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佛的動作(帶著新生代)
2023-05-11 01:31:29 1
大頭佛與醒獅在相互配合表演。
笑容可掬、肚大如籮的大頭佛是廣東人的集體童年回憶。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藝明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龍成通、劉藝明
在佛山,有一個市級非遺項目——大頭佛技藝。當地一家武館為此進行多年堅守與創新,使作為無數廣東人童年集體回憶的「大頭佛」,重新煥發出生機。臨近春節,這家武館每天又傳出陣陣鑼鼓聲,「大頭佛」和他們的好搭檔醒獅,正在摩拳擦掌、苦練「內功」,期待與那些闊別三年的朋友們再次相見。可以肯定的是,那個笑容可掬、肚大如籮、醉酒逗獅的大頭佛,在這個農曆新年,又回來了!
今年春節,讓「新生代」唱主角
年近歲末,每晚8點,在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槐裡,振興武館裡便準時傳出陣陣鑼鼓聲。緩步走上三樓,一個個笑容可掬的小「大頭佛」,正在教練李應倫、李應基兄弟的指導下,擺出各種滑稽頑皮的姿態。這些小「大頭佛」們,有些是正在初學的孩子,有些則是已經「出師」,為即將到來的春節表演作準備。
大頭佛源於清朝,是廣東眾多70後、80後童年的集體回憶,後來因為失傳而慢慢消失。在振興武館的推動下,這項傳統表演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而由於近年疫情防控的需要,不少活動在新春取消,其中也包括大頭佛。
闊別春節三年的大頭佛,又回到了舞臺上,今年的情況讓李氏兄弟頗為雀躍。「大頭佛總能給人帶來數不盡的歡樂,新春佳節我們終於不再缺席了。」李應倫介紹,即將到來的農曆年,他們已經接到了十臺左右的春節表演邀請,其中年初七在祖廟、正月十五在九江沙頭的表演最為大型。
雖然李氏兄弟都僅僅是85後和90後,但是這些年來,他們培養的「後輩」已經不少了,其中就包括了今年20歲陳俊軒和15歲的鄭冠球。上述的兩場大型演出,李氏兄弟都已經可以放心地交給他們兩個去完成。「他們兩人功底紮實,也很有天賦,而大頭佛很講究臨場應變,現在有演出我都會讓他們去表演。大頭佛需要一代又一代傳承,我們兩兄弟也必須要適時地讓出位置,給他們機會去嘗試。」李應倫說。
在訓練的現場,上了大學的陳俊軒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接觸「大頭佛」。一開始他還略顯羞澀,雙手插著衣袋站在一旁發呆。不過,他一戴上頭套,穿起大長袍,裝上「大肚腩」,那個輕鬆快樂的「大頭佛」又馬上回來了。「人家都說我好像變了個人似的。大頭佛不僅能帶給了觀眾快樂,也帶給了我快樂,真的很幸運能和這項傳統技藝結緣。」俊軒說。
李氏兄弟哥哥成為非遺傳承人
2009年3月,「大頭佛」技藝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於佛山大頭佛項目的三位市級非遺傳承人——鄧波棠、鄧熾棠、關輝洪年事已高,作為「生力軍」的李氏兩兄弟,近年來實際上已經擔起傳承大頭佛技藝的重任。
五年前,本報記者曾採訪過李氏兩兄弟。五年間最大的變化,是李應倫在2020年成功申請成了該項目的南海區非遺傳承人。「成為非遺傳承人,這是政府部門對我們一直以來所做努力的認可,我們也一定會更用心去推廣好大頭佛。」
在振興武館,還傳承著一項南海區級非遺項目——周家拳,該館館長潘永生是該項目目前的唯一非遺傳承人。每年都會有50名左右的青少年慕名而來習武,而潘永生和李氏兩兄弟則會從中挑選出學習大頭佛的「好苗子」進行培養。「大頭佛的動作看似簡單,但都要以武術為基礎,比如在保持眼望正前方的同時,肚子要往前挺、背部往後傾,身體幾乎失去平衡,因此要學大頭佛,要先從習武開始,不然就徒有形而難有神。」李應倫介紹,一些武術基本功紮實、不怕苦累的小孩,便是他們眼中的「好苗子」。
這些年來,他們已經讓數百名孩子接觸了「大頭佛」技藝,而通過不斷培養和篩選,已經有十多人初步具備了舞臺表演的能力,他們從初中生到高中生、大學生,各個年齡段都有,為大頭佛技藝的傳承積累了「後備力量」。
在2022年舉行的佛山市南獅錦標賽上,他們是唯一一支以大頭佛和醒獅作配合的隊伍。在賽場上,除了鼓手是他們的呂國標教練外,獅頭、獅尾、大頭佛、鑼頭、鑔手全是清一色的「少年軍」,以此來培養新人。其中,大頭佛的扮演者就是上述提到的鄭冠球。雖然他們沒有取得名次,但是卻因為獨特的組合和幽默風趣的表演,收穫了臺下全場觀眾的掌聲。
多年堅持煥發非遺「重生」
在成為非遺傳承人後,李應倫不斷優化教學模式,調整演出劇本、鼓樂元素,好讓大頭佛項目可以與時俱進,普及面更廣。
傳統的大頭佛表演有四個套路,分別為起居、鋤耕、拜四門、瑞佛採靈芝,整套表演下來需要三四十分鐘,而且大多只有大頭佛一個在唱「獨角戲」。根據表演的需要,李應倫等人將傳統套路濃縮在五分鐘時間內,並且融入醒獅自創成為「情景劇」。「按照傳統,大頭佛的扮演者是武館內最德望重的人,因此我們覺得,大頭佛才應該是主角。」李應倫說,按照這個思路,他們已經創作了多個劇本,比如劇本《團結》講述此前三個大頭佛各自為戰,都敗給了獅子,後來團結起來一起和獅子鬥智鬥勇,最終取得了勝利的故事。
「我們傳承非遺的同時,也希望讓大頭佛承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讓表演可以傳遞一些正能量的信息。」李應倫表示。「能更好地推廣大頭佛文化,才是我們的目的。」暫時沒能成為非遺傳承人,弟弟李應基坦言並沒有感到失落。在這幾年裡,李應基開設了手繪大頭佛課程,讓小朋友參與到大頭佛頭套的繪製過程中。他與其他人一起在空閒時,通過設計、插畫、DIY手工等,來推廣大頭佛文化。目前,他們已經設計並製作出大頭佛T恤和擺件等文化產品。
「這幾年來,讓我們欣喜的是,社會上的舞獅團隊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頭佛表演。」李應倫說,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挑戰,讓他們要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同時說明經過他們的努力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大頭佛,喜愛大頭佛,這對文化傳承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