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及處理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22:14:41 1
一種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及處理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一種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及處理系統。一種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包括貝類吸附、大型海藻吸附、光降解、水體循環利用。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的處理系統包括一個底部連有出水管的高位池,高位池兩側分別為養殖槽,高位池和養殖槽通過光照斜面固定連接;距離光照斜面遠的養殖槽槽壁上連接有進水管,養殖槽內設置有兩個擋板,離進水管近的擋板為進水擋板,離進水管遠的擋板為出水擋板,進水擋板與連有進水管的槽壁固定連接,出水擋板與養殖槽另一端的槽壁固定連接,所述的出水擋板與所相連的槽壁之間留有空隙,形成隔室;養殖槽底部設置有梯形儲泥鬥,泥鬥底部連接有出泥管道。
【專利說明】一種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及處理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種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及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0002]海水養殖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近年來海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海上捕撈量已不足以滿足市場的需求,由此海水人工養殖的規模越來越大,並趨於由粗養向精養過度。汙染的問題也隨著產生,近海水域環境嚴重惡化,從而導致了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失衡。海水養殖廢水汙染主要來源於殘剩飼料、養殖體排洩物、各類化學藥品以及抗生素等等,主要汙染元素為氮、磷和有機物。與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相比,海水養殖廢水具有兩個相對明顯的特點,即潛在汙染物的含量低、水量大,廢水分布分散。由於海水的鹽度效應和海水養殖廢水汙染結構的特殊性,故而養殖廢水的處理與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的處理方式就有一定程度上的差異。目前處理方式主要有物理攔截聯合生物濾器、植物濾器的處理方法,如工廠化水產養殖廢水綜合處理方法及處理系統,專利申請號為:200410053648.1,全封閉循環海水工廠化養殖水質調控方法,專利申請號為:201110181219.2,生態型海水名貴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專利申請號為:201210258211.6 ;有利用貝一藻一微生物系統對池塘生境協同修復的方法,依次投入對蝦、青蛤、菊花心江蘺,間隔7-15d施放微生物,如水產養殖中水質環境原位修複方法,專利申請號為:200510044694.X。也有利用自然光降解的處理方法,如一種養殖池塘的水體淨化系統,專利申請號為:200620002967.4,一種用於封閉或半封閉景觀水體的生態修複方法,專利申請號為:200610087636.X,一種汙水太陽輻射脫氮的方法,專利申請號為200610091404.1。高位池海水養殖分布分散,廢水不易收集處理,以上現有的處理方法與處理效果存在佔地少,基建費用低,操作簡單,管理方便等不能兼得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及處理系統。
[0004]本發明的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5]一種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6](I)貝類吸附:將貝類作為有機質吸附體與養殖體放在高位池混養;
[0007](2)大型海藻吸附:從高位池排出的廢水進入養殖槽,槽內的大型海藻對廢水中的汙染物進行吸附與吸收;
[0008](3)光降解:從養殖槽排出的廢水進入光照斜面進行光降解;
[0009](4)水體循環利用:經過光降解的水體回流到高位池進行循環利用。
[0010]優選的是:步驟(1)中所述的養殖體為蝦類、魚類、蟹類中的一種。
[0011]優選的是:步驟(2)中所述的大型海藻至少包括菊花心江蘺、細基江蘺繁枝變形、草葉馬尾藻、長心卡帕藻中的一種。[0012]優選的是:步驟(3)中所述的光降解是利用自然光進行降解,經過光照斜面的水層厚度為2mm~3mm。
[0013]一種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的處理系統,包括一個底部連有出水管的高位池,高位池兩側分別為養殖槽,高位池和養殖槽通過光照斜面固定連接;距離光照斜面遠的養殖槽槽壁上連接有進水管,養殖槽內設置有兩個擋板,離進水管近的擋板為進水擋板,離進水管遠的擋板為出水擋板,進水擋板與連有進水管的槽壁固定連接,出水擋板與養殖槽另一端的槽壁固定連接,所述的出水擋板與所相連的槽壁之間留有空隙,形成隔室;養殖槽底部設置有梯形儲泥鬥,泥鬥底部連接有出泥管道。
[0014]優選的是:所述的光照斜面為階梯式斜面,光照斜面為3~5個臺階,臺階踢面與踏面寬度比為5:2~5:4,臺階的踢面與踏面成35°~45°傾角。
[0015]優選的是:所述的高位池為正方形或長方形。
[0016]優選的是:所述的養殖槽長度與高位池等長,寬為0.5m~1.0m,深度為1.0m~
3.0m0
[0017]優選的是:所述的進水擋板和出水擋板與養殖槽頂部平齊下部懸空,進水擋板的下沿與養殖槽底部的距離為4/5養殖槽深度,出水擋板的下沿與養殖槽底部的距離為1/3養殖槽深度,梯形儲泥鬥的鬥高為1/4養殖槽深度,梯形儲泥鬥斜邊與養殖槽槽底的夾角為 50。。
[0018]優選的是:高位池中的廢水由抽水泵進入養殖槽。
[0019]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20](I)貝類與養殖體混養,貝類作為一種生物濾器,通過濾食作用降低高位池中養殖水體的浮遊生物等顆粒性有機物質,有效利用系統的物質,濾去汙染物的同時,收穫貝類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
[0021](2)大型海藻作為營養緩衝器,能大量吸收水中的N、P營養物質,並同化成自身需要的營養成分,平衡養殖所帶來的額外營養負荷,有效降低水體N、P濃度。進水擋板、出水擋板和儲泥鬥的設置對高位池排放的廢水SS的去除率高達84.26%。大型海藻養殖槽的獨立設置能避免降低高位池透明度,對高位池養殖環境無負影響。海藻作為一種經濟作物,還能增加養殖收入。
[0022](3)經過貝類和大型海藻濾食、吸收,汙水中的汙染物顯著降低,廢水進入階梯式光照斜面進行光降解作用並殺菌消毒。經過階梯式光照斜面的汙水層厚度在2mm~3mm之間,自然光能完全透射汙水層,光降解作用能充分進行,汙染物能被充分反應分解。階梯式的斜面接受光照的面積大,能減慢水流速度,增長廢水停留時間,廢水流經光照斜面時能受到充分的光照,汙染物被有效降解。
[0023](4)經過光降解的水體回流到高位池,使水體實現循環利用。
[0024](5)本發明基礎建設費用低,操作簡單,管理方便、用貝類和海藻處理汙水同時還能增加經濟收入,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是本發明的處理系統平面圖;
[0026]圖2是本發明的處理系統剖面圖;[0027]圖3是本發明的處理系統立體圖。
[0028]附圖標記說明:1、高位池2、養殖槽3、光照斜面4、出水管5、進水管6、進水擋板7、出水擋板8、出泥管9、隔室10梯形儲泥鬥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闡述,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並不局限於實施例表示的範圍。這些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發明,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的範圍。此外,在閱讀本發明的內容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修改,這些等價變化同樣落於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範圍。
[0030]如圖1、圖2、圖3所示,本發明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的處理系統包括高位池1、養殖槽2、光照斜面3、出水管4、進水管5、進水擋板6、出水擋板7、出泥管8、隔室9、梯形儲泥鬥10。
[0031]一個底部連有出水管4的高位池1,高位池I兩側分別為養殖槽2,高位池I和養殖槽2通過光照斜面3固定連接;距離光照斜面3遠的養殖槽2槽壁上連接有進水管5,養殖槽內設置有兩個擋板,離進水管近的擋板為進水擋板6,離進水管遠的擋板為出水擋板7,進水擋板6與連有進水管5的槽壁固定連接,出水擋板7與養殖槽2另一端的槽壁固定連接,所述的出水擋板7與所相連的槽壁之間留有空隙,形成隔室9 ;養殖槽2底部設置有梯形儲泥鬥10,泥鬥底部連接有出泥管道8。
[0032]實施例1
[0033]如圖1、圖2、圖3所示:貝類與蝦類放在一個5.0mX 5.0mX 5.0m (長X寬X高)高位池I混養,產生的廢水在 水泵的作用下,從出水管4到進水管5經過進水擋板6進入菊花心江蘺養殖槽2,其中養殖槽2的尺寸為5mX 0.5mX 1.0m (長X寬X高),進水擋板6的長度為5m,進水擋板6與養殖槽2頂部平齊下部懸空且與養殖槽2固定連接,進水擋板6的下沿與養殖槽2底部的距離為0.Sm。利用菊花心江蘺吸收大部分C0D、N、P等汙染物及攔截SS,SS在梯形儲泥鬥10中沉澱並定期從出泥管8排出,其中梯形儲泥鬥10高度為
0.25m,梯形儲泥鬥10斜邊與養殖槽2槽底的夾角為50°。接下來,廢水經出水擋板7引導,從底部經過隔室9進入光照斜面3,利用自然光對廢水進行光化學處理,經過光照斜面的水層厚度為2~3_。光照處理後的水體在重力作用下回流到高位池1,實現養殖水體循環利用。其中出水擋板7的長度為5.0m,出水擋板7與養殖槽2頂部平齊下部懸空,出水擋板7的下沿與養殖槽2底部的距離為0.33m ;隔室9寬為0.07m ;光照斜面3設計成為階梯式斜面,有3個臺階,臺階踢面與踏面寬度比為5:2,踢面與踏面成35°傾角。
[0034]實施例2
[0035]如圖1、圖2、圖3所示:貝類與魚類放在一個5mX5mX5m (長X寬X高)高位池I混養,產生的廢水在抽水泵的作用下,從出水管4到進水管5經過進水擋板6進入細基江蘺繁枝變形養殖槽2,其中養殖槽2的尺寸為5mX 0.7mX 2.0m (長X寬X高),進水擋板6的長度為5m,進水擋板6與養殖2槽頂部平齊下部懸空,進水擋板6的下沿與養殖槽2底部的距離為1.6m。利用菊花心江蘺吸收大部分C0D、N、P等汙染物及攔截SS,SS在梯形儲泥鬥10中沉澱並定期從出泥管8排出,其中梯形儲泥鬥10高度為0.5m,梯形儲泥鬥10斜邊與養殖槽槽底的夾角為50°。附著生長在菊花心江蘺上的微生物也對C0D、N、P進行降解吸收,接著廢水經出水擋板7引導,從底部經過隔室9進入光照斜面3,利用自然光對廢水進行光化學處理,使經過光照斜面的水層厚度為2~3mm。光照處理後的水體在重力作用下回流到高位池1,實現養殖水體循環利用。其中出水擋板7的長度為5.0m,出水擋板7與養殖槽2頂部平齊下部懸空,出水擋板7的下沿與養殖槽2底部的距離為0.67m ;隔室9寬為0.1Om ;光照斜面3設計成為階梯式斜面,有4個臺階,臺階踢面與踏面寬度比為5:3,踢面與踏面成40°傾角。
[0036]實施例3
[0037]如圖1、圖2、圖3所示:貝類與蟹類放在一個5mX4mX 3m (長X寬X高)高位池I混養,產生的廢水在抽水泵的作用下,從出水管4到進水管5出經過進水擋板6進入草葉馬尾藻和長心卡帕藻養殖槽2,其中養殖槽2的尺寸為5mX1.0mX3.0m(長X寬X高),進水擋板6的長度為5m,進水擋板6與養殖槽2頂部平齊下部懸空,進水擋板6的下沿與養殖槽2底部的距離為2.4m。利用菊花心江蘺吸收大部分C0D、N、P等汙染物及攔截SS,SS在梯形儲泥鬥10中沉澱並定期從出泥管8排出,其中梯形儲泥鬥10高度為0.75m,梯形儲泥鬥10斜邊與養殖槽2槽底的夾角為50°。附著生長在菊花心江蘺上的微生物也對C0D、N、P進行降解吸收,接著廢水經出水擋板7引導,從底部經過隔室9進入光照斜面3,利用自然光對廢水進行光化學處理,使經過光照斜面的水層厚度為2~3mm。光照處理後的水體在重力作用下回流到高位池1,實現養殖水體循環利用。其中出水擋板7的長度為5m,出水擋板7與養殖槽2頂部平齊下部懸空,出水擋板7的下沿與養殖槽2底部的距離為Im ;隔室9寬為0.15m ;光照斜面3設計成為階梯式斜面,有5個臺階,臺階踢面與踏面寬度比為5:4,踢面與踏面成45°傾角。
[0038]以下實驗數據由實施了本發明的廣西欽州某養殖場提供,養殖主體為南美白對蝦,貝類為貽貝,海藻為長心卡帕藻,該方法的處理效果如下表(取10次平均值)(表1):
[0039]表1貝藻養殖聯合·光化學技術處理海水養殖廢水效果
[0040]
【權利要求】
1.一種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貝類吸附:將貝類作為有機質吸附體與養殖體放在高位池混養; (2)大型海藻吸附:從高位池排出的廢水進入養殖槽,槽內的大型海藻對廢水中的汙染物進行吸附與吸收; (3)光降解:從養殖槽排出的廢水進入光照斜面進行光降解; (4)水體循環利用:經過光降解的水體回流到高位池進行循環利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1)中所述的養殖體為蝦類、魚類、蟹類中的一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2)中所述的大型海藻至少包括菊花心江蘺、細基江蘺繁枝變形、草葉馬尾藻、長心卡帕藻中的一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3)中所述的光降解是利用自然光進行降解,經過光照斜面的水層厚度為2mm~3mm。
5.用於權利要求1的一種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的處理系統,其特徵在於:該處理系統包括一個底部連有出水管的高位池,高位池兩側分別為養殖槽,高位池和養殖槽通過光照斜面固定連接;距離光照斜面遠的養殖槽槽壁上連接有進水管,養殖槽內設置有兩個擋板,離進水管近的擋板為進水擋板,離進水管遠的擋板為出水擋板,進水擋板與連有進水管的槽壁固定連接,出水擋板與養殖槽另一端的槽壁固定連接,所述的出水擋板與所相連的槽壁之間留 有空隙,形成隔室;養殖槽底部設置有梯形儲泥鬥,泥鬥底部連接有出泥管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的處理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光照斜面為階梯式斜面,光照斜面為3~5個臺階,臺階踢面與踏面寬度比為5:2~5:4,臺階的踢面與踏面成35°~45°傾角。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的處理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高位池為正方形或長方形。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的處理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養殖槽長度與高位池等長,寬為0.5m~1.0m,深度為1.0m~3.0m。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的處理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進水擋板和出水擋板與養殖槽頂部平齊下部懸空,進水擋板的下沿與養殖槽底部的距離為4/5養殖槽深度,出水擋板的下沿與養殖槽底部的距離為1/3養殖槽深度,梯形儲泥鬥的鬥高為1/4養殖槽深度,梯形儲泥鬥斜邊與養殖槽槽底的夾角為50°。
10.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位池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的處理系統,其特徵在於:高位池中的廢水由抽水泵進入養殖槽。
【文檔編號】C02F9/14GK103588360SQ201310551571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8日
【發明者】陳倩伶, 王英輝, 張瑞傑, 姜白楊, 陳建華, 許道全 申請人: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