的第一橡膠塊與第二橡膠塊組成,第一橡膠塊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槽,第二橡膠塊的上下兩側分別設有槽,該緩衝塊內設有可同軸插入懸置套管的內腔;懸置底座內設有可嵌入緩衝塊的管腔,懸置套管設於緩衝塊內,緩衝塊設於懸置底座內。所述懸置套管的上部為圓臺體,中部為球檯體,下部為圓柱體。所述第二螺栓孔分為上、下兩段,上段的直徑為40mm,下段的直徑為20mm。所述第一橡膠塊與所述第二橡膠塊之間的連接部分為圓柱形內縮結構。本實用新型採用緩衝塊先將懸置套管包裹,再被懸置底座包裹與嵌入,懸置套管、懸置底座通過螺栓分別與車架、車身連接起來。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具備良好的隔振性能,垂直方向較柔軟,有較大的側向剛性,大大改進了軸向XY方向和徑向懸置剛度的比例關係,再次進行剛度調節時則更易於實現分塊改進;而懸置底座的嵌入式外加內部套管的階梯設計改善了懸置的限位方式,可保持支承車身的穩定性和良好的耐久性。
圖I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底部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I主視圖的局部剖面圖;圖4為圖I側視圖的局部剖面圖;圖5為圖I中懸置底座的結構示意圖;[0014]圖6為圖5的主視圖;圖7為圖6的俯視圖;圖8為圖I中懸置塊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圖8底部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8的俯視圖;圖11為圖8的仰視圖;圖12為圖I中懸置套管的結構示意圖;圖13為圖12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更明顯易懂,茲以優選實施例,並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實施例如圖1-1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包括懸置底座1,緩衝塊2及懸置套管3,懸置套管3外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耳板11,耳板11上開有第一螺栓孔12,懸置套管3與車架通過螺栓連接。懸置套管3的橫截面為圓形,該懸置套管3由上部31、中部32、下部33組成,上部31的上底面、上部31與中部32的接觸面、中部32與下部33的接觸面、下部的下底面的直徑依次減小,上部31為圓臺體,中部32為球檯體,下部33為圓柱體。該懸置套管3內開有同軸的第二螺栓孔34,第二螺栓孔34分為上、下兩段,上段的直徑為40mm,下段的直徑為20mm。緩衝塊2由上下連接的第一橡膠塊21與第二橡膠塊22組成,第一橡膠塊21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槽23,第二橡膠塊22的上下兩側分別設有槽23,第一橡膠塊21與第二橡膠塊22的橫截面形狀相同,兩者之間的連接部分為圓柱形內縮結構,第一橡膠塊21與第二橡膠塊22呈十字形交錯分布,採用這種設計是為了懸置徑向剛度的合理布局。該緩衝塊2內設有可同軸插入懸置套管3的內腔24。懸置底座I內設有可嵌入緩衝塊2的管腔13。裝配時,先將懸置套管3插入緩衝塊2內的內腔24,再將緩衝塊2經硫化後嵌入懸置底座I內,成為一個整體。懸置套管3的上端與車架通過插入第二螺栓孔34的螺栓連接,懸置底座I的兩側通過插入第一螺栓孔12的螺栓與車身連接。安裝好後,車身承受來自於車架向下的剪切力,該懸置裝置緩衝了車架對車身的衝擊力,改善了懸置裝置的受力性能,結構簡單,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整車的隔振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包括懸置底座(I),緩衝塊(2)及懸置套管(3),懸置底座(I)外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耳板(11),耳板(11)上設有第一螺栓孔(12),懸置底座(I)與車架通過螺栓連接,其特徵在於,所述懸置套管(3)的橫截面為圓形,該懸置套管(3)由上部(31)、中部(32)、下部(33)組成,上部(31)的上底面、上部(31)與中部(32)的接觸面、中部(32)與下部(33)的接觸面、下部的下底面的直徑依次減小,該懸置套管(3)內設有第二螺栓孔(34);所述緩衝塊(2)由上下連接的第一橡膠塊(21)與第二橡膠塊(22)組成,第一橡膠塊(21)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槽(23),第二橡膠塊(22)的上下兩側分別設有槽(23),該緩衝塊(2)內設有可同軸插入懸置套管(3)的內腔(24);懸置底座(I)內設有可嵌入緩衝塊(2)的管腔(13),懸置套管(3)設於緩衝塊(2)內,緩衝塊(2)設於懸置底座(I)內。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懸置套管(3)的上部(31)為圓臺體,中部(32)為球檯體,下部(33)為圓柱體。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螺栓孔(34)分為上、下兩段,上段的直徑為40mm,下段的直徑為20mm。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橡膠塊(21)與所述第二橡膠塊(22)之間的連接部分為圓柱形內縮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非承載式車身懸置裝置,包括懸置底座,緩衝塊及懸置套管,所述懸置套管由上部、中部、下部組成,上部的上底面、上部與中部的接觸面、中部與下部的接觸面、下部的下底面的直徑依次減小;所述緩衝塊由上下連接的第一橡膠塊與第二橡膠塊組成,該緩衝塊內設有可同軸插入懸置套管的內腔;懸置底座內設有可嵌入緩衝塊的管腔,懸置套管設於緩衝塊內,緩衝塊設於懸置底座內。本實用新型採用緩衝塊先將懸置套管包裹,再被懸置底座包裹與嵌入,懸置套管、懸置底座通過螺栓分別與車架、車身連接起來。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具備良好的隔振性能,垂直方向較柔軟,有較大的側向剛性,可保持支承車身的穩定性和良好的耐久性。
文檔編號B62D24/02GK202765100SQ20122039468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9日
發明者劉臣才, 束永平, 程冬冬, 馮娜 申請人: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