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什麼氣候最缺水(海南最乾旱的地方在哪裡)
2023-07-19 04:42:45 3
海南島乾旱少雨?還需要灌溉?海南島還有沙漠?這是真的。
三亞市沿海,海南最溼潤地區
在碧濤萬頃的中國南海中,如珍珠狀散布著一系列的諸多島嶼。而海南島以其遼闊的面積,優越的地理位置、富饒的物產成為其中引人矚目的中國第二大寶島。
通常,在多數人們的印象中,海南島給國人留下的印象是高溫、多雨、潮溼、溫潤,但這個印象其實是不完整的。
海南島的地理、經濟,就像中國的縮影:從歷史到今日,海南的人口、城市、路網,東多西少,環島鐵路也是先東後西。
相比東部,海南島的西海岸地區更像是荒涼的秘境,平時也很少被人關注。
棋子灣石頭景觀
乾旱,海南的另一面鮮為人知的是,在廣闊的海南島西部沿海地帶,卻分布著一些高溫、乾旱、砂礫、荒漠、半荒漠的乾旱地區,從儋州海頭鎮向南,經沿海昌江、東方,向至樂東鶯歌海為止的近200公裡長的沿海平原、臺地、低山地區,呈現出一片高溫、乾旱、地表植被稀少的地貌特徵,與溫潤多雨海南島東部的環境迥異。
更鮮為人知的是,西部相對乾旱的自然地理環境也形成了本地區相對獨特的人文、自然風貌。
棋子灣沙地
乾旱,是如何形成的?大家也許極為費解,離海南島東海岸不到300公裡的西岸,卻形成了相對乾旱的氣候特徵,甚至出現了熱帶濱海沙漠的地貌。以多年的降水均值來看,同緯度的東部沿海城市的萬寧的降水量是西部的沿海城市東方的降水量的2倍。
昌化江入海口
根據數位專家的研究,海南西部乾旱的主因有三。
其一,島內特殊地形的影響。海南島的地形是中間高、四周低,五指山、霸王嶺等居於本島中部。由於海南島的雨水補給主要是來自東南方向太平洋上的生成的颱風氣旋,碰上中部山系的遮擋,阻礙了水汽的進入。處於背風面的西部不僅來自東南的暖溼氣流難以通過,而且越嶺下沉的空氣也使得溫度增高反而日漸乾燥,造成氣象學上的「焚風效應」,使氣團變得更加乾熱。
其二,海南島西部蒸發量過大。海南島西部地處低緯度熱帶,年均溫在20攝氏度以上,高溫使水分蒸發加快。海南西部的年均蒸發量在2500,是同緯度海南島中部瓊中縣蒸發量的3倍。另外,海南西部每年4-9月,經常吹4-5級的乾熱西南風,但西部地區相對開闊的平原地形也缺乏形成地形雨的形成條件。在熱帶驕陽常年的照射下,形成了高溫乾熱的局部氣候。
第三,洋流作用不可忽視。毗鄰海南西部的北部灣為半封閉的海域,在北部灣獨自形成一套呈順時針方向運動海流系統,在流經海南西部時正是屬於寒流性質的自北向南的沿岸流,與增溫增溼的海洋暖流性質不同,海洋寒流具有減溫減溼作用. 在沿岸寒流的作用下,沿岸地區降水也有所減少,更加加劇了乾旱。
可以說,海南島西部半沙漠化土地的形成是由於地域特徵、大氣環流、和海流的共同影響下,多種因素相互疊加的結果。
棋子灣仙人掌,典型的熱帶沙漠植物
20世紀70年代末,海南島西部沙漠化土地面積一度達到257.92平方公裡,到90年代末減少至122.57平方公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昌江縣棋子灣一帶。
棋子灣東靠昌化嶺,西連北部灣,東西長約20公裡,因海岸邊石頭狀如棋子而得名。棋子灣的石頭溫潤如玉,水清見底,沙細質軟,潔白如銀。海岸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多姿,是海南島西部著名的熱帶濱海沙漠。這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熱帶沙漠性質的海灘,面積約9萬畝。
與我國北方許多毫無生氣的戈壁沙漠不同,棋子灣沙漠地帶沙丘之間的低洼地和固定沙丘的頂部生長著一叢叢半人高的仙人掌和野菠蘿,矮小的松樹、灌木叢……,這些抗鹽鹼的耐旱植物與流動、半流動、固定沙丘相伴。構成了我國這個唯一的熱帶沿海沙漠奇特的地質地貌景觀。
漫步在棋子灣的海岸線上,令人不由想起三毛的《沙哈拉的故事》地中海沿岸的北非沙漠風光。在海水與沙漠之間,散布著巨礁與無盡的棋子般的石頭,這些圓潤如棋子般的石頭仿佛講述著當年的故事。
獨特的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物種。熱帶沙漠外圍通常來說是熱帶草原地帶,除了草本植物,這裡還會分布灌叢,正所謂「稀樹高草」,赫赫有名的海南黃花梨,就是一種喜旱的植物。
東方市位於海南島西南部,常年乾旱少雨,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明顯,這為黃花梨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的環境。
花梨因結構細而均、紋理清晰柔和、材質密而硬、抗腐耐久性強,自唐朝起就被視為上乘佳品進貢朝廷。到了明清,歷朝皇帝都視黃花梨為珍稀之物。而東方市最好的花梨木就產自當地的俄賢嶺。
俄賢嶺
俄賢嶺巨厚的黃色砂巖、雨量少、日照時間長、水分蒸發快的土壤氣候特點,為黃花梨的生長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裡產出的的花梨木質堅硬、紋理細膩、色澤光滑、香味濃鬱。
溫馴的坡鹿也是當地的珍稀物種之一。 坡鹿是熱帶稀有珍貴鹿種,國外主要分布在印度、緬甸、泰國的熱帶草原地區,我國集中分布在海南西部東方、白沙等範圍狹窄的灌木草叢丘陵地帶。海南島「鹿回頭」傳說中的鹿,就是坡鹿。
除了坡鹿,兩萬畝乾旱熱帶草原上長滿三百七十五種植物、一百多種鳥獸。
東岸是椰林,西岸是鹽田《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認為,之所以歐洲殖民者徵服了非洲、美洲、澳洲而不是相反,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地理環境和自然稟賦的不同決定了各個地區的文明起源。
翻譯成中國俗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海南西部特殊的地理環境,也造成了與東部地區不同的生活方式。
洋浦千年古鹽田
鶯歌海鹽場
我們傳統印象中的椰林主要在東部,西部的主要景觀是鹽場或鹽田。炎熱乾旱、終年少雨、毗鄰大海的氣候有利於鹽業生產。
如果打開地圖,海南島西岸沿海的鹽場非常多。無論是傳統手工作業的鹽場,還是大規模工業化的鹽場都可以看見。洋浦至今還保留著千年古鹽田。
如何抗旱?炎熱乾旱的海南西部,由於氣候惡劣、土壤貧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業落後。新中國建立後,為了解決海南的乾旱問題,採取在海邊種植海防林的方式來防風固沙。1954年,海南林業部門就擬具了一個5年期的實施營造海岸帶防護林計劃,以木麻黃為主木,臺灣相思為副木,以削弱風沙為害。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這裡已是樹木成蔭。
木麻黃樹
在東方市一些沿海地區見到,大片的木麻黃樹結成了沿海一道堅實的防風屏障。沿海裸露沙地已很少見,沿海沙地多已生長著有刺灌叢等耐旱植物或者種植了木麻黃、桉樹等防護林。包括在前文中提到的棋子灣沙漠地區,都種上了大量的木麻黃樹。
另一個舉措就是修建水利工程,有效增加了海南島西部的灌溉面積。海南西部大約建設了約200座中小型水庫,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海南的乾旱。尤其是耗時10年建成的松濤水庫,使海南西部28萬畝貧瘠的荒地變成肥沃的良田。
海南第一大水庫——松濤水庫
1962年,田漢先生訪問建設中的松濤水庫時曾經賦詩一首:
「峰迴路轉入番洋,萬裡松濤汗血香。
始信漁舟橫樹杪,居然機艇過山梁。
白雲堆下巒深紫,碧葉城頭草嫩黃。
何止腩魚無限美,渠開早救島西荒。」
海南西部面積最大的平原叫感恩平原,放眼望去,一片鬱鬱蔥蔥,密如織網的人工灌溉渠道有力地滋養了這片土地。20世紀50年代,由於乾旱缺水,那時的感恩平原多數土地只能生長稀疏的野草和灌木。
海南省東方市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