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的壓布裝置製造方法
2023-07-06 04:04:26 1
縫紉機的壓布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縫紉機的壓布裝置,其採用比氣缸簡單的結構而能夠使被分割為多個的壓腳獨立地上下運動。壓布裝置具有壓腳臂、安裝部、右壓腳杆、左壓腳杆和按壓板。安裝部在壓腳臂的前端以使右壓腳和左壓腳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安裝該右壓腳和左壓腳。右壓腳杆和左壓腳杆能夠以支承軸為支點擺動。按壓板能夠上下運動。右壓腳與右壓腳杆的前端部相配合,左壓腳與左壓腳杆的前端部相配合。右壓腳杆的右突出部處於比左壓腳杆的左突出部靠後方的位置。在按壓板下降時,右突出部比左突出部先被按壓板朝下方按壓,因此,右壓腳比左壓腳先開始上升。在按壓板上升時,左突出部比右突出部先離開按壓板,因此,左壓腳比右壓腳先結束下降。
【專利說明】縫紉機的壓布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能夠使被分割成多個的壓腳獨立地升降的縫紉機的壓布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縫紉機具有能夠使壓布件升降的壓布裝置。壓布件自上方按壓縫製對象物(布料等)。例如日本特許公開2009年第28532號公報所記載的縫紉機的壓布裝置具有壓布件、左右的壓布缸、控制裝置以及兩個電磁閥。壓布件由分割為左右的按壓片(相當於本申請的按壓部)構成。控制裝置根據操作者自縫紉機的操作面板輸入的設定對兩個電磁閥的動作彼此獨立地進行控制。左右的壓布缸根據對應的電磁閥的動作使左右的按壓片獨立地升降。縫紉機能夠應對需要使多塊布料對位的情況(例如將布重疊起來進行縫製的情況)。
[0003]壓布缸是具有能夠沿軸線方向進退的活塞杆的氣缸。壓布連杆以能旋轉的方式裝配於機臂部。壓布缸經由壓布連杆與按壓片相連結,伴隨活塞杆的進退而使按壓片上下運動。上述公報的壓布裝置需要的零件比不使用氣缸的裝置多,因此,結構複雜,製造成本增加。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採用比氣缸簡便的結構而能夠使被分割成多個的壓腳獨立地上下運動的縫紉機的壓布裝置。
[0005]技術方案I的壓布裝置是具有機座部、支柱部和機臂部的縫紉機的壓布裝置。支柱部自上述機座部朝上方延伸。機臂部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部與上述機座部平行地延伸。壓布裝置具有壓腳臂、安裝部、第一壓腳杆、第二壓腳杆、按壓板和一對施力部。壓腳臂配置在上述機座部和上述機臂部之間,具有基端部和頂端部。基端部在上述支柱部側被支承於上述機座部。頂端部位於與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側。安裝部設於上述壓腳臂的頂端部,能夠以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能夠獨立地上下運動的狀態安裝上述第一壓腳和上述第二壓腳。第一壓腳杆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擺動的方式連接於上述壓腳臂且沿著上述壓腳臂延伸,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一突出部。第一端部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安裝部的上述第一壓腳配合。第一突出部朝上方突出。第二壓腳杆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擺動的方式連接於上述壓腳臂且沿著上述壓腳臂延伸,具有第二端部和第二突出部。第二端部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安裝部的上述第二壓腳配合。第二突出部朝上方突出。一對施力部中的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向下方移動的方向對上述第一壓腳杆施力,另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向下方移動的方向對上述第二壓腳杆施力。按壓板為以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設於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方的板狀構件,通過自上方按壓上述第一突出部,能夠使上述第一壓腳杆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克服上述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動的方向擺動,通過自上方按壓上述第二突出部,能夠使上述第二壓腳杆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克服上述另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動的方向擺動。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在與上述機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處於不同的位置。在上述按壓板未按壓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時,上述第一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不同。上述按壓板的下表面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面。
[0006]壓布裝置利用施力部和按壓板使與第一壓腳配合的第一壓腳杆和與第二壓腳配合的第二壓腳杆上下擺動。在按壓板未按壓第一壓腳杆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壓腳杆的第二突出部時,第一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和第二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不同,並且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在與機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處於不同的位置。因此,按壓板的作為水平面的下表面按壓第一突出部的範圍和該下表面按壓第二突出部的範圍在上下方向上不同。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在不同的時刻開始上升,在不同的時刻結束下降。壓布裝置能夠不使用氣缸而以簡單的結構使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獨立地上下運動。
[0007]在技術方案2的壓布裝置中,上述第一壓腳杆通過作為與上述第一端部相反的那一側的端部的第一連接部與上述一施力部相連接。上述第二壓腳杆通過作為與上述第二端部相反的那一側的端部的第二連接部與上述另一施力部相連接。壓布裝置具有壓腳杆支承部。上述壓腳杆支承部在上述第一端部和上述第一連接部之間以上述第一壓腳杆能夠擺動的方式將上述第一壓腳杆支承於上述壓腳臂,並且在上述第二端部和上述第二連接部之間以上述第二壓腳杆能夠擺動的方式將上述第二壓腳杆支承於上述壓腳臂。第一壓腳杆具有第一裝配部和第一變更裝配部。相對於上述壓腳杆支承部而言,上述第一裝配部設於與上述第一端部相反的那一側,能夠裝卸上述第一突出部。第一變更裝配部設於上述壓腳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一裝配部之間,能夠裝卸上述第一突出部。第二壓腳杆具有第二裝配部和第二變更裝配部。相對於上述壓腳杆支承部而言,第二裝配部設於與上述第二端部相反的那一側,能夠裝卸上述第二突出部。第二變更裝配部設於上述壓腳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裝配部之間,能夠裝卸上述第二突出部。通過將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中的任一方裝配於上述第一裝配部或上述第二裝配部,且將另一方裝配於上述第一變更裝配部或上述第二變更裝配部,能夠設置為上述不同的位置。
[0008]在操作者將第一突出部裝配到第一裝配部且將第二突出部裝配到第二裝配部時,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同時開始上升,同時結束下降。在操作者將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的任一方裝配到第一裝配部或第二裝配部且將另一方裝配到第一變更裝配部或第二變更裝配部時,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在不同的時刻開始上升,在不同的時刻結束下降。操作者通過改變第一突出部的裝配位置,能夠任意改變第一壓腳的上升開始時刻、下降結束時刻,通過改變第二突出部的裝配位置,能夠任意改變第二壓腳的上升開始時刻、下降結束時刻。
[0009]在技術方案3的壓布裝置中,上述第一變更裝配部和上述壓腳杆支承部之間的距離為上述壓腳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一裝配部之間的距離的一半。上述第二變更裝配部和上述壓腳杆支承部之間的距離為上述壓腳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裝配部之間的距離的一半。
[0010]操作者通過將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的任一方裝配於上述第一變更裝配部或上述第二變更裝配部,在以相同量按壓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時,能夠使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中的與裝配到第一變更裝配部或第二變更裝配部相對應的那一方的上下運動範圍為與裝配到第一裝配部或第二裝配部相對應的那一方的上下運動範圍的兩倍。
[0011]在技術方案4的壓布裝置中,上述第一壓腳具有第一支承板部和配合孔。第一支承板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狀。配合孔設於上述第一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一壓腳杆的上述第一端部配合。上述第二壓腳具有第二支承板部、長孔和銷。第二支承板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狀。長孔設於上述第二支承板部,在上下方向上較長,供上述第二壓腳杆的上述第二端部插入。銷設於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上述長孔的下方,自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突出。上述安裝部具有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彈簧和限位器。第一支承部以上述第一支承板部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支承板部。第二支承部以上述第二支承板部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支承板部。彈簧固定於上述第二支承部,通過該彈簧的一端自下方推壓上述銷而朝上方對上述第二壓腳施力。限位器自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朝比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能夠阻止上述第二壓腳朝上方移動。
[0012]在不具有上述結構的壓布裝置中,有時第二壓腳會移動到比第一壓腳靠上方的位置。當第二壓腳移動到比第一壓腳靠上方的位置時,有時第二壓腳會與機臂部等縫紉機的其他機構發生幹擾。壓布裝置通過追加具有上述結構,能夠使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的上升位置一致,從而防止第二壓腳與縫紉機的其他機構發生幹擾。
[0013]技術方案5的壓布裝置是具有機座部、支柱部和機臂部的縫紉機的壓布裝置。支柱部自上述機座部朝上方延伸。機臂部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部與上述機座部平行地延伸。壓布裝置具有壓腳臂、安裝部、第一壓腳杆、第二壓腳杆、按壓板和一對施力部。壓腳臂配置在上述機座部和上述機臂部之間,具有基端部和頂端部。基端部在上述支柱部側被支承於上述機座部。頂端部位於與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側。安裝部設於上述壓腳臂的頂端部,能夠以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能夠獨立地上下運動的狀態安裝上述第一壓腳和上述第二壓腳。第一壓腳杆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擺動的方式連接於上述壓腳臂且沿著上述壓腳臂延伸,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一突出部。第一端部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安裝部的上述第一壓腳配合。第一突出部朝上方突出。第二壓腳杆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擺動的方式連接於上述壓腳臂且沿著上述壓腳臂延伸,具有第二端部和第二突出部。第二端部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安裝部的上述第二壓腳配合。第二突出部朝上方突出。一對施力部中的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向下方移動的方向對上述第一壓腳杆施力,另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向下方移動的方向對上述第二壓腳杆施力。按壓板為以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設於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方的板狀構件,通過自上方按壓上述第一突出部,能夠使上述第一壓腳杆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克服上述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動的方向擺動,通過自上方按壓上述第二突出部,能夠使上述第二壓腳杆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克服上述另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動的方向擺動。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在與上述機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處於相同的位置。上述按壓板具有第三突出部。第三突出部自上述按壓板的下表面中的與上述第一突出部相對的位置或與上述第二突出部相對的位置朝下方突出。
[0014]壓布裝置利用施力部和按壓板使與第一壓腳配合的第一壓腳杆和與第二壓腳配合的第二壓腳杆上下擺動。第一壓腳杆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壓腳杆的第二突出部在與機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處於相同的位置。按壓板具有自與第一突出部或第二突出部相對的位置朝下方突出的第三突出部。因此,按壓板的下表面按壓第一突出部的範圍和該下表面按壓第二突出部的範圍在上下方向上不同。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在不同的時刻開始上升,在不同的時刻結束下降。壓布裝置能夠不使用氣缸而以簡單的結構使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獨立地上下運動。
[0015]在技術方案6的壓布裝置中,上述壓腳臂能夠同上述第一壓腳杆和上述第二壓腳杆一起與上述機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地水平移動;上述第三突出部在上述壓腳臂的移動方向上僅設於上述按壓板的下表面的一部分。
[0016]操作者通過使壓腳臂移動,能夠使第一壓腳杆和第二壓腳杆移動到第三突出部能按壓到第一突出部的位置和第三突出部按壓不到第一突出部的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或是移動到第三突出部能按壓到第二突出部的位置和第三突出部按壓不到第二突出部的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在處於第三突出部能按壓到第一突出部或第二突出部的位置時,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在不同的時刻開始上升,在不同的時刻結束下降。在處於第三突出部按壓不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的位置時,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同時開始上升,同時結束下降。操作者能夠對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是否同時開始上升以及是否同時結束下降進行任意的變更。
[0017]在技術方案7的壓布裝置中,上述第三突出部設於上述按壓板的下表面中的與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側的端部的一部分。在該情況下,與第一突出部或第二突出部不與第三突出部相對時相比,在第一突出部或第二突出部與第三突出部相對時,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處於離支柱部較遠的位置。因此,壓布裝置能夠在操作者容易放置布料的位置使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在不同的時刻上升、下降。
[0018]在技術方案8?10的壓布裝置中,上述第一突出部自上述第一壓腳杆突出的突出量和上述第二突出部自上述第二壓腳杆突出的突出量相等。
[0019]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在與機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處於相同的位置,且突出量相同。因此,第一壓腳杆和第二壓腳杆至少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的周邊部位以相同的結構形成,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製造成本。
[0020]在技術方案11的壓布裝置中,上述第一壓腳具有第一支承板部和配合孔。第一支承板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狀。配合孔設於上述第一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一壓腳杆的上述第一端部配合。上述第二壓腳具有第二支承板部、長孔和銷。第二支承板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狀。長孔設於上述第二支承板部,在上下方向上較長,供上述第二壓腳杆的上述第二端部插入。銷設於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上述長孔的下方,自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突出。上述安裝部具有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彈簧和限位器。第一支承部以上述第一支承板部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支承板部。第二支承部以上述第二支承板部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支承板部。彈簧固定於上述第二支承部,通過該彈簧的一端自下方推壓上述銷而朝上方對上述第二壓腳施力。限位器自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朝比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能夠阻止上述第二壓腳朝上方移動。
[0021]在不具有上述結構的壓布裝置中,有時第二壓腳會移動到比第一壓腳靠上方的位置。當第二壓腳移動到比第一壓腳靠上方的位置時,有時第二壓腳會與機臂部等縫紉機的其他機構發生幹擾。壓布裝置通過追加具有上述結構,能夠使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的上升位置一致,從而防止第二壓腳與縫紉機的其他機構發生幹擾。
[0022]技術方案12的壓布裝置是具有機座部、支柱部和機臂部的縫紉機的壓布裝置。支柱部自上述機座部朝上方延伸。機臂部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部與上述機座部平行地延伸。壓布裝置具有壓腳臂、安裝部、第一壓腳杆、第二壓腳杆、按壓板和一對施力部。壓腳臂配置在上述機座部和上述機臂部之間,具有基端部和頂端部。基端部在上述支柱部側被支承於上述機座部。頂端部位於與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側。安裝部設於上述壓腳臂的頂端部,能夠以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能夠獨立地上下運動的狀態安裝上述第一壓腳和上述第二壓腳。第一壓腳杆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擺動的方式連接於上述壓腳臂且沿著上述壓腳臂延伸,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一突出部。第一端部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安裝部的上述第一壓腳配合。第一突出部朝上方突出。第二壓腳杆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擺動的方式連接於上述壓腳臂且沿著上述壓腳臂延伸,具有第二端部和第二突出部。第二端部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安裝部的上述第二壓腳配合。第二突出部朝上方突出。一對施力部中的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向下方移動的方向對上述第一壓腳杆施力,另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向下方移動的方向對上述第二壓腳杆施力。按壓板為以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設於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方的板狀構件,通過自上方按壓上述第一突出部,能夠使上述第一壓腳杆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克服上述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動的方向擺動,通過自上方按壓上述第二突出部,能夠使上述第二壓腳杆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克服上述另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動的方向擺動。上述第一壓腳杆具有能夠裝配上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裝配部,該第一裝配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長孔。第一壓腳杆能夠在上述第一裝配部的長孔的範圍內改變上述第一突出部在上下方向上的裝配位置。上述第二壓腳杆具有能夠裝配上述第二突出部的第二裝配部,該第二裝配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長孔。第二壓腳杆能夠在上述第二裝配部的長孔的範圍內改變上述第二突出部在上下方向上的裝配位置。上述第一壓腳具有第一支承板部和配合孔。第一支承板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狀。配合孔設於上述第一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一壓腳杆的上述第一端部配合。上述第二壓腳具有第二支承板部、長孔和銷。第二支承板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狀。長孔設於上述第二支承板部,在上下方向上較長,供上述第二壓腳杆的上述第二端部插入。銷設於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上述長孔的下方,自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突出。上述安裝部具有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彈簧和限位器。第一支承部以上述第一支承板部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支承板部。第二支承部以上述第二支承板部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支承板部。彈簧固定於上述第二支承部,通過該彈簧的一端自下方推壓上述銷而朝上方對上述第二壓腳施力。限位器自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朝比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能夠阻止上述第二壓腳朝上方移動。
[0023]該壓布裝置利用施力部和按壓板使與第一壓腳配合的第一壓腳杆和與第二壓腳配合的第二壓腳杆上下擺動。第一壓腳杆的第一突出部的突出量和第二壓腳杆的第二突出部的突出量是可調整的。因此,操作者通過改變第一突出部的突出量,能夠改變第一壓腳的上升開始時刻、下降結束時刻,通過改變第二突出部的突出量,能夠改變第二壓腳的上升開始時刻、下降結束時刻。壓布裝置能夠不使用氣缸而以簡單的結構使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獨立地上下運動。壓布裝置通過使第一壓腳、第二壓腳、安裝部具有上述結構,能夠使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的上升位置一致。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縫紉機I的立體圖。
[0025]圖2是縫紉機I的右視圖。
[0026]圖3是壓布裝置10 (除抬壓腳機構80之外的部分)的右視圖。
[0027]圖4是壓布裝置10的主視圖。
[0028]圖5是壓布裝置10 (除抬壓腳機構80之外的部分)的俯視圖。[0029]圖6是右壓腳120的立體圖。
[0030]圖7是壓布裝置10的立體圖。
[0031]圖8是僅右壓腳120上升了的狀態的說明圖。
[0032]圖9是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上升了的狀態的說明圖。
[0033]圖10是壓布裝置100 (除抬壓腳機構95之外的部分)的右視圖。
[0034]圖11是壓布裝置100的主視圖。
[0035]圖12是安裝部140附近部位的俯視圖。
[0036]圖13是右壓腳160的立體圖。
[0037]圖14是壓布裝置100的立體圖。
[0038]圖15是僅右壓腳160上升了的狀態的說明圖。
[0039]圖16是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上升了的狀態的說明圖。
[0040]圖17是變形方式的壓布裝置110的立體圖。
[0041]圖18是變形方式的壓布裝置110的主視圖。
[0042]圖19是變形方式的僅右壓腳160上升了的狀態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3]參照圖1?圖9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在以下的說明中,使用圖中箭頭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後。
[0044]參照圖1、圖2說明縫紉機I的整體構造。縫紉機I為打結機,具有機座部2、支柱部3和機臂部4。打結機在布料上形成打結針跡。機座部2配置於工作檯9上。機座部2沿前後方向延伸,在內部具有垂直梭子8、送布臺37等。機座部2在前端部的上表面具有針板29,針板29具有容針孔(未圖示)。支柱部3自機座部2的後側朝上方延伸。機臂部4自支柱部3的上端與機座部2大致平行地朝前方延伸。機臂部4的前端部5突出到比機臂部4的其他部位靠下方的位置。前端部5在內部以針杆6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該針杆
6。針杆6自前端部5的下端朝下方延伸。機針7可拆卸地安裝於針杆6的下端。縫紉機I在機座部2的上方具有壓布裝置10。
[0045]參照圖1?圖7說明壓布裝置10的結構。壓布裝置10具有送布板11、壓腳臂13、安裝部14、右壓腳杆310、左壓腳杆320、施力部15以及抬壓腳機構80。送布板11固定在配置於機座部2內部的送布臺37的上表面。圖1是省略了送布板11的圖。送布板11配置於機座部2的上表面。送布臺37能夠在作為機座部2的延伸方向的前後方向上移動。送布臺37在後端具有齒條連結部61 (參照圖5)。齒條連結部61呈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有底筒狀。軸部63的下端部插入到齒條連結部61中心的孔中。軸部63的上端部與沿前後方向延伸的齒條軸60的前端部相連結。齒條軸60的後部位於支柱部3的內部,且具有齒部(未圖示)。齒條軸60的齒部與固定在支柱部3內部的脈衝馬達(未圖示)的輸出軸上的小齒輪嚙合。通過脈衝馬達的驅動,齒條軸60沿前後方向移動。送布臺37和送布板11伴隨齒條軸60的移動沿前後方向移動。送布板11在前端部具有貫通孔(未圖示)。機針7在縫製時從貫通孔中通過再從針板29的容針孔中通過。送布臺37在齒條連結部61的下方與擺動機構(未圖示)相連結。送布臺37和送布板11能夠伴隨擺動機構的驅動以軸部63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擺動。[0046]如圖3所示,壓腳臂13包括基端部16、中間部17和傾斜部18。基端部16在支柱部3的前方上下延伸。基端部16的下端部固定於送布臺37。中間部17自基端部16的上端在機臂部4的下方大致水平地朝前方延伸。傾斜部18自中間部17的前端朝斜前下方延伸。傾斜部18的前端一體地固定有安裝部14。如圖5所示,基端部16在下端部後方側具有左右一對支承部35。支承部35呈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有底筒狀。齒條連結部61位於一對支承部35之間。壓腳臂13經由軸部63與齒條軸60相連結,因此,壓腳臂13伴隨齒條軸60的移動與送布臺37 —同沿前後方向移動。壓腳臂13還經由軸部63與擺動機構相連結,因此,壓腳臂13能夠以軸部63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擺動。
[0047]如圖4所示,安裝部14安裝有壓腳12。壓腳12由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構成。如圖6所示,右壓腳120包括支承板部121、腿部122和按壓部123。支承板部121在主視狀態下呈大致縱向較長的長方形狀,在上部具有圓形的配合孔124。配合孔124的直徑與右壓腳杆310的前端部421在上下方向上的長度大致相等。腿部122比支承板部121細,自支承板部121的下端部朝下方延伸後朝前方彎折,然後再朝斜前下方延伸。按壓部123自腿部122的下端部朝前方延伸。如圖4、圖5所示,左壓腳130包括支承板部131、腿部132和按壓部133。支承板部131具有配合孔134。左壓腳130呈與右壓腳120左右對稱的形狀。按壓部123和按壓部133在左右排列起來時在俯視狀態下呈矩形框狀。
[0048]如圖3?圖5所示,安裝部14包括安裝板251?安裝板253這三塊安裝板和安裝構件20。安裝構件20與傾斜部18 —體地固定於該傾斜部18的前端。安裝板251?安裝板253這三塊安裝板固定於安裝構件20的前端。安裝構件20在前表面側具有左右一對配合部201。各配合部201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且在安裝構件20的上下端開放。操作者通過將支承板部121自上方插入到配合部201中而將右壓腳120安裝於安裝構件20,通過將支承板部131自上方插入到配合部201中而將左壓腳130安裝於安裝構件20。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能夠沿著配合部201上下運動。
[0049]安裝板251?安裝板253是防止配合於配合部201的壓腳12朝前方脫落而扣住壓腳12的板。安裝板251?安裝板253均為主視狀態下呈縱向較長的長方形狀的板狀構件,在上部和下部具有兩個螺釘22用的貫通孔(未圖示)。安裝板251在左邊的配合部201的左側由兩個螺釘22固定於安裝構件20。安裝板252在左右的配合部201之間由兩個螺釘22固定於安裝構件20。安裝板253在右邊的配合部201的右側由兩個螺釘22固定於安裝構件20。安裝板251和安裝板252之間的間隙在左右方向上的寬度小於左邊的配合部201在左右方向上的寬度。安裝板252和安裝板253之間的間隙在左右方向上的寬度小於右邊的配合部201在左右方向上的寬度。
[0050]右壓腳杆310和左壓腳杆320均為沿著壓腳臂13的中間部17和傾斜部18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構件,它們呈左右對稱的形狀。支承軸301在左右方向上貫穿中間部17的前後方向中央部。支承軸301的右端部自中間部17朝右方突出,支承軸301左端部自中間部17朝左方突出。支承軸301的右端部以右壓腳杆310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該右壓腳杆310的前後方向大致中央部。支承軸301的左端部以左壓腳杆320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該左壓腳杆320的前後方向大致中央部。右壓腳杆310包括前部311和後部312。前部311自支承軸301朝前方延伸,後部312自支承軸301朝後方延伸。左壓腳杆320包括前部321和後部322。前部321自支承軸301朝前方延伸,後部322自支承軸301朝後方延伸。右壓腳杆310的前端部421與右壓腳120的配合孔124相配合。左壓腳杆320的前端部422與左壓腳130的配合孔134相配合。右壓腳杆310的後端部316和左壓腳杆320的後端部326與一對施力部15相連結。各施力部15包括壓縮螺旋彈簧32。各壓縮螺旋彈簧32安裝在能夠沿上下方向移動的引導軸34的周圍。後端部316和後端部326分別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引導軸34的上端部相連結。各引導軸34的下端部插入到基端部16的支承部35中。壓縮螺旋彈簧32分別朝上方對右壓腳杆310的後端部316、左壓腳杆320的後端部326施力。即,壓縮螺旋彈簧32向使前端部421朝下方移動的方向對右壓腳杆310施力,壓縮螺旋彈簧32向使前端部422朝下方移動的方向對左壓腳杆320施力。
[0051]在按壓板90未作用於右壓腳杆310和左壓腳杆320時,前端部421和前端部422在壓縮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下處於最下方位置。前端部421的最下方位置與安裝部14安裝了壓腳12時按壓部123的下表面與送布板11的上表面接觸的位置相對應,前端部422的最下方位置與安裝部14安裝了壓腳12時按壓部133的下表面與送布板11的上表面接觸的位置相對應。右壓腳杆310的後部312和左壓腳杆320的後部322朝斜前下方傾斜。
[0052]右壓腳杆31具有用於改變右壓腳杆310相對於壓腳臂13的前後方向位置的結構,左壓腳杆320具有用於改變左壓腳杆320相對於壓腳臂13的前後方向位置的結構。右壓腳杆310和左壓腳杆320分別在中央部具有前後方向較長的長孔(未圖示),在長孔的前方具有螺紋孔。支承軸301貫穿長孔。橫向較長的長方形狀的定位板44具有橫向較長的長孔47,在長孔47旁邊具有直徑與支承軸301的直徑大致相等的圓孔。
[0053]操作者沿著長孔改變右壓腳杆310、左壓腳杆320相對於支承軸301的位置。操作者在右壓腳杆310的右表面和左壓腳杆320的左表面配置一對定位板44,使支承軸301嵌合到圓孔中,並自配置於右壓腳杆310的右表面的定位板44的長孔47的右方和配置於左壓腳杆320的左表面的定位板44的長孔47的左方將止動螺釘43螺紋接合於螺紋孔中。操作者用上述方法能夠改變右壓腳杆310相對於壓腳臂13的前後方向位置,從而能夠在前端部421與配合孔124的配合狀態和非配合狀態之間進行切換,並且,能夠改變左壓腳杆320相對於壓腳臂13的前後方向位置,從而能夠在前端部422與配合孔134的配合狀態和非配合狀態之間進行切換。通過使前端部421與配合孔124相配合,能夠將右壓腳120安裝於安裝部14,通過使前端部422與配合孔134相配合,能夠將左壓腳130安裝於安裝部14。通過使前端部421和配合孔124呈非配合狀態,能夠自安裝部14拆下右壓腳120,通過使前端部422和配合孔134呈非配合狀態,能夠自安裝部14拆下左壓腳130。
[0054]右壓腳杆310在後部312具有兩處用於裝拆右突出部315的結構。後部312在將自支承軸301到後端部316的長度大致三等分的這兩個位置上具有右後方裝配部313和右前方裝配部314。右後方裝配部313和右前方裝配部314分別具有左右貫穿後部312的貫通孔。貫通孔均為縱向較長的長孔。右後方裝配部313位於比右前方裝配部314靠後端部316側的位置。自支承軸301到右前方裝配部314的距離為自支承軸301到右後方裝配部313的距離的一半。
[0055]右突出部315為經倒圓角的縱向較長的長方形狀的板狀構件,具有螺紋孔(未圖示)。操作者使右突出部315的螺紋孔與右後方裝配部313和右前方裝配部314中的任一方的貫通孔的左側(壓腳臂13側)對位。操作者通過自右側旋入止動螺釘317而將右突出部315固定於右後方裝配部313和右前方裝配部314中的任一方。在圖3?圖5中,右突出部315裝配於右後方裝配部313。固定於右後方裝配部313時右突出部315自後部312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量與固定於右前方裝配部314時右突出部315自後部312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量大致相同。
[0056]左壓腳杆320也具有與右壓腳杆310相同的結構。即,後部322在將自支承軸301到後端部326的長度大致三等分的這兩個位置上具有左後方裝配部323和左前方裝配部324。左後方裝配部323和左前方裝配部324分別具有左右貫穿後部322的貫通孔。左後方裝配部323位於比左前方裝配部324靠後端部326側的位置。自支承軸301到左前方裝配部324的距離為自支承軸301到左後方裝配部323的距離的一半。
[0057]左突出部325具有與右突出部315相同的結構。操作者使左突出部325的螺紋孔(未圖示)與左後方裝配部323和左前方裝配部324中的任一方的貫通孔的右側(壓腳臂13偵D對位。操作者通過自左側旋入止動螺釘327而將左突出部325固定於左後方裝配部323和左前方裝配部324中的任一方。在圖3?圖5中,左突出部325裝配於左前方裝配部324。固定於左後方裝配部323時左突出部325自後部322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量與固定於左前方裝配部324時左突出部325自後部322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量相同。
[0058]將右突出部315裝配於右壓腳杆310並且將左突出部325裝配於左壓腳杆320時的組合有如下四種。第一種組合是將右突出部315裝配於右後方裝配部313並且將左突出部325裝配於左前方裝配部324的情況。第二種組合是將右突出部315裝配於右前方裝配部314並且將左突出部325裝配於左後方裝配部323的情況。第三種組合是將右突出部315裝配於右後方裝配部313並且將左突出部325裝配於左後方裝配部323的情況。第四種組合是將右突出部315裝配於右前方裝配部314並且將左突出部325裝配於左前方裝配部324的情況。
[0059]如圖7所示,抬壓腳機構80具有脈衝馬達81、驅動齒輪82、凸輪軸齒輪83、驅動杆84、連杆85、抬壓腳杆86、軸部87、支承杆88以及按壓板90。脈衝馬達81配置於支柱部3的內部。驅動齒輪82固定於脈衝馬達81的輸出軸,且與凸輪軸齒輪83嚙合。凸輪軸齒輪83經由凸輪與驅動杆84的後端相連結。驅動杆84呈V字狀,其上端與連杆85的後端相連結。連杆85沿前後方向延伸,其前端與抬壓腳杆86的一端相連結。抬壓腳杆86呈V字狀,能夠以軸部87為中心轉動。抬壓腳杆86的另一端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被支承為能夠上下運動的支承杆88相連結。矩形板狀的按壓板90其下表面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平面,其上表面固定於支承杆88的下端。按壓板90的初始位置處於右壓腳杆310和左壓腳杆320的上方且不與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接觸的位置。
[0060]按壓板90自上方按壓裝配於右壓腳杆310的右突出部315和裝配於左壓腳杆320的左突出部325。如上所述,右突出部315能夠在前後方向上不同的兩個部位裝配於右壓腳杆310,左突出部325能夠在前後方向上不同的兩個部位裝配於左壓腳杆320。此外,右壓腳杆310和左壓腳杆320能夠與壓腳臂13 —同沿前後方向移動。因此,按壓板90需要有自上方觀察時包含如下四個位置(第一位置?第四位置)在內的大小。第一位置是壓腳臂13處於可動範圍的最後方位置時右後方裝配部313的位置。第二位置是壓腳臂13處於最後方位置時左後方裝配部323的位置。第三位置是壓腳臂13處於可動範圍的最前方位置時右前方裝配部314的位置。第四位置是壓腳臂13處於最前方位置時左前方裝配部324的位置。[0061]縫紉機I在工作檯9的下方具有控制箱(未圖示),且在工作檯9上或工作檯9的下方具有操作部(未圖示)。控制箱容納有控制裝置。操作者能夠藉助操作部輸入對控制裝置的指示。工作檯9的下方的操作部例如為供操作者用腳操作的踏板。當操作者自操作部輸入使壓腳12上升或下降的指示時,控制裝置通過向脈衝馬達81輸出控制信號而控制抬壓腳機構80的動作。當脈衝馬達81正轉驅動時,與驅動齒輪82嚙合的凸輪軸齒輪83繞與驅動齒輪82相反的方向旋轉。凸輪軸齒輪83的旋轉經由驅動杆84和連杆85傳遞到抬壓腳杆86。抬壓腳杆86的與連杆85連結的連結端朝後方移動,抬壓腳杆86以軸部87為中心繞右視狀態下的逆時針方向轉動,使支承杆88朝下方移動。按壓板90與支承杆88 —同朝下方移動。當脈衝馬達81逆轉驅動時,驅動齒輪82、凸輪軸齒輪83、驅動杆84、連杆85和抬壓腳杆86朝向與上述相反的方向動作。抬壓腳杆86的與連杆85連結的連結端朝前方移動,抬壓腳杆86以軸部87為中心右視狀態下的順時針方向轉動,使支承杆88朝上方移動。按壓板90與支承杆88—同朝上方移動。
[0062]參照圖4、圖8、圖9說明壓布裝置10的壓腳12的升降動作。以下的說明示出了將右突出部315裝配於右後方裝配部313並且將左突出部325裝配於左前方裝配部324的情況(上述的第一種組合)的例子。為了簡化說明,圖8、圖9僅圖示了右壓腳杆310、左壓腳杆320、壓腳12和安裝部14的主要部分。
[0063]如上所述,在按壓板90未作用於右壓腳杆310和左壓腳杆320時,前端部421和前端部422分別位於最下方位置。右壓腳杆310和左壓腳杆320均處於朝斜前下方傾斜的姿勢。因此,裝配於右後方裝配部313的右突出部315的上端處於比裝配於左前方裝配部324的左突出部325的上端高的位置(參照圖3)。當控制裝置根據使壓腳12上升的指示使脈衝馬達81開始正轉驅動時,按壓板90開始下降。按壓板90的下表面在與左突出部325接觸之前先與右突出部315接觸(參照圖4)。按壓板90進一步下降,朝下方按壓右突出部315。右壓腳杆310克服壓縮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而以支承軸301為支點擺動。右壓腳杆310的前端部421開始朝上方移動。由於前端部421與配合孔124相配合,因此右壓腳120也開始與前端部421 —同上升。當按壓板90進一步下降時,按壓板90的下表面與裝配於左前方裝配部324的左突出部325接觸(參照圖8)。該時刻的右壓腳120的按壓部123的下表面處於高出按壓部133的下表面距離LI的位置。在按壓板90與左突出部325接觸後,控制裝置使脈衝馬達81停止驅動。脈衝馬達81自按壓板90開始下降的時刻起到按壓板90與裝配於右前方裝配部314的右突出部315或裝配於左前方裝配部324的左突出部325接觸為止的驅動量是可以預先計算出來的。控制裝置只要使脈衝馬達81基於預先計算出來的驅動量進行了驅動之後再停止即可。
[0064]控制裝置根據使壓腳12再次上升的指示使脈衝馬達81再次開始正轉驅動。按壓板90伴隨下降而朝下方按壓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左壓腳杆320與右壓腳杆310同樣,克服壓縮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而以支承軸301為支點擺動。左壓腳杆320的前端部422開始朝上方移動。由於前端部422與配合孔134相配合,因此左壓腳130也開始與前端部422 —同上升。當按壓板90進一步下降時,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繼續朝上方移動。控制裝置在前端部421和前端部422中的至少一方到達最上方位置的時刻使脈衝馬達81停止驅動。前端部421的最上方位置與安裝部14安裝了壓腳12時支承板部121的上端到達上限的位置相對應,前端部422的最上方位置與安裝部14安裝了壓腳12時支承板部131的上端到達上限的位置相對應。該上限可以根據縫紉機I的機座部2與機臂部4之間的空間、機座部2與前端部5之間的空間、安裝部14的上端位置等而定。例如,壓布裝置10將上限定為安裝板251?安裝板253的上端,從而能夠防止右壓腳120或左壓腳130自安裝部14的上端朝上方突出。
[0065]如上所述,右壓腳杆310和左壓腳杆320呈左右對稱的形狀,因此,自作為擺動支點的支承軸301到左前方裝配部324的距離為自支承軸301到右後方裝配部313的距離的一半。因此,按壓板90與左突出部325接觸之後進一步下降時左壓腳130的上升量為右壓腳120的上升量的兩倍。
[0066]例如,控制裝置在使脈衝馬達81再次正轉驅動之後,也可以在右壓腳120進一步上升了上述距離LI的時刻使脈衝馬達81停止。在該情況下,由於左壓腳130的上升量為右壓腳120的上升量的兩倍,因此,脈衝馬達81再次開始正轉驅動之後,左壓腳130上升了距離LI的兩倍的距離L2。因此,脈衝馬達81停止時刻的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的上下方向位置相同(參照圖9)。控制裝置用該方法可以使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的上升後的位置一致。距離LI和距離L2可以基於支承板部121上端和支承板部131上端與安裝板251?安裝板253的上端一致時的最上方位置和最下方位置而定。在該情況下,壓布裝置10能夠防止右壓腳120或左壓腳130自安裝部14的上端朝上方突出,且能使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的上升後的位置一致。但是,控制裝置沒有必要一定用上述方法控制壓腳12的上升位置。
[0067]在壓腳12處於圖9的位置的狀態下,當控制裝置根據使壓腳12下降的指示而使脈衝馬達81開始逆轉驅動時,按壓板90開始上升。右壓腳杆310和左壓腳杆320分別與按壓板90的上升相應地在壓縮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下以支承軸301為支點擺動。右壓腳120伴隨前端部421朝下方的移動而下降,左壓腳130伴隨前端部422朝下方的移動而下降。按壓板90上升時左壓腳130的下降量為右壓腳120的下降量的兩倍。控制裝置在按壓板90的下表面離開左突出部325的位置使脈衝馬達81停止驅動。前端部422到達最下方位置,左壓腳130的下降結束(參照圖8)。由於按壓板90仍處於按壓右突出部315的狀態,因此,右壓腳120處於高出左壓腳130距離LI的位置。
[0068]控制裝置根據使壓腳12再次下降的指示使脈衝馬達81再次開始逆轉驅動。按壓板90以僅按壓右突出部315的狀態繼續上升到按壓板90的下表面離開右突出部315的位置。右壓腳120繼續下降,直到前端部421到達最下方位置。當前端部421到達最下方位置時,按壓板90的下表面離開右突出部315。當按壓板90上升到初始位置時,控制裝置使脈衝馬達81停止。
[0069]在操作者將右突出部315裝配於右前方裝配部314並且將左突出部325裝配於左後方裝配部323的情況下(第二種組合),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的上升開始時的情況、下降開始時的情況與第一種組合相反。在操作者將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在前後方向上裝配於相同位置的情況下(第三種組合、第四種組合),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同時開始上升,同時結束下降。但是,與第四種組合相比,在第三種組合時,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的上升開始時刻早,且下降結束時刻晚。操作者通過改變右突出部315裝配於右壓腳杆310的裝配位置和左突出部325裝配於左壓腳杆320的裝配位置,能夠任意地改變右壓腳120開始上升和左壓腳130開始上升的順序以及右壓腳120開始下降和左壓腳130開始下降的順序。
[0070]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壓布裝置10利用施力部15和按壓板90使與右壓腳120配合的右壓腳杆310和與左壓腳130配合的左壓腳杆320上下擺動。右壓腳杆310的右突出部315自右壓腳杆310突出的突出量與左壓腳杆320的左突出部325自左壓腳杆320突出的突出量相同,且右壓腳杆310的右突出部315與左壓腳杆320的左突出部325在與機臂部4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前後方向上處於不同的位置。右壓腳杆310的後部312和左壓腳杆320的後部322朝斜前下方傾斜。例如,在將右突出部315裝配於右後方裝配部313並且將左突出部325裝配於左前方裝配部324的情況下,右突出部315的上端處於比左突出部325的上端高的位置。因此,按壓板90的作為水平面的下表面按壓右突出部315的範圍和該下表面按壓左突出部325的範圍在上下方向上不同。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在不同時刻開始上升,在不同時刻結束下降。壓布裝置10能夠不使用氣缸而以簡單的結構使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獨立地上下運動。
[0071]壓布裝置10能夠應對需要將多塊布料對位的情況(例如,將布料重疊起來縫製的情況)。例如,操作者用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中先下降的那一方按壓第一布料。操作者將小片的第二布料適當地配置於第一布料上。操作者用右壓腳120和左壓腳130中先結束下降的那一方按壓第一布料,用後結束下降的那一方按壓第二布料。操作者能夠容易地對多塊布料進行對位。
[0072]在本實施方式中,左壓腳13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壓腳的一例,右壓腳12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壓腳的一例。左壓腳杆32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壓腳杆的一例,前端部42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端部的一例,後端部32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連接部的一例,左突出部32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突出部的一例,左後方裝配部32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裝配部的一例,左前方裝配部32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變更裝配部的一例。右壓腳杆31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壓腳杆的一例,前端部42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端部的一例,後端部31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連接部的一例,右突出部31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突出部的一例,右後方裝配部31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裝配部的一例,右前方裝配部31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變更裝配部的一例。支承軸301為本實用新型的壓腳杆支承部的一例。
[0073]參照圖10?圖16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第二實施方式的壓布裝置100的大部分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壓布裝置10相同。因此,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標註相同的附圖標記。以下,主要說明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結構和動作。
[0074]參照圖10?圖14說明壓布裝置100的結構。壓布裝置100具有送布板11、壓腳臂13、安裝部140、右壓腳杆350、左壓腳杆360、施力部15以及抬壓腳機構95。
[0075]安裝部140具有將壓腳150可拆卸地安裝於安裝構件20的配合部201的結構。壓腳150由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構成。壓腳150由安裝板251和安裝板252這兩塊安裝板以及一塊安裝板210安裝於安裝構件20。安裝板210配置於左右一對配合部201中的右邊的配合部201的右側。
[0076]安裝板210具有板部211和限位部214。板部211在主視狀態下呈縱向較長的長方形狀。限位部214是自板部211的上端朝後方彎折的部分。板部211具有螺釘22用貫通孔(未圖示)、臺階螺釘23用貫通孔(未圖示)和扭簧50用固定孔(未圖示)。螺釘22用貫通孔設於板部211的上部。臺階螺釘23用貫通孔設於板部211的下部。扭簧50用固定孔設於板部211的臺階螺釘23用貫通孔的右下方。安裝板210由螺釘22和臺階螺釘23固定於安裝構件20。在安裝板210固定於安裝構件20時,安裝板210的上端突出到比安裝板251和安裝板252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臺階螺釘23安裝有扭簧50。限位部214的下端的上下方向位置與在右壓腳160的按壓部163的上升位置和左壓腳130的按壓部133的上升位置相同時右壓腳160的上端的位置相對應。
[0077]扭簧50包括卷繞部51、第一端部52、固定部53和第二端部54。卷繞部51安裝於臺階螺釘23的臺階部的周圍。第一端部52自安裝於臺階螺釘23的卷繞部51朝下方延伸。在第一端部52的下端具有朝後方彎折的固定部53。固定部53插入到板部211的扭簧50用固定孔中而固定在該扭簧50用固定孔中。第二端部54自卷繞部51朝左方延伸。第二端部54產生朝向上方的作用力。在將右壓腳160安裝到安裝部140時,第二端部54自下方推壓右壓腳160的銷165,從而朝上方對右壓腳160施力。對於朝上方對銷165施力的結構,也可以使用板簧來代替扭簧50。
[0078]如圖11、圖13所示,右壓腳160包括支承板部161、腿部162和按壓部163。支承板部161在上下方向上的長度大於支承板部131在上下方向上的長度。支承板部161具有長孔164和銷165。長孔164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長徑。長孔164的長徑大於配合孔134的直徑。銷165在長孔164的下方朝前方突出。腿部162、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腿部122相同,按壓部163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按壓部123相同。自按壓部163的下表面到長孔164的下端的上下方向距離與自按壓部133的下表面到配合孔134的下端的上下方向距離相同。
[0079]如圖10、圖14所示,右壓腳杆350具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右壓腳杆310大致相同的結構,左壓腳杆360具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左壓腳杆320大致相同的結構。不同點在於,右壓腳杆350僅具有右後方裝配部313,左壓腳杆360僅具有左後方裝配部323。S卩,在壓布裝置100中,左突出部325在前後方向上與右突出部315裝配於右壓腳杆350的位置相同的位置處裝配於左壓腳杆360。
[0080]如圖14所示,抬壓腳機構95具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抬壓腳機構80大致相同的結構。不同點在於,按壓板96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小於按壓板90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這一點,以及在按壓板96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具有朝下方突出的突出部97這一點。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右壓腳杆350和左壓腳杆360也能夠與壓腳臂13 —同沿前後方向移動。因此,按壓板96需要有自上方觀察時將右後方裝配部313和左後方裝配部323在壓腳臂13處於最後方時和處於最前方時的位置全都包含在內的大小。突出部97形成於按壓板96下表面的右前部。突出部97至少包括在壓腳臂13處於最前方時與右突出部315相對的區域。按壓板96的初始位置位於按壓板96與右壓腳杆350上方的右突出部315不接觸且按壓板96與左壓腳杆360上方的左突出部325不接觸的位置。
[0081]參照圖11、圖15、圖16說明壓布裝置100的壓腳150的升降動作。為了簡化說明,圖15、圖16僅圖示了右壓腳杆350、左壓腳杆360、壓腳150和安裝部140的主要部分。
[0082]在操作者想要使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獨立升降時,自操作面板(未圖示)輸入使壓腳臂13移動到最前方位置的指示。控制裝置通過使齒條軸60 (參照圖10)朝前方移動而使壓腳臂13移動到最前方位置。當控制裝置根據使壓腳150上升的指示而使脈衝馬達81正轉驅動時,按壓板96下降。突出部97在按壓板96與左突出部325接觸之前先與右突出部315接觸(參照圖11)。[0083]當按壓板96進一步下降時,突出部97朝下方按壓右突出部315。右壓腳杆350克服壓縮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而以支承軸301為支點擺動。前端部421在長孔164內朝上方移動。由於前端部421朝下方按壓的按壓力消失,因此,扭簧50的第二端部54朝上方抬起銷165。右壓腳160在扭簧50的作用力下開始與前端部421—同上升。前端部421在自開始上升起的規定期間內在扭簧50的作用力下以與長孔164的下端部接觸的狀態上升。右壓腳160在該期間處於比左壓腳130靠上方的位置。當右壓腳160在扭簧50的作用力下達到上升極限時,前端部421伴隨按壓板96的下降而在長孔164內朝上方移動(參照圖15)。此時,右壓腳160不朝上方移動。
[0084]在按壓板96的左前部下表面與左突出部325接觸時,控制裝置使脈衝馬達81停止驅動。控制裝置根據再次上升的指示使脈衝馬達81再次開始正轉驅動(參照圖15)。左壓腳杆360也克服壓縮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而以支承軸301為支點擺動。前端部422開始與左壓腳130 —同上升。此時,由於前端部421在長孔164內朝上方移動,因此,右壓腳160不上升。右壓腳160在扭簧50的作用力下維持在上升後的位置。
[0085]在前端部421到達長孔164的上端時,按壓部163下表面的上下方向位置與上升後的左壓腳130的按壓部133下表面的上下方向位置一致。然後,前端部421與右壓腳160一同上升。因此,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以按壓部163的下表面和按壓部133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處於相同位置的狀態繼續上升。當按壓板96進一步下降時,右壓腳160的支承板部161的上端與安裝板210上端的限位部214接觸(參照圖16)。控制裝置使脈衝馬達81停止。
[0086]在壓腳150處於圖16的位置的狀態下,當控制裝置根據使壓腳150下降的指示而使脈衝馬達81開始逆轉驅動時,按壓板96開始上升。右壓腳杆350和左壓腳杆360分別與按壓板96的上升相應地在壓縮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下以支承軸301為支點擺動。伴隨前端部421朝下方移動,右壓腳160下降,伴隨前端部422朝下方移動,左壓腳130下降。當銷165與扭簧50接觸時,右壓腳160停止下降,前端部421在長孔164內朝下方移動。控制裝置在按壓板96的左前部下表面離開左突出部325的位置使脈衝馬達81停止驅動。前端部422到達最下方位置,左壓腳130結束下降(參照圖15)。由於扭簧50朝上方對銷165施力,因此,右壓腳160處於比左壓腳130靠上方的位置。
[0087]控制裝置根據使壓腳150再次下降的指示而使脈衝馬達81再次開始逆轉驅動。按壓板96在突出部97僅按壓右突出部315的狀態下繼續上升到突出部97離開右突出部315的位置。壓縮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朝下方作用於移動到長孔164的下端的前端部421。前端部421克服扭簧50的作用力朝下方對右壓腳160施力,因此右壓腳160下降。當前端部421到達最下方位置時,突出部97離開右突出部315。當按壓板96上升到初始位置時,控制裝置使脈衝馬達81停止。
[0088]如上所述,壓布裝置100利用施力部15和按壓板96使與右壓腳160配合的右壓腳杆350和與左壓腳130配合的左壓腳杆360上下擺動。右壓腳杆350的右突出部315和左壓腳杆360的左突出部325在與機臂部4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前後方向上處於相同的位置。按壓板96具有自與右突出部315相對的位置朝下方突出的突出部97。因此,按壓板96的突出部97按壓右突出部315的範圍和按壓板96的突出部97以外的下表面按壓左突出部325的範圍在上下方向上不同。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在不同的時刻開始上升,在不同的時刻結束下降。壓布裝置100和第一實施方式同樣,能夠不使用氣缸而以簡單的結構使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獨立地上下運動。
[0089]突出部97僅設於按壓板96的下表面右前部。操作者通過使壓腳臂13移動,能夠使右壓腳杆350和左壓腳杆360移動到突出部97能按壓到右突出部315的位置和突出部97按壓不到右突出部315的位置這兩個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在突出部97能按壓到右突出部315的位置,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在不同的時刻開始上升,在不同的時刻結束下降。在突出部97按壓不到右突出部315的位置,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同時開始上升,同時結束下降。操作者能夠對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是否同時開始上升以及是否同時結束下降進行任意的變更。
[0090]按壓板96上的突出部97的位置處於與支柱部3相反的那一側的端部(前端部)。突出部97與右突出部315相對時,壓腳臂13處於移動到了前方的位置。即,與突出部97不與右突出部315相對時相比,在突出部97與右突出部315相對時,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處於離支柱部3較遠的位置。因此,壓布裝置100能夠在操作者容易放置布料的位置使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在不同的時刻上升、下降。
[0091]右壓腳160與左壓腳130不同,在支承板部161處具有長孔164和銷165。安裝板210與安裝板253不同,具有扭簧50和限位部214。因此,壓布裝置100能夠使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的上升位置一致。在壓布裝置100不具有該結構時,有時右壓腳160會移動到比左壓腳130靠上方的位置,而導致支承板部161的上端與機臂部4的下端發生幹擾。因此,壓布裝置100通過具有上述結構能夠防止右壓腳160與機臂部4等發生幹擾。
[0092]在本實施方式中,左壓腳杆36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壓腳杆的一例,前端部42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端部的一例,左突出部325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突出部的一例。右壓腳杆350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壓腳杆的一例,前端部42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端部的一例,右突出部31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突出部的一例。按壓板96的突出部97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突出部的一例。左壓腳13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壓腳的一例,支承板部13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支承板部的一例。右壓腳16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壓腳的一例,支承板部16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支承板部的一例。安裝板251和安裝板252這兩塊安裝板以及安裝構件20的左邊的配合部20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支承部的一例。右邊的配合部201、安裝板252和安裝板21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支承部的一例。扭簧50為本實用新型的彈簧的一例。限位部214為本實用新型的限位器的一例。
[0093]本實用新型除了上述實施方式之外可以進行各種變更。例如,第一實施方式的右壓腳杆310也可以具有一體地固定於右後方裝配部313的右突出部315,並且左壓腳杆320也可以具有一體地固定於左前方裝配部324的左突出部325。在該情況下,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在前後方向上的位置關係也可以是相反的。
[0094]對於在按壓板90不發揮作用的狀態下右壓腳杆310的後部312和左壓腳杆320的後部322朝斜前下方的壓布裝置10,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的突出量相同即可。但是,對於在按壓板90不發揮作用的狀態下右壓腳杆310的後部312和左壓腳杆320的後部322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壓布裝置,需要使裝配於前後方向上不同位置上的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的突出量不同。即,需要使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中裝配於右後方裝配部313或左後方裝配部323的那個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與裝配於右前方裝配部314或左前方裝配部324的另一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不同。
[0095]支承軸301和右前方裝配部314之間的距離也可以不為支承軸301和右後方裝配部313之間的距離的一半。對於左前方裝配部324和左後方裝配部323,也是一樣的。SP,只要將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於前後方向上不同的位置,裝配部的位置是可以變更的。
[0096]第二實施方式的右突出部315也可以在右突出部315自右壓腳杆350突出的長度與左突出部325自左壓腳杆360突出的長度相同的狀態下,一體地固定於右壓腳杆350的與左突出部325 —體地固定於左壓腳杆360的位置在前後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固定位置也可以不是右後方裝配部313和左後方裝配部323。但是,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中的任一方需要能夠與按壓板96的突出部97相對。在該情況下,右壓腳杆350和左壓腳杆360至少在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的周邊部位以相同的結構形成,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製造成本。
[0097]第二實施方式的右壓腳杆350也可以和第一實施方式的右壓腳杆310同樣,除了具有右後方裝配部313還具有右前方裝配部。第二實施方式的左壓腳杆360也可以和第一實施方式的左壓腳杆320同樣,除了具有左後方裝配部323還具有左前方裝配部。
[0098]按壓板96的下表面中的突出部97的位置、突出部97的突出量可以變更。例如,突出部97可以設於按壓板96下表面的整個右半部分或後端部,也可以設於左半部分的後端部或前端部。在該情況下,只要使突出部97可拆卸地安裝於按壓板96的下表面,然後改變突出部97相對於按壓板96的位置,或變更為突出量不同的突出部97即可。
[0099]壓布裝置100可以不必具有用於使右壓腳160和左壓腳130的上升位置在安裝部140處一致的結構。S卩,壓布裝置100也可以採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壓布裝置10相同的安裝部14和壓腳12來代替安裝部140和壓腳150。反之,第一實施方式的壓布裝置10也可以採用第二實施方式的安裝部140和壓腳150來代替安裝部14和壓腳12。
[0100]控制裝置使脈衝馬達81停止驅動的時刻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第二實施方式所例示的時刻以外的時刻。例如,控制裝置也可以在按壓板90上升中途、下降中途或是按壓板96的上升中途、下降中途使脈衝馬達81停止兩次以上。控制裝置也可以在操作者輸入了停止指示後使脈衝馬達81停止。抬壓腳機構80例如也可以是能夠利用手動杆使按壓板90升降的結構,抬壓腳機構95例如也可以是能夠利用手動杆使按壓板96升降的結構。
[0101]第二實施方式的壓布裝置100是通過設置突出部97來改變在上下方向上按壓板96按壓右突出部315的範圍和按壓板96按壓左突出部325的範圍的結構。變形方式的壓布裝置100也可以使右突出部315自右壓腳杆310的突出量以及左突出部325自左壓腳杆320的突出量是可變的,且將按壓板96的下表面變更為沒有突出部97的水平面來代替該結構。參照圖17?圖19說明變形方式的壓布裝置110。壓布裝置110除了右壓腳杆350僅具有右後方裝配部353,左壓腳杆360僅具有左後方裝配部363這一點之外,具有與第二實施方式的壓布裝置100相同的結構。右後方裝配部353和左後方裝配部363設有縱向較長的長孔(未圖示)。右突出部315能夠在右後方裝配部353的長孔的範圍內改變在上下方向上的裝配位置,左突出部325能夠在左後方裝配部363的長孔的範圍內改變在上下方向上的裝配位置。例如,操作者可以使右突出部315自右壓腳杆350突出的突出量大於左突出部325自左壓腳杆360突出的突出量。在該情況下,當控制裝置根據使壓腳150上升的指示而使脈衝馬達81正轉驅動時,按壓板96下降。按壓板96在與左突出部325接觸之前先與右突出部315接觸(參照圖18)。按壓板96通過進一步下降而朝下方按壓右突出部315。右壓腳杆350克服壓縮螺旋彈簧32的作用力而以支承軸301為支點擺動。前端部421在長孔164內朝上方移動。由於前端部421朝向下方按壓的按壓力消失,因此,扭簧50的第二端部54朝上方抬起銷165。右壓腳160在扭簧50的作用力下開始與前端部421 —同上升。前端部421在自開始上升起的規定期間內在扭簧50的作用力下以與長孔164的下端部接觸的狀態上升。右壓腳160在該期間處於比左壓腳130靠上方的位置(圖19參照)。因此,變形方式的壓布裝置110能起到與第二實施方式的壓布裝置100相同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壓布裝置,其是縫紉機(I)的壓布裝置,該縫紉機具有機座部(2)、自上述機座部朝上方延伸的支柱部(3)以及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部與上述機座部平行地延伸的機臂部(4), 該壓布裝置(10、100、110)的特徵在於,具有: 壓腳臂(13),其配置在上述機座部和上述機臂部之間,具有在上述支柱部側被支承於上述機座部的基端部(16)和位於與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側的頂端部; 安裝部(14、140),其設於上述壓腳臂的頂端部,能夠以第一壓腳(130)和第二壓腳(120、160)能夠獨立地上下運動的狀態安裝上述第一壓腳和上述第二壓腳; 第一壓腳杆(320、360),其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擺動的方式連接於上述壓腳臂且沿著上述壓腳臂延伸,具有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安裝部的上述第一壓腳配合的第一端部(422)和朝上方突出的第一突 出部(325); 第二壓腳杆(310、350),其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擺動的方式連接於上述壓腳臂且沿著上述壓腳臂延伸,具有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安裝部的上述第二壓腳配合的第二端部(421)和朝上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15); 一對施力部(15),其中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向下方移動的方向對上述第一壓腳杆施力,另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向下方移動的方向對上述第二壓腳杆施力;以及 按壓板(90、96),其為以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設於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方的板狀構件,通過自上方按壓上述第一突出部,能夠使上述第一壓腳杆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克服上述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動的方向擺動,通過自上方按壓上述第二突出部,能夠使上述第二壓腳杆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克服上述另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動的方向擺動; 在該壓布裝置中, 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在與上述機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處於不同的位置; 在上述按壓板未按壓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時,上述第一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不同; 上述按壓板的下表面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布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第一壓腳杆通過作為與上述第一端部相反的那一側的端部的第一連接部(326)與上述一施力部相連接; 上述第二壓腳杆通過作為與上述第二端部相反的那一側的端部的第二連接部(316)與上述另一施力部相連接; 該壓布裝置具有壓腳杆支承部(301),該壓腳杆支承部在上述第一端部和上述第一連接部之間以上述第一壓腳杆能夠擺動的方式將上述第一壓腳杆支承於上述壓腳臂,並且在上述第二端部和上述第二連接部之間以上述第二壓腳杆能夠擺動的方式將上述第二壓腳杆支承於上述壓腳臂; 上述第一壓腳杆具有: 第一裝配部(323),相對於上述壓腳杆支承部而言,該第一裝配部(323)設於與上述第一端部相反的那一側,能夠裝卸上述第一突出部;以及 第一變更裝配部(324),其設於上述壓腳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一裝配部之間,能夠裝卸上述第一突出部; 上述第二壓腳杆具有: 第二裝配部(313),相對於上述壓腳杆支承部而言,該第二裝配部(313)設於與上述第二端部相反的那一側,能夠裝卸上述第二突出部;以及 第二變更裝配部(314),其設於上述壓腳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裝配部之間,能夠裝卸上述第二關出部; 通過將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中的任一方裝配於上述第一裝配部或上述第二裝配部,且將另一方裝配於上述第一變更裝配部或上述第二變更裝配部,能夠設置為上述不同的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壓布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第一變更裝配部和上述壓腳杆支承部之間的距離為上述壓腳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一裝配部之間的距離的一半; 上述第二變更裝配部和上述壓腳杆支承部之間的距離為上述壓腳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裝配部之間的距離的一半。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壓布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第一壓腳具有: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狀的第一支承板部(131);以及 配合孔(134),其設於上述第一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一壓腳杆的上述第一端部配合; 上述第二壓腳具有: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狀的第二支承板部(161); 在上下方向上較長的長孔(164),其設於上述第二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二壓腳杆的上述第二端部插入;以及 銷(165),其設於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上述長孔的下方,自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突出; 上述安裝部(140)具有: 第一支承部(201、251、252),其以上述第一支承板部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支承板部; 第二支承部(201、252、210),其以上述第二支承板部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支承板部; 彈簧(50),其固定於上述第二支承部,通過該彈簧的一端自下方推壓上述銷而朝上方對上述第二壓腳施力;以及 限位器(214),其自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朝比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能夠阻止上述第二壓腳朝上方移動。
5.一種壓布裝置,其是縫紉機(I)的壓布裝置,該縫紉機具有機座部(2)、自上述機座部朝上方延伸的支柱部(3)以及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部與上述機座部平行地延伸的機臂部(4), 該壓布裝置(100)的特徵在於,具有: 壓腳臂(13),其配置在上述機座部和上述機臂部之間,具有在上述支柱部側被支承於上述機座部的基端部(16)和位於與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側的頂端部; 安裝部(140),其設於上述壓腳臂的頂端部,能夠以第一壓腳(130)和第二壓腳(160)能夠獨立地上下運動的狀態安裝上述第一壓腳和上述第二壓腳; 第一壓腳杆(360),其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擺動的方式連接於上述壓腳臂且沿著上述壓腳臂延伸,具有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安裝部的上述第一壓腳配合的第一端部(422)和朝上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25); 第二壓腳杆(350),其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擺動的方式連接於上述壓腳臂且沿著上述壓腳臂延伸,具有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安裝部的上述第二壓腳配合的第二端部(421)和朝上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15); 一對施力部(15),其中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向下方移動的方向對上述第一壓腳杆施力,另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向下方移動的方向對上述第二壓腳杆施力;以及 按壓板(96),其為以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設於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方的板狀構件,通過自上方按壓上述第一突出部,能夠使上述第一壓腳杆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克服上述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動的方向擺動,通過自上方按壓上述第二突出部,能夠使上述第二壓腳杆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克服上述另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動的方向擺動; 在該壓布裝置中, 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 第二突出部在與上述機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處於相同的位置; 上述按壓板具有第三突出部(97),該第三突出部自上述按壓板的下表面中的與上述第一突出部相對的位置或與上述第二突出部相對的位置朝下方突出。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壓布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壓腳臂能夠同上述第一壓腳杆和上述第二壓腳杆一起與上述機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地水平移動; 上述第三突出部在上述壓腳臂的移動方向上僅設於上述按壓板的下表面的一部分。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壓布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第三突出部設於上述按壓板的下表面中的與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側的端部的一部分。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壓布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第一突出部自上述第一壓腳杆突出的突出量和上述第二突出部自上述第二壓腳杆突出的突出量相等。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壓布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第一突出部自上述第一壓腳杆突出的突出量和上述第二突出部自上述第二壓腳杆突出的突出量相等。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壓布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第一突出部自上述第一壓腳杆突出的突出量和上述第二突出部自上述第二壓腳杆突出的突出量相等。
11.根據權利要求5~10中任一項所述的壓布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第一壓腳具有: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狀的第一支承板部(131);以及 配合孔(134),其設於上述第一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一壓腳杆的上述第一端部配合; 上述第二壓腳具有: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狀的第二支承板部(161); 在上下方向上較長的長孔(164),其設於上述第二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二壓腳杆的上述第二端部插入;以及 銷(165),其設於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上述長孔的下方,自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突出; 上述安裝部(140)具有: 第一支承部(201、251、252),其以上述第一支承板部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支承板部; 第二支承部(201、252、210),其以上述第二支承板部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支承板部; 彈簧(50),其固定於上述第二支承部,通過該彈簧的一端自下方推壓上述銷而朝上方對上述第二壓腳施力;以及 限位器(214),其自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朝比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能夠阻止上述第 二壓腳朝上方移動。
12.—種壓布裝置,其是縫紉機(I)的壓布裝置,該縫紉機具有機座部(2)、自上述機座部朝上方延伸的支柱部(3)以及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部與上述機座部平行地延伸的機臂部(4), 該壓布裝置(110)的特徵在於,具有: 壓腳臂(13),其配置在上述機座部和上述機臂部之間,具有在上述支柱部側被支承於上述機座部的基端部(16)和位於與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側的頂端部; 安裝部(140),其設於上述壓腳臂的頂端部,能夠以第一壓腳(130)和第二壓腳(160)能夠獨立地上下運動的狀態安裝上述第一壓腳和上述第二壓腳; 第一壓腳杆(360),其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擺動的方式連接於上述壓腳臂且沿著上述壓腳臂延伸,具有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安裝部的上述第一壓腳配合的第一端部(422)和朝上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25); 第二壓腳杆(350),其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擺動的方式連接於上述壓腳臂且沿著上述壓腳臂延伸,具有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安裝部的上述第二壓腳配合的第二端部(421)和朝上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15); 一對施力部(15),其中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向下方移動的方向對上述第一壓腳杆施力,另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向下方移動的方向對上述第二壓腳杆施力;以及 按壓板(96),其為以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設於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方的板狀構件,通過自上方按壓上述第一突出部,能夠使上述第一壓腳杆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克服上述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動的方向擺動,通過自上方按壓上述第二突出部,能夠使上述第二壓腳杆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克服上述另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動的方向擺動;在該壓布裝置中, 上述第一壓腳杆具有能夠裝配上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裝配部(363),該第一裝配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長孔,能夠在上述第一裝配部的長孔的範圍內改變上述第一突出部在上下方向上的裝配位置; 上述第二壓腳杆具有能夠裝配上述第二突出部的第二裝配部(353),該第二裝配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長孔,能夠在上述第二裝配部的長孔的範圍內改變上述第二突出部在上下方向上的裝配位置; 上述第一壓腳具有: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狀的第一支承板部(131);以及 配合孔(134),其設於上述第一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一壓腳杆的上述第一端部配合; 上述第二壓腳具有: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狀的第二支承板部(161); 在上下方向上較長的長孔(164),其設於上述第二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二壓腳杆的上述第二端部插入;以及 銷(165),其設於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上述長孔的下方,自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突出; 上述安裝部(140)具有: 第一支承部(201、251、252),其以上述第一支承板部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支承板部; 第二支承部(201、252、210),其以上述第二支承板部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支承板部; 彈簧(50),其固定於上述第二支承部,通過該彈簧的一端自下方推壓上述銷而朝上方對上述第二壓腳施力;以及 限位器(214),其自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朝比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能夠阻止上述第二壓腳朝上方移動。
【文檔編號】D05B29/02GK203821060SQ201420141860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9日
【發明者】位田敬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