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登高梯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03:34:31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梯子,特別涉及一種移動登高梯。
背景技術:
在物流領域的儲藏倉庫中,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往往會將貨物堆疊至高層,而取放高層的貨物一般是藉助登高梯實現,為了便於移動,登高梯一般包括滾輪和梯身兩部分,滾輪在使用的時候會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常規的登高梯是在滾輪上設置制動剎車結構。
授權公告號為CN201771417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便捷式登高梯,包括三角框架、爬梯、防護欄和支撐機構,三角框架的底面為矩形,其中兩個相對的側面為指教三角形,爬梯固定在三角框架頂端的斜面上,爬梯周圍固定有防護欄,三角框架底端設有支撐機構,其支撐機構包括支撐架、滾輪、調節螺栓,調節螺栓頂部安裝有擰杆。
在需要固定位置登高使用的時候,其是以每個滾輪結構上的擰杆通過螺紋傳動的形式驅動各自的調節螺栓的長度超過滾輪,從而以調節螺栓的端部支撐在地面上,將滾輪抬高懸空,達到制動穩定的效果。
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在於,三角架的底面為矩形,也就底面需要由四個滾輪和調節螺栓,在需要定位使用的時候,需要由四個螺杆的底面在同一水平面形成穩定的支撐,而形成此狀態需要由螺杆經歷從離地面具有一定距離到接觸地面並且抬升梯架的過程,而此過程必然導致螺杆的底面難以快速處於同一水平面或者難以處在同一水平面,也就是難以快速達到穩定狀態,這對於需要頻繁取放貨物的物流領域的倉庫來說,顯然會產生大量的時間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移動登高梯,其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移動登高梯難以快速穩定的問題,達到了快速靜止穩定或移動登高梯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移動登高梯,包括登高梯的框架,所述框架上設置有用於登高的爬梯,所述框架的底部設置有用於穩定支撐登高梯的並防止登高梯滑移的支腳,所述支腳的下方設置有與支腳旋轉翻折連接的用於轉移登高梯的行動機構,所述行動機構翻折後支腳的底面作為登高梯的底部支撐,所述支腳上設置有將行動機構固定在支腳下方的限位機構。
採用上述結構,在需要移動登高梯時,將登高梯的行動機構處於支腳的下方,並用限位機構加以固定,這樣行動機構就成了整個框架的支撐以及與地面接觸的部位,利用行動機構的移動特性就可以便捷的移動高梯;
在需要在指定地點實現攀登取放貨物的時候,放開限位機構的固定,將行動機構旋轉翻折,從而以支腳的地面作為登高梯整體的底部支撐,這樣就有效的阻止了登高梯在進行攀登過程中產生的移動狀況,並且,由於支腳的底面在同一平面,而需要用到高梯的大型儲物倉庫的地面基本都是平面,免除了現有技術中從移動到穩定停留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調節支撐底面的高度問題,大大節約了調節時間,同時也使得高梯在使用過程中更加穩定,免除了現有技術中因為某個支腳的調節機構故障而導致的不穩定甚至傾到的安全隱患。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行動機構包括萬向輪和固定在萬向輪上部接杆,所述接杆的端部設置有貫穿側壁的凹槽,所述支腳的端部與凹槽插接配合,所述接杆上固定有垂直穿過凹槽的鉸接軸,所述支腳上設置有與鉸接軸旋轉固定的鉸接孔。
採用上述結構,萬向輪作為移動組件可以使得登高梯在移動的時候更加靈活;
通過轉軸的鉸接,支腳和接杆可以靈活的翻折,並且這種方式可以使得鉸接軸、支腳和接杆可以分別加工,支杆作為力的傳遞件就可以單獨採用強度較高、抗剪切能力較強的材料的材料,使得安裝完成後整體的強度更高,也就是高梯的穩定性更好;
而將凹槽設置在接杆上,可以使得支腳的底部受力面完整,在使用過程中,由於支腳還需要額外增加人體重量和貨物重量,也就是說支腳在使用過程中的承重量將會更大,完整的受力面可以減少支腳出現因受力集中或受力不均而導致的斷裂或彎曲,並且完整的下表面將更容易保證下表面與地面貼合完全,減少晃動,增加穩定性。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鉸接軸與支腳之間設置有在抬起框架時用於將接杆復位至與支腳同一直線的復位扭簧。
採用上述結構,在放開限位機構的時候,由於登高梯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接杆從與支腳在同一直線到與其垂直的狀態較為容易,且無需額外施力,並且將部分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儲藏;在需要重新變為行動狀態的時候,以一側的支腳為支點,將另一側的支腳抬高,由於不在受壓,被抬高的支腳上的接杆由於復位扭簧的作用會自動恢復與支腳同一直線的狀態,也就是重新變為可推動狀態,操作方便。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在支腳上設置有阻擋部,在接杆翻折為與支腳垂直時,接杆的上下側面分別與阻擋部抵接以及與支腳的底面平齊。
採用上述結構,原本在接杆翻折之後,接杆整體和地面是處於接觸但不受力或較小受力的狀態,通過限位部將接杆的翻折角度限制在90°,從而使得翻折後的接杆側面也起到支撐作用,增大的受力面積,減少了小受力面積的長期使用對地面造成的損傷,保證了地面的平面狀況,也間接保證了登高梯在使用時的穩定性;並且接杆的支撐力通過阻擋部傳遞到支腳上,分散並減少支腳在鉸接點及其之下的部位的受力,增加了支腳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限位機構包括相互配接銷接孔和插銷,所述銷接孔設置在所述接杆的頂部,所述插銷設置在支腳內且滑移貫穿支腳底面。
採用上述結構,在接杆與支腳處於同一直線時,插銷從支腳底部穿出落入接杆的銷接孔內,受插銷的限位,接杆的旋轉自由度也被限定,從而保持行動機構被限定在支腳的下方作為穩定的支撐部位,使得推動的時候更加穩定。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插銷與支腳的內部連接有保持插銷與銷接孔連接的第一復位彈簧,所述插銷的頂部固定有拉動插銷上下滑移的控制機構。
採用上述結構,控制機構可以近程或遠程控制插銷的上下滑移,尤其是遠程控制,在推動高梯的框架位置即可實現控制插銷脫離或插入接杆,在從而實現更加便捷的控制登高梯的行動和立定的狀態變化。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控制機構包括設置在框架上控制盒,控制盒上的控制鈕、固定在插銷頂部的拉絲、以及與控制鈕連接用於繞結拉絲的繞軸,所述繞軸設置在控制盒內。
採用上述結構,以控制盒的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安裝在不同位置,以拉絲的形式控制可以加長控制距離,即在推動登高梯的框架的把手位置就可以控制接杆的調節,一般在拉絲經過拐角位置的時候會將拐角設置為光滑過度或者加設滑輪;控制鈕控制繞軸旋轉,在繞軸旋轉繞結的時候,插銷就被拉絲受拉提起,當放開控制鈕的時候,由於第一復位彈簧的作用,插銷會恢復至與銷接孔插接的位置,並且由於插銷其本身重量較小,且在豎向的第一復位彈簧的力也無需太大,以旋轉控制鈕的方式足以帶動插銷運動。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控制鈕上設置有與控制盒滑移插接的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端部設置有凹部,所述繞軸的端部設置有始終與凹部滑移插接的凸鍵,所述控制杆上設置有插齒,所述控制盒對應位置設置有與插齒沿軸向滑移插接的齒槽,所述控制杆與控制盒之間設置有保持插齒和齒槽配合的第二復位彈簧,所述控制鈕的按壓表面設置有與按鈕旋轉連接的轉頭。
採用上述結構,在將插銷提起的時候,抓壓控制杆,使得插齒滑移脫離齒槽的時候,控制杆處於自由轉動的狀態,期間凹部和凸鍵始終處於插接狀態,使得控制杆在轉動的時候可以帶動轉軸,與此同時拉絲會繞結在轉軸上,從而將插銷提起,而後停止抓壓控制杆,由於第二復位彈簧的作用恢復至插齒插接狀態,控制杆處於無法旋轉狀態,由於凸鍵和凹部始終連接,轉軸也處於無法旋轉的狀態,拉絲保持繞結不動,對應的插銷也將始終保持在縮在支腳內部的狀態;這種狀態,也避免也對接杆恢復至原位產生的幹擾。
在登高梯轉換為行動狀態的過程中,行動機構恢復至原位時,按壓控制鈕上的轉頭,控制杆脫離插齒插接狀態,由於轉頭可以與控制鈕發生相對轉動,並且控制杆連通轉軸處於自由轉動狀態,並且的由於第一復位彈簧的作用,插銷自動恢復至與銷接孔插接的狀態,完成對行動裝置的限位,將其固定在支腳下方;由於在單邊抬起登高梯的時候一般需要兩隻手同時用力,所以一般沒有多的手空餘,以手指按壓完成鎖定的方式使得整個轉換過程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且操作便捷。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框架上設置有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的端部固定有蝸杆,所述鉸接軸的端部設置有與蝸杆傳動配合的從動齒輪。
採用上述結構,驅動電機帶動蝸杆轉動,蝸杆將動力通過從動齒輪傳遞到鉸接軸上,鉸接軸與接杆固定,從動齒輪被帶動轉動的時候接杆也同時被帶動轉動,並且由於蝸杆齒輪結構的自鎖特性,接杆受重力的轉動不會帶動蝸杆及其連接的電機轉動;因此電機的驅動既可以完成接杆和支腳的夾角從180°至90°的過程,又可以完成從90°至180°的過程,操作更加方便、省力。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支腳的端部設置有緩衝腳套。
採用上述結構,登高梯的框架結構一般都是以鋼材製造,並且,由於其本身的重量不輕,從行動轉臺變為靜止狀態的時候難免會發生撞擊,即容易產生噪音,又容易對地面和框架結構產生損傷,增加緩衝腳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或避免這種狀況。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行動機構與支腳以旋轉翻折的形式設置可以迅速的完成移動形式和靜止形式的轉變,且支腳因其高度固定,在轉變為靜止狀態時能夠極好的保證登高梯的穩定性;
2、以控制鈕、拉絲等控制機構控制插銷、並且設置各種復位機構,充分利用登高梯自身的重力實現轉換操作,操作便捷、反應迅速。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一的整體結構圖;
圖2是實施例一的圖1在D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實施例一的行動機構和控制機構的關係圖;
圖4是實施例一的圖3的支腳以及行動機構的爆炸圖;
圖5是實施例一的控制機構的整體結構圖;
圖6是實施例一的控制機構的內部結構圖;
圖7是實施例二的圖3的支腳以及行動機構的爆炸圖;
圖中,1、框架;2、支腳;3、行動機構;4、控制機構;5、驅動電機;11、第一爬梯;12、第二爬梯;13、過渡平臺;14、護欄;15、門;16、銷接頭;17、銷鎖;20、限位機構;21、阻擋部;22、插銷;23、第一復位彈簧;24、鉸接孔;25、緩衝腳套;311、凹槽;31、接杆;32、萬向輪;33、鉸接軸;34、復位扭簧;35、從動齒輪;36、銷接孔;41、控制盒;411、齒槽;42、控制鈕;421、轉頭;43、拉絲;44、繞軸;441、凹部;45、控制杆;451、凸鍵;452、插齒;46、第二復位彈簧;51、蝸杆。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1:多層折返式登高梯,如圖1所示,包括豎直投影為方形的框架1,框架1內設置有高度上連續的第一爬梯11、過渡平臺13和第二爬梯12,過渡平臺13與第一爬梯11的頂部固定,過渡平臺13的同一側與第二爬梯12的底部固定,第一爬梯11的第二爬梯12組成了折返交叉上升的結構,避免了因為爬梯傾角的限制而限制了登高梯整體高度,充分利用了框架1的有限長度,在重心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達到極高的作業高度,在使用過程中只需要將對應的一側的高度的爬梯靠近貨架,即可對對應高度的貨架進行存取貨物的動作或其他作業動作,過渡平臺13是兩個爬梯之間折返的過渡區域,也可以作為上下搬運的臨時儲放點;
另外由於高度較高,為了增加安全性在,第一爬梯11的兩側、第二爬梯12的兩側以及過渡平臺13遠離爬梯的一側均設置有護欄14;但護欄14的存在也會對一些特殊的作業位置的操作造成幹擾,如剛好處於過渡平臺13的上表面位置。
參照圖2,為了克服這種狀況,在過渡平臺13的兩側均設置有以護欄14為鉸接點內向開閉的門15,同時為了不喪失安全性,門15遠離鉸接點的一端以及對應的護欄14位置上設置有相互配合且具有同一豎直銷接孔36的銷接頭16,並配接對應的銷鎖17,銷接的鎖定的方向與門15的運動方向垂直,可以很好的避免了的門15意外打開。
如圖1所示,登高梯的整體的重量較大,為了方便移動,一般在登高梯的框架1底部會加設萬向輪32,而萬向輪32的存在也會對登梯作業的穩定性產生影響,現在萬向輪32上加設接杆31組成行動機構3,並在框架1的底部設置了支腳2,接杆31和支腳2可旋轉翻折連接,並且支腳2和支杆之間設置有將行動機構3固定在支腳2下方的限位機構20,當需要移動的時候行動機構3作為底面支撐點,萬向輪32方便移動,當需要制動作業時,行動機構3隨著支杆翻折,支腳2作為底部支撐,達到穩定豎立的效果。
參照圖3和4,接杆31的端部設置有貫穿側壁的凹槽311,支腳2的端部與凹槽311插接配合,接杆31上固定有穿過凹槽311的鉸接軸33,支腳2上設置有與鉸接軸33旋轉固定的鉸接孔24,為了增加轉動順暢性一般在鉸接孔24內會加設軸承;並且由於登高梯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接杆31從與支腳2在同一直線到與其垂直的狀態較為容易,而反向的過程則需要施加一定的抬升框架1的力,為來充分利用重力勢能,在鉸接軸33和支腳2之間設置有復位扭簧34。
限位機構20包括相互配接銷接孔36和插銷22,銷接孔36設置在接杆31的頂部,插銷22設置在支腳2內且滑移貫穿支腳2底面。為了方便控制,插銷22的頂部設置有拉絲43,用於將插銷22提起使其脫離對行動機構3的限制,同時插銷22和接杆31的內部連接有第一復位彈簧23,使得在放開拉絲43的時候插銷22可以復位至與銷接孔36銷接的狀態,並且還能給插銷22提供預緊力,防止登高梯整體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的震動造成插銷22脫離。
參照圖1、圖3和圖5,拉絲43連接至控制機構4,在拉絲43的引導路徑中如果存在轉彎可以設置光滑曲面或滑輪用以過渡。
參照圖5和圖6,控制機構4包括設置在框架1上控制盒41,控制盒41上的控制鈕42、與控制鈕42一體的控制杆45、拉絲43、用於繞結拉絲43的繞軸44,控制杆45的端部設置有凹部441,繞軸44的端部設置有始終與凹部441滑移插接的凸鍵451,控制杆45上設置有插齒452,控制盒41對應位置設置有與插齒452沿軸向滑移插接的齒槽411,控制杆45與控制盒41之間設置有保持插齒452和齒槽411配合的第二復位彈簧46,按鈕的按壓表面設置有與按鈕旋轉連接的轉頭421。
使用方式:在登高梯由行動狀態轉換為制動狀態時,抓壓控制杆45,使得插齒452滑移脫離齒槽411的,控制杆45處於自由轉動的狀態,期間凹部441和凸鍵451始終處於插接狀態,使得控制杆45在轉動的時候可以帶動轉軸,與此同時拉絲43會繞結在轉軸上,從而將插銷22提起,而後停止抓壓控制杆45,由於第二復位彈簧46的作用恢復至插齒452插接狀態,此時控制杆45無法旋轉,由於凸鍵451和凹部441始終連接,轉軸也處於無法旋轉的狀態,拉絲43保持繞結不動,對應的插銷22也將始終保持在縮在支腳2內部的狀態;這種方式,也避免也對接杆31恢復至原位產生的幹擾,與此同時,受重力作用行動機構3繞鉸接軸33轉動直至以支腳2作為底面支撐部位。
在登高梯由制動狀態轉換為行動狀態時,以一側的支腳2為支點,將另一側的支腳2抬高,由於不在受壓,被抬高的支腳2上的接杆31由於復位扭簧34的作用會自動恢復與支腳2同一直線的狀態,而後,按壓控制鈕42上的轉頭421,控制杆45脫離插齒452插接狀態,由於轉頭421可以與控制鈕42發生相對轉動,並且控制杆45連通轉軸處於自由轉動狀態,並且的由於第一復位彈簧23的作用,插銷22自動恢復至與銷接孔36插接的狀態,完成對行動裝置的限位固定,將其固定在支腳2下方;由於在單邊抬起登高梯的時候一般需要兩隻手同時用力,所以一般沒有多的手空餘,以手指按壓完成鎖定的方式使得整個轉換過程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且操作便捷。
另外,登高梯的框架1結構一般都是以鋼材製造,並且,由於其本身的重量不輕,從行動轉臺變為靜止狀態的時候難免會發生撞擊,即容易產生噪音,又容易對地面和框架1結構產生損傷,使用時支腳2的端部一般會加設緩衝腳套25。
實施例2:多層折返式登高梯,如圖7所示,為了更加便捷的完成狀態裝換或者在登高梯高度極高、重力很大的情況下,手動復位可能存在一定難度,針對這種狀況,框架1上加設驅動電機5,驅動電機5的端部固定有蝸杆51,鉸接軸33的端部設置有與蝸杆51傳動配合的從動齒輪35,有時為了增加傳動比或擴大傳動力矩,從動輪和蝸杆51之間會加設傳遞齒輪。
由於蝸杆51齒輪結構的自鎖特性,接杆31受重力的轉動不會帶動蝸杆51及其連接的電機轉動;因此電機的驅動既可以穩定的完成接杆31和支腳2的夾角從180°至90°的過程,又可以完成從90°至180°的過程而不會因為瞬間力矩不夠導致突然傾到。
實施例3:如圖4所示,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於,在支腳2上設置有阻擋部21,在接杆31翻折為與支腳2垂直時,接杆31的上下側面分別與阻擋部21抵接以及與支腳2的地面平齊。
原本在接杆31翻折之後,接杆31整體和地面是處於接觸但不受力或較小受力的狀態,通過限位部將接杆31的翻折角度限制在90°,從而使得翻折後的接杆31側面也起到支撐作用,增大的受力面積,減少了小受力面積的長期使用對地面造成的損傷,保證了地面的平面狀況,也間接保證了登高梯在使用時的穩定性;並且接杆31的支撐力通過阻擋部21傳遞到支腳2上,分散並減少支腳2在鉸接點及其之下的部位的受力,增加了支腳2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