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及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13:10:57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線電纜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及系統。
背景技術:
屏蔽電線電纜在芯線外設有金屬線織成的網狀屏蔽層,也稱為編織,金屬屏蔽層,既可以避免外部信號對電線電纜傳輸信號的幹擾,又可以增強電線電纜抗拉和抗破壞性能。
屏蔽電線電纜在加工成數據連接線使用時,有些時候需要將外露的金屬編織上包好導電的銅箔,通過焊接或鉚壓方式將金屬屏蔽層與端子的金屬外殼進行連接,從而實現屏蔽保護確保高頻信號傳輸。
在屏蔽電線電纜加工成連接線的金屬編織層處理過程中,需要將織切整齊,便於後序包銅箔。現有的編織切除裝置在生產時分別將前切刀上架、前切刀下架和後切刀架,以及上前切刀、下前切刀和後切刀架分別進行加工,再將上前切刀和下前切刀分別安裝於前切刀上架、前切刀下架,將後切刀安裝在後切刀架上。由於機械加工存在誤差,每個部分加工誤差裝配時使得誤差疊加,很難保證前後切刀同心,從而造成前後切刀圓周圍間隙不同,直接壞的結果就是間隙大的一邊切不乾淨,另外一邊會間隙小、無間隙、負間隙等,使得前後切刀之間硬性磨擦,損壞切刀,同時要人來保證前後刀同心,大大增加前切刀和後切刀安裝調試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及系統,該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及系統可以對編織精確裁切,提高切刀使用壽命短,降低前切刀和後切刀調試難度。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該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包括前切刀和與前切刀相對移動的後切刀,該前切刀包括相對移動的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在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對應位置分別設有固定電線電纜的線槽,所述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的軸心與後切刀軸心位於同一直線上,該後切刀端面設有的圓形切刀孔,前下切刀和前上切刀配合時形成的前切刀端面與切刀孔間隙配合,切編織時,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後的圓形端面運動進入切刀孔。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的端部外徑與切刀孔之間的間隙為0.01-0.05MM。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上下切刀上設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孔和定位柱。
進一步地說,所述定位柱的端面為圓錐狀。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下切刀和/或前上切刀設有避空槽。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的截面為半圓形,所述後切刀的截面為圓形。
進一步地說,所述後切刀設在後切刀架,該後切刀架與設有前切刀的前切刀架滑動連接,該前切刀架包括設有前上切刀的前上切刀架和設有前下切刀的前切刀架主體,該前上切刀架與驅動前上切刀移動的驅動部件連接,所述前下切刀設置在前切刀座上。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上切刀架與前切刀架主體之間設有導向部件。
進一步地說,所述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還包括與前切刀架主體固定使前上切刀與前下切刀緊密接觸的驅動部件。
進一步地說,所述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還包括使用後切刀與前切刀配合或分離的驅動部件。
進一步地說,所述驅動部件包括氣缸、油缸或電機。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該線電纜編織切刀裝置包括前切刀和與前切刀相對移動的後切刀,該前切刀包括相對移動的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在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對應位置分別設有固定電線電纜的線槽,所述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的軸心與後切刀軸心位於同一直線上,所述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的端面分別設有半圓形刀刃,該後切刀端面設有的圓形收納孔,切編織時,由兩個半圓形刀刃形成環形刀刃與後切刀端面配合,電線電纜位於收納孔內。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上下切刀上設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孔和定位柱。
進一步地說,所述定位柱的端面為圓錐狀。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下切刀和前上切刀至少有一個避空槽。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的截面為半圓形,所述後切刀的截面為圓形。
進一步地說,所述後切刀設在後切刀架,該後切刀架與設有前切刀的前切刀架滑動連接,該前切刀架包括設有前上切刀的前上切刀架和設有前下切刀的前切刀架主體,該前上切刀架與驅動前上切刀移動的驅動部件連接,所述前下切刀設置在前切刀座上。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上切刀架與前切刀架主體之間設有導向部件。
進一步地說,所述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還包括與前切刀架主體固定使前上切刀與前下切刀緊密接觸的驅動部件。
進一步地說,所述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還包括使用後切刀與前切刀配合或分離的驅動部件。
進一步地說,所述驅動部件包括氣缸、油缸或電機。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線電纜自動處理系統,該電線電纜自動處理系統包括編織切刀裝置,該編織切刀裝置包括前切刀和與前切刀相對移動的後切刀,該前切刀包括相對移動的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在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對應位置分別設有固定電線電纜的線槽,所述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的軸心與後切刀軸心位於同一直線上,該後切刀端面設有的圓形切刀孔,前下切刀和前上切刀配合時形成的前切刀端面與切刀孔間隙配合,切編織時,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後的圓形端面運動進入切刀孔。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的端部外徑與切刀孔之間的間隙為0.01-0.05MM。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下切刀和/或前上切刀設有避空槽。
進一步地說,所述定位柱的端面為圓錐狀。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下切刀和前上切刀至少有一個避空槽。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的截面為半圓形,所述後切刀的截面為圓形。
進一步地說,所述後切刀設在後切刀架,該後切刀架與設有前切刀的前切刀架滑動連接,該前切刀架包括設有前上切刀的前上切刀架和設有前下切刀的前切刀架主體,該前上切刀架與驅動前上切刀移動的驅動部件連接,所述前下切刀設置在前切刀座上。
進一步地說,所述前上切刀架與前切刀架主體之間設有導向部件。
進一步地說,所述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還包括與前切刀架主體固定使前上切刀與前下切刀緊密接觸的驅動部件。
進一步地說,所述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還包括使用後切刀與前切刀配合或分離的驅動部件。
進一步地說,所述驅動部件油缸或電機。
本實用新型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包括前切刀和與前切刀相對移動的後切刀,該前切刀包括相對移動的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在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對應位置分別設有固定電線電纜的線槽,其特徵在於:所述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的軸心與後切刀軸心位於同一直線上,該後切刀端面設有的圓形切刀孔,前下切刀和前上切刀配合時形成的前切刀端面與切刀孔間隙配合,切編織時,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後的圓形端面運動進入切刀孔。使用時,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將電線電纜夾緊固定,再使後切刀向前切刀方向移動,前切刀的端面恰好可以進入後切刀端面的切刀孔,通過切刀孔與前切刀端面剪切、擠壓,還可以選擇轉動後切刀,當切刀孔與前切刀之間的間隙適當,保證前切刀與後切刀固定和運動為同軸心,從而保證將金屬編織切除乾淨,且不損壞刀,提高使用壽命。上述裝置製造時,提供共刀座來來固定前後刀及工作時引導同心同軸向運動,可以保證前下切刀和前上切刀配合時軸心與後切刀軸心同軸,既可以提高切刀使用壽命,又能降低前切刀和後切刀調試的難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介紹,顯而易見地,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附圖。
圖1 是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2 是前切刀與後切刀實施例配合時結構示意圖。
圖3 是前後切刀架與切刀配合結構示意圖。圖4 是圖3中沿A-A方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中B部分結構放大示意圖。
圖6 是前切刀另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下面結合實施例,並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要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如圖1-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實施例。
該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包括:設有線槽的前切刀8和固定在後切刀架2的後切刀4,所述前切刀8包括固定在前上切架5的前上切刀81和固定在前切刀架主體1的前下切刀80,所述前切刀架主體1與前上切架5之間相對移動,所述後切刀4端面設有切刀孔41,該切刀孔41與前切刀8同軸心,切編織時,前下切刀80和前上切刀81配合時形成的前切刀8端面與切刀孔41間隙配合。
具體地說,所述後切刀設在後切刀架,該後切刀架與設有前切刀的前切刀架滑動連接,該前切刀架包括設有前上切刀81的前上切刀架5和設有前下切刀80的前切刀架主體1,該前上切刀架5與驅動前上切刀81移動的驅動部件9連接,所述前下切刀80設置在前切刀座7上,所述前切刀架主體1可以是與前切刀座7一體結構。所述前上切刀81設有上線槽(附圖未標示),所述前下切刀80設有下線槽83,在切屬編織時,下線槽83與上線槽形成一個能固定電線電纜的固定孔,也即下線槽和上線槽線均為半圓形結構,固定在上線槽的前上切刀和固定下線槽的前下切刀端面均為半圓形。
所述金屬編織切刀裝置還包括與前切刀架主體1固定使前上切架5向下移動的第一驅動部件9,以及使後切刀向前切刀移動的第二驅動部件3,所述驅動部件不作限定,可以是氣缸、油缸或電機等。在未固定電線電纜金屬時,前上切刀81與前下切刀82處於分離狀態,需要將金屬編織切除時,需要將電線電纜金屬放置在前上切刀81與前下切刀82之間的線槽83內,再通過驅動部件9使前上切架5下移,上下線槽合併形成的固定孔固定住電線電纜,再通過驅動部件3使後切刀4向由前上切刀81與前下切刀80組成的前切刀8方向平行移動,直至前切刀8端部進入切刀孔41稍許,如0.01-0.05MM,通過前切刀8端面與後切刀孔之間形成圓環形切刀結構,實現將金屬編織切除。在前切刀8端面進入切刀孔41過程中,前切刀8端面的側面與切刀孔41之間間隙較小,通過適當設置可以保證有進入的餘量,可以實現剪切和擠壓切除金屬編織。所述前切刀8端面的側面與切刀孔41之間存的間隙可以根據金屬編織的直徑進行設置,如可以設置為0.01-0.05MM。當然數值越小越精密加工成本越貴。
如果前後切刀的中心不同心,即不同中心軸,則會造成切刀圓周圍間隙不同,直接結果就是間隙大的一邊切不乾淨,另外一邊會間隙小、無間隙、負間隙等,使得前後切刀之間硬性磨擦,損壞切刀,同時裝置時需要保證前後刀同心,大大增加前切刀和後切刀安裝調試難度。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前下切刀架7,用來固定前下切刀80和後切刀4,並且在切編織過程引導後切刀同心移動。由於保證了前下切刀80和前上切刀81配合後形成的前切刀8的軸心與後切刀4軸心同軸,且後切刀4向前切刀8方向作水平同心移動,保證前切刀8與後切刀4始終同軸,避免出現切刀圓周圍間隙不同。
通常情況下,所述切刀孔41和前切刀8端面均為規則的圓柱形,切的動作是靠前切刀進入後切刀的切刀孔來實現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驅動部件3來驅動後切刀實現的。所述驅動部件不作限定,可以是氣缸、油缸或電機。
所述金屬編織切刀裝置,根據需求還可以在前後驅動同時增加轉動驅動功能,即還包括使後切刀4轉動的第三驅動部件,當前切刀8與後切刀4配合時,通過第三驅動部件使後切刀4轉動,從而更容易地將金屬編織切除。
為了能一次性切除金屬編織,提高使用壽命,保證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其端面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在前上切刀架5與前下切刀架7之前設有導向部件6,該導向部件不作限定,可採用多根導柱、滑軌等導向部件,作為優選的實施例,導向部件6優選結構簡單的兩個導柱。
為了能一次性切除金屬編織,提高使用壽命,保證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其端面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在前上下切刀上設有配合定位機構,作為優選的實施例,具體地說,該定位機構包括設置於所述前上切刀81上的定位孔和設於所述前下切刀80上的定位柱82,所述定位柱82與定位孔相互配合能使半圓形前上切刀81端面與半圓形前下切刀80端面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即前切刀在切編織時,其端面為圓形端面。所述定位柱82的形狀不限定,為了能更好引導前下切刀80與前上切刀81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圓,以便與切刀孔41配合,可以將定位柱82端部設為圓錐狀。
由於在對金屬編織進行切除作業時,通常是流水線連續生產作業,容易在前下切刀80的表面留有切除的金屬編織,進行下一次作業時如果在前下切刀80和前上切刀81之間存在電線電纜偏移、金屬編織殘絲異物,使前上切刀81與前下切刀80配合形成的前切刀8的端面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前切刀8的端面無法進入到切刀孔41內,因而也無法有效切除的下一條電線電纜金屬上的金屬編織,也容易損壞切刀,因此可以在前下切刀80和前上切刀81上均設有避空槽84,從而達到減少損壞切刀機會。
如圖1所述,在上述實施例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包括前切刀和與前切刀相對移動的後切刀,該前切刀包括相對移動的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在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對應位置分別設有固定電線電纜的線槽,所述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的軸心與後切刀軸心位於同一直線上,該後切刀端面設有的切刀孔,前下切刀和前上切刀配合時形成的前切刀端面與切刀孔間隙配合,切編織時,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後的圓形端面運動進入切刀孔。使用時,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將電線電纜夾緊固定,再使後切刀向前切刀方向移動,前切刀的端面恰好可以進入後切刀端面的切刀孔,通過切刀孔與前切刀端面剪切、擠壓,還可以選擇轉動後切刀,當切刀孔與前切刀之間的間隙適當,並且設計保證前切刀與後切刀固定和運動為同軸心,從而保證將金屬編織切除乾淨,並且不損壞刀和提高使用壽命。
該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包括:設有線槽83的前切刀8和固定在後切刀架2的後切刀4,所述前切刀8包括固定在前上切架5的前上切刀81和固定在前切刀架主體7的前下切刀80,所述前切刀架主體7與前上切架5之間相對移動,所述後切刀4端面設有切刀孔41,該切刀孔41與前切刀8同軸心,切編織時前下切刀80和前上切刀81配合時形成的前切刀8端面與切刀孔41間隙配合。
具體地說,所述後切刀設在後切刀架,該後切刀架與設有前切刀的前切刀架滑動連接,該前切刀架包括設有前上切刀的前上切刀架和設有前下切刀的前切刀架主體,該前上切刀架與驅動前上切刀移動的驅動部件連接,所述前下切刀設置在前切刀座上。即,所述前上切刀81設有上線槽,所述前下切刀80設有下線槽83,在切屬編織時,下線槽與上線槽形成一個能固定電線電纜的固定孔,也即下線槽和上線槽線均為半圓形結構,固定在上線槽的前上切刀和固定下線槽的前下切刀端面均為半圓形。
所述金屬編織切刀裝置還包括與前切刀架主體1固定使前上切架5向下移動的第一驅動部件9,以及使後切刀向前切刀移動的第二驅動部件3,所述驅動部件不作限定,可以是氣缸、油缸或電機等。在未固定電線電纜金屬時,前上切刀81與前下切刀82處於分離狀態,需要將金屬編織切除時,需要將電線電纜金屬放置在前上切刀81與前下切刀82之間的線槽83內,再通過驅動部件9使前上切架5下移,上下線槽合併形成的固定孔固定住電線電纜,再通過驅動部件3使後切刀4向由前上切刀81與前下切刀80組成的前切刀8方向平行移動,直至前切刀8端部進入切刀孔41稍許,通過前切刀8端面與後切刀孔之間形成圓環形切刀結構,實現將金屬編織切除。在前切刀8端面進入切刀孔41過程中,前切刀8端面的側面與切刀孔41之間間隙較小,通過適當設置可以保證有進入的餘量,可以實現剪切和擠壓切除金屬編織。所述前切刀8端面的側面與切刀孔41之間存的間隙可以根據金屬編織的直徑進行設置,如可以設置為0.01-0.05MM。當然數值越小越精密加工成本越貴。
如果前後切刀的中心不同心,則會造成切刀圓周圍間隙不同,直接壞的結果就是間隙大的一邊切不乾淨,另外一邊會間隙小、無間隙、負間隙等,使得前後切刀之間硬性磨擦,損壞切刀,同時要人來保證前後刀同心,大大增加前切刀和後切刀安裝調試難度。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刀座2,用來固定前下切刀和後切刀,並且在切編織過程引導後切刀同心移動。由於保證了前下切刀80和前上切刀81配合後形成的前切刀8的軸心與後切刀4軸心同軸,且後切刀4向前切刀8方向作水平同心移動,保證前切刀8與後切刀4始終同軸,避免出現切刀圓周圍間隙不同。
通常情況下,所述切刀孔41和前切刀8端面均為規則的圓柱形,切的動作是依靠前切刀進入後切刀的切刀孔來實現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驅動部件3來驅動後切刀4實現的。所述驅動部件不作限定,可以是氣缸、油缸或電機。
所述金屬編織切刀裝置,根據需求還可以在前後驅動同時增加轉動驅動功能。即還包括使後切刀4轉動的第三驅動部件,當前切刀8與後切刀4配合時,通過第三驅動部件使後切刀4轉動,從而更容易地將金屬編織切除。
為了能一次性切除金屬編織,提高使用壽命,保證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其端面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在前上切刀架5與前下切刀架7之前設有導向部件6,該導向部件不作限定,可採用多根導柱、滑軌等導向部件,作為優選的實施例,導向部件6選結構簡單的兩個導柱6。
為了能一次性切除金屬編織,提高使用壽命,保證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其端面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在上下切刀上設有配合定位,作為優選的實施例,所述前上切刀80上設有定位孔,該定位孔與前下切刀80上的定位柱82配合,該定位柱82的形狀不限定,為了能更好引導前下切刀80與前上切刀81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圓,以便與切刀孔41配合,可以將定位柱82端部設為圓錐狀。
由於在對金屬編織進行切除作業時,通常是流水線連續生產作業,容易在前下切刀80的表面留有切除的金屬編織,進行下一次作業時如果在前下切刀80和前上切刀81之間存在電線電纜偏移、金屬編織殘絲異物,使前切刀80的端面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前切刀80端面無法進入到切刀孔41內,因而也無法有效切除的下一條電線電纜金屬上的金屬編織,也容易損壞切刀,因此可以在前下切刀80和前上切刀81上均設有避空槽84,從而達到減少損壞切刀機會。
在上述實施例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線電纜自動處理系統,包括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該織切刀裝置包括前切刀和與前切刀相對移動的後切刀,該前切刀包括相對移動的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在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對應位置分別設有固定電線電纜的線槽,所述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的軸心與後切刀軸心位於同一直線上,該後切刀端面設有的切刀孔,前下切刀和前上切刀配合時形成的前切刀端面與切刀孔間隙配合,切編織時,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後的圓形端面運動進入切刀孔。使用時,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將電線電纜夾緊固定,再使後切刀向前切刀方向移動,前切刀的端面恰好可以進入後切刀端面的切刀孔,通過切刀孔與前切刀端面剪切、擠壓,還可以選擇轉動後切刀,當切刀孔與前切刀之間的間隙適當,並且設計保證前切刀與後切刀固定和運動為同軸心,從而保證將金屬編織切除乾淨,並且不損壞刀和提高使用壽命。
該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包括:設有線槽83的前切刀8和固定在後切刀架2的後切刀4,所述前切刀8包括固定在前上切架5的前上切刀81和固定在前切刀架主體7的前下切刀80,所述前切刀架主體7與前上切架5之間相對移動,所述後切刀4端面設有切刀孔41,該切刀孔41與前切刀8同軸心,切編織時前下切刀80和前上切刀81配合時形成的前切刀8端面與切刀孔41間隙配合。
具體地說,所述後切刀設在後切刀架,該後切刀架與設有前切刀的前切刀架滑動連接,該前切刀架包括設有前上切刀的前上切刀架和設有前下切刀的前切刀架主體,該前上切刀架與驅動前上切刀移動的驅動部件連接,所述前下切刀設置在前切刀座上。即,所述前上切刀81設有上線槽,所述前下切刀80設有下線槽83,在切屬編織時,下線槽與上線槽形成一個能固定電線電纜的固定孔,也即下線槽和上線槽線均為半圓形結構,固定在上線槽的前上切刀和固定下線槽的前下切刀端面均為半圓形。
所述金屬編織切刀裝置還包括與前切刀架主體1固定使前上切架5向下移動的第一驅動部件9,以及使後切刀向前切刀移動的第二驅動部件3,所述驅動部件不作限定,可以是氣缸、油缸或電機等。在未固定電線電纜金屬時,前上切刀81與前下切刀82處於分離狀態,需要將金屬編織切除時,需要將電線電纜金屬放置在前上切刀81與前下切刀82之間的線槽83內,再通過驅動部件9使前上切架5下移,上下線槽合併形成的固定孔固定住電線電纜,再通過驅動部件3使後切刀4向由前上切刀81與前下切刀80組成的前切刀8方向平行移動,直至前切刀8端部進入切刀孔41稍許,通過前切刀8端面與後切刀孔之間形成圓環形切刀結構,實現將金屬編織切除。在前切刀8端面進入切刀孔41過程中,前切刀8端面的側面與切刀孔41之間間隙較小,通過適當設置可以保證有進入的餘量,可以實現剪切和擠壓切除金屬編織。所述前切刀8端面的側面與切刀孔41之間存的間隙可以根據金屬編織的直徑進行設置,如可以設置為0.01-0.05MM。當然數值越小越精密加工成本越貴。
如果前後切刀的中心不同心,則會造成切刀圓周圍間隙不同,直接壞的結果就是間隙大的一邊切不乾淨,另外一邊會間隙小、無間隙、負間隙等,使得前後切刀之間硬性磨擦,損壞切刀,同時要人來保證前後刀同心,大大增加前切刀和後切刀安裝調試難度。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刀座2,用來固定前下切刀和後切刀,並且在切編織過程引導後切刀同心移動。由於保證了前下切刀80和前上切刀81配合後形成的前切刀8的軸心與後切刀4軸心同軸,且後切刀4向前切刀8方向作水平同心移動,保證前切刀8與後切刀4始終同軸,避免出現切刀圓周圍間隙不同。
通常情況下,所述切刀孔41和前切刀8端面均為規則的圓柱形,切的動作是靠前切刀進入後切刀的切刀孔來實現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驅動部件3來驅動後切刀實現的。所述驅動部件不作限定,可以是氣缸、油缸或電機。
所述金屬編織切刀裝置,根據需求還可以在前後驅動同時增加轉動驅動功能。即還包括使後切刀4轉動的第三驅動部件,當前切刀8與後切刀4配合時,通過第三驅動部件使後切刀4轉動,從而更容易地將金屬編織切除。
為了能一次性切除金屬編織,提高使用壽命,保證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其端面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在前上切刀架5與前下切刀架7之前設有導向部件6,該導向部件不作限定,可採用多根導柱、滑軌等導向部件,作為優選的實施例,導向部件6選結構簡單的兩個導柱6。
為了能一次性切除金屬編織,提高使用壽命,保證前下切刀與前上切刀配合時其端面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在上下切刀上設有配合定位,作為優選的實施例,所述前上切刀80上設有定位孔,該定位孔與前下切刀80上的定位柱82配合,該定位柱82的形狀不限定,為了能更好引導前下切刀80與前上切刀81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圓,以便與切刀孔41配合,可以將定位柱82端部設為圓錐狀。
由於在對金屬編織進行切除作業時,通常是流水線連續生產作業,容易在前下切刀80的表面留有切除的金屬編織,進行下一次作業時如果在前下切刀80和前上切刀81之間存在電線電纜偏移、金屬編織殘絲異物,使前切刀80的端面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前切刀80端面無法進入到切刀孔41內,因而也無法有效切除的下一條電線電纜金屬上的金屬編織,也容易損壞切刀,因此可以在前下切刀80和前上切刀81上均設有避空槽84,從而達到減少損壞切刀機會。
在上述施例的基礎上還提出另一實施例,如圖6所示,所述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包括前切刀和與前切刀相對移動的後切刀,該前切刀包括相對移動的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在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對應位置分別設有固定線電線電纜的線槽83,所述前下切刀80與前上切刀81配合時的軸心與後切刀軸心位於同一直線上,所述前上切刀81和前下切刀81的端面分別設有半圓形刀刃85和半圓形刀刃86,該後切刀端面設有的圓形收納孔,切編織時,由兩個半圓形刀刃形成環形刀刃與後切刀端面配合,電線電纜位於收納孔內。
所述前上切刀和前下切刀上設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孔和定位柱。所述前下切刀和/或前上切刀設有避空槽。
在上述電線電纜金屬編織切刀裝置製造方法包括:
固定切刀架步驟,將後切刀架、前切刀架分別安裝在前切刀架主體上形成一體;
前刀加工步驟,先按照整體加工前切刀,然後分離成上下前切刀進行定位配合,再加工出下線槽和上線槽。
刀座加工步驟,先加工整體刀座,再同時加工固定前後刀的定位孔,確保固定孔同軸心,所述刀座包括前切刀架主體1和與前切刀架主體1配合的前上切刀架5,以及與前切刀架主體1一體或剛性連接形成一體的後切刀架2。
由於採用上述製造方法,可以保證前下切刀和前上切刀配合後形成完整和精密的圓端面,保證了前後切刀的軸心同軸,從而確保切刀圓周間隙的均勻,保證切編織的效果和降低前切刀和後切刀調試難度。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