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鐵旅遊最佳路線圖(西成高鐵沿線景點全攻略)
2023-07-19 05:47:24 4
西成高鐵線路圖 西成高鐵站點示意圖
昨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今天西成高鐵即將橫穿秦嶺,連接關中蜀地。一天之內,你可以從秦文化穿越到漢文化再到蜀文化。
【第一站】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市,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西北),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業基地,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西安歷史悠久,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西安的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佔據89個。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鐘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位於西安南面的秦嶺被譽為中國的「中央公園」,是中國地理和氣候的南北分水嶺。2009年秦嶺終南山成功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成為世界地質公園。西安境內現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俗稱兵馬俑、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這裡出土了一千多個士兵陶俑,每個表情姿態各不相同。站在龐大的地下軍陣前,你會感覺到兩千年前始皇帝掃平六國、統一天下的非凡氣勢。修築時間長達38年秦始皇嬴政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自己的陵園,常年徵用數十萬民夫,耗損了大量的國力,修築時間長達38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陝西歷史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了解古代中國光輝文明的好地方。館內藏有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歷代陶俑、漢唐的金銀器具和唐墓壁畫等珍品文物,而且大多為漢、唐盛世時期的珍寶,獸首瑪瑙杯、舞馬銜杯紋銀壺和「皇后之璽」,是國家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要想看這些,只能來陝博。鑲金獸首瑪瑙杯,是目前發現的唯一的唐朝俏色玉雕;而舞馬銜杯紋銀壺,見證了唐朝興衰,壺身工藝精巧,凸紋為舞馬銜杯乃宮廷的經典娛樂節目;「皇后之璽」,是至今所見唯一的漢代皇后玉璽(疑為劉邦之妻呂雉皇后所有)。此外,博物館推薦參觀的文物有: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戰國調兵虎符、漢武帝姐姐-陽信公主所用的鎏金竹節燻爐、唐代的鴛鴦蓮瓣紋金碗、匈奴族首領帽上冠飾的黃金怪獸等等。
西安城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古都西安的標誌性景觀。現存的城牆建於明朝初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城牆。城牆總周長約14公裡,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包括護城河、角樓等一系列設施。多數遊客選擇南門登城目前西安城牆共有八處可以登城,分別是:東門(長樂門)、南門(永寧門)、西門(安定門)、北門(安遠門)、含光門、文昌門、和平門、尚德門。
華清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唐玄宗時是皇家和王公大臣的洗浴地,「溫泉水滑洗凝脂」,就是楊貴妃在這裡沐浴的寫照。如今這裡保存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御用湯池。此外,這裡還是西安事變的發生地。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御用湯池目前景區內主要景點有: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以及飛霜殿、昭陽殿、長生殿等標誌性建築群。蔣介石的行轅舊址華清池景區內,還完整地保留著當年蔣介石行轅舊址五間廳(位於景區南部),至今牆壁上還保留兵諫發生激戰時的彈痕。後面驪山的半山腰虎斑石處,便是「兵諫亭」。
大雁塔,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市區南部大慈恩寺內。大慈恩寺是唐代長安城內最宏麗的皇家寺院,建於唐太宗時期,是太子李治為了追念母親文德皇后而建,並由西行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擔任「首任主持」。期間,法師督造了大雁塔。玄奘法師在大慈恩寺翻譯佛經、弘揚佛法11年,並創立了佛教的「相唯識宗」,使大慈恩寺成為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祖庭。期間,為供奉從印度請回的經像和舍利,法師親自督造修建了大雁塔。如今的大慈恩寺,是明代在原寺院「西塔院」的基礎上修建而成的,現存的殿堂則多是清代建築。大雁塔內和玄奘三藏院分別供奉的佛舍利和玄奘法師的頂骨,是大慈恩寺的「鎮寺之寶」。
大唐芙蓉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大雁塔東南側,建於原唐代皇家芙蓉園遺址上。如今這裡擁有國內最大的仿唐建築群,來到這裡,觀賞恢弘的仿唐建築,欣賞燈光襯託下的美景,還可以觀看具有盛唐風情的歌舞《夢回大唐》。園區分為多個區域大唐芙蓉園以芙蓉湖為地理中心,紫雲樓、陸羽茶社、鳳鳴九天劇院等眾多景點,環繞分布在湖的四周。整個園區又分為十二個文化主題區域,從帝王、詩歌、民間、飲食、歌舞特色等各方面,再現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
小雁塔,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薦福寺內,因為塔形似大雁塔並且小於大雁塔而得名。與大雁塔的喧囂相比,小雁塔安靜了許多。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公元707年),是為了安置印度取經歸來的「高僧義淨」翻譯佛經而建。初建時為十五層, 後因遭遇多次地震,現在僅存十三層。塔的內部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薦福寺創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原址位於唐長安城開化坊,後被毀,在如今的地址重建。寺內保存有公元1192年(金明昌三年)鑄造的大鐵鐘。在清代,每天清晨這裡會敲鐘,這就是著名的「雁塔晨鐘」。
興教寺塔,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畔興教寺內,是佛教傳播史上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和新羅弟子圓測的舍利墓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塔。興教寺位於西安城南約20公裡,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長眠之地。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圓寂後,葬於白鹿塬;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風棲塬,並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部的西安門裡,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毀於唐末戰亂,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未央宮又稱西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西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西漢以後,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
【第二站】安康
安康市為陝西省地級市,位於陝西省東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以漢江為界,分為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以漢水—池河—月河—漢水為秦嶺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面積23391平方公裡,下轄1區(漢濱區)、9縣(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常住人口265萬人(2015年底)。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因境內土壤含硒元素豐富,又被譽為「中國硒谷」。安康是中國十大宜居小城、中國十大節慶城市、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市、中國精彩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康素有「秦巴萬寶山」、「中藥材搖籃」和「天然生物基金庫」的美譽。是連結國家規劃的「西安-三峽-張家界」綠色生態旅遊長廊中的重要驛站,又是陝西綠色生態旅遊的品牌。歷史遺蹟遍布全境,有古遺蹟、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遺址650餘處,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寺、上許家臺南宋古墓、廟、觀、堂集中於安康市區,折射著安康燦爛的文化底蘊。安康市已查明景區32處, 景點78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南宮山國家森林公園、鬼谷嶺國家森林公園、千家坪國家森林公園、天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天華山自然保護區、化龍山自然保護區和平河梁自然保護區)。
瀛湖生態旅遊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安康市區西南18公裡處的天柱山腳下,是安康水電站建成後形成的西北地區最大的淡水人工湖,水域面積77平方公裡。景區碧水藍天,秦巴仙境,島嶼眾多,有「陝西千島湖」之稱,是獨具秦巴漢水自然風光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陝西十大美景之一。2014年1月列入全國首批15個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項目之一。生態旅遊區周邊,有雄踞在火石巖峽谷中的安康水電站大壩,有「陝西第一壩」的美稱,每當洩洪時,雷霆萬鈞,蔚為壯觀。大壩一側是久負盛名的佛教勝地天柱山白雲寺。
香溪洞,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安康城南郊3公裡處,南依巴山,北臨漢水,分為香溪洞、三天門、文武山、蜈蚣山、牛蹄嶺5個景區。風景區周圍山環峰繞,層巒疊嶂。山下溪流蜿蜒,山谷間野花香草,色彩絢麗。其中有花名為「香團刺」,花色黃白相間。陽春三月,花香遠播,漫谷飄香,故名「香溪」。相傳呂洞賓曾在此修道成仙,後人在此架橋築樓,鑿巖開洞,名之「香溪洞」。香溪洞為道教石窟。據現存碑文及地方志記載,創建已有500餘年。歷經各代修茸增築,樓臺殿閣,橋梁洞府俱有。三天門上建有石壁青瓦小屋1間,門上橫額石刻「去天五尺」4個大字。再上有純陽洞,洞內有百祖塑像,壁間有石刻「來往大千須半日,金州南畔有柴扉」,「仙人已乘降龍去,羽士還疑化鶴來」等詩句。除此之外,還有藥王洞、龍王洞、龍泉、八仙洞、下棋亭、架雲橋、通天梯、玉皇閣等名勝古蹟。香溪洞、藥王洞、三茅洞、龍王洞、文昌洞、八仙洞、慈航洞、祖師洞並稱「香溪八洞」,洞中石雕泥塑道教神像多尊,神採奕奕,栩栩如生。
南宮山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古冰川及火山遺址,位於位於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東部,由二郎坪、金頂、火山石、高山櫟和蓮花寨五大景區組成。其冰川地貌,集奇、險、野、秀、幽於一身,千姿百態、奇趣橫生,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科考價值。因主峰並排三峰構成筆架狀,又稱筆架山。公園以高僧弘一大師真身、古生代火山多次噴發的流跡、第四紀冰川遺蹟和原始次生森林而聞名,是陝、川、鄂、渝毗鄰地區遊覽觀光、休閒度假、消夏避暑的旅遊勝地。南宮山上另一奇景是一棵已枯死十多年的千年古樹,又奇蹟般地復生,身上還寄生著十多種小樹。樹高十餘丈,樹身軀幹需二人合圍。
鳳堰古梯田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漢陰縣漩渦鎮,屬於灌區型水利風景區,連片共1.2萬餘畝,距今逾250年,景區面積38.78平方公裡,是目前秦巴山區考古發現的面積 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2010年鳳堰古梯田被評為「陝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2013年被省水利廳命名為省級水利風景區,2014年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
中壩大峽谷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總長度十餘公裡,由大峽谷、小峽谷、牛心峽、龍洞和黃村壩田園五大景區組成。峽谷內風光秀麗,風格獨特,風景如畫,具有窄、長、秀、奇、清、靈、野、神、險、幽的特點。大峽谷七公裡,整個峽谷為一線天,最寬處僅有十米,千曲百折,曲徑如走蛇。兩側巖壁層層疊疊,垂直高度千米,森林密布,許多地方抬頭不見天。有壁立千韌的捨身崖,高聳入雲千餘米;有栩栩如生的鷂子巖;有刀削劍劈的鷹嘴峰等景點。小峽谷寬不盈米,峽內地勢高峻,水流湍急,山石奇趣,奇峰秀瀑,危巖多峭,在一公裡內河流幾次瀑跌。牛心峽別有洞天,有形狀似獸、似物,姿態萬千:有的似龜、有的似兔、有的似瓜,在峽谷裡橫臥有不少大小不等、重重疊疊、妙趣天成的玩石,如牛心石、連心石、仙人石等都是美妙絕倫、惟妙惟肖。峽谷的盡頭黃村壩村有古銀杏樹四百餘棵,最大的七人環抱,已有一千一百年的歷史。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保留著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
【第三站】漢中
漢中市,陝西省下轄地級市,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鎮之一,被譽為「漢人老家」。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是漢王朝的重要發祥地,也與漢族這一稱謂的形成有直接不可替代的關係。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西安到成都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市位於陝西省最南端,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形成漢中盆地,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因境內洋縣生存有世界瀕危鳥類、「世界珍禽」—朱䴉,故又被稱為「朱䴉之鄉」。漢中面積27246平方公裡,轄2區9縣(漢臺區、南鄭區、城固縣、洋縣、勉縣、西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人口343.81萬(2015年常住)。
漢中位於華夏版圖中心,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傑出的政治、軍事人物張良、韓信、蕭何、張魯、諸葛亮、曹操、劉備、夏侯淵、黃忠、姜維、馬超、張飛、吳玠、吳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漢中留下深深的足跡。漢中也誕生了偉大的外交家張騫,孕育了剛直雄烈的大漢諍臣李固,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長眠於漢中洋縣。詩人李白、杜甫、陸遊、歐陽修、岑參、元稹、李商隱也在秦巴山區之間遊走,吟唱出彪炳文學史的瑰麗詩詞墨寶。
漢中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擁有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被公認為地球上同一緯度生態最好和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漢中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的涵養地。
石門棧道風景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區以北約15公裡的河東店鎮,是在石門水庫修建後新造的仿古棧道,原有的石門棧道(褒斜道部分)因為修建水庫,在1969年就已經被淹沒了。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古人為了翻越秦嶺天險,沿著山溝河谷在懸崖峭壁上鑿孔,橫木為梁,立木為柱,然後鋪上木板形成「棧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廣為人知:劉邦取漢中後於公元前206年按大將韓信的計謀,派少數人修建棧道,以轉移鎮守關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而暗地裡沿著西邊艱險的陳倉(即秦棧)北出大散關,攻佔了陳倉城,進軍鹹陽。故事中的古棧道,主體的90%是在漢中境內。其中主要的棧道段有:子午道、褒斜道、金牛道和陳倉道。
華陽古鎮,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漢中市區東北方約130公裡,始於秦晉,自漢唐以來,這裡一直是陝南北入關中的第一捷徑,是歷史上著名的古道驛站(儻駱古道),古軍事要衝,古經濟政治重鎮。古鎮內明清建築保存較為完好,古華陽縣縣城的牆殘垣輪廓依稀可見,宋元時期的華陽鎮古塔和古戲樓風格獨特,文武官員衙門、客棧、當鋪、酒樓和茶樓等一應俱全。古鎮內還有一條老街,長約600多米長,街道兩旁是300多間明清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建築的內部也沒有太大的破壞,所有的房屋都是「口袋式」的,門面窄,一般都只有一、兩間,但有近百米深,還都有後門。古鎮的後面就是兩條河流交匯的地方,古鎮的居民們就在河邊洗衣、洗菜,這是在江浙一帶才能見到的水鄉習俗。
勉縣武侯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勉縣的定軍山腳下。建興十二年(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漢中的定軍山下。武侯祠始建於西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是國內眾多武侯祠當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蜀國後主劉禪)下詔修建的祠廟。勉縣武侯祠是陝南地區較大的古建築群,一千多年來,武侯祠歷經多次修繕,現存建築大都保持著明清時代風格,現有山門、樂樓、牌樓、琴樓、戟門、拜殿、大殿、崇聖祠、觀江樓等古建築,遊覽時按照中軸線直穿步行遊玩即可。
張良廟,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陝南著名的遊覽勝地,位於漢中市留壩縣城西北約17公裡處,這裡傍山依水,古樸典雅。相傳「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輔佐劉邦成就帝業後,就激流勇退,託名「辟穀」,隱居於此。後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風,在這裡建廟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稱「張良廟」。相傳張良廟始建於東漢末年,現存古建築多為清代所建。
古漢臺,位於漢中市中心,由三級臺地構成,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6年受封漢王,當年的王府(或行宮)就建在這裡,宋代之後這裡長期是漢中府署的後花園。現在已建成漢中市博物館,目前有褒斜棧棟道史陳列館、石門十三品陳列館、出土文物陳列館、生物化石陳列館、古字畫陳列館和革命文物陳列館等6大部分。其中,褒斜棧棟道史陳列館和石門十三品陳列館,都和石門棧道有關。
拜將壇亦稱拜將臺,位於漢中市城區風景路中段北側,距離古漢臺西南約200米處,由南北兩座石臺及眾多碑文題詞組成,臺高三米有餘,相傳為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所築。南臺下西面屹立一尊高大的石碑,正面上刻「漢大將韓信拜將壇」八個大字,背面刻詩一首:「辜負孤忠一片丹,未央宮月劍光寒。沛公帝業今何在,不及淮陰有將壇。」足以看出對於劉邦「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們是難以接受的。東邊豎一高約2米的碑,是書法家舒同為拜將壇題字。碑背面刻有韓信登壇與劉邦的一段對話,摘自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傳》。北臺上的亭閣有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在漢中期間的題聯:「蓋世勳名三傑並,登壇威望一軍驚。」正是這個拜將壇,把具有軍事才能的韓信推到了楚漢相爭這一軍事大舞臺,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助劉邦打下半壁江山。從某種意義說,拜將壇實際上是漢王朝的奠基臺。
定軍山是巴山的一個支脈,武侯墓就位於此山腳下。這裡是三國時期魏蜀兩軍交戰的著名古戰場,因此而古今聞名。諸葛亮生前曾在此操練軍隊,逝後又長眠於山下。定軍山雖不高峻,但因一直未開發,路途頗為險峻。整個定軍山有十二連山,自西向東逶迤十多公裡,宛如遊龍戲珠,故有「十二連山一顆珠」之美譽。古時三國因定軍山之戰而形成鼎立局面,定軍山又因三國史跡而廣為人知。蜀漢老將黃忠刀劈夏侯淵於定軍山下,威名震華夏,就是在此處。
紫柏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漢中市留壩縣境內,是秦嶺主峰太白山支脈,海拔在1300-2600米之間,山勢巍峨壯觀,山上古樹多紫柏,所以叫紫柏山。紫柏山特有的天坑及山頂上的草坦,被譽為亞洲第一天坦群落。山中山巒起伏,風光秀麗,有溫泉瀑布,還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紫柏山也因為漢代留侯張良歸隱於此而聲名遠揚,山下張良廟背靠著紫柏山。
漢中地處秦巴山區,是傳統的油菜種植生產基地,約有112萬畝油菜花。每年的3、4月份,漢中盆地和淺山丘陵的百萬畝油菜花同時怒放,盛開的油菜花與鑲嵌其間的麥苗及青山綠水相映成趣、蔚為壯觀,構成漢中盆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曾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油菜花海」。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秦嶺中段南坡,南距漢中市158公裡,北離西安市215公裡。是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5000平方公裡。保護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980-2904米。區內有高等植物1580種,野生動物265種。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扭角羚、金絲猴和豹4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33種,有「天然動植物基因庫」之稱。
【第四站】廣元
廣元市,是四川省的一個地級市,古稱利州,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素有「女皇故裡」、「蜀北重鎮」、「川北門戶」和「巴蜀金三角」之稱。地處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上遊、川陝甘三省結合部,為四川的北大門。是三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走廊,女皇帝武則天的誕生地,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16313.78平方公裡,轄3區4縣(利州區、昭化區、朝天區和蒼溪縣、旺蒼縣、劍閣縣、青川縣);人口304.78萬(2016年戶籍人口)。
廣元是中國首批農科教結合示範區、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新型工業化基地、中國溫泉之鄉、中國軍事裝備生產基地。廣元也是四川省旅遊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國家三線建設軍工基地。國家發改委批准廣元市為第二批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市,廣元由此成為四川省唯一一個納入此項試點城市。
廣元旅遊資源豐富,資源富集度居全省第三位:有白龍湖、劍門蜀道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2處,唐家河與米倉山國家自然保護區2處,有劍門關、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2處,皇澤寺、千佛崖、覺苑寺、劍門蜀道遺址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川北薅草鑼鼓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資源18處,是四川省旅遊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
劍門關,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之一。劍門關位於四川劍閣縣城南大小劍山中斷處,因唐代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名揚天下。核心景點有:一線天、天梯峽棧道、鳥道或猿猱道、玻璃觀景臺以及關樓。從景區北門坐索道到半山腰,然後你可以選擇鳥道或者猿猱道到山頂。猿猱道非常險,需租用專業登山裝備攀登上山,非常驚險刺激,可以真正體會「猿揉欲度愁攀巖」。鳥道上山則相對較容易,只有部分臺階較陡,可以體驗「西當太白有鳥道」的樂趣。到達山頂後可以在玻璃觀景臺欣賞劍門關的壯美風景。從南門一路過去的核心景點便是關樓了,站在關樓上,感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情景。原本的關樓幾經損毀,大家現在看到的關樓是2009年左右在原址上重建的建築。
昭化古城,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古稱葭萌,位於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是國內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三國古城。昭化古城是中國古代最早推行郡縣管理制度的縣之一,是名副其實的巴蜀第一縣。早在2000多年前,昭化便是著名的古戰場,名曰:霞萌關,是古蜀道上的咽喉。《三國演義》中張飛挑燈夜戰馬超黃忠、嚴顏退曹軍和姜維兵困牛頭山的故事,都發生在這裡。現在的昭化古城是明代重建,古城的基本格局和規模都得以留存,城裡至今還留存有三座城門,其中城西的戰勝壩可以登臨。
皇澤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廣元城西嘉陵江畔,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寺內保存著開鑿於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龕、1203軀皇澤寺摩崖造像及其歷代碑刻,大部分為盛唐時期的作品,分布在寺中「則天殿石龕」、「迎輝樓石龕」、「大佛樓石窟」、「中心柱石窟」、「五佛亭石龕」內。 皇 澤寺除摩崖造像外,還有眾多碑刻,其中有著名的《蠶桑十二事圖》。這些摩崖造像及石刻不僅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而且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更被專家們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唐家河,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岷山山系大熊貓主要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為A級自然保護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此外還可以看到種類繁多、千奇百怪的飛禽走獸,如金絲猴、虎、豹、黑熊、扭角羚、中華種沙鴨、金雕、綠尾紅雉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唐家河還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和現實的自然景觀,令人神往。北邊的摩天嶺,山高3800多米,頂上有一個碧綠水色的海子,約有六畝水面,海子深不見底,終年不乾涸。
翠雲廊,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劍閣縣境內,是以險著稱的劍門蜀道的一段,綿延300餘裡,又稱「皇柏」、「張飛柏」,是由近萬株蒼翠的行道古柏組成的綠色長廊。經歷了2000餘年的歷史滄桑,在歷代官民的保護下,「三百裡程十萬樹」的翠雲廊景致至今仍然生機盎然,茂盛蒼翠,是世界罕見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樹群體,被譽為世界奇觀,蜀道靈魂。
千佛崖,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廣元市城北5公裡的嘉陵江東岸,與皇澤寺隔江相望。千佛崖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始建於北魏時期,歷經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長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滿了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層,密如蜂房。現存龕窟400多個及大小造像7000餘軀。大雲洞居於千佛崖中心位置,規模最大,共計造像234尊,左右兩壁雕有148尊蓮花觀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為彌勒佛。唐天授元年 (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時,白馬寺法明和尚薛懷義等12名和尚為迎合武則天當皇帝的需要,撰寫《大雲經》呈武則天,稱武則天是彌勒佛降生,應代替李 唐做皇帝。武則天看後大喜,親筆作序,頒布於天下,且令各州要營造大雲寺以珍藏《大雲經》。因武則天生於利州(廣元),當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雲洞,並且 刻了這尊彌勒佛立像和後壁龕中二聖——高宗李治、武則天。
【第五站】綿陽
綿陽古稱「涪縣」「綿州」,後因城址位於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四川省地級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遊地帶。面積2.02萬平方公裡,轄5縣3區1市(涪城區、遊仙區、安州區,三臺縣、鹽亭縣、梓潼縣、平武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和江油市),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學城辦事處;人口481.09萬(2016年常住)。
綿陽是中國唯一的科技城,重要的國防科研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成都平原城市群北部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圈七大區域中心之一,獲得過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杜拜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榮譽。
綿陽人文絢爛,風光迤邐。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大九寨國際旅遊環線和三國蜀道文化國際旅遊線上的主要節點,擁有「北川羌城旅遊區」國家級5A景區,藥王谷、九皇山、七曲山大廟、報恩寺、竇圌山等13個國家級4A景區。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國蜀漢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等歷史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羌族文化、白馬藏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兩彈城、亞洲最大風洞群蘊含的國防科技文化獨具魅力,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鑄就 的感恩奮進文化感天動地,文昌廟會、雎水踩橋等大眾文化活動源遠流長。
北川羌城旅遊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是一個開放性景區,集紀念緬懷、感恩大愛、禹羌風情和生態休閒於一體,由北川地震遺址區、北川新縣城,北川地震紀念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吉娜羌寨、維斯特遊客中心等景點組成。旅遊區主題定位為緬懷祭奠、大愛無疆、禹羌文化。
藥王谷旅遊度假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北川羌族自治縣桂溪鄉林峰村的藥王山上,是一家以中醫藥養生為主題的度假區。藥王谷所在區域盛產中藥材,山林遍生百年藥樹,相傳中華醫藥:始祖岐伯、藥王孫思邈、劉神威、李時珍、等等許多名醫都曾都來此山採藥治病,山上居民一直有供奉藥王菩薩的習俗,藥王谷因此得名。辛夷花海藥王谷景區擁有我國最大、最古老的辛夷林,直徑30-150公分、樹齡100年以上的辛夷樹有1875棵,30公分的數萬棵。每年3-4月花季,辛夷花掛滿枝頭,大的如鬥碗,小的如茶杯,顏色從粉紅到深紫,依坡勢層層疊疊,蔚為壯觀。
九皇山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景區集人文與自然之大成,以古樸的西羌文化為主線,完整地保留、真實地再現了史稱南蠻、北狄、東夷、西羌之一的、且如今唯一尚存的古老的西羌文化遺蹟與生活習俗。九皇山猿王洞是中國西南第一大高山溶洞,在猿王景區洞周圍4平方公裡範圍內分布著23個各具特色的溶洞,是世界罕見的高山溶洞群。
七曲山大廟,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綿陽市梓潼縣。山勢雄奇,廟宇依崖而立,喬木垂蔭,風光秀麗,素有「蜀道明珠」之稱。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描述的「五丁開山」的故事就發生在此。七曲山大廟舊稱「文昌宮」,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專廟。自元代開始,歷經明清兩代不斷擴建,才成為現在的規模,整個殿宇樓閣共23處。其結構謹嚴,布局有序,廊腰縵回、曲折自然,雕梁畫棟,莫不精工,為蜀中少有的古建築群。廟內還存有罕見的大型鐵鑄造像、鐵鑄花瓶等珍貴文物。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曾將大廟認作「家廟」。七曲山風景區以文昌文化發祥地和全國最大的純古柏林享譽海內外,有以古蜀道、古皇柏、古建築、古文化為主體的人文景觀50多處,文化底蘊極為深厚。
李白故裡,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四川省綿陽江油市青蓮鎮,李白5歲隨父入蜀,定居綿州昌隆縣青蓮場(今屬四川江油),25歲離蜀,在蜀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場南渡口原有「太白故裡」碑,今已遷祠內。故裡前有匡山如屏,後倚天寶、太華諸山,峰巒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點有太白碑林,隴西院、太白祠、名賢祠,李白衣冠墓、磨針溪、洗墨池、粉竹樓、月園墓等。
羅浮山景區位於綿陽市安縣境內,山中常年水氣升騰,整座山好像浮在雲霧中,因此又名浮山。羅浮山風景區由羅浮山、白水湖、龍泉礫宮3部分組成。羅浮山上可以看到羅奇峰怪石,一路上可以拍攝到各種自然奇觀。這裡是老版《西遊記》的拍攝地,遊玩時可以留心發現曾經電視劇裡的經典場景。
綿陽科技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芙蓉溪畔,與富樂山風景名勝區、中華科學家雕塑公園和在建的綿陽博物館遙相呼應,並緊鄰芙蓉漢城餐飲一條街和富樂汽車站。綿陽科技館共設展項148個,以「兩彈一星」為主題,核科技為主線,分飛彈展區、航空航天展區、衛星與信息展區、核武器與核科技展區、衛星與空間信息技術、科技綿陽五大板塊。
【第六站】德陽
德陽,四川省轄地級市,別稱旌城,位於成都平原東北部。面積5911平方公裡,轄2區1縣(旌陽區、羅江區、中江縣),代管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3市;人口352.0萬(2014年常住)。
作為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全國三大動力設備製造基地之一,德陽市生產了全國45%以上的大型軋鋼設備,也是世界最大的鑄鍛鋼製造基地,發電設備產量全球第一,石油鑽機出口全國第一。全國60%的核電產品、40%的水電機組、30%的火電機組、50%的大型軋鋼設備、20%的大型船用鑄鍛件由德陽製造。
德陽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歷史文化積澱厚重。其境內擁有"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廣漢三星堆古蜀文明遺址。作為國家森林城市,其還是中國唯一的「聯合國清潔技術與再生能源裝備製造業國際示範城市」。同時也是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之一的劍南春的產地。
三星堆遺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為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博物館佔地面積很大,現有兩個獨立的展館,第一展館為綜合館,在裡面可以看到金、銅、玉、石、陶等類文物。第二展館為青銅專館,裡面有出土的各種青銅器具。
綿竹年畫村,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綿竹市孝德鎮射箭臺村,規劃佔地面積4平方公裡,核心區域450畝,是專業加工、製作、經營綿竹年畫系列產品一條龍的生產經營作坊。年畫村農產品開發,依託年畫村豐富的農產品資源,開發出「年畫村」牌的「松花皮蛋」、「貓兒貓兒魚」、「香辣醬」、「豆腐乾」、「特色泡菜」、「山臘肉」「漿臘肉」等民間食品。
德陽文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南宋,明洪武年間遷建成城南今址,曾多次重修增補,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年間的基本格局。它坐北朝南,規模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居全國第二,四川之首。廟內有孔子塑像及各類名臣、鄉宦、忠孝、節孝等祠以及明倫堂、齋宿所等建築。文廟紅牆黃瓦,布局謹嚴,雕琢精細。欞星門外立照壁連著萬仞言牆,欞星門內有浮池,地上橫跨三拱橋,並建有更冠亭、省牲所。西廳內有孔子生平事跡陳列館,常年對外開放。建有孔廟博物館。
孝泉古鎮位於德陽市西北20公裡,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記載;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一東漢大孝子姜詩的故裡,漢代叫汛鄉,後因「一門三孝」、「孝感天下、清泉滿地」而得名。東漢時,雒縣汛鄉(今孝泉)有一個叫姜詩的人,他的母親喜歡喝江裡的水、吃江裡的魚,姜妻龐氏每日便去江邊挑水、打柴換江魚給婆婆吃。誰知後來婆婆聽信讒言,硬逼著兒子休了龐氏。那媳婦龐三春雖寄居破廟,仍以柴換魚託人送與婆婆。其子安安,人雖小卻也懂孝道,每日從上學口糧中節省一點糧食給母親送去。最後,一門三孝,感天動地,姜家屋側冒出湧泉,並日現二鯉。之後,「一門三孝」成為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廣為流傳。主要景點有一門三孝孝子牌坊、姜孝祠、姜公墳等。
龐統祠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德陽市羅江縣鹿頭山白馬關,東距縣城5公裡,是四川修建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三國遺址之一,是全國唯一一處專門祭祀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龐統的祠堂和墓園,也是三國蜀漢政權興亡的見證地。
落鳳坡,位於德陽市羅江縣白馬關鎮的龐統祠旁約2公裡處,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龐統戰死沙場的地方。如今是新恢復的古驛道終端,祠中的龐統墓是後人為紀念龐統而建,其真墓應在不遠處的落鳳坡旁。
金牛古道又名石牛道,是二千多年前巴蜀地區通往中原的一條重要道路。它南起成都,過廣漢、德陽、梓潼,越大、小劍山,經廣元而出川,穿秦嶺,出斜谷,直通八百裡秦川。
【第七站】成都
成都,簡稱蓉,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截至2016年末,成都總面積14312平方公裡,下轄11區(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區、郫都區)、4縣(金堂縣、大邑縣、蒲江縣、新津縣),代管5個縣級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簡陽市);常住人口1591.8萬人。
成都是中國五大戰區之一的西部戰區司令部駐地,是西部地區設立外國領事館數量、開通國際航線數量最多的城市。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和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十大古都」之一,約在公元前5世紀築城,西漢時已成為中國六大都市之一,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北宋年間成都人聯合發行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成都設立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26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蹟。
成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和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成都「世界美食之都」稱號。成都擁有2項世界遺產(都江堰—青城山、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成都擁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樓、青羊宮、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覺寺等眾多歷史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成都也是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擁有名揚四海的大熊貓基地。
傳說中錦裡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今天的錦裡依託成都武侯祠,以秦漢、三國精神為靈魂,明、清風貌作外表,川西民風、民俗作內容,擴大了三國文化的外延。在這條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有茶樓、客棧、酒樓、酒吧、戲臺、風味小吃、工藝品、土特產,充分展現了三國文化和四川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2005年錦裡被評選為「全國十大城市商業步行街」之一,與北京王府井、武漢江漢路、重慶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齊名,號稱「西蜀第一街」,被譽為「成都版清明上河圖」。2006年,錦裡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相對國內很多舊瓶裝新酒的人造景觀,錦裡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裡賣的些是筷子、茶葉、燈籠、蠶絲被和土特產。餐廳裡的美食有張飛牛肉、三大炮、肥腸粉,一箸一杯都是衝著味道去的,不花俏,沒有噱頭,講究的是實惠。還有手藝人的玩藝兒,捏個泥人,轉個糖畫兒,買張剪紙,都是包含童趣的東西,懷舊也是懷念童年淳樸的快樂。
寬窄巷子,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長順街附近,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組成,全為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這裡也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準葛爾之亂後,選留千餘兵丁駐守成都,在當年少城基礎上修築了滿城。民國初年,當時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將「胡同」改為「巷子」 。二十世紀80年代,寬窄巷子列入《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先後獲2009年「中國特色商業步行街」、四川省歷史文化名街、2011年成都新十景、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等稱號。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政府實施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遷地保護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是我國乃至全球知名的集大熊貓科研繁育、保護教育、教育旅遊、熊貓文化建設為一體的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機構。
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水利工程。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周邊景色秀麗,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景點有伏龍觀、二王廟、李冰石刻像、安瀾索橋、玉壘山公園等。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道教全真道聖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位於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傳說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又稱丈人山。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公裡,景色優美,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面積100平方公裡,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武侯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位於成都市武侯區,肇始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成都武侯祠現佔地15萬平方米,由三國歷史遺蹟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以及錦裡民俗區(錦裡)三部分組成,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草堂佔地面積近300畝,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這裡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蹟地,年遊客量達百萬餘人次。
金沙遺址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由陳列館、遺蹟館、金沙劇場等建築組成。陳列館分為五個展廳和一個4D電影院。集中展示了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器、銅器、石器等精美文物,通過這些器物,展現出古蜀文明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展品中,最富盛名的是太陽神鳥金箔,金箔呈圓形,由內圈的太陽和外圈的神鳥構成,是古蜀國黃金工藝的代表。現在,太陽神鳥圖案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遺蹟館內是金沙遺址大型祭祀場所的發掘地,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商周時期的大型祭祀遺蹟場所,在這裡可以近距離觀看考古發掘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