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02:14:26 3
專利名稱: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對具有檢測乘客是否接近的第1檢測器和對乘客的通過進行檢測的第2檢測器的人行傳送帶、根據所述檢測器的檢測狀態而進行自動運轉的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將自動扶梯、移動人行道等的人行傳送帶作成使對接近於乘入口的乘客進行檢測並起動而進行自動運轉、當無乘客時使上述運轉自動停止的裝置。例如在日本專利特開平6-87592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平10-182050號公報中揭示了使用反射型乘客檢測器的裝置。
但是,使用能量波反射的反射型乘客檢測器,由於檢測對象物及環境條件而其檢測距離容易變動、且容易發生故障,故存在以下的問題。
(1)在一方的乘降口檢測器發生故障而失去檢測功能的場合在待機時臺階停止的形式中,在與行進方向相反的乘降口的檢測器發生故障時,有可能發生乘客從反方向的乘降口乘入的情況。該場合,當檢測有從正規方向的乘降口乘入的乘客時,由使從反方向來的乘客在臺階上的步行中向反方向使臺階起動、而使乘客跌到的可能。另外,即使在檢測器發生故障而不能對從正規方向乘入的乘客進行檢測的場合,也存在對乘客在臺階上步行中從反方向來的乘客進行檢測使臺階突然起動的問題。
在待機時臺階以低速度進行運轉的形式中,考慮了未發生從反方向來的乘客乘入的情況,但由於不能對在乘降口的乘客進行檢測,繼續保持低速度的運轉,故存在便利性降低的問題。另外,在該狀態下,人向反方向的乘降口接近或從正規方向乘入的乘客在下降口進行檢測時,存在著使乘客乘上臺階上的狀態下開始加速的問題。
尤其,反射型乘客檢測器不是僅對人行傳送帶使用者進行檢測的裝置,由於對通過周圍的人也進行檢測,故容易產生上述的問題。
(2)在一方的乘降口處檢測器的檢測距離產生變動使檢測變得不穩定的場合作為檢測變得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可以舉出乘客的服裝及動作、檢測器壽命等。
在該場合,在待機時臺階停止的形式中,由於檢測變慢,故在乘客乘入至臺階上為止不產生足夠的加速,便利性降低。另外,在檢測極端慢的場合,與乘入臺階的同時,有可能產生臺階起動、乘客跌到之虞。
在待機時臺階以低速度進行運轉的形式中,由於當檢測變慢時因低速度引起的加速也變慢,故仍然存在便利性降低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日本專利特開平11-292447號公報記載著作為對乘客是否接近進行檢測的第1檢測器,使用利用能量波反射的反射型乘客檢測器,作為對通過人行傳送帶的臺階正前方位置的乘客進行檢測的第2檢測器,使用投射光束的透過型乘客檢測器。但是,即使在該公報中,也未考慮反射型乘客檢測器發生故障、或檢測變得不穩定時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作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即使檢測器發生故障等情況、在乘客乘入時也不會發生故障、且能提高便利性及維修保養性的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
本發明的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是作成在人行傳送帶待機(停止)中,在第1檢測器未檢測有乘客、而第2檢測器檢測有乘客時阻止踏板起動的裝置。
另外,本發明的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是作成在人行傳送帶待機(低速運轉)中,在第1檢測器未檢測有乘客、而第2檢測器檢測有乘客時以額定速度使踏板連續運轉的裝置。
另外,是作成作為第1檢測器使用由能量波的反射波對乘客進行檢測的形式的檢測器、作為第2檢測器使用由能量線的遮斷對乘客進行檢測的形式的檢測器的裝置。
另外,是作成在通過第1檢測器對乘客進行檢測而起動的踏板移動速度到達規定速度之前、當第2檢測器檢測有乘客的狀態連續為規定次數以上時、以額定速度使踏板連續運轉的裝置。
另外,是作成在踏板向連續運轉轉移後、當第1檢測器檢測有乘客時再次回復至自動運轉的裝置。
另外,是作成在第1檢測器未檢測有乘客、而第2檢測器檢測有乘客時、或在第1檢測器檢測有乘客後踏板到達規定速度之前,第2檢測器檢測有乘客的狀態連續為規定次數以上時將異常信號向外部輸出、並對異常判定信息的經歷予以記錄的裝置。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是帶自動運轉功能的人行傳送帶的上部乘入口部分的側剖視圖。
圖2是圖1的人行傳送帶的俯視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功能結構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待機時帶有停止型帶自動運轉功能的人行傳送帶的動作流程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待機時帶有低速運轉型自動運轉功能的人行傳送帶的動作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了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根據附圖對其上部乘降口進行說明。
(由於下部乘降口也是同樣的,故省略其說明。)實施形態1(權利要求1、3、4、6、圖1~4)在圖1和圖2中,1是自動扶梯等的人行傳送帶的本體;2是與踏板(未圖示)同步移動的移動扶手;3是鋪設在自動扶梯乘降口的地板4是設置在桁架內的控制盤;5是乘降口的地面;6是由具有設置在乘降口下部的放射近紅外線、超聲波等的能量線的、利用其反射波檢測乘客是否接近的檢測區域6a的反射型乘客檢測器構成的上部第1檢測器;7是由在乘降口下部橫穿乘客的通路並投射光束7a、通過乘客將其遮斷而對乘客的通過進行檢測的透過型乘客檢測器構成的上部第2檢測器。
圖3中,8是設置在下部乘降口的、具有與上部第1檢測器6同樣功能的下部第1檢測器;9是設置在下部乘降口的、具有與上部第2檢測器7同樣功能的下部第2檢測器;10是通過由上述各檢測器6~9所檢測有乘客的有無、而對人行傳送帶的起動·停止發出指令的起動判定裝置;11是通過由起動判定裝置10的指令對人行傳送帶的運轉·停止進行控制的驅動裝置;12是對各檢測器6~9的故障進行判定的乘客檢測故障判定裝置;13是對檢測器6~9的故障進行報警的警報器;14是對檢測器6~9的故障的經歷進行存儲的經歷存儲器;15是檢測人行傳送帶的驅動機(未圖示)的速度、即踏板的移動速度的速度檢測器;16是對在乘客通過第2檢測器7、9時的踏板的移動速度是否比規定值低進行判定的乘入時速度判定裝置;17是在踏板的移動速度為低速時對乘客乘入次數進行計數的低速乘入計數器。
接著,參照圖4對該實施形態的動作進行說明。
該人行傳送帶具有待機時停止型自動運轉功能。也就是說,是在無乘客時使踏板停止而待機、當檢測有乘客時就開始運轉而能實現靜音且節能的裝置。
在步驟S1,將低速乘入計數器17的計數次數N設定為0。在步驟S2,人行傳送帶成為待機(停止)狀態。在步驟S3,乘客檢測故障判定裝置12對上部第1檢測器6是否檢測有乘客進行判定,在未檢測有的場合進入步驟S4,對上部第2檢測器7是否檢測有乘客進行判定。在未檢測有的場合,判定為無乘客而返回步驟S2。在上部第2檢測器7檢測有乘客的場合,進入步驟S5,起動判定裝置10輸出阻止起動指令,通過驅動裝置11對踏板的起動予以阻止。而且,在步驟S6,乘客檢測器故障判定裝置12向監視盤、遙控監視中心、故障顯示裝置等的報警器13輸出異常信號,並將異常判定信息記錄在經歷存儲器14中。這裡,步驟S2~S5構成起動判定裝置10。
這樣,在人行傳送帶的停止中,當第1檢測器6不對乘客進行檢測、而第2檢測器7檢測有乘客時,由於對人行傳送帶的起動予以阻止,故在因第1檢測器6故障等原因而不能對乘客進行檢測的場合,能防止在乘客乘入停止中的人行傳送帶後產生起動的情況。
接著,當在步驟S3判定為第1檢測器6檢測有乘客時,在步驟S7使定時器(未圖示)起動,在步驟S8輸出人行傳送帶的待機解除指令。在步驟S9對第2檢測器7是否檢測有乘客進行判定。在未檢測有的場合,在步驟S10等待經過設定時間,當經過設定時間時,在步驟S11輸出人行傳送帶的停止指令並返回步驟S2。
接著,在步驟S9,當第2檢測器7檢測有乘客時,進入步驟S12,乘入時速度判定裝置16從速度檢測器15的輸出來判定踏板的速度是否在規定速度以上。如果小於規定速度,則進入步驟S13,對低速乘入計數器17的計數次數N是否為5以上進行判定。如為小於5次,對次數N加上1,在步驟S16中移行至自動運轉並返回步驟S2。另外,如計數次數N為5以上,則在步驟S17中以額定速度使人行傳送帶進行連續運轉,在步驟S18輸出異常信號,由報警器13進行報警,並將異常判定信息記錄在經歷存儲器14中。這裡,步驟S3、S7~S9、S12、S13構成乘客檢測器故障判定裝置12,步驟S17構成起動判定裝置10。
這樣,在步驟S8,起動的踏板的移動速度到達規定速度以上之前,在第2檢測器7檢測有乘客的次數為規定次數以上連續的場合,由於以額定速度進行連續運轉,利用第1檢測器6的檢測距離的縮小等,在未對踏板進行足夠加速的狀態下,能防止乘客乘入踏板上的情況。
另外,在第1檢測器6未檢測有乘客、而第2檢測器7檢測有乘客的場合,或在第1檢測器6檢測有乘客後、在踏板到達規定速度之前第2檢測器7檢測有乘客的狀態為規定次數以上連續的場合,將異常信號向例如監視盤、遙控監視中心、故障顯示裝置等進行輸出,並由於留有異常判定的經歷,故能將第1檢測器的故障及檢測能力的降低儘快地告知,能提高保養維修性,並在回復至自動運轉後,也就能在保養維修時等對上述經歷進行確認。
另外,當在步驟S12判定為踏板的速度在規定速度以上時,在步驟S15使計數器17的計數N返回至0,在步驟S16進行自動運轉。
另外,這裡,將第2檢測器7檢測有乘客時的踏板的速度成為規定速度以上作為條件,對此也就能將從第1檢測器6檢測有乘客時、至第2檢測器7檢測有乘客的經過時間作為條件。
實施形態2(權利要求2~6、圖1~3、圖5)實施形態2的人行傳送帶具有待機時低速運轉型自動運轉功能。也就是說,無乘客時以低速度使踏板移動地待機,當檢測有乘客時,開始自動運轉,實現靜音且節能。
接著,參照圖5對該實施形態的動作進行說明。另外,由於基本動作是與圖4同樣的,故主要對與圖4不同的點進行說明。
在步驟S1,將低速乘入計數器17的計數次數N設定為0。在步驟S21,人行傳送帶成為待機(低速)狀態。在步驟S3對第1檢測器6是否檢測有乘客進行判定,在未檢測有的場合進入步驟S4,對第2檢測器7是否檢測有乘客進行判定。如檢測有乘客,進入步驟S22,以額定速度使人行傳送帶進行連續運轉,在步驟S23輸出異常信號,由報警器13進行報警並將異常判定信息記錄在經歷存儲器中。而且,在步驟S24等待第1檢測器6檢測有乘客,如檢測有乘客之後在步驟S25中回復至自動運轉,並返回至步驟S21。這裡,步驟S22、S24、S25構成自動運轉回復裝置。另外,在步驟S26,輸出人行傳送帶的待機指令。
這樣,在踏板向連續運轉轉移後,當第1檢測器6檢測有乘客時,由於再次回復至自動運轉,故即使因環境及乘客的服裝等原因而引起暫時的第1檢測器6的檢測能力的降低,也能進行向自動運轉的回覆,而能提高便利性。
另外,在第1檢測器6未檢測有乘客、而第2檢測器7檢測有乘客的場合,輸出異常信號並對此報警,且由於留有異常判定的經歷,故能儘早地告知第1檢測器6的故障及檢測能力的降低,並能提高保養維修性,且在回復至自動運轉後,還能在保養維修時等對轉移到連續運轉的經歷進行確認。
另外,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第1檢測器6是使用反射型乘客檢測器,這是由於能從遠離乘降口的位置對乘客是否接近進行檢測的緣故。但是,第1檢測器6不限於反射型乘客檢測器,只要能檢測有乘客向乘降口接近的情況就可以,即使其它形式的檢測器也足以使用。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如以上的說明,本發明的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作為在設有對向人行傳送帶的乘降口接近的乘客進行檢測的第1檢測器和對剛通過踏板的乘客進行檢測的第2檢測器的場合、在第1檢測器的檢測產生故障的場合等的對策是有用的。尤其,適合於第1檢測器使用反射型乘客檢測器的場合,反射型乘客檢測器考慮到因環境及對象物的條件使檢測距離變動情況。
權利要求
1.一種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是設有具有對與人行傳送帶的乘降口接近的乘客進行檢測的檢測區域的第1檢測器和對設在接近所述檢測區域的所述乘降口位置而對所述乘客的通過進行檢測的第2檢測器、所述人行傳送帶的踏板在停止狀態下的待機中、當所述第1檢測器動作時將所述踏板切換成自動運轉的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在所述第1檢測器未檢測有所述乘客、而所述第2檢測器檢測有所述乘客時、對阻止所述踏板起動的指令予以輸出的起動判定裝置。
2.一種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是設有具有對與人行傳送帶的乘降口接近的乘客進行檢測的檢測區域的第1檢測器和對設在接近所述檢測區域的所述乘降口的位置而對所述乘客的通過進行檢測的第2檢測器、所述人行傳送帶的踏板在低速運轉狀態下的待機中、當所述第1檢測器動作時將所述踏板切換成自動運轉的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在所述第1檢測器未檢測有所述乘客、而所述第2檢測器檢測有所述乘客時、對以額定速度使上述踏板連續運轉的指令予以輸出的起動判定裝置。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其特徵在於,第1檢測器,作成將能量波放射、利用其反射波對乘客的接近進行檢測的反射型檢測器,第2檢測器,作成當投射橫穿乘降口的能量線並遮斷該能量線時對所述乘客的通過進行檢測的透過型檢測器。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具有對踏板的移動速度進行檢測的速度檢測器;通過第1檢測器檢測有乘客,而在已起動的所述踏板的移動速度到達規定速度之前,對第2檢測器檢測有所述乘客的狀態是否連續為規定次數以上的情況進行判定的乘客檢測器故障判定裝置;當所述乘客檢測器故障判定裝置對利用第2檢測器檢測有所述乘客的狀態連續為規定次數以上的情況進行判定時,對以額定速度使所述踏板連續運轉的指令予以輸出的起動判定裝置。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具有在踏板向連續運轉移轉移後、當第1檢測器檢測有乘客時再次回復至自動運轉的自動運轉回復裝置。
6.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具有經歷存儲器;在第1檢測器未檢測有乘客、而第2檢測器檢測有乘客的場合,或所述第1檢測器檢測有所述乘客後的踏板在到達規定速度之前、所述第2檢測器檢測有所述乘客的狀態連續為規定次數以上的場合,將異常信號向外部輸出,並將異常判定信息的經歷記錄在所述經歷存儲器中的乘客檢測器故障判定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人行傳送帶的自動運轉裝置,設有對向人行傳送帶的乘降口接近的乘客進行檢測的第1檢測器(6)和對剛通過踏板的乘客進行檢測的第2檢測器(7)而進行自動運轉,在第1檢測器(6)未檢測有乘客、而第2檢測器(7)檢測有乘客的場合,用待機時停止型的人行傳送帶阻止踏板的起動。另外,當用待機時低速運轉型的人行傳送帶使踏板向額定速度的連續運轉轉移、然後第1檢測器(6)檢測有乘客時,再次回復至自動運轉。
文檔編號B66B25/00GK1533358SQ0281450
公開日2004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2002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02年5月17日
發明者吉田浩二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