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工程機械的製作方法
2023-05-10 04:04:56
專利名稱:一種工程機械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設備領域,特別是涉及ー種工程機械。
背景技術:
如圖I所示,現有技術ー種汽車起重機10包括轉動臺11、第一變幅油缸12、設置於第一變幅油缸12的一端的第一下鉸點121、設置於第一變幅油缸12的另一端的第一上鉸點122、第二變幅油缸(圖未示)、設置於第二變幅油缸的一端的第二 下鉸點(圖未示)、設置於第二變幅油缸的另一端的第二上鉸點(圖未示)、吊臂13、設置於吊臂13上的第一前鉸點131、設置於吊臂13的第二前鉸點(圖未示)、後支腿14、第一尼龍塊15以及第二尼龍塊(圖未示)。第一變幅油缸12通過第一下鉸點121與轉動臺11鉸接,並且通過第一上鉸點122與吊臂13的第一前鉸點131鉸接。第二變幅油缸與轉動臺11和吊臂13的連接類似。汽車起重機10在轉場時,轉臺11朝車尾布置,吊臂13與整車分離。第一尼龍塊15設置於後支腿14上,且位於第一變幅油缸12的下方。第二尼龍塊設置於後支腿14上,且位於第二變幅油缸的下方。第一變幅油缸12通過第一尼龍塊15放置後支腿14上,第二變幅油缸通過第二尼龍塊放置在後支腿14上。第一變幅油缸12與第二變幅油缸隨整車ー起行走。隨著工業發展,汽車起重機的各個部件的重量也越做越大,汽車起重機的噸位也越做越大。為了讓汽車起重機上路時,能滿足道路法規的規定,在轉場起始地,除了把汽車起重機的吊臂拆卸下來単獨運輸,還需要把後支腿也拆卸下來,到達轉場目的後,再將變幅油缸與吊臂組裝起來,後支腿與車架組裝起來。但在汽車起重機轉場過程中,變幅油缸的ー端沒有專門結構進行支撐和固定,隨意擺放在汽車起重機上,容易碰撞或甩出導致損壞。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ー種工程機械,以在工程機械轉場吋,能夠支撐起變幅裝置,減少其損害的可能性。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ー種工程機械,包括車架、設置在車架上的轉動臺、變幅裝置以及支撐裝置;轉動臺上設置有鉸接點,變幅裝置的一端鉸接於鉸接點;支撐裝置包括支撐機構以及穩定杆;支撐機構的上端固定並支撐工程機械的變幅裝置,支撐機構的下端固定於車架上;穩定杆的一端連接於支撐機構,穩定杆的另一端遠離支撐機構且用於連接車架,以在車架、穩定杆以及支撐機構之間構成穩定的三角結構。其中,變幅裝置為變幅油缸,變幅油缸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第一變幅油缸和第二變幅油缸;鉸接點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第一鉸接點和第二鉸接點;第一變幅油缸的一端與第一鉸接點鉸接,第二變幅油缸的一端與第二鉸接點鉸接。其中,支撐機構包括橫梁、第一連杆、第二連杆以及支撐架;第一變幅油缸固定於橫梁面向變幅油缸的ー表面的一端,第二變幅油缸固定於橫梁面向變幅油缸的ー表面的另一端;橫梁背向變幅油缸的另一表面鄰近並支撐於所述支撐架的上端;第一連杆的一端連接於橫梁的一端,第一連杆的另一端連接於支撐架的ー側;第二連杆的一端連接於橫梁的另一端,第二連杆的另一端連接於支撐架的另ー側。其中,支撐架的形狀為倒U形。其中,支撐架設置有第一支腳和第二支腳;車架設置有第一支座與第二支座;第一支腳與第一支座連接,第二支腳與第二支座連接。其中,穩定杆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第一穩杆與第二穩定杆;車架進一步設置有第三支座以及第四支座,第三支座以及第四支座均遠離第一支座與第二支 座,兩者分別設置於支撐機構同側或者兩側;第一穩杆的一端連接於支撐架,第一穩杆的另一端連接於第三支座;第二穩杆的一端連接於支撐架,第二穩杆的另一端連接於第四支座。其中,第一變幅油缸面向橫梁的一表面設置有第一連接架,第二變幅油缸面向橫梁的一表面設置有第二連接架,第一連接架與第二連接架均固定於橫梁的一表面上。其中,第一連接架與第二連接架的形狀均為U形。其中,第一連接架與第二連接架內均設置有螺紋孔,橫梁與螺紋孔相對應的位置均設置有螺栓孔,支撐裝置進ー步包括螺栓,螺栓穿過螺栓孔,固定於螺紋孔內。其中,變幅裝置與鉸接點的連接、第一連杆與第二連杆兩端的連接、穩定杆兩端的連接以及支撐機構與車架的連接均為銷軸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區別於現有技術的情況,本實用新型的工程機械設計支撐裝置來支撐變幅裝置,支撐裝置包括支撐機構以及穩杆,支撐機構設置於變幅油缸的下方,並且支撐機構的一端連接且支撐變幅裝置,支撐機構的另一端連接於車架;穩定杆的一端連接於支撐機構,穩定杆的另一端遠離支撐機構,且連接於車架,使得穩定杆、車架以及支撐機構之間構成穩定的三角結構,從而支撐固定好變幅裝置,減少其損害的可能性。
圖I是現有技術ー種汽車起重機的部分側面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工程機械實施例之一的部分俯視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工程機械實施例之一的部分側面示意圖;圖4是圖3所示工程機械中支撐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以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請參圖2、圖3以及圖4,圖2是本實用新型工程機械實施例之一的部分俯視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工程機械實施例之一的部分側面示意圖;圖4是圖3所示工程機械中支撐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工程機械20包括車架21、設置於車架21上的轉動臺22、支撐裝置25以及變幅裝置26。轉動臺22設置有第一鉸接點221以及第ニ鉸接點222。第一鉸接點221與第二鉸接點222在同一水平面相鄰設置。變幅裝置26為變幅油缸,數量為兩個,分別為第一變幅油缸23和第二變幅油缸24。第一變幅油缸23的一端與第一鉸接點221鉸接,第二變幅油缸24的一端與第二鉸接點222鉸接。[0024]支撐裝置25包括支撐機構251、第一穩定杆252以及第二穩定杆253。支撐機構251包括橫梁2511、第一連杆2512、第二連杆2513、支撐架2514。支撐架2514的形狀為倒U形,支撐架2514的下端設置有第一支腳2515和第二支腳2516。車架21上設置有第一支座211、第二支座(圖未示)、第三支座212以及第四支座213。支撐架2514的第一支腳2515連接第一支座211,支撐架2514的第二支腳2516連接第二支座。第三支座212與第四支座213分別設置於支撐架2514的同一側或兩側,並且遠離支撐架2514。第一穩定杆252的一端連接於第三支座212,第一穩定杆252的另一端連接於支撐架2514的上端,以使得第一穩定杆252、車架21以及支撐架2514之間構成穩定的三角結構;第二穩定杆253的一端連接第四支座213,第二穩定杆253的另一端連接於支撐架2514的上端,以使得第二穩杆153、車架21以及支撐架2514之間構 成穩定的三角結構。當然,在實際應用中,支撐架2514也可以設置成其他形狀,例如圓柱,支撐架2514的支腳也可僅設置ー個,穩定杆僅設置一根,車架21上的支座僅設置兩個,分別設置在車架不同位置,支撐架2514與其中ー個支座連接,穩定杆的一端與另ー個支座連接,穩定杆的另一端連接於支撐架2514的上端,以使得穩定杆、支撐架2514以及車架21之間構成穩定的三角結構。支撐架2514的上端支撐橫梁2511。第一連杆2512的一端連接支撐架2514的一偵牝第一連杆2512的另一端連接於橫梁2511 ;第ニ連杆2513的一端連接於支撐架2514的另ー側,第二連杆2513的另一端連接於橫梁2511,以使得橫梁2511固定並且支撐於支撐架2514的上端。第一變幅油缸23面向支撐裝置25的一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連接架231,第二變幅油缸24面向支撐裝置25的一表面上設置有第二連接架241。第一連接架231和第二連接架241均為U形連接架,當然,在實際應用中,第一連接架231和第二連接架241的形狀也可以設置成其他形狀,此處不作限制。第一連接架231以及第二連接架241內均設置有螺紋孔(圖未示),橫梁2511的兩端與螺紋孔相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螺栓孔,支撐裝置25進ー步包括螺栓(圖未示),螺栓穿過螺栓孔,固定於螺紋孔內,從而實現把第一變幅油缸23和第二變幅油缸24分別固定並且支撐於橫梁2511背向支撐架2514的一表面的兩端。當然,第一變幅油缸23和第二變幅油缸24固定於橫梁2511的方式不限上述方式,只要能實現將第一變幅油缸23和第二變幅油缸24固定於橫梁2511即可。需要進ー步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一變幅油缸23與第一鉸接點221的連接、第ニ變幅油缸24與第二鉸接點222的連接,第一連杆2512兩端的連接、第二連杆2513兩端的連接、第一穩定杆252兩端的連接、第二穩定杆253兩端的連接、第一支腳2515與第一支座211的連接以及第ニ支腳2516與第二支座的連接均優選為可方便拆卸的銷軸連接。第ー變幅油缸23和第二變幅油缸24不需要支撐的時候,可鬆開除第一支腳2515與第一支座211之間的銷軸以及第ニ支腳2516與第二支座之間的銷軸外其他銷軸,便可使支撐架2514倒置在車架21上。本實用新型的工程機械20設計支撐裝置25來支撐第一變幅油缸23和第二變幅油缸24。支撐裝置25包括支撐機構251、第一穩定杆252以及第ニ穩杆153,第一變幅油缸23和第二變幅油缸24均固定並且支撐於支撐機構251的上端,支撐機構251的下端連接於車架21。第一穩定杆252的一端連接於支撐機構251,第一穩定杆252的另一端遠離支撐機構251,且連接於車架21,使得第一穩定杆252、車架21以及支撐機構251之間構成穩定的三角結構,從而支撐固定好第一變幅油缸23,減少其損害的可能性;第二穩定杆253的一端連接於支撐機構251,第二穩定杆253的另一端遠離支撐機構251,且連接於車架21,使得第二穩定杆253、車架21以及支撐機構251之間構成穩定的三角結構,從而支撐固定好第二變幅油缸24,減少其損害的可能性。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 ,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工程機械包括 車架、設置在車架上的轉動臺、變幅裝置以及支撐裝置; 所述轉動臺上設置有鉸接點,所述變幅裝置的一端鉸接於所述鉸接點; 所述支撐裝置包括支撐機構以及穩定杆; 所述支撐機構的上端固定並支撐所述變幅裝置,所述支撐機構的下端固定於所述車架上; 所述穩定杆的一端連接於所述支撐機構,所述穩定杆的另一端遠離所述支撐機構且用於連接所述車架,以在車架、穩定杆以及支撐機構之間構成穩定的三角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變幅裝置為變幅油缸,所述變幅油缸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第一變幅油缸和第二變幅油缸; 所述鉸接點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第一鉸接點和第二鉸接點; 所述第一變幅油缸的一端與第一鉸接點鉸接,所述第二變幅油缸的一端與第二鉸接點鉸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機構包括 橫梁、第一連杆、第二連杆以及支撐架; 所述第一變幅油缸固定於橫梁面向變幅油缸的一表面的一端,所述第二變幅油缸固定於橫梁面向變幅油缸的一表面的另一端; 所述橫梁背向變幅油缸的另一表面鄰近並支撐於所述支撐架的上端; 所述第一連杆的一端連接於橫梁的一端,所述第一連杆的另一端連接於所述支撐架的一側; 所述第二連杆的一端連接於橫梁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連杆的另一端連接於所述支撐架的另一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架的形狀為倒U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架設置有第一支腳和第二支腳; 所述車架設置有第一支座與第二支座; 所述第一支腳與第一支座連接,所述第二支腳與第二支座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穩定杆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第一穩杆與第二穩定杆; 所述車架進一步設置有第三支座以及第四支座,第三支座以及第四支座均遠離第一支座與第二支座,兩者分別設置於支撐機構同側或者兩側; 所述第一穩杆的一端連接於支撐架,第一穩杆的另一端連接於第三支座; 所述第二穩杆的一端連接於支撐架,第二穩杆的另一端連接於第四支座。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變幅油缸面向橫梁的一表面設置有第一連接架,所述第二變幅油缸面向橫梁的一表面設置有第二連接架,第一連接架與第二連接架均固定於橫梁的一表面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連接架與第二連接架的形狀均為U形。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連接架與第二連接架內均設置有螺紋孔,橫梁與螺紋孔相對應的位置均設置有螺栓孔,所述支撐裝置進一步包括螺栓,螺栓穿過螺栓孔,固定於螺紋孔內。
10.根據權利要求I至9任一項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徵在於,所述變幅裝置與鉸接點的連接、第一連杆與第二連杆兩端的連接、穩定杆兩端的連接以及支撐機構與車架的連接均為銷軸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工程機械,包括車架、設置在車架上的轉動臺、變幅裝置以及支撐裝置;轉動臺上設置有鉸接點,變幅裝置的一端鉸接於鉸接點;支撐裝置包括支撐機構以及穩定杆;支撐機構的上端固定並支撐工程機械的變幅油缸,支撐機構的下端固定於車架上;穩定杆的一端連接於支撐機構,穩定杆的另一端遠離支撐機構且用於連接車架,以在車架、穩定杆以及支撐機構之間構成穩定的三角結構。通過上述方式,本實用新型能夠在工程機械轉場的時候,支撐並且固定變幅裝置,以減少其損壞的可能性。
文檔編號B66C23/78GK202609827SQ20122023169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2日
發明者周磊, 劉翼 申請人: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