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手錶的擒縱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01:44:06 1
專利名稱:機械手錶的擒縱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械手錶的擒縱機構,特別是涉及一種機械手 表擒縱機構中的擒縱叉。
技術背景在機械手錶中擒縱機構是將原動系統提供的能量定期地傳遞給擺輪遊絲系統來維持該系統不衰減地振動;其次是把擺輪遊絲系統的振動 次數傳遞給指示裝置來達到計量時間的目的。因此,擒縱機構直接影響 機械手錶的走時精度。圖1為現有擒縱機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擒縱機構的軸向 結構示意圖。如圖l和圖2所示,擒縱機構中包括有雙圓盤1、圓盤釘2、擒縱叉 3、叉頭釘4、進瓦5、出瓦6、擒縱輪7、限位釘8a和8b、擒縱叉叉軸11、 擺軸12和擒縱齒軸13。所述圓盤釘2被固定在雙圓盤1上後再將它們與擺 軸12及擺輪與遊絲(未示出)壓合為一體組成擺輪遊絲系統;所述叉頭 釘4被固定在擒縱叉3的叉頭上,所述進瓦5與出瓦6 —左一右被固定在擒 縱叉3的叉身上;所述擒縱輪7與擒縱齒軸13鉚合為一體;所述限位釘 8a與限位釘8b—左一右被固定在夾板上(未示出)。所述雙圓盤l、擒縱 叉3與擒縱輪7在夾板上(未示出)的旋轉中心被設置在一條直線上。圖la 圖lh是現有擒縱機構半個周期的工作過程示意圖如圖 la所示,此時擒縱輪7的一個齒的齒尖壓在進瓦5的鎖面上,並通過牽引 的作用使擒縱叉3靠在限位釘8a上。由擺輪(未示出)在遊絲(未示出) 力矩的作用下,由左振幅位置以逆時針方向向平衡位置運動,由於雙圓盤l 及圓盤釘2與擺輪(未示出)是一體的因此也會隨擺輪一起逆時針方向運動。如圖lb所示,此時圓盤釘2與擒縱叉3的叉槽右壁發生碰撞,而擒縱叉3 在此之前是靜止不動的,由於圓盤釘2與擒縱叉3發生了碰撞使得擒縱叉3 獲得了一定的動能。另外,由於擒縱輪7的一個齒的齒尖壓在進瓦5的鎖面 上,當圓盤釘2與擒縱叉3的叉槽右壁發生碰撞的同時擒縱輪7的這個齒與 進瓦5也會發生碰撞。碰撞結束後,圓盤釘2沿擒縱叉3的叉槽右壁相對滑 動而擒縱輪7的齒尖與進瓦5的鎖面相對滑動,並把進瓦5逐漸提起。這時 進瓦5將逐漸升起直到它的前稜與擒縱輪7齒尖接觸為止,這就是擺輪(未 示出)釋放擒縱輪7的階段即釋放階段。圖lc為釋放結束後擒縱輪7與擒 縱叉3的位置。釋放結束後擒縱輪7通過擒縱叉3的進瓦5給擺輪遊絲系統補充能量,這個階段叫做擺輪傳遞衝量階段即傳衝階段。首先是擒縱 輪7的齒尖沿進瓦5的衝面滑動(見圖ld),這個過程是從擒縱輪7的齒 尖與進瓦5的前稜接觸開始到擒縱輪7的齒尖與進瓦5的後稜接觸為止,通 常叫做瓦傳衝階段。然後是進瓦5的後稜沿擒縱輪7的齒衝面相對滑動(見 圖le),通常叫做齒傳衝階段。最後是擒縱輪7齒尾與進瓦5的後稜接觸 時傳衝階段結束(見圖lf)。整個傳衝階段是通過擒縱叉3的叉槽左壁推 動圓盤釘2來完成的。傳衝階段結束後,擺輪(未示出)獲得了一定能量並 逆時針向右振幅位置自由運動,此時擒縱輪7與擒縱叉3脫離然後繼續轉動 直到它的另一個齒的齒尖碰到出瓦6的鎖面上(見圖lg)。由於擒縱輪7 的牽引力矩的作用迫使擒縱叉3轉動直到擒縱叉3碰到限位釘8b為止(見 圖lh)。以上是現有擒縱機構半個周期的工作過程,另半個周期的方向 相反但工作原理相同,不再贅述。這種機械手錶的擒縱機構存在以下缺 點,由於雙圓盤l、擒縱叉3與擒縱輪7在夾板上(未示出)的旋轉中心被 設置在一條直線上,所以這種設置佔用較大的平面空間。它在機械手錶 尺寸較大或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比較適用,而在手錶尺寸較小或在有 限的空間現有的擒縱機構就難以滿足設計要求。在中國專利200520119832.1中公開了 一種適用於陀飛輪使用的擒縱機構中的擒縱叉,該擒縱叉根據陀飛輪結構的不同而以相應角度分上、下兩層與叉軸緊配合連接,但此疊層設計存在以下缺點疊層時只通過中心定位連接而疊層後擒縱叉叉頭釘與叉瓦之間的相對位置會受到影響不能達到設計要求;為防止叉身與叉體的幹涉,叉身要長於叉軸至叉體的邊緣以致於佔用的平面空間相對較大。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 適用普通擒縱機構和陀飛輪擒縱機構的擒縱叉,採用雙重定位即定心與定 向,體積小巧,減小佔用平面空間的擒縱機構。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機械手錶的擒縱機構,包括 雙圓盤、圓盤釘、擒縱叉和擒縱輪;所述圓盤釘被固定在雙圓盤上後與擺軸 及擺輪遊絲壓合為一體,所述擒縱叉包括擒縱叉體、叉瓦體,在所述擒縱 叉體的叉頭上固定有叉頭釘,在所述叉瓦體左右的叉身上固定有進瓦和出 瓦,所述擒縱輪與擒縱齒軸鉚合為一體;所述擒縱叉還包括叉墊片和叉 位釘,所述叉位釘被固定在叉瓦體的叉頭上,所述擒縱叉體的兩臂為"L" 型,所述擒縱叉體、叉瓦體、叉墊片和疊層擒縱叉叉軸通過叉位釘定向 壓合為一體且同軸旋轉。所述雙圓盤、所述擒縱叉和擒縱輪旋轉軸心的連線形成的夾角為80-100度。所述擒縱叉體的兩臂夾角為80-100度。 所述叉墊片的厚度為0. 2-0. 5mm。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採用雙重定位即定心與定向使得擒縱叉 體與叉瓦體可準確定位,叉墊片可有效防止叉瓦體和叉體的相互幹涉,疊加 設置的擒縱叉減小了擒縱機構佔用的平面空間,更宜於平面布置,可滿足多種規格的設計要求。
圖1是現有擒縱機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la 圖lh是現有擒縱機構半個周期的工作過程示意圖;圖2為現有擒縱機構的軸向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擒縱機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3a 圖3h是本實用新型擒縱機構半個周期的工作過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擒縱機構的軸向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擒縱叉的立體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擒縱叉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擒縱機構設置在手錶中的示意圖。圖中1:雙圓盤 2:圓盤釘 3:擒縱叉 3a:擒縱叉體3b:叉瓦體4:叉頭釘 5:進瓦 6:出瓦7:擒縱輪 8a:限位釘 8b:限位釘9:叉墊片10:叉位釘 11、 11':擒縱叉叉軸 12:擺軸13:擒縱齒軸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擒縱機構包括雙圓盤l、圓盤釘2、 擒縱叉體3a、叉瓦體3b、叉頭釘4、進瓦5、出瓦6、擒縱輪7、限位釘8、 叉墊片9、叉位釘10、疊層擒縱叉叉軸IT 、擺軸12、擒縱齒軸13。 所述圓盤釘2被固定在雙圓盤1上,然後再將它們與擺軸12及擺輪與遊絲 (未示出)壓合為一體組成擺輪遊絲系統;如圖5和圖6所示,所述叉頭 釘4被固定在擒縱叉體3a的叉頭上,所述擒縱叉體3a的兩臂為"L"型,兩臂夾角可在80-100度之間,最好是接近90度,此角度可根據雙圓盤l、 擒縱叉3與擒縱輪7在夾板上(未示出)設置的旋轉中心的連線形成的角度 而定,所述進瓦5與出瓦6—左一右地被固定在叉瓦體3b的叉身上,所述 叉位釘10被固定在叉瓦體3b的叉頭上,對擒縱叉體3a和叉瓦體3b定向, 所述擒縱叉體3a、叉瓦體3b、叉墊片9和疊層擒縱叉叉軸11'通過叉位 釘10定向壓合為一體且同軸旋轉,叉墊片9的厚度可在0. 2-0.5mm範 圍內進行合理選擇,主要是通過採用不同厚度的叉墊片9調節擒縱叉體 3a與叉瓦體3b的軸向關係,避免由於縮短固定叉頭釘4所在擒縱叉體3a 叉臂的長度導致固定在擒縱叉體3a叉頭上的叉頭釘4和叉瓦體3b的幹涉, 從而縮小擒縱叉整體的體積實現減小擒縱機構佔用平面空間的目的;所述 擒縱輪7與擒縱齒軸13鉚合為一體;所述限位釘8a與限位釘8b —左一右被固定在夾板上(未示出)。本實用新型擒縱機構的雙圓盤l、擒縱叉3與擒縱輪7在夾板上(未示 出)設置的旋轉中心的連線不在一條直線上而形成一個80-100度的角,此 角度可以根據結構的需要作相應地調整,通常角度接近於90度直角時最好。 圖3a 圖3h是本實用新型擒縱機構半個周期的工作過程示意圖 如圖3a所示,擒縱輪7的一個齒的齒尖壓在進瓦5的鎖面上,並通過 牽引的作用,使叉瓦體3b靠在限位釘8a上。由擺輪(未示出)在遊絲(未 示出)力矩的作用下,由左振幅位置以逆時針方向向平衡位置運動,由於雙 圓盤1及圓盤釘2與擺輪(未示出)是一體的,因此也會隨擺輪一起逆時針 方向運動。如圖3b所示,圓盤釘2與擒縱叉體3a的叉槽右壁發生碰撞, 而擒縱叉體3a在此之前是靜止不動的,由於圓盤釘2與擒縱叉體3a發生了 碰撞使得擒縱叉體3a獲得了一定的動能。另外,由於擒縱輪7的一個齒的 齒尖壓在進瓦5的鎖面上,當圓盤釘2與擒縱叉體3a的叉槽右壁發生碰撞 的同時,擒縱輪7的這個齒與進瓦5也會發生碰撞。碰撞結束後,圓盤釘2沿擒縱叉體3a的叉槽右壁相對滑動而擒縱輪7的齒尖與進瓦5的鎖面相對 滑動,並把進瓦5逐漸提起。此時進瓦5將逐漸升起,直到它的前稜與擒縱 輪7齒尖接觸為止,這就是擺輪(未示出)釋放擒縱輪7的階段即釋放階段。 圖3c為釋放結束後擒縱輪7與叉瓦體3b的位置。釋放結束後,擒縱輪7 通過叉瓦體3b上的進瓦5給擺輪遊絲系統補充能量,這個階段叫做擺輪 傳遞衝量階段即傳衝階段。如圖3d所示,首先是擒縱輪7的齒尖沿進瓦5 的衝面滑動;這個過程是從擒縱輪7的齒尖與進瓦5的前稜接觸開始到擒 縱輪7的齒尖與進瓦5的後稜接觸為止,此階段通常叫做瓦傳衝階段。如圖 3e所示,進瓦5的後稜沿擒縱輪7的齒衝面相對滑動,通常叫做齒傳衝階 段。如圖3f所示,最後是擒縱輪7齒尾與進瓦5的後稜接觸時傳衝階段結 束。整個傳衝階段是通過擒縱叉體3a的叉槽左壁推動圓盤釘2來完成的。 傳衝階段結束後,擺輪(未示出)獲得了一定能量並逆時針向右振幅位置自 由運動,如圖lg所示,此時擒縱輪7的齒與叉瓦體3b的進瓦5脫離然後 繼續轉動直到它的另一個齒的齒尖碰到出瓦6的鎖面上。如圖lh所示,由 於擒縱輪7的牽引力矩的作用迫使叉瓦體3b轉動直到叉瓦體3b碰到限位釘 8b為止。以上是本實用新型擒縱機構半個周期的工作過程。本實用新型擒縱 機構與現有擒縱機構在擒縱叉與平面設置方面不同,但是它們在工作時的 每個位置的關係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本實用新型擒縱機構不但能夠與現 有擒縱機構一樣實現在機械手錶中的作用,而且還減小了佔用的平面空 間來滿足不同規格手錶的設計要求,它可以應用在尺寸較小或需要被設置 在有限的空間裡的手錶裡。圖7為本實用新型擒縱機構設置在手錶中的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 出擒縱機構只佔用有限的空間。既適用於定軸的普通手錶,也適用於帶 有旋轉擒縱機構即陀飛輪的手錶。
權利要求1. 一種機械手錶的擒縱機構,包括雙圓盤(1)、圓盤釘(2)、擒縱叉(3)和擒縱輪(7);所述圓盤釘(2)被固定在雙圓盤(1)上後與擺軸(12)及擺輪遊絲壓合為一體,所述擒縱叉(3)包括擒縱叉體(3a)、叉瓦體(3b),在所述擒縱叉體(3a)的叉頭上固定有叉頭釘(4),在所述叉瓦體(3b)左右的叉身上固定有進瓦(5)和出瓦(6),所述擒縱輪(7)與擒縱齒軸(13)鉚合為一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擒縱叉還包括叉墊片(9)和叉位釘(10),所述叉位釘(10)被固定在叉瓦體(3b)的叉頭上,所述擒縱叉體(3a)的兩臂為「L」型,所述擒縱叉體(3a)、叉瓦體(3b)、叉墊片(9)和疊層擒縱叉叉軸(11』)通過叉位釘(10)定向壓合為一體且同軸旋轉。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手錶的擒縱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 雙圓盤(1)、所述擒縱叉(3)和擒縱輪(7)旋轉軸心的連線形成的夾角 為80-100度。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機械手錶的擒縱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 擒縱叉體(3a)的兩臂夾角為80-100度。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機械手錶的擒縱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 叉墊片(9)的厚度為0.2-0. 5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機械手錶的擒縱機構,包括雙圓盤、圓盤釘、擒縱叉和擒縱輪;圓盤釘被固定在雙圓盤上後與擺軸及擺輪遊絲壓合為一體,擒縱叉包括擒縱叉體、叉瓦體,叉墊片和叉位釘,擒縱叉體的兩臂為「L」型,在其叉頭上固定有叉頭釘,叉位釘被固定在叉瓦體的叉頭上,叉瓦體左右叉身上固定有進瓦和出瓦,擒縱輪與擒縱齒軸鉚合為一體;擒縱叉體、叉瓦體、叉墊片和疊層擒縱叉叉軸通過叉位釘定向壓合為一體且同軸旋轉。有益效果是通過採用雙重定位即定心與定向使得擒縱叉體與叉瓦體可準確定位,叉墊片可有效防止叉瓦體和叉體的相互幹涉,疊加設置的擒縱叉減小了擒縱機構佔用的平面空間,更宜於平面布置,可滿足多種規格的設計要求。
文檔編號G04B15/00GK201083966SQ20072009657
公開日2008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07年7月2日
發明者劉連仲, 周文霞, 曹維峰 申請人:天津中鷗表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