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主要城市人均收入排名(長三角稅收十強城市PK)
2023-04-28 15:01:46 4
澎湃研究所研究員 朱玫潔
評估城市經濟實力,國內稅收收入的指標不可忽略。這是城市工商業、產業效益的直接體現。
一座城市如果GDP增長快,但稅收還未跟上經濟規模更小的城市,那麼,很可能產業規模「上去了」但經濟發展的效益還未實際凸顯。
此次,本文聚焦於長三角GDP萬億強市,分析各市的2021年稅收表現,並從「稅收決定經濟」的角度,觀測這些城市又在2022年將「稅收」投入哪些領域?
目前,長三角萬億城市有8座: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合肥、南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小而美」的城市如嘉興、常州雖城市經濟人口規模更小,但稅收已超過個別萬億城市。實際上,長三角稅收前十強即為8座萬億城市再加嘉興與常州。
杭州反超蘇州,南通稅收不敵常州、嘉興
長三角萬億城市2021年稅收收入排行分別為:上海、杭州、蘇州、寧波、南京、無錫、合肥、南通。
儘管8座萬億城市中浙江僅佔兩席,但兩座浙江城市表現突出,杭州、寧波唯二兩座稅收超過了GDP更高城市的「選手」。
2021年杭州國內稅收超過蘇州,寧波超過南京。寧波進一步拉開對南京的差距,杭州則在今年反超蘇州。
2020年蘇州國內稅收以75億的微弱差距領先杭州,但蘇州今年增速較杭州落後10個百分點,蘇州增長9.8%、杭州增長19.8%,最終杭州實現反超。
有觀點認為,杭州作為MCN機構高地,去年網絡主播納稅潮對杭州的稅收收入影響較大。同時,受疫情影響,線上經濟發展較快,包括在線工作、線上購物等,有利於杭州數字經濟企業提高營收。蘇州大量工業製造業的生產和用工更容易受到疫情影響。
細看兩市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所得稅,的確今年兩城拉開差距較遠。
2020年蘇州企業所得稅為960.6億,杭州為1018億,蘇州較杭州低57.4億。2021年蘇州該指標則低於杭州251億,距離增加了近200億。這是杭州今年國內稅收反超蘇州的重要分項,今年杭州一共超過蘇州約276億。
另外,一個需注意的背景是各地都在推行減稅降費,據兩市官方報導:2021年,杭州稅務部門全年為納稅人、繳費人降本減負765.3億元,蘇州全年共兌現稅費優惠2617.2億元。上述數據尚無法確定兩地統計口徑是否一樣,但值得綜合參考。不排除兩地企業所得稅拉開差距或有蘇州減稅降費推行力度更大的因素。
總體而言,儘管蘇州GDP總量高出杭州不少,但近年兩城在稅收收入上已競爭膠著、難分伯仲,顯示出杭州經濟效益相對更好的優勢。
在長三角萬億城市中,南通是唯一國內稅收收入低於非萬億城市的選手。來自浙江的嘉興、江蘇的常州都延續了上一年的微弱優勢,稅收超過南通。其中嘉興超過南通約54億,常州超過南通約8億。
儘管早已有「蘇錫通」替代「蘇錫常」的聲音,南通也確實在經濟規模、人口規模等方面領先常州,但就經濟發展質量而言,無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城市的國內稅收收入,南通都尚未超越常州。尤其在「民富」角度,常州居民人均收入較南通領先一個層次,個人所得稅也領先南通約19億,創造了相對優勢。
另一個值得分外關注的城市是嘉興。嘉興今年GDP首次登上6000億臺階,為6355億。但它的國內稅收收入超過GDP為8807億的常州、GDP為11027億的南通,這樣越級挑戰的實力令人意外。
在嘉興,除了中石油嘉興分公司、浙江菸草嘉興分公司等國企納稅大戶,還有大量優秀的製造業民營企業以及一批強勢的外企。例如瑪氏食品、德馬吉森、採埃孚世界500強企業,它們也是納稅大戶。
近年嘉興還在加速吸引外資。據了解,嘉興全市外資企業以佔嘉興15.8%的規上工業企業數,創造了26.6%的規上營業收入、42.4%的規上利潤總額。
合肥、寧波財政「大手筆」布局科創
除了合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稅比為75.7%,上述長三角稅收十強城市2021一般公共收入預算中超過80%的資金都來自於稅收。
所謂「經濟決定稅收,稅收決定經濟」。良好的稅收收入來自產業經濟的支撐,而城市將所獲稅收投入的領域又將影響其未來發展,如此循環。
每年,社會事業、民生工程、生態保護等都是城市財政支出的要點,除此之外,2022年長三角這些強市還計劃將資金投向何處?
在提升城市承載能力方面,2022年杭州、合肥兩城財政預算都有重點安排。
杭州2022年全市工作重點之一是亞運會,相關城市提升工程也將持續高額投入。
2022年杭州財政安排200. 21億元用於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全面提升。支持包括地鐵、城市快速路、主次幹道、高速公路、鐵路、航線等在內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
出手更為「闊綽」的是合肥,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邁入「萬億俱樂部」,合肥進入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高潮期,正多方位提升城市骨架。合肥提出將「統籌財政資金、政府債券和市場化融資等渠道,統籌安排大建設預算960 億元,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包括了多條軌道交通線路,300多個市政路橋項目,以及濱湖科學城、市科技館、博物館等。
更多城市重點投入的領域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杭州、南京、合肥、無錫、寧波等城市都有數十億至一、二百億的財政安排。
例如杭州市財政安排91.22億元,加大科技和產業投入力度,實施新一輪「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培育多個先進產業集群。
蘇州2022年在科學技術支出這一細分項安排了30.5億,同比增長14.5%。除此之外,蘇州工業園區還在科學技術支出上安排了48.7億。
無錫圍繞「建設太湖灣科創帶建設引領的『創新核』」這一任務,也至少安排了40.3億的預算,包括引人才、建載體(如建設國家傳感園)、育產業(如支持集成電路設計)等。
步子邁得更大的則是合肥、寧波兩城。
合肥在打造科創名城上安排了123 億元。支持對象包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成長型企業的研發補助。另外,在產業升級上還安排預算161 億元,包括支持中科星圖、長鑫存儲、維信諾等 40個重大項目的建設,以及18類重點產業的專項政策預算等等。
可見,合肥以扶持重大項目、重點企業、重點科創平臺謀發展思路十分清晰。近年,合肥依靠精準投資重大項目快速拉升經濟規模,也憑藉特色的發展方式在新一線城市中獲得足夠的存在感,已是中部地區及長三角備受期待的「黑馬」。
相比而言,寧波似乎更為「低調」,雖經濟總量更勝合肥,但在大眾討論中的話題性常不如合肥。實際上,寧波近年在經濟增長、人口增長、人均收入等方面都表現十分出色,如寧波在過去五年GDP從全國第16位躍居第12位。近年在稅收上更是力壓南京,坐穩長三角第四城,可謂悶聲發財。
不過,當下的寧波已表現出更強的野心,2021年下半年,寧波提出「奮力實現2025年GDP總量破2萬億、進入全國前10名的目標」。
目前,寧波GDP排名前面是天津(第11位)、南京(第10位)。巧合的是,南京也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2025年GDP破2萬億的目標。
在剛結束的寧波兩會上,寧波又調高目標——「2026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元」。
明顯,寧波已意欲對全國第10位的南京發出挑戰。
相應的,2022年寧波對產業及科創的預算安排也手筆頗大。2022年對科學技術支出安排了151.8億的預算,這已大幅超過蘇州的相關預算;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安排140.4億。
截至發稿,南京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安排尚未發布,如果參考2021年的情況——南京聚焦「創新名城」和經濟內生驅動力安排84億元,其中創新名城建設42億元,用於科技創新、產業基礎能力再造、產業鏈暢通等方面——很可能寧波2022年在提升產業及科創上的預算將超過南京。未來,南京要注意了。
責任編輯:吳英燕 圖片編輯:金潔
校對:施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