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比較出名的風景區(貴州有一城市被譽為)
2023-07-19 05:33:01 1
凱裡位於貴州省東部,地處雲貴高原向中部丘陵過渡地段的苗嶺山麓,清水江畔,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有苗嶺明珠之稱。凱裡是一個格調古樸、風貌獨特的少數民族城市,素有「中國百節之鄉」稱號,具有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風雨橋和世界上最大的苗寨。這裡有秀美的香爐山、金泉湖、鐮刀灣和景觀獨特的溶洞,還有獨具民族特色的岜沙、西江苗寨風情。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貴州凱裡最美的六個旅遊景點吧。
一、下司古鎮
下司古鎮位於凱裡市西偏南部,毗鄰清水江,距凱裡市區約6公裡,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曾被人譽為「小上海」、「清水江上的明珠」。這裡是貴州及至川滇南下東進的交通要塞,更是黔東南州生態旅遊與民族文化旅遊的門戶。下司在歷史上上承川滇,下接湘粵,自元代中期設立翁袍蠻夷長官司始,至清代嘉慶13年(1808年)下司被正式闢為商埠,民國時期發展為鬧市,順江而過的人們行船於此,必然會休頓停歇,文化多元碰撞,商賈雲集。於是就孕育出這座隱藏在黔東南的山間小鎮。
下司古鎮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古碼頭為特色的水鎮風光。古鎮不算很大,但布局奇巧,曲巷通幽,建築精美,錯落有致,有清水江一帶環繞。商埠文化帶來了江南庭院,徽派馬頭牆,侗家塔樓苗家吊腳樓等多種建築風格,漢侗苗兼融,古蹟猶存,古樸自然,無過度開發之虞。古鎮中多類建築藝術共融,江南院落、微派建築、閩南建築、苗侗建築等多種建築形式集於一體,雖經歷史滄桑,但基本保持完好,其格局、結構仍然體現當年的歷史情景。
二、南花苗寨
南花苗寨位於凱裡市三棵樹鎮南花村,地處凱裡市東南面的巴拉河畔,爐榕公路從寨腳繞河而過,距凱裡市中心13公裡,是距離凱裡市最近的苗寨,也是貴州著名的苗族風情旅遊景點、貴州省鄉村旅遊示範點之一。這裡民風淳樸,風景優美,民俗獨特,是巴拉河長裙苗農耕文化典型的天然博物館。寨子很小很安靜,是非常原生態的苗寨,寨裡所有的房屋都是木質吊腳樓建築,鱗次櫛比,掩映在半山腰的綠樹叢中,門窗的雕花都很精緻。村裡則完全是當地人自己生活的場所,村民們悠閒地享受著午後時光。
南花苗寨依山而建,吊腳樓層層迭迭,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寨門有座橫跨巴拉河的風雨橋,走過風雨橋,寨子就散布在河岸一側的山坡上。這裡只有187戶人家,還有幾間客棧,想要留宿的朋友也可以在這裡住上一晚。如果你想體驗原生態的苗族生活,那這裡,便是你的最佳選擇,拋去塵世間的嘈雜與喧譁。午後,微微陽光,臨街而坐,品一壺清茶,賞一方風情。南花苗寨的旅遊開發程度比較好,河邊建起了木樓客棧,節假日時經常有旅遊團帶團參觀,在河邊舉行篝火晚會等活動。
三、香爐山
香爐山位於凱裡市龍場鎮境內,距凱裡市區約15公裡,四面石崖絕壁,形如香爐而故名,僅一線小道盤旋而上。這裡眾山環列,若劍戟刺天。山上雜花叢樹,修篁茂密,雲霧繚繞。有肥田沃土,深井細流;有古代營盤,寺廟和南天門遺址;有反映起義故事和民間傳說的遺蹟。每年農曆的六月十九日,周圍二三十裡的苗族人民都雲集於此,舉行傳統「爬山節」活動,老年人多往山頂觀光及祈神,盛裝打扮的青年男女,或用蘆笙伴奏,翩翩起舞,或席地相向,吟詠傳說故事,歌唱友誼和愛情。
香爐山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的戰場,相傳香爐山是蚩尤後代最後一次遷徙的決策議事地。香爐山二屯巖西面的「九十九屯坎」因有99級石礅而得名,東側為蚩尤陵園。順絕壁小徑走到南天門下,爬九十九屯坎仰望一線天,這就是有名的一線天南天門、「南關」是上香爐峰頂的最後一道屏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山頂有佛廟,有黔東南最珍貴的受保護的茶葉母本植物,有樅樹林、嘯洞、喀斯特景觀處處皆是,棋盤石是香爐峰最高點,18羅漢在懸崖上排列。
四、季刀苗寨
季刀苗寨位於凱裡市三棵樹鎮境內,地處巴拉河畔,距凱裡市區約25公裡,是一個建築保存完好、民族風情濃鬱的苗寨。寨內有百餘戶人家,他們沿襲了幾百年的苗族古歌形成了獨特的風情。季刀苗寨分為上、下寨,季刀下寨前臨河,後依山,與南花苗寨有些相似。村寨整體不是很大,沿山而居,依山傍水,古樹參天,風景宜人,民族風俗淳樸、動人、濃鬱。主要景點有百年糧倉、神仙洞、埋壇山、牛馬醃腳印、鼓藏場、風水樹等。
季刀苗寨苗族的本土氣息濃鬱,寨子背靠陡峭翠綠的山峰,寨前是孕育著苗族兒女的千年古河,河水清澈涼爽,一群土鴨自由地尋找河裡的魚蝦,孩子們在河裡嬉戲遊泳。在這裡,有幾個方面值得觀賞遊覽,一是踏百年古道,體驗老百姓的勤勞;二是看百年糧倉,遙想勞動人民的智慧;三是聽百年古歌,觀民間文化;四是望百年古樹,思世事滄桑;五是遊巴拉河河水,享清泉飛流之歡暢。來到季刀苗寨,可以品嘗苗家烹飪的苗王魚、酸湯魚、雞八塊、醃魚、醃肉、醃湯等巴拉河風味菜餚。
五、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
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位於凱裡市廣場路,建成於1988年,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整個博物館由「黔東南概貌館」、「少數民族風情館」、「少數民族服飾館」、「龍舟館」和「現代民間工藝美術館」等主題館組成。三樓、四樓是主要的開放展覽區域。由於黔東南的主要人口構成是苗族和侗族,所以博物館裡最重要的是「少數民族風情館」和「少數民族服飾館」中的苗族和侗族展廳,這兩個館通過圖、表、實物按歷史、不同分支、習俗等作分類,陳列了很多反應苗、侗兩族日常或難得一見的各種實物,對苗族和侗族的文化、傳統、歷史等都進行了很好的展現。
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的建築形式頗有民族特色,中央塔樓採用侗族鼓樓重簷形式,東西塔樓採用苗族吊腳樓形式,以外觀來強調黔東南是「苗侗之鄉」。整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在苗族展廳裡,裡面陳列了一件劍河的錫繡作品,用錫絲作為原料,用傳統的繡法做成一件讓人嘆為觀止的苗裝,顯示了生活在劍河一帶的苗族人高超的刺繡水平。另外一個常規展出以黔東南不同的市縣為展覽單位,呈現當地特色風情,但是布展沒有民族館那麼細緻精美。
六、麻塘革家寨
麻塘革家寨位於凱裡市城北的龍場鎮,距離凱裡市區約21公裡。革家寨居住著400多人,他們自稱「革家人」,是后羿的後人。寨中村民平時務農,閒時做蠟染、繡花衣。革寨裡的民居風格,和苗寨的吊腳樓完全不一樣,就是簡單的一到二層的木質瓦房,很多新建的房屋前,都會修出一個幾十釐米高的臺階,它們依山而建,有些則沿山而上,錯落有致的點綴在山間的農田邊。在這裡,可以欣賞到革家獨特的蘆笙舞、板凳舞、飛歌、酒歌、情歌以及革家婦女精湛的刺繡和蠟染。
革家人是一個能歌善舞勤勞古樸的部落。革家服裝很有特點,有如古代的將軍,全身上下披掛起來威風凜凜,傳說是因為古時候有位將軍夫人身著軍裝替夫上戰場,打了勝仗,後人為了紀念她,節日裡的女性都要穿上將軍服。除了服飾以外,麻塘最吸引人的,是有著鮮豔色彩與精緻圖案的革家蠟染。當地的女子從八、九歲就開始學著點花,十五六歲時已成為點蠟能手,從身上的衣裙、背帶、圍腰到家中的窗簾、被面、桌布無一不以蠟染裝點,因此來到麻塘,也就掉進了蠟染的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