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9 23:05:26 2
專利名稱: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管式反應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
背景技術:
管道的用途很廣泛,主要用在給水、排水、供熱、供煤氣、長距離輸送石油和天然氣、農業灌溉、水力工程和各種工業裝置中。管道是用管子、管子聯接件和閥門等聯接成的用於輸送氣體、液體或帶固體顆粒的流體的裝置。通常,流體經鼓風機、壓縮機、泵和鍋爐等增壓後,從管道的高壓處流向低壓處,也可利用流體自身的壓力或重力輸送。微藻在管式光反應器養殖中,會需要大量的透光率好的玻璃管道輸送藻液,隨著養殖時間的增加,藻的性狀也會受到影響而降低,這些藻會在管道中出現貼壁沉積的現象,這樣就會遮光、降低透光率,對藻的生長和性狀造成影響,同時會影響到反應器的美觀。同時,我們在接種的時候,要求管式光反應器乾淨、無雜藻,並且進行殺菌處理,這樣才能滿足養殖條件。為了降低藻汙染的可能性,保證光反應器在養殖過程中貼壁藻的處理和美觀,必須設計一種操作簡便、便於維護又不會造成重複汙染的清洗方法。中國專利CN201519684U公開了一種管道內壁全自動清洗裝置,如圖1所示,其包括三通管A12和三通管B2,所示三通管A12和三通管B2的直管部分三通處內壁分別固定有導向塊8,三通管A12和三通管B2的支管部分之間連接有電控閥A4、回送通道9及電控閥B5,回送通道9內有清洗彈7,回送通道9連接有工質管道3及排洩管道1,工質管道3上連接有電控閥C6,排洩管道I上連接有電控洩放閥10,三通管B2的直管部分連接有電控閥D11,電控閥Dll下方的三通管B2的直管部分與工質管道3相同。該專利通過控制各個電控閥的開閉關係能夠推動清洗彈7自回送通道經過三通管B2運動到三通管A12再回到回送通道9中實現對管道的清洗。該裝置能夠保證管道長時間正常使用,並且提高了管道的清洗效率。但是上述技術方案存在如下缺陷:管道成封閉結構,在清洗過程中雜質無法從管道中排出;清洗彈損壞後需要更換時需要將管道和閥門拆開進行更換;且使用成本聞、能耗大。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耗低,具有排放雜質以及能夠方便的更換清洗球的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包含清洗球,所述清洗球直徑與管式反應器反應管內徑相吻合,所述管式反應器進口設置進球管,所述管式反應器出口設置排汙管;所述清洗球由進球管進入管式反應器並由排汙管排出。進一步的,所述管式反應器進口與出口均與物料儲罐連接,所述進口前端設置有液壓泵,所述進口處串聯第一切斷閥與第二切斷閥,所述第一切斷閥、第二切斷閥之間的主管道上加設進球管和進口放淨管,所述進球管上設置第三切斷閥,所述進球管上第三切斷閥前設置有放空閥,所述進口放淨管上設置有進口放淨閥;所述出口處設置有第四切斷閥,所述第四切斷閥前端設置有排汙管,所述排汙管上設置有第五切斷閥,所述第五切斷閥前端通過出口放淨管安裝有出口放淨閥。進一步的,所述進球管與主管道之間具有不大於45°的傾角。進一步的,所述進口放淨管與出口放淨管均連接有收集罐。進一步的,所述切斷閥均採用全通徑法蘭連接的球閥或插板閥。進一步的,所述進口放淨閥與進口放淨管、放空閥與進球管之間均採用螺紋連接。進一步的,所述排汙管上設置有彎頭,所述彎頭前端設置有異徑管。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具有廢液排放結構,能夠將清洗下來的廢液排出反應器,能夠更好的保證反應器內部清潔;清洗球也能夠排出便於維修以及更換;切斷閥採用全通徑的閥門,死角少,能夠徹底清洗管道。
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為傳統管道內壁全自動清洗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進口處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出口處結構示意圖。圖1 中:1、排洩管道;2、三通管B ;3、工質管道;4、電控閥A ;5、電控閥B ;6、電控閥C ;7、清洗彈;8、導向塊;9、回送通道;10、電控洩放閥;11、電控閥D ;12、三通管A。圖2 4中:100、清洗球;200、管式反應器;210、進口 ;211、第一切斷閥;212、第二切斷閥;213、進球管;214、進口放淨管;215、第三切斷閥;216、放空閥;217、進口放淨閥;220、出口 ;221、第四切斷閥;222、排汙管;223、第五切斷閥;224、出口放淨管;225、出口放淨閥;226、彎頭;227、異徑管;300、液壓泵;400、物料儲罐。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圖2 4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應用於微藻在管式反應器養殖中,其包含清洗球100,所述管式反應器200的進口 210與出口220均與物料儲罐400連接,所述進口 210前端設置有液壓泵300,所述進口 210處串聯第一切斷閥211與第二切斷閥212,所述第一切斷閥211、第二切斷閥212之間的主管道上加設進球管213和進口放淨管214,所述進球管213與主管道之間具有< 45°的傾角,便於清洗球100順利進入管道中,所述進球管213上設置第三切斷閥215,所述進球管213上第三切斷閥215前設置有放空閥216,所述進口放淨管214上設置有進口放淨閥217。所述出口 220處設置有第四切斷閥221,所述第四切斷閥221前端設置有排汙管222,所述排汙管222上設置有第五切斷閥223,所述第五切斷閥223前端設置有出口放淨管224,所述出口放淨管224上安裝有出口放淨閥225。所述進口放淨管214與出口放淨管224均連接有收集罐;所述切斷閥均採用全通徑法蘭連接的球閥或插板閥;所述進口放淨閥217與進口放淨管214、放空閥216與進球管213之間均採用螺紋連接;所述排汙管222上設置有彎頭226,所述彎頭226前端設置有異徑管227。當需要清洗管道內壁時首先關閉第一切斷閥221,將進口 210處的放空閥216和進口放淨閥217打開,將管道內部殘餘藻液放空排出,隨後打開第三切斷閥215,將清洗球填入後關閉第三切斷閥215。打開第一切斷閥211與第二切斷閥212,啟動液壓泵300,清洗球100在壓力作用下開始運動對管式反應器200進行清洗,由於清洗球100直徑與管式反應器200反應管內徑相吻合,所以清洗球100緊貼反應管內壁,運行過程中產生摩擦力,將貼壁的藻清洗下來,清洗下來的藻隨同清洗球100 —同流動,當清洗球100將要到達管式反應器200出口時打開出口 220處第五切斷閥223、關閉去往物料儲罐400的第四切斷閥221,將清洗球100和清洗下來的藻液排至收集罐,如此循環直至無貼壁藻時完成清洗過程。需要聲明的是,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及所運用技術原理,在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技術範圍內,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所容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其特徵在於,包含清洗球,所述清洗球直徑與管式反應器反應管內徑相吻合,所述管式反應器進口設置進球管,所述管式反應器出口設置排汙管;所述清洗球由進球管進入管式反應器並由排汙管排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管式反應器進口與出口均與物料儲罐連接,所述進口前端設置有液壓泵,所述進口處串聯第一切斷閥與第二切斷閥,所述第一切斷閥、第二切斷閥之間的主管道上加設進球管和進口放淨管,所述進球管上設置第三切斷閥,所述進球管上第三切斷閥前設置有放空閥,所述進口放淨管上設置有進口放淨閥; 所述出口處設置有第四切斷閥,所述第四切斷閥前端設置有排汙管,所述排汙管上設置有第五切斷閥,所述第五切斷閥前端通過出口放淨管安裝有出口放淨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進球管與主管道之間具有不大於45°的傾角。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進口放淨管與出口放淨管均連接有收集罐。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切斷閥均採用全通徑法蘭連接的球閥或插板閥。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進口放淨閥與進口放淨管、放空閥與進球管之間均採用螺紋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汙管上設置有彎頭,所述彎頭前端設置有異徑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管式反應器清洗結構,包含清洗球,所述清洗球直徑與管式反應器反應管的內徑相吻合,所述管式反應器進口設置進球管,所述管式反應器出口設置排汙管;所述清洗球由進球管進入管式反應器並由排汙管排出;本實用新型所述技術方案具有廢液排放結構,能夠將清洗下來的廢液排出反應器,能夠更好的保證反應器內部清潔;清洗球也能夠排出便於維修以及更換;切斷閥採用全通徑的閥門,死角少,能夠徹底清洗管道。
文檔編號B08B9/057GK203002714SQ20122055662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6日
發明者杜春磊, 紀委, 葛軍, 李自明, 馮海林 申請人: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