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空調風門驅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09:19:36
專利名稱:一種空調風門驅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空調領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可以提高雙風門聯動傳動機構可靠性和穩定性的空調風門驅動機構。
背景技術:
在汽車空調氣流分發器殼體總成中,根據空調器進風來源,進風狀態可分為內循 環進氣模式(再循環模式)和外循環進氣模式(新風模式)兩種。各模式通過控制內循環 風門和外循環風門的開啟或關閉來實現,當內循環風門開啟且外循環風門關閉時為內循環 模式;當外循環風門開啟且內循環風門關閉時為外循環模式。因此,內、外循環兩個風門位 置具有因果關係,當一個風門出於開啟狀態時另外一個風門必需關閉狀態。若要滿足這樣 的運動狀態,需要通過傳動機構運動副的設計將兩個風門的運動關聯起來。在汽車空調殼體總成傳動機構運動副設計中,常見的是採用一個連杆在殼體外部 同時帶動兩個需要關聯的撥杆運動,該兩個撥杆再各自帶動所連接的風門轉動,最終完成 兩個風門聯動的要求。由於此傳動機構運動副傳遞級數多,及其各零件裝配公差的存在,傳 動機構的精準性控制難度大,且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運動副的可靠性也隨之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在汽車空調 殼體內部進行連杆傳遞的運動副設計,可有效增加運動控制精度和可靠性的空調風門驅動 機構。要解決以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空調風門驅動機構,包括空調殼體總成,空調內循環進口,空調 外循環進口,內循環風門,外循環風門,所述的內循環風門和外循環風門分別通過內循環風 門定位軸和外循環風門定位軸活動安裝在空調內循環進口和空調外循環進口上,所述的內 循環風門和外循環風門之間設置為通過內外循環風門連杆連接在一起的結構,所述的內循 環風門與控制內循環風門開閉的風門驅動裝置連接。所述的內循環風門和外循環風門靠近空調本體內腔一側的表面分別與內外循環 風門連杆的兩端活動連接。所述的內循環風門和外循環風門表面上分別設置凸起的內循環風門連杆連接銷 套和外循環風門連杆連接銷套,所述的內外循環風門連杆兩端分別設置內循環風門連接軸 和外循環風門連接軸,所述的內循環風門連杆連接銷套和外循環風門連杆連接銷套分別與 內循環風門連接軸和外循環風門連接軸活動連接。所述的內循環風門和外循環風門設置為平行布置的結構。所述的風門連杆為硬質塑料。採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第一,傳動取消了 「主動風門-撥杆-連杆-撥杆-從動風門,,的傳動模式,減少了動力傳遞級數,增加了傳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第二,取消了風門撥杆,減少了使用零件, 降低了配件成本;第三,運動時風門各傳動零件受力較為對稱,零件受力變形對稱,內應力 小,可增加零件的使用壽命;第四,風門連杆位於空調殼體內部空間,相應節省了殼體外部 空間,也降低了與其他零部件運動幹涉的風險。
下面對本說明書各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出簡要的說明圖1為實用新型所述的空調風門驅動機構的部件安裝位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內、外循環風門及連杆相對位置示意圖;圖3a-圖3c為內、外循環風門運動狀態相對位置示意圖;圖4為連接軸與連接銷套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為1、空調殼體總成;2、空調內循環進口 ;3、空調外循環進口 ;4、內循環 風門;5、外循環風門;6、內循環風門定位軸;7、外循環風門定位軸;8、內外循環風門連杆; 9、內循環風門連杆連接銷套;10、外循環風門連杆連接銷套;11、風門驅動裝置;12、空調殼 體內腔;13、內循環風門連接軸;14、外循環風門連接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所涉及的 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係、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進 一步的詳細說明如附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空調風門驅動機構,包括空調殼體總成1,空 調內循環進口 2,空調外循環進口 3,內循環風門4,外循環風門5,所述的內循環風門4和外 循環風門5分別通過內循環風門定位軸6和外循環風門定位軸7活動安裝在空調內循環進 口 2和空調外循環進口 3上,內循環風門4和外循環風門5之間設置為通過內外循環風門 連杆8連接在一起的結構,所述的內循環風門4與控制內循環風門4開閉的風門驅動裝置 11連接。所述的內循環風門4和外循環風門5靠近空調本體內腔12 —側的表面分別與內 外循環風門連杆8的兩端活動連接。所述的內循環風門4和外循環風門5表面上分別設置凸起的內循環風門連杆連接 銷套9和外循環風門連杆連接銷套10,所述的內外循環風門連杆8兩端分別設置內循環風 門連接軸13和外循環風門連接軸14,所述的內循環風門連杆連接銷套9和外循環風門連杆 連接銷套10分別與內循環風門連接軸13和外循環風門連接軸14活動連接。所述的內循環風門4和外循環風門5設置為平行布置的結構,這樣,確保兩個風門 在聯動的過程中,一個關閉時,另一個打開。所述的風門連杆8為硬質塑料。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高空調殼體總成中兩個聯動風門的傳遞精 度及可靠性問題,為此,具體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所描述的驅動機構涉及到的零部件包括空調殼體總成1、外循環風門 3、內循環風門5、風門連杆8。[0027]內循環風門4和外循環風門5分別控制內循環進風口 2和外循環進風口 3的開啟、 關閉。風門連杆8兩端分別通過內循環風門連接軸13和外循環風門連接軸14連接內循 環風門銷套9和外循環風門銷套10,且風門連杆8位於空調殼體內腔12中。運動時,由外部動力帶動內循環風門4轉動,然後內循環風門4帶動連杆8運動, 最後直接推動外循環風門5轉動。所述風門連杆8採用硬質塑料製成,位於空調殼體內腔12空間處,其兩端通過內 循環風門連接軸13和外循環風門連接軸14分別與內循環風門連杆連接銷套9和外循環風 門連杆連接銷套10連接,連接軸與連接銷套之間可自由轉動,風門連杆8可傳遞風門之間 的動力。所述空調內循環風門4和外循環風門5均為二次注塑橡膠風門。如圖4所示,以內循環風門4為例,該風門結構上在風門平面中間位置設計了風門 連杆連接軸銷套9,取消了傳統的風門撥杆傳遞模式,內、外循環風門聯動通過風門連杆8 傳遞至銷套9,直接作用於內循環風門4。風門運動時,由作為外部動力的風門驅動裝置11帶動內循環風門4轉動,然後內 循環風門4帶動連杆8運動,最後,直接推動外循環風門5轉動,完成兩風門的聯動。如圖3所示,各風門運動時的相對位置,圖3a表示了內循環風門完全開啟而外循環風門完全關閉的狀態;圖3b表示了內循環風門和外循環風門均開啟一部分的狀態;圖3c表示了內循環風門完全關閉而外循環風門完全開啟的狀態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優越之處在於第一,傳動取消了 「主動風門-撥杆-連杆-撥杆-從動風門,,的傳動模式,而採 用「主動風門-連杆-從動風門,,的模式,主動風門於從動風門之間的動力傳遞只有一個連 杆,傳動去除了兩個撥杆,減少了動力傳遞級數,增加了傳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第二,直接將風門連杆軸銷設計在風門上,取消了風門撥杆,減少了使用零件,降 低了配件成本;第三,由於連杆位於空調殼體內部,風門與連杆的連接軸銷位於各風門轉軸軸線 中間位置,運動時風門各傳動零件受力較為對稱,零件受力變形對稱,內應力小,可增加零 件的使用壽命;第四,風門連杆位於空調殼體內部空間,相應節省了殼體外部空間,也降低了與其 他零部件運動幹涉的風險。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的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的實現並 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採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改進,或 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於其他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 範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空調風門驅動機構,包括空調殼體總成(1),空調內循環進口(2),空調外循環進口(3),內循環風門(4),外循環風門(5),所述的內循環風門(4)和外循環風門(5)分別通過內循環風門定位軸(6)和外循環風門定位軸(7)活動安裝在空調內循環進口(2)和空調外循環進口(3)上,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循環風門(4)和外循環風門(5)之間設置為通過內外循環風門連杆(8)連接在一起的結構,所述的內循環風門(4)與控制內循環風門(4)開閉的風門驅動裝置(11)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風門驅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循環風門(4)和 外循環風門(5)靠近空調本體內腔(12) —側的表面分別與內外循環風門連杆(8)的兩端 活動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調風門驅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循環風門(4) 和外循環風門(5)表面上分別設置凸起的內循環風門連杆連接銷套(9)和外循環風門連杆 連接銷套(10),所述的內外循環風門連杆(8)兩端分別設置內循環風門連接軸(13)和外循 環風門連接軸(14),所述的內循環風門連杆連接銷套(9)和外循環風門連杆連接銷套(10) 分別與內循環風門連接軸(13)和外循環風門連接軸(14)活動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調風門驅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循環風門(4)和 外循環風門(5)設置為平行布置的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調風門驅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風門連杆(8)為硬 質塑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應用於汽車空調領域的空調風門驅動機構,內循環風門(4)和外循環風門(5)分別通過內循環風門定位軸(6)和外循環風門定位軸(7)活動安裝在空調內循環進口(2)和空調外循環進口(3)上,內循環風門(4)和外循環風門(5)之間設置為通過內外循環風門連杆(8)連接在一起的結構,所述的內循環風門(4)與控制內循環風門(4)開閉的風門驅動裝置(11)連接。採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增加了傳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減少了使用零件,降低了配件成本;可增加零件的使用壽命;相應節省了殼體外部空間,也降低了與其他零部件運動幹涉的風險。
文檔編號F24F13/10GK201772596SQ20102029727
公開日2011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17日
發明者方鍾衛, 潘華, 蘇為, 趙軍 申請人:蕪湖博耐爾汽車電氣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