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筒驅動杆結構改良的製作方法
2023-05-10 15:56:26 2
專利名稱:套筒驅動杆結構改良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系關於一種套筒驅動杆結構改良。
一般使用者在使用套筒時,乃會在套筒一端接設適當接杆,然後藉操作接杆以促使套筒完成其應有作動功效。而接杆結構,其包括有推動杆、壓掣杆及接杆本體,其中推動杆上設有一中空之扣合部位,而推動杆前端並凹設一凹部及一凹槽;又接杆本體上設有一槽孔,而接杆本體前端形成一套接部位,且在套接部位內設有一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與其上所設之孔洞相連通;該壓掣杆一端凸設一勾部,且勾部與壓掣杆之間形成一滑動部,該壓掣杆系用來扣合至推動杆之扣合部位內;以及一彈簧系用以頂掣在接杆本體和推動杆之間。
以上結構中,該接杆本體雖具有卡設套筒之功效,但由於該推動杆之扣合部位製成L形狀之孔洞,且該壓掣杆之勾部亦製成L形狀,因此整體結構較為複雜,製作上明顯不易,同時組裝亦有較高之困難度,因此難合產業利用價值;此外,當使用者以一手壓動壓掣杆以連動推動杆,使接杆上之鋼珠下沉後,使用者必須再以另一手套入或抽取接設在接杆上之套筒;是以使用上並未符合簡便操作之目的,實有加以改良之必要。
本實用新型之目的系在提供一種套筒驅動杆結構改良,其繫於接杆上組設一推動杆、一壓掣杆及一推動套環所構成,並且利用傾斜面相對之組態,使該壓掣杆連動推動杆,藉以構成精簡結構;且該推動杆外移進可自動推開組接在接杆本體端部這套筒,而利於使用者輕易取換套筒。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其系由一接杆上組設一推動杆及一壓掣杆所構成,其中該接杆繫於一端之中心軸向上開設一孔道,而徑向上分別開設有一容置孔與一組設孔,且該容置孔與該組設孔分別與該孔道相通,並與該容置孔中設置一卡制鋼珠與該推動杆對應,而組設孔中設置一彈簧與壓掣杆端面接觸;該推動杆一端處制設一傾斜面,而該壓掣杆系一端開設有一卡制凹口,該卡制凹口之內壁端面製成有一斜面,據以使得該壓掣杆組設於接杆上,該卡制凹口之內壁端面所設之斜面恰與推動杆之傾斜面相對應;此外一推動套環系內部一端壁面製成傾斜推面,且該推動套環套組在接杆上,該傾斜推面恰與該壓掣杆之端面對應接觸。藉此推移該推動套環使該傾斜推面連動該壓掣杆移向接杆內,且該壓掣杆之斜面與該推動杆之傾斜面接觸並形成相對運動,造成該推動杆外移而自動頂推接設在接杆端部之套筒。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之分解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之局部構件組合外觀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之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動作示意圖。
圖號說明(10)接杆 (11)孔道(12)容置孔(13)組設孔(14)卡制鋼珠(15)彈簧(20)推動杆(21)凹口(22)傾斜面(23)傾斜面(24)延伸杆段(27)擋片(28)擋片 (29)彈簧(30)壓掣杆(31)卡制凹口 (32)斜面(40)推動套環(41)擋面 (42)空間(43)傾斜推面
(44)空間 (45)復位彈簧(51)定位C環(52)止擋墊圈 (60)套筒本實用新型系關於一種套筒驅動杆結構改良,請參閱
圖1、2、3所示,其主要由一接杆(10)、一推動杆(20)、一壓掣杆(30)及一推動套環(40)所共同組合而成,其中該接杆(10)一端之中心軸向開設一預長度之孔道(11),且在徑向上分別開設有一容置孔(12)與一組設孔(13),並使該容置孔(12)與該組設孔(13)分別與該孔道(11)相通,且於該容置孔(12)中設置一卡制鋼珠(14),及在組設孔(13)中設置一彈簧(15)。
該推動杆(20)系具有預定長度之杆體,其表面制設有一凹口(21),且該凹口(21)一側為傾斜面(22),而該推動杆(20)之凹口(21)相對端制設有一傾斜面((23),且傾斜面(23)未端延伸有一延伸杆段(24),該延伸杆段(24)可制設在偏心位置,而且杆上接設有二擋環(27)、(28),在兩擋環(27)、(28)之間配置有一彈簧(29),其中接設在該延伸杆段(24)未端之擋環(27)可為固接狀,而另一擋環(28)則為可活動狀;據此該推動杆(20)具延伸杆段(24)之一端組設於該接杆(10)之孔道(11)中,其凹口(21)與卡制鋼珠(14)相對並呈承託狀,而該延伸杆段(24)及擋環(27)靠置在孔道(11)端部壁面。
該壓掣杆(30)系一短杆體,其一端之表面上開設有剖開構造狀之卡制凹口(31),且該卡制凹口(31)之內壁端面製成斜面(32);當該壓掣杆(30)以具斜面(32)之卡制凹口(31)之一端伸入接杆(10)之組設孔(13)時,該壓掣杆(30)之端面壓抵彈簧(15),且該卡制凹口(31)內壁端面之斜面(32)與該推動杆(20)端部之傾斜面(23)相對。
更清楚而言,該推動杆(20)之延伸杆段(24)上的擋環(28),系靠在壓掣杆(30)之卡制凹口(31)外表面,而該卡制凹口(31)內壁端面所構成之斜面(32),以較低部位對應在該推動杆(20)之傾斜面(23)上方較高位置。
該推動套環(40)系內部制設有凸緣狀之擋面(41),並藉擋面(41)將推動套環(40)內部區隔成兩個空間(42)、(44),其中一空間(42)之內壁面乃有製成傾斜推面(43),而另一空間(44)內可配設一復位彈簧(45);據此將推動套環(40)組設在接杆(10)上,其一端靠在接杆(10)所配設之定位C環(51)上,而內部所設之傾斜推面(43)與壓掣杆(30)端部相靠,至於該復位彈簧(45)則一端靠抵在接杆(10)上所設之止擋墊圈(52)上,據以在常態下將該推動套環(40)推靠在定位C環(51)上,使得該推動套環(40)得以定位。
據此,只要將套筒(60)輕易的套入接杆(10)一端,卡制鋼珠(14)即延著推動杆(20)所設之傾斜面(22)下沉而至凹口(21),(按一般套筒之內孔壁面皆設有使卡制鋼珠定位之定位凹面)而當套筒(60)內孔壁面之定位凹面套至接杆(10)之容置孔(12)時,卡制鋼珠(14)隨即凸出而卡制套筒(60),使該套筒(60)定位;使用時,使用者無須一手壓摯推動套環(40),一手套入套筒(60),尤其有利於操作超長接杆(10)之使用者,其只要一手握持接杆(10)之一端,使驅動頭部朝欲使用之套筒(60)往下壓,即可輕易套入套筒(60)。
當欲取下該套筒(60),請參閱圖4所示,系將推動套環(40)推向接杆(10)一端,此時推動套環(40)內部之傾斜推面(43)藉與壓掣杆(30)端部之相對運動,而促使該壓掣杆(30)更深入於該接杆(10)內部(圖中所示為向下沉降),此時移動之壓掣杆(30)以其卡制凹口(31)內壁端面所形成之斜面(32),與推動杆(20)之傾斜面(23)產生相對運動,該壓掣杆(30)向下運動之作用力,透過斜面(32)而產生分力作用於傾斜面(23)上,致使該推動杆(20)受力而向外移動,當推動杆(20)向接杆(10)外端移動時,該兩擋片(27)、(28)間之彈簧(29)即呈壓縮狀,此時,該可移動之擋片(28)靠在壓掣杆(30)表面上、該卡制鋼珠(14)恰對應推動杆(20)所設之凹口(21)低處,故可解除與套筒(60)間之卡製作用;更重要的是,向接杆(10)外端移動之推動杆(20)端部,恰可同時頂開該套接在接杆(10)端部之套筒(60)(按藉推開行程之設計可使套筒不致掉落),據此方便使用者輕易取下該套筒(60)。
如此本實用新型在使用上,具自動推移套筒(60)以方便使用者將套筒(60)自接杆(10)上取下,而以往產品結構明顯不具此一功效,所以本實用新型之實施明顯較以前產品結構更具進步性與實用性。此外,本實用新型之推動杆(20)上所設之傾面(23)、壓掣杆(30)所設之卡制凹口(31)與斜面(32),均屬相當簡易之結構,製作、組設均相當容易,顯然又比以前產品結構更加符合產業利用價值。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在推動杆、壓掣杆及推動套環上,設計出斜面相對之卡裝、觸動構造,據以使得驅動杆之製作組合容易簡便,且操作上更具有自動推離套筒之功效。
權利要求1.一種套筒驅動杆結構改良,系由一接杆上組設一推動杆及一壓掣杆所構成,其中該接杆繫於一端之中心軸向上開設一孔道,而徑向上分別開設有一容置孔與一組設孔,且該容置孔與該組設孔分別與該孔道相通,並於該容置孔中設置一卡制鋼珠與該推動杆對應,而組設孔中設置一彈簧與壓掣杆端面接觸,其特徵在於該推動杆一端處制設有一傾斜面,而該壓掣杆系一端開設有一卡制凹口,該卡制凹口之內壁端面製成有一斜面,據以使得該壓掣杆組設於接杆上,該卡制凹口之內壁端面所設之斜面恰與推動杆之傾斜面相對應,此外一推動套環系內部一端壁面製成傾斜推面,且該推動套環套組在接杆上,該傾斜推面恰與該壓掣杆之端面對應接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驅動杆結構改良,其特徵在於該推動套環內部一端系制設有一擋面,藉該擋面使該推動套環內部區隔形成二空間,而其一空間壁面制設成傾斜推面,另一空間中恰供組設一復位彈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驅動杆結構改良,其特徵在於該推動杆之傾斜面未端可延設有一延伸杆設,而該延伸杆段上接設有兩擋環,並且在兩擋環間配置一彈簧,而其中接設在延伸杆段未端之擋環為固接狀,另一擋環則為可活動狀。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驅動杆結構改良,其特徵在於該推動杆表面上對應卡制鋼珠,可制設有一凹口,且該凹口一側為傾斜面。
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套筒驅動杆結構改良,其特徵在於該推動杆一端所設之延伸杆段,系可制設在偏心位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套筒驅動杆結構改良。其主要由一接杆上組設一推動杆、一壓掣杆及一推動套環所構成;其中該推動杆上設有傾斜面,而壓掣杆上設有具斜面之卡制凹口,並使傾斜面與斜面相對,另再配合該推動套環內壁面所設之傾斜推面推動壓掣杆,使壓掣杆連動推動杆,並使該推動杆端部移出接杆,而自動推離組接在接杆端部之套筒,藉此達到使用者輕易取換套筒,而符合實用之目的。
文檔編號F16B7/00GK2462123SQ0026004
公開日2001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00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00年12月19日
發明者張安樂 申請人:張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