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上海堡壘電影及評論(雙面分析上海堡壘的優缺點)
2023-07-19 16:30:03 2
2019年2月份,一部《流浪地球》,打開了大家翹首以盼的「中國電影科幻元年」的大門。
7月份,《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和主演吳京,轉發了電影《上海堡壘》的預告片,並配文:
「中國科幻電影,加油!」
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正式移交到了《上海堡壘》的手上。
但如今,在8月9日《上海堡壘》正式上映之後,作為觀眾,我們必須要說:
這接力棒,《上海堡壘》接住了,但卻沒接好。
與《流浪地球》有些不同,《上海堡壘》不止是科幻片,還是科幻戰爭片。
國產電影裡第一次出現了人類與外星人作戰的大場面,而且作戰的地點還是在上海,一個我們熟悉的地方。
東方明珠、楊浦大橋、靜安寺、武康大廈……看著眾多我們熟悉的地標被毀,成為了人類最後的作戰背景板,確實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
但如果這場戰役沒打好,就顯得有些給背景板丟醜了。
《上海堡壘》改編自江南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外星人入侵的故事。
在原著故事中,人類在探索星際時發現了一種宇宙中的超級能源物質,並將它帶回了地球,取名為「仙藤」。
仙藤體內能量巨大,並且具備超強的自我複製能力,生長壯大之後,可以為整座城市提供足夠大的能耗。
損耗低,汙染小,效率高。所以仙藤很快代替了石油、煤礦等,成為了地球的主要能源物質。
而外星人的入侵,就是為了爭奪仙藤而來的。
在影片裡,紐約、倫敦等地球上的其他超級大都市都已經在外星人入侵戰爭中相繼陷落,只剩下了上海成為了人類最後的據點。
在此背景之下,上海的末世景象,必然成為影片描繪的重中之重。
既要有機械感和智能感,來體現未來科技的發達,和戰鬥機甲的殘酷與冰冷。
又要有情懷感,來體現人類情感的複雜,以及在末日背景之下的蒼白與無力。
所以如何平衡戰鬥戲與情感戲的內容,就成為了《上海堡壘》的最大難點。
很多人以為科幻片是以硬體取勝的,但其實回看《星際穿越》、《2001太空漫遊》、《E.T.外星人》等經典影片我們就能發現,好的科幻片,都是以硬體做基礎,然後於無聲無息之中,直戳人心,引發思考的。
顯然《上海堡壘》也明白此理,想在做大格局的同時,也關注小個體。
但它力使偏了些,導致影片撲街,淪為了四不像。
甚至有網友嘲諷:《上海堡壘》就是披著科幻片外衣的愛情片而已。
首先,《上海堡壘》的第一個缺陷就是:感情戲太多和太尬。
以科幻電影的名頭做宣傳,甚至還蹭了《流浪地球》這個大熱點,但《上海堡壘》成片裡的愛情戲比例,卻至少佔了30%左右。
別看這個數值不算高,在科幻片裡卻可謂是上限了。
科幻片的格局本來就大,打的是星球大戰,穿的是能上天入地的機甲飛船,結局關乎著整個人類的生死存亡,引發的思考也是哲學之上的。
這時候再談些小情小愛,未免有些喧賓奪主。
人可以為了愛和希望而絕地求生,但絕不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時,還滿腦子都只有私情。
而《上海堡壘》,就給了觀眾這樣的感覺。
表面上看舒淇和鹿晗都是愛而不得,為了拯救地球而放棄私慾的人,但影片一直試圖渲染兩人愛情悲劇的樣子,比愛情本身還矯情。
尤其是像麵館偶遇、訓練場談心之類的橋段,太偶像劇了,放在科幻片中顯得很違和。
而舒淇和鹿晗的感情戲之所以如此尷尬,還有很大一部分問題是出在臺詞和配音上。
《上海堡壘》的臺詞太過低幼和文本,有些作戰臺詞的用詞和語調,甚至都還停留在奧特曼時代,導致觀眾不夠有代入感。
情感升華部分的臺詞,又過於文藝,不適合科幻片的語境。
比如片中最重頭的一場戲就是上海陸沉。
和外星母艦完成最後一場戰役後,爆炸的力量幾乎摧毀了整個上海市,導致地裂和城市陸沉。
這一幕也是片中的重要場景,所有地標性建築都相繼墜毀,場面悲壯。
但舒淇飾演的司令官,作為最後一個從指揮部發出遺言的人,配的臺詞卻是這樣的:
「上海即將陸沉,這樣一座非凡的城市,希望,能為人類換取一線生機。」
不夠悲壯,還有些空泛;文藝有餘,烈性不足。
作為全片最重要的臺詞之一,這句話無論是從臺詞本身,還是演員的語調表達上,都不夠有記憶力。
其次,是演員的口型和臺詞對不上。
這在影視劇中一向是很嚴重的問題,更何況是電影,所有的細節都會被大熒幕放大。哪怕只是一兩個字出了錯,觀眾都能一目了然。
而且這個問題在《上海堡壘》中出現的頻率還很高,不誇張地說,在舒淇和鹿晗的所有感情戲裡,幾乎有60%的臺詞都出現了口型對不上的情況。
可見影片不管是演員的臺詞功底,還是後期配音,都不過關,處理得極其粗糙。
影片的第二大問題,是服裝造型問題。
比如鹿晗:
典型的偶像頭,髮型穩定得如同上了502,就連作戰的時候,頭髮絲都分毫不動。
人類都快滅亡了,依然不忘耍帥,確實是一名偶像該有的敬業精神啊。
還有舒淇:
作為人類戰場總指揮部的總司令官,居然披肩散發地站在指揮臺前。
鏗鏘有力的制服 柔美斬男的黑長直,不知道外星人看見這身著裝會不會懷疑人類的審美。
當然違和感還不是影片服裝造型方面的最大問題。
影片服裝方面的最大問題,在於:不夠先進。
用先進這個詞都遠了些,《上海堡壘》中的服裝,無論是指揮員穿的軍裝,還是戰士們穿的機甲,幾乎都是清一色的2019年代風,甚至更土。
尤其機甲,科技感和智能感都不夠,身上沒有半點可以抵禦槍炮的智能機關,也沒有能夠保護要害的頭盔或強盾。
連打自己人都不見得夠格的裝備,又如何去打外星人?
還有高潮大戰時鹿晗帶領的灰鷹小隊在飛機上戴的這幅氧氣罩:
沒有記錯的話,這套裝備二戰的時候就有了。
以及跳下戰機進入仙藤基地作戰之後的鹿晗:
著裝就像一個準備去健身的少年。
這樣進入狼窩,居然還沒有被三頭六臂的外星人撕成兩半,可能鹿晗是敏捷型的英雄吧。
以及鹿晗和舒淇用來發送情話「好好睡,晚安」的手機:
沒看錯的話,此機的前身是著名戰鬥機:諾基亞。
《上海堡壘》的第三大槽點,在於劇情邏輯漏洞明顯。
這跟剪輯有很大關係,比如在開篇,當新聞提到地球各大城市都陷落,只剩下上海是人類最後希望的時候。
影片沒有給出其他城市陷落的場景,這裡其實可以用各種世界地標倒塌的畫面來切換體現,可以增加影片的災難感和真實感。
但《上海堡壘》處理得相對草率,僅用了幾句新聞臺詞,就毀滅了整個地球。
片中用來對抗外星人最重要的武器「上海大炮」的樣子,也是設計得讓人一言難盡。
論體積,它不足外星母艦的半個大,即便放在當代武器裡恐怕也不顯得過分。
論威力,它除了射程遠一些,好像也沒有別的用途了,摧毀力量甚至不如核彈。
以外星物質「仙藤」做基礎,研發出來的武器,怎麼也得稍微有些創新和突破吧。
但這尊上海大炮,卻更像是一個莽夫,笨重有餘,智能不足。
還有結局處鹿晗的倖存方式也讓人很摸不著頭腦。
片中的高潮大戰,指揮部因為消耗了太多仙藤能量,導致上海大炮的供給不足,無法對準外星母艦。
所以鹿晗飾演的灰鷹隊長,要捨身取義,以自身做目標,牽引大炮去對準母艦。
最後大炮射向母艦正中方向,自然也射到了鹿晗的戰機。
如此巨大的摧毀力量,連上海城都能被整個覆沒,離爆炸點只有咫尺距離的鹿晗,居然能夠倖存?
這個設置也未免太牽強了些。
而且片中並沒有給出任何線索來體現鹿晗到底是如何倖存的。
母艦爆炸之後,畫面就直接切到了五年之後,出現的是上海市被重建,鹿晗成為了指揮官的場景。
至於五年前那場關乎人類生死的外星人大戰,傷亡到底如何,最後又是如何收場的,影片都沒有給出任何信息。
為了讓主角活著,導演也真是連基本邏輯都不顧了。
如果從正反雙面的角度來分析,《上海堡壘》的缺點雖然多,但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優點。
從畫面體驗上來說,《上海堡壘》的呈現是合格的。
懸掛於上海市頭頂的巨大外星母艦、隨著地裂倒塌的高樓建築、仙藤基地的紫色大麗花等等,大部分場景都做得很真實。
一座接一座相繼倒塌的上海市地標建築,畫面拍出了災難片的味道。
迅速吞沒城市的江河,以及從黃浦江下緩緩升起的上海大炮,都很有深淵感,有深海恐懼症的觀眾,可以更有體會。
尤其是懸掛於天空、足以覆蓋整個上海城的外星母艦,極其壓抑和驚悚。
第一次出場時從太空進去,緩緩穿過雲層,捲起無數漩渦的場景,很有《阿麗塔:戰鬥天使》裡天空之城的味道。
據悉為了特效,導演滕華濤率領劇組,耗時三年完成了數千張概念圖,1600多個特效鏡頭,前期籌備了六年,劇本打磨了三年,才實現了文本的影視化改編。
在中國做科幻電影有多難?導演還曾用「書上一行半,後期一年半」來形容過這個過程的艱難。
其中大到世界觀的構建,小到道具的創作,都是沒有前人可以借鑑的,完全從零開始。
還搭建了15500平方米的場景,來還原魔都的恢弘景象,最後才讓我們看見了影片中那個熟悉而又真實的上海城。
戰鬥戲部分,《上海堡壘》也能夠讓人接受。
陸戰,高速切換的鏡頭細緻展現了外星捕食者的敏捷和迅速。
速度和體能方面都對人類有著壓倒性優勢的捕食者,近身搏鬥時更能讓人看到手心出汗。
空戰部分則完全是另一種感覺,相比令人後怕的陸戰,空戰更加讓人血脈噴張。
密密麻麻的無人機和捕食者交叉作戰,穿梭於建築與人群之間,爽感和壓迫感都有了。
尤其是最後外星母艦釋放出大量捕食者的畫面,像極了一個被戳中的蜂窩,讓人避之不及。
總的來說,《上海堡壘》的畫面和戰鬥還是合格的。
但也不得不承認其劇情缺點很多,臺詞尷尬,轉折生硬,就連舒淇這樣的影后級女神在裡頭的表現都不靈了。
還是那句話,國產科幻還是應該搞明白,自己到底想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鑽研特效。
而不是先製作個大場面來做噱頭,再去安插劇情。
科幻片不同於普通的戰爭片和劇情片,科幻片需要一套獨立完整的世界觀、價值觀,要能夠使人信服還得具有思辯性。
在這個基礎上去講故事,抓好臺詞和道具細節,才能夠打動人。
小破球的魅力,就在於它建立好了自己獨立的世界觀,同時還具備了相當耐打的硬核裝備,故事內核也很高級,只剩下劇情表現上稍待完善了。
而《上海堡壘》呢,卻有些本末倒置。立意都還沒確立好,就試圖去講一個能夠兼顧大局與小愛的故事。
這根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上海堡壘》恐怕是沒接好了。
但一味地否定它,也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中國科幻電影才剛剛起步,走起來必定有太多的缺點和不足。
《流浪地球》雖以一己之力拔高了起點,但它並不能夠代表目前國內科幻電影的工業水準。甚至說,我們壓根都還沒有一個足以生產一部合格科幻片的電影工業體系。
所以這條路依舊任重道遠,期間願意為此大膽嘗試、貢獻一份力量的電影人,都值得鼓勵。
中國科幻電影,下一次,希望你能表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