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滴子簡介(血滴子到底是暗器)
2023-07-19 18:27:32 1
說到「血滴子」,第一個想到的是2012年上映的那部電影。
縱觀整部電影,表面上是在敘述一個歷史故事,但核心卻是武俠精神,區別於一般的歷史故事片或者武俠片,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塑造了一個整體群像,想觀眾認識到了「血滴子」是個什麼樣的組織;二就是延續了導演劉偉強一貫的電影風格,就是反轉劇情。
上網搜了一下「血滴子」,光是相關的詞條就有十幾個,其中有電影、電視劇、遊戲還有暗器的名字……要說歷史上真的有血滴子嗎?
影視中的血滴子《血滴子》主要講述雍正在位期間創立殺手組織——血滴子
專執行朝廷秘令,緝殺異己,其暗器專取人首級。
在統帥龔額(王羽 飾)指揮下,隊長冷(阮經天 飾)率領陳泰(蒲巴甲 飾)、胡圖(高天 飾)、穆森(李宇春 飾)、十三(井柏然 飾)、布喀(周一圍 飾)等人配合默契從未失手。
看過電影的小夥伴,一定對一句臺詞印象深刻:「血滴子是大清朝的汙點」。
其實這句話也暗喻了「血滴子」的命運,這些人必然會走向滅亡。
血滴子終究比不過火炮的威力。
歷史傳說中的血滴子源起於清朝雍正,當時設立「血滴子」的特務組織主要用來鞏固王權的統治,後來雍正將血滴子傳承給他的繼任者乾隆。後來因為形勢改變,乾隆將冷兵器換成火槍和大炮,變革就要付出代價,而這個代價就是「血滴子」必須消失,殺手為朝廷賣命,最後卻一個接一個的被處死,因為死人是不會說話的,就這樣乾隆用一個陰謀蓋住另一個……
電影中的每一個殺手成員都像是皇帝的工具人,誰會在乎這些個工具的喜怒哀樂?
乾隆不想讓任何人看見大清不見光的一面,但是,用不見光的手段消除不見光的一面就更不見光,然後就更黑暗……不過血滴子殺人如麻,存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血滴子存在過的事實不可能因為血滴子的死而改變,所以,乾隆消滅掉血滴子也可以說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清洗吧。
關於武器——血滴子有人說血滴子最早出現在清朝雍正時期,是一種宮廷準用兵器,其主要功能就是取人頭顱,手法血腥殘酷「血滴子以革為囊,內藏快刀數把,控以機關,用時趁人不備,囊罩其頭,撥動機關,首級立取」。有很多人去考證過,都沒有在史料中看過這樣的武器,甚至連野史的書裡也沒有記載「血滴子」的事情。
所以說血滴子也不能算是一件兵器,因為清朝的兵器,尤其是這樣特別的不可能沒有記載,而且至今都沒有一件實物作為考證,所以血滴子是雍正衛隊的殺手更靠譜,據說他們正統的名字叫「粘杆拜唐阿」。(顧名思義,粘杆處是一個專事粘蟬、捉蜻蜒、釣魚的服務組織。)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眾多皇子間的角逐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胤禛表面上與世無爭,其實在背地裡也招募了很多武林高手,訓練家丁隊伍,這支隊伍的任務是四處刺探情報,剷除異己。這就是粘杆處的來由。
關於武器,那時候清軍的裝備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
冷兵器有:長矛、腰刀、弓箭和藤牌等;熱武器主要是:鳥槍、抬槍、紅夷炮、火箭和地雷。說起來也慚愧,火炮是在中國元代時期發明,15世紀前領先於歐洲技術,但在歐洲走出中世紀的陰影之後,火炮技術很快就超越了中國,中國連續錯事了歐洲16-17世紀、18世紀後期-19世紀初期的軍事技術革命。
中國生鐵的發明早於歐洲1900多年,自西漢以來,生鐵冶煉鼓風豎爐得到迅速發展,冶鐵豎爐在中國延續使用了兩千餘年。中國古代兵器的產生和發展有它自己的體系與形式,有它自身的發展途徑和獨到的思想體系。中國古兵器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隨著槍炮的普及,冷兵器退出歷史舞臺也是註定的,但那些與兵器有關的漢字和文化卻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之中。
有時候表面上的東西更能打動人《血滴子》這部電影,從另一方面也能夠看出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暗喻,他們在嚴控武器發展戰略以及思想上的夜郎自大、故步自封,拒絕新鮮事物輸入的慣性也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有一些作品的導演往往都想在自己的電影中加入一些人性化的東西,或者稱之為內涵。
而劉偉強的《血滴子》在成熟的電影製作、熟悉的青春熱血中,加入了一些時代、歷史、革命、盲目的人性等等。《血滴子》中那個時代各種力量的交纏,這些力量都具有歷史的正義性,各自代表社會一些階層的利益訴求,不過任何利益群體之間都是有衝突的,在這其中,最根本的衝突集中於民族矛盾,由此引發爭鬥,自然不可避免。
電影的主角們,可以是一群殺人不眨眼的殺手,也可以是一群行走江湖的「俠士」,不過他們的俠是悲劇的,電影中大反派看到因為自己的反抗導致大量無辜百姓死亡,又加上自己註定要死的命運,使得他幡然醒悟,所以他以自己的人頭去妥協,企圖讓乾隆大徹大悟,雖然最終是悲劇的結局,但留給觀眾的印象卻是最深刻的,這種讓人物從命運、愛情、人性等諸方面去演繹悲劇人生,悲劇意識也就在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生存與死亡的衝突與悖論中產生。
在藝術世界中,悲劇被稱為「戲劇詩的最高階段和冠冕」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而激起觀眾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雖然《血滴子》的電影評分並不高,只有4.7,導致很多人對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其實只要去體會電影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才會理解整部電影的精髓,不管怎麼說,電影中的悲壯的故事、殺戮的鏡頭、人物的情感、革命的反思等元素都讓人刮目相看。
電影最後,熟悉的人都死了,只剩下一個人,不知道是哪一位詩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我想導演留下這最後一個人,也是這樣一種狀態吧,等到電影結束,也沒有人知道最後一個人的命運如何,但根據劇情中皇帝的狀態,想來他也不想讓最後這個「汙點」繼續存在吧,可以說電影給了觀眾一個讓人難受的結局,看完只會感到「無力」,畢竟這些都是歷史,雖然不知道有沒有發生過,但藝術來源於生活。
文原創,圖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