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婆羅門教教義是什麼
2023-06-25 07:47:57
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教義,教義就是指宗教所信奉的和宣揚的道德思想。源遠流長的婆羅門教文化,源於古代的印度,是古老的東方宗教,為社會發展有著深淵影響。婆羅門教文化歷經了漫長的歷史改革形成今天燦爛輝煌。
婆羅門教仍以《吠陀》為最古經典,且仍屬於多神教,但是已經有了三大主神:梵天、毗溼奴、溼婆,他們分別代表了宇宙的「創造」、「護持」、「毀滅」。婆羅門教的主要教義大致如下:
1、梵天崇拜
「梵天」是婆羅門教的創世主,世界萬物、人、乃至神都是由他創造出來的。根據《摩奴法典》記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卵殼分成兩半,即創造了天和地;然後創造十個生主,再由他們創造一切。
他後來被佛教(大乘佛教)吸收為護法神,為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又為色界初禪天之王,稱「大梵天王」。一般來說,宗教哲學的超越性要求擁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作為超越性存在者的神。婆羅門教的宗教哲學的超越性層面,就集中體現在「梵天崇拜」上;後來佛教哲學的超越性層面,則集中體現在對「佛」的崇拜上。
2、四種姓
婆羅門教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四種姓」制度。四種姓為:「婆羅門」是第一種姓,是執掌宗教事務的祭司;「剎帝利」是第二種姓,是執掌軍政事務的武士;「吠舍」是第三種姓,是從事生產活動的農民和工商業者;「首陀羅」是第四種姓,是無技術的勞動者;此外還有「賤民」。
前三種姓稱「再生族」(意謂婆羅門教使他們獲得第二次生命);第四種姓稱「一生族」。各種姓是職業世襲、內部通婚的,各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生活方式和習俗。一般來說,古代社會是有等級制度的,但是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有它的特點,是直接與其宗教哲學聯繫在一起的。
3、三大綱領
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是: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
其一,吠陀天啟:婆羅門教認為,《吠陀》是由古代聖人受神的啟示而誦出、最後由廣博編集而成的,乃是神聖的知識。所以,吠陀文獻只有「再生族」才有資格閱讀,「一生族」無權問津。「天啟」原意為「聽」,引申為「神的啟示」。
人類早期經典文獻的這種神聖性,是世界上幾大文化傳統所共有的一個特徵:它們是「天啟」或「神的啟示」、而後由聖人編定的。這使我們想起中國的「群經之首」《周易》,它也是神的啟示,而其編定也是「人更三世」(經過三代聖人)。後來佛教的經典,也具有類似的神聖性。
其二,祭祀萬能:婆羅門教認為,祭祀活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祭司是人與神之間的中介,通過祭祀活動,既代表人向神獻祭,又代表神向人傳諭。祭祀活動乃是人類早期精神生活的一個基本要素,祭司充當著人與神之間的溝通者。在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中,「史巫」便是人與神之間的溝通者。後來的佛教(後期佛教),也有自己的祭祀活動及其儀軌。
其三,婆羅門至上:婆羅門教認為,婆羅門是「最勝種姓」、「人間之神」。「婆羅門」意思是「清淨」,據說是從「原人」的頭生出來的。他們是一切知識的壟斷者,《摩奴法典》規定,婆羅門有六法:學習《吠陀》,教授《吠陀》,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布施,受施。這六法的教義規定也多被後來的佛教吸收了,只是具體的內容有所不同。
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是由「梵書」確立的。梵書又稱「婆羅門書」、「淨行書」,是婆羅門教的重要典籍,約形成於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前五百年間。其主要內容有:儀軌(祭祀儀式的具體規定);釋義(對儀軌的解釋);吠檀多(即「奧義書」,是對研究吠陀的最終目的的哲學說明)。
現存梵書有十五部,例如附屬《梨俱吠陀》的《愛達羅氏梵書》、附屬《夜柔吠陀》的《百道梵書》(此書首次提出了靈魂轉世的理論很容易與佛教哲學的三世因果相混淆。佛教是否認靈魂實有的)。
4、其它諸重要觀念
靈魂不滅論:婆羅門教認為,人以及一切有生命者皆有靈魂。一般來說,這是宗教觀念的基礎之一,因為宗教的超越是以超越者這個主體的存在為前提的。這個觀念對佛教哲學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後來中國佛教的「神不滅論」。(非原始佛教)
輪迴轉世論:婆羅門教認為,軀體死後,靈魂可以轉入另外一個軀體復活。
善惡因果論:婆羅門教認為,一個靈魂轉世可有各種可能的形態:為神,或者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或者為賤民、畜牲,乃至下地獄。這一切取決於他現世的行為,尤其是奉行婆羅門教的虔誠程度。
猜你可能也喜歡:
宗教解讀:基督教是邪教嗎?
探究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誰
基督教的教義是什麼,你知道嗎?
淺析基督教起源於哪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