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式新風換氣機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19:54:11 9

本發明創造屬於空氣淨化器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窗式新風換氣機。
背景技術:
由於外界空氣品質較差,霧霾天氣頻繁,通常人們都選擇購買空氣淨化器來淨化室內的空氣。但是,市面上的空氣淨化器並沒有換氣功能,如果長時間不打開門窗,室內的氧氣含量會大幅度降低,CO2含量逐漸升高,用戶在室內會感覺頭暈、精神不振等。如果經常開窗換氣,會導致空氣淨化器淨化空氣的速度大打折扣,室內空氣得不到充分淨化,起不到空氣淨化的作用。現有的新風淨化裝置安裝不便,需要在牆體上打孔固定,破壞牆體且安裝不便,不能在各種環境下推廣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發明創造旨在提出窗式新風換氣機,安裝方便,可以固定在窗框上,換氣的同時能夠過濾空氣中的有害物質,結構簡單緊湊,換氣速度快且換氣量充足。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窗式新風換氣機,包括上殼體、下殼體、過濾裝置和新風換氣裝置,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共同組成一個容置腔,所述過濾裝置和所述新風換氣裝置固定在所述容置腔中,所述上殼體與所述下殼體均與窗框固定連接,所述上殼體安裝在室內,所述下殼體安裝在室外。
進一步的,所述下殼體前表面開設有室外進風口,所述下殼體底面開設有室外出風口,所述上殼體前表面開設有室內出風口,所述上殼體後表面開設有室外進風口,所述新風換氣裝置包括通道Ⅰ和通道Ⅱ,所述室外進風口和所述室內出風口分別與所述通道Ⅰ的進出口連通,所述室內進風口和所述室外出風口分別與所述通道Ⅱ的進出口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室外進風口與所述過濾裝置連通,所述過濾裝置出風口與所述通道Ⅰ進風口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室外出風口處設有風機Ⅰ,所述風機Ⅰ與控制系統電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過濾裝置包括過濾框和過濾網,所述過濾網能夠插入所述過濾框中,所述上殼體上表面開設有與所述過濾框尺寸匹配的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過濾網外表面設有手拉環。
進一步的,所述過濾框後表面中部設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內設有風機Ⅱ,所述風機Ⅱ與控制系統電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上殼體與所述下殼體之間連接處通過密封材料密封。
進一步的,所述室內出風口處設置風嚮導出板。
相對於現有技術,本發明創造所述的窗式新風換氣機具有以下優勢:
(1)本發明創造所述的窗式新風換氣機結構緊湊,設計合理,節省空間,安裝方便,密封性好,有效減小噪音。
(2)本發明創造所述的窗式新風換氣機換氣速度快,換氣量充足,換氣量可根據需要調整大小。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明創造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創造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創造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發明創造,並不構成對本發明創造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所述的窗式新風換氣機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所述的窗式新風換氣機後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所述的窗式新風換氣機底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所述的窗式新風換氣機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新風換氣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新風換氣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新風換氣裝置透視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新風換氣裝置氣流方向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所述的小型高效全熱交換芯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所述的小型高效全熱交換芯正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1-上殼體;102-下殼體;103-過濾裝置;104-新風換氣裝置;10401-全熱交換芯;10401-全熱交換芯;1040101-通孔Ⅰ;1040102-通孔Ⅱ;10415-通道Ⅰ;10416-通道Ⅱ;1040103-間隔條;10402-底板;10403-前擋板;10404-後擋板;10405-左側板;10406-右側板;10407-上支撐板;10408-下支撐板;10409-進氣腔;10410-出氣腔;10411-導向板Ⅰ;10412-導向板Ⅱ;10413-進氣口;10414-出氣口;10415-通道Ⅰ;10416-通道Ⅱ;10417-導風部件;10418-弧形板;105-容置腔;106-室外進風口;107-室外出風口;108-室內出風口;109-室內進風口;10415-通道Ⅰ;10416-通道Ⅱ;1012-風機Ⅰ;1013-過濾框;1014-過濾網;1015-手拉環;1016-風機Ⅱ;1017-風嚮導出板。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發明創造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在本發明創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後」、「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創造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創造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徵。在本發明創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發明創造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通過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創造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創造。
窗式新風換氣機,包括上殼體101、下殼體102、過濾裝置103和新風換氣裝置104,所述上殼體101和所述下殼體102共同組成一個容置腔105,所述過濾裝置103和所述新風換氣裝置104固定在所述容置腔105中,所述上殼體101與所述下殼體102均與窗框固定連接,根據窗框大小可以調整所述上殼體101和所述下殼體102的尺寸和安裝位置,靈活方便,不僅可以家庭使用還可以使用在教室等公共場所,所述上殼體101安裝在室內,所述下殼體102安裝在室外,有利於加強換氣效果。
所述上殼體101和所述下殼體102優選採用與窗框材質相同的斷橋鋁,隔熱效果良好,安裝方便,且能有效降低噪音。
所述下殼體102前表面開設有室外進風口106,所述下殼體102底面開設有室外出風口107,所述上殼體101前表面開設有室內出風口108,所述上殼體101後表面開設有室內進風口109,所述新風換氣裝置104包括通道Ⅰ10415和通道Ⅱ10416,所述室外進風口106和所述室內出風口108分別與所述通道Ⅰ10415的進出口連通,所述室內進風口109和所述室外出風口107分別與所述通道Ⅱ10416的進出口連通。
進風口和出風口位置設置緊湊合理,通道設計合理,充分利用並節省空間,減小整體裝置的體積。
所述室外進風口106與所述過濾裝置103連通,所述過濾裝置103出風口與所述通道Ⅰ10415進風口連通。
所述室外出風口107處設有風機Ⅰ1012,所述風機Ⅰ1012與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風機Ⅰ1012優選軸流風機,軸流風機流量大、噪音低。
所述過濾裝置103包括過濾框1013和過濾網1014,所述過濾網1014能夠插入所述過濾框1013中,所述過濾網1014包括PM2.5過濾層、活性炭過濾層和除菌層等,能夠有效去除外部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將潔淨的空氣導入室內,所述上殼體101上表面開設有與所述過濾框1013尺寸匹配的通孔。
所述過濾網1014外表面設有手拉環1015,需要更換過濾網時,拉動手拉環1014將過濾網1014拉出即可,方便更換,有效避免整體拆裝過濾裝置。
所述過濾框1013後表面中部設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內設有風機Ⅱ1016,所述風機Ⅱ1016與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風機Ⅱ1016優選軸流風機,能夠有效增加室外進氣量,保證換氣速度,用戶根據需要可以通過控制器調節所述風機Ⅱ1016的風速,從而控制換氣速度和換氣量。
所述上殼體101與所述下殼體102之間連接處通過密封材料密封,不但能夠保證換氣質量還能有效降低新風淨化裝置運行時產生的噪音。
所述室內出風口108處設置風嚮導出板1017,可以分散或改變氣流的流向,起到導向作用的同時可以穩定風力。
所述新風換氣裝置104,包括殼體和全熱交換芯10401,所述殼體包括底板10402、前擋板10403、後擋板10404、左側板10405和右側板10406,所述底板10402、所述前擋板10403和所述後擋板10404一體成型,所述左側板10405和所述右側板10406通過螺栓與所述底板10402、所述前擋板10403和所述後擋板10404連接,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固定設置在所述殼體內部。
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為四方形,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同一對角線上的兩角分別固定在所述前擋板10403和所述後擋板10404上,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另一條對角線上的兩角分別通過上支撐板10407和下支撐板10408固定,所述上支撐板10407兩端分別與所述左側板10405和所述右側板10406固定連接,所述下支撐板10408設置在所述底板上。
所述下支撐板10408、所述後擋板10404和所述底板10402圍成進氣腔10409,所述前擋板10403、所述下支撐板10408和所述底板10402圍成出氣腔10410,所述進氣腔10409內設置有導向板Ⅰ10411,所述出氣腔10410內設置有導向板Ⅱ10412。
所述導向板Ⅰ10411和導向板Ⅱ10412均為弧形板,所述導向板Ⅰ10411一端與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靠近所述左側板10405的一端部固定連接,所述導向板Ⅰ10411另一端與所述進氣腔10409底面固定連接,所述導向板Ⅱ10412一端與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靠近所述左側板10405的一端部固定連接,所述導向板Ⅱ10412另一端與所述出氣腔10410底面固定連接,所述導向板Ⅰ10411和所述導向板Ⅱ10412能夠對新風和汙風流動方向進行導向,並同時保證與所述通道Ⅰ10415和所述通道Ⅱ10416之間緊密連接。
所述右側板10406上開設有進氣口10413,所述底板10402上開設有出氣口10414,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包括通道Ⅰ10415和通道Ⅱ10416,所述通道Ⅰ10415和所述通道Ⅱ10416形成X型交換通道,所述進氣口10413依次與所述進氣腔10409和所述通道Ⅰ10415連通,從室外進來的新風通過所述進氣口10413進入再經由所述進氣腔10409和所述通道Ⅰ10415進入到室內,所述出氣口10414依次與所述出氣腔10410和所述通道Ⅱ10416連通,室內的汙風通過所述通道Ⅱ10416從所述出氣口10414排出。
所述進氣口10413通過螺栓固定導風部件10417,所述導風部件10417中垂直設置多組弧形板10418,所述弧形板10418圓心指向進風方向,所述弧形板10418能夠對新風起到導向和聚集作用,使新風進入所述通道Ⅰ10415內。
所述殼體外表面包覆一層密封材料,對新風換氣裝置進行密封,保證內部氣體流動時不會產生外洩現象。
所述新風換氣裝置104具體工作流程:
室外新風從所述進氣口10413進入所述進氣腔10409內,在所述導向板Ⅰ10411的導向作用下進入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的所述通道Ⅰ10415中,然後進入室內;室內汙風通過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的所述通道Ⅱ10416進入所述出氣腔10410中,經由所述導向板Ⅱ10412的導向作用從所述出氣口10414排出至室外,完成整個換氣過程。
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為四方形,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包括通道Ⅰ10415和通道Ⅱ10416,所述通道Ⅰ10415和所述通道Ⅱ10416形成X型交叉結構,所述通道Ⅰ10415在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的其中一組相對面上開設通孔Ⅰ1040101,所述通道Ⅱ10416在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的另一組相對面上開設通孔Ⅱ1040102。
所述通孔Ⅰ1040101為長條狀,所述通孔Ⅰ1040101長度方向與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表面寬度方向平行設置,所述通孔Ⅰ1040101沿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長度方向平行間隔設置。
所述通孔Ⅱ1040102為長條狀,所述通孔Ⅱ1040102長度方向與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表面寬度方向平行設置,所述通孔Ⅱ1040102沿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長度方向平行間隔設置,所述通孔Ⅱ1040102設置位置與兩個所述通孔Ⅰ1040101之間間隔處對應,這樣可以保證所述通孔Ⅰ1040101與所述通孔Ⅱ1040102在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內部間隔設置,增加氣體熱交換率。
所述通孔Ⅰ1040101與所述通孔Ⅱ1040102開設寬度均為3-4mm,能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熱傳導特性增強交換氣體的換熱率。
所述通孔Ⅰ1040101和所述通孔Ⅱ1040102內部沿長度方向固定設置若干間隔條1040103,所述間隔條1040103長度與所述通道Ⅰ10415和所述通道Ⅱ10416長度相等,所述間隔條能夠對氣體進行導向,同時也能進一步增加氣體與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的接觸面積,增加換熱率。
所述間隔條1040103厚度為0.5-1mm。
所述全熱交換芯10401為鑄鋁材質,鑄鋁材質質量輕,導熱率較好,成型結構穩定,相比於現有技術中的熱交換膜能夠有效提高氣體換熱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創造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創造,凡在本發明創造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創造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