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孤獨的電影推薦(15部孤獨天才電影)
2023-07-19 07:08:37 1
有一本書,叫做《十個天才的精神病史:關於瘋癲、創造和抗爭的人生故事》。讀完這些極端案例,總覺得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他們令常人無法捉摸的大腦裡,裝的是智慧,還是癲狂,只有上帝知道。
但實際上,天才和精神疾病並沒有必然聯繫。
只是偶爾,他們和我們普通人一樣,也不得不經受情感困擾和心理壓力。
平日裡他們的乖張、孤僻、甚至瘋癲,也許只是因為他們太過於純粹?也許只是因為他們無法向我們傳達他們已經理解了的那個世界。
當他們在黑板上迅速塗滿癲狂高深的公式時,不是他們「有病」,而是我們無知。
下面推薦一些關於孤獨天才的好電影給大家,了解一下不同的優秀的人生:
美麗心靈 A Beautiful Mind (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數學教授約翰·納什,當他還在念研究生時,便發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論。理論只有短短的26頁,卻對未來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跨越經濟、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
但他也是世界上最傳奇的瘋子之一,一生曾被送入兩次精神病院,被當作動物一般治療,痛苦不堪。
片名中的「Mind」這個詞,嚴格來說不應該翻譯成「心靈」,而應該是「理智」。因為納什能在瘋狂中活下來,甚至能繼續工作,靠的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意志力。
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 (2014)艾倫·圖靈,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他在二戰中,如何帶領工作組破解德軍密碼系統的一段歷史。
此片有獲得第87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主演「卷福」都說自己在最後幾場戲中哭得無法控制,內心瀕臨崩潰,他說,「作為一個演員或一個人,(我)無可救藥愛上了這個角色,想著他都承受了怎樣的痛苦,而那又怎麼損毀了他」。
破譯密碼 Breaking the Code(1996)關於圖靈,真正的生平傳記電影在這裡。他除了對數學、邏輯學和人工智慧方面的成就,還是一個孤獨而偉大的天才,一個同性戀者。
1952年,英國政府對圖靈的同性戀傾向定罪,強迫接受化學閹割(雌激素注射)。最後,圖靈吃下一個塗了劇毒的氰化物的蘋果自殺離開人世。
天才最後留下的話是:「即使所有科學問題都有了答案 ,人生的難題永遠無解。」
阿基米德大戰 アルキメデスの大戦 (2019)網友評論說,這部電影也可以取個副標題叫《當一個數學天才、考入帝國大學、泡到財閥千金、空降成為少佐、並在十天之內設計出大和號戰艦是怎樣一種體驗》。
被稱為「阿基米德再生」的天才大學生櫂直,當他覺得哪裡出現問題時,不會說「我覺得這裡不太對啊」,而會說「我覺得這裡不太美啊」;
當他真的遇到美麗的女人時,腦子裡想的卻是快拿尺子量一量她!
果然數學天才的腦迴路和我們不一樣。
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1997)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藍波發現了一個被埋沒的數學天才,他居然是學校裡年輕的「掃地僧」威爾。但他還面臨一個比數學更艱難的問題,那就是解開威爾的心理陰影和障礙。
有時候智商無法解決的問題,愛和包容可以。
這部電影曾獲得1998年的奧斯卡最佳編劇獎,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編劇其實就是片中的兩位帥哥主演:馬特·達蒙和本·阿弗萊克。
死亡密碼 π (1998)只有數學家才配擁有的髮際線
猶太天才數學家Max,16歲發表論文,20歲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師從一位用40年時間研究π的模式的教授Sol。他致力於透過數字推演出種種生命跡象背後的奧秘和規律。可越是逼近答案,他越是無法忍受致命的頭痛。
智商平平的我,看得也非常頭痛,只覺得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這部電影是《夢之安魂曲》導演阿倫諾夫斯基的處女作,僅花費了6萬美金,卻因為創意和嶄新的拍攝手法,一鳴驚人,曾獲聖丹斯電影節的導演獎和獨立精神獎的最佳編劇處女作獎。
證明我愛你 Proof (2005)二十多歲就在數學界享有榮譽的父親,卻在老年倍受精神分裂折磨,孤苦伶仃與書為伴;女兒凱薩琳也是一位卓有研究的數學家,她如何看待父親遺留給她的天賦?
我們常說,上帝在賜予天賦的同時,可能也收走了其他東西,所以很多天才必須同時帶著優異和缺陷生活。這就像走鋼絲,稍稍失去平衡,就成了人們口中的瘋子、生活的弱者,就會跌落深淵。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 博士の愛した數式 (2006)數學博士因為車禍腦部受損,從此只能保持80分鐘內的記憶。但這並不影響他對來照顧他的保姆和她的兒子侃侃而談:為什麼質數、完全數、友愛數……它們很美、很妙?
博士的日常工作精確而明朗,他的思想純粹且易於理解,他的80分鐘談話迷人且優雅,默默改變了保姆兒子的未來。網友評論說:「真正偉大的數學家,內心深處必是詩人。」
這是一部真的有可能讓你溫柔地愛上數學的電影。
嫌疑人X的獻身 容疑者Xの獻身 (2008)這一次推薦不是為了原作者東野圭吾的盛名,而是為了那個孤獨且絕望的天才數學家——石神哲哉。
雖然有一身才華,但他除了對數學的狂熱一無所有,在現實的碰壁中,內心的瘋狂漸長。如果不是他這樣奇葩的土壤,女主人公的到來不會成為一顆奇異的種子,最後,開出一朵常人無法想像的悽美的花。
人們說,那是「最純粹的愛情,最好的詭計」。
知無涯者 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 (2015)這部電影不是虛構,來自美國作家所著的同名傳記小說,講述的是印度數學奇才斯裡尼瓦瑟·拉馬努金的故事,雖然他32歲就病逝了,卻早早參透了世界的許多奧妙。
1976年,拉馬努金的一本「遺漏的筆記本」被發現,裡面包含他生命最後一年所發現的突破性公式,重要性可與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媲美,一個世紀後,這些公式被用於解釋黑洞的奧秘。
知道一切的人最孤獨。
測量世界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2012)這個電影居然囊括了兩位著名天才,一個是小學課本裡才會出現的數學家高斯,一個是博物學家洪堡。
他們倆追求知識、發現真理的方法完全不同,卻同是生活在18世紀末德國的孤獨奇葩,用各自方式「測量世界」。就像兩顆照亮人類文明天空的明星,遵循著迥異的軌跡運行,只在偶然交匯。
他們一個相信「了解別人的方法有兩種,真正的愛情和純粹的理性」,另一個相信「探險就是永不止息的行動」。他們對話是這樣的:
「我們還有什麼?」「好奇心,我的朋友,好奇心常在。」
擁有對世界真理的足夠好奇心,才能快樂地獨享那份瘋狂。
霍金傳 Hawking卷福簡直是天才專業戶。
說到天才,物理學家霍金肯定是大眾知名度最高的之一。
1963年,21歲的霍金遭遇了人生一悲一喜兩個大事件。這一年他被確診患上了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未來會連心肺功能都喪失;就在醫生都說他只能活兩年的時候,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女孩,第一任妻子簡。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霍金,關於他的想像力,他的勇氣,他的要強。
N是一個數:保羅·厄多斯的寫真 N Is a Number: A Portrait of Paul Erdős (1993)這是一部紀錄片,保羅·厄多斯是一位神奇的匈牙利數學家。
他是當代發表數學論文最多的數學家,一共有1000多篇論文,平均一年還要寫和回答1500多封有關於數學問題的信。之所以這麼高產,就是因為對他來說,「研究數學和呼吸一樣自然」。
有時候,當他到一處演講時,當地數學家把長期解決不了的問題拿來和他討論,他很快就能給出解決方法或答案,對方發表論文時也會加上他的名字。
天才的使命就是活得純粹。
費馬大定理 Horizon: Fermat's Last Theorem (1996)這也是一部紀錄片,講述了數學教授安德魯‧懷爾斯證明「費瑪最後定理」的過程。
故事的結局很熱血:1993年,《紐約時報》在頭版以《終於歡呼「我發現了!」,久遠的數學之謎獲解》為題報導了費馬大定理被證明的消息。那一年,默默無聞的懷爾斯教授,還和黛安娜王妃一起被雜誌選為「年度25位最具魅力者」。
但所有科學求證的過程,都是純粹、漫長、磨難的。許多觀眾在看到定理終於被數學家算出來時,激動得掉下了眼淚。
也許,他們不是什麼天才,都是孤獨的鬥士。
感謝,都讀到這裡了,你是不是當過數學課代表啊?
最後送上一枚彩蛋!!!
愛的儀式和數學 Rites of Love and Math (2010)太小眾了,豆瓣無評分
說不上這是紀錄片,還是微電影。反正編劇、導演、男主角是同一個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數學教授愛德華·弗倫克爾(Edward Frenkel),一個真·數學家!
據說有很多他的學生,上完了他的線性代數課,然後來膜拜電影的;甚至還有為了微積分考試不掛科,來壓壓驚的。
吐槽一句:《愛的儀式和數學》好容易就誤讀成了《愛的儀式和教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