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穿戴式體溫計的製作方法
2023-08-06 18:13:3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穿戴式體溫計。
背景技術:
目前,在用體溫計給患者進行體溫檢測時,需將體溫計端部的水銀球夾放在患者的腋窩內10至15分鐘,在夾持體溫計過程中,為防止體溫計從腋窩內滑出,患者需要將體溫計夾緊。因此現有技術中當患者需要長時間測量腋下體溫時,固定體溫計或體溫探頭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是採用膠貼,將體溫計或體溫探頭粘在腋窩附近的皮膚上,另一種方式是採用綁帶,用柔軟的織物將體溫計或體溫探頭綁束在腋窩附近的皮膚上。
膠貼方式成本較高,存在過敏等皮膚損害的風險,並且未考慮體溫計或體溫探頭及其周圍皮膚的保溫問題,體溫測量結果相對波動大。
普通的綁帶直接將將體溫計或體溫探頭綁束在腋窩附近的皮膚上,綁紮的鬆緊度不易掌握,綁紮位置容易變化,而且其同樣未考慮體溫計或體溫探頭及其周圍皮膚的保溫,體溫測量結果相對波動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穿戴式體溫計,可以對感溫部進行有效固定,防止感溫部跌落。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穿戴式體溫計,使用其的被檢測者可以自如的進行各種動作無需始終對感溫部進行夾緊。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穿戴式體溫計,其體溫測量結果波動小。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提供一種穿戴式體溫計,包括感溫部、用於固定所述感溫部的胸帶以及肩帶,所述胸帶與所述肩帶相連接,所述感溫部固定設置在所述胸帶上。
作為所述的穿戴式體溫計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肩帶包括第一胸帶連接端以及第二胸帶連接端,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與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分別與所述胸帶連接。
作為所述的穿戴式體溫計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與所述胸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與所述胸帶可拆卸連接。
作為所述的穿戴式體溫計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通過魔術貼與所述胸帶可拆卸連接。
作為所述的穿戴式體溫計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肩帶為分體式結構,包括前肩帶以及後肩帶,所述前肩帶具有與所述胸帶連接的第一胸帶連接端,所述後肩帶具有與所述胸帶連接的第二胸帶連接端,所述前肩帶與所述後肩帶設置在所述胸帶的同一側。
作為所述的穿戴式體溫計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以及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均與所述胸帶固定連接,所述前肩帶與所述後肩帶可拆卸連接。
作為所述的穿戴式體溫計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前肩帶與所述後肩帶通過魔術貼可拆卸連接。
作為所述的穿戴式體溫計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胸帶具有與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連接的第一連接位置,以及與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連接的第二連接位置,所述感溫部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接位置與所述第二連接位置之間。
作為所述的穿戴式體溫計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感溫部包括體溫計,以及用於連接所述體溫計與所述胸帶的包裹部,所述包裹部部分包裹所述體溫計,以使所述體溫計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與被檢測者接觸。
作為所述的穿戴式體溫計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包裹部採用具有彈性的保溫材料製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通過所述胸帶以及肩帶對所述感溫部進行固定,使得感溫部可以被固定在被檢測者的腋窩位置,在檢測過程中使用者的運動不會對感溫部的位置造成影響,在長時間測量體溫時使用者可以正常活動,而不用擔心動作幅度過大造成感溫部脫落,進而造成感溫部損壞或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包裹部採用保溫材料製成,使包裹部能夠與被檢測者的腋窩形成保溫空間,對體溫計以及被檢測者腋窩周邊皮膚進行保溫,使得體溫計的檢測結果更穩定、溫度波動小、檢測更加準確快速。
附圖說明
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一所述穿戴式體溫計展開結構正示圖。
圖2為實施例一所述穿戴式體溫計展開結構後視圖。
圖3為實施例一所述穿戴式體溫計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一所述包裹部結構剖視圖(與胸帶連接)。
圖5為實施例二所述穿戴式體溫計展開結構正示圖。
圖6為實施例二所述穿戴式體溫計展開結構後視圖。
圖7為實施例二所述包裹部結構剖視圖(與胸帶連接)。
圖1-4中:
110、感溫部;111、體溫計;112、包裹部;120、胸帶;121、第一連接位置;122、第二連接位置;130、肩帶;131、第一胸帶連接端;132、第二胸帶連接端。
圖5-7中:
210、感溫部;211、體溫計;212、包裹部;220、胸帶;221、第一連接位置;222、第二連接位置;230、肩帶;231、前肩帶;232、第一胸帶連接端;233、第一肩帶連接端;234、魔術貼毛面;235、後肩帶;236、第二胸帶連接端;237、第二肩帶連接端;238、魔術貼鉤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實施例一:
如圖1~4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穿戴式體溫計,包括感溫部110、用於固定所述感溫部110的胸帶120以及肩帶130,所述胸帶120以及所述肩帶130相互連接,所述感溫部110固定設置在所述胸帶120上。
所述胸帶120為可通過魔術貼粘結呈環狀的條狀結構,通過魔術貼粘結胸帶120使其連接位置可根據被檢測者的身體情況調整,避免過緊或過松影響使用。
所述胸帶120為可以繞設在被檢測者胸腔位置的綁帶,其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固定所述感溫部110,使感溫部110緊貼在被檢測者的皮膚上,所述肩帶130為可繞設在被檢測者肩部的綁帶,其可以在豎直方向上固定所述感溫部110,通過與所述胸帶120連接對胸帶120在被檢測者胸腔上的高度位置進行固定。
通過所述胸帶120以及肩帶130對所述感溫部110進行固定,使得感溫部110可以被固定在被檢測者的腋窩位置,在檢測過程中使用者的運動不會對感溫部110的位置造成影響,在長時間測量體溫時使用者可以正常活動,而不用擔心動作幅度過大造成感溫部110脫落,進而造成感溫部110損壞或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
本實施例中,所述肩帶130包括與所述胸帶120連接的第一胸帶連接端131以及第二胸帶連接端132,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131與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132分別位於所述肩帶130的兩端。
具體的,本實施例所述的肩帶130為一根綁帶,兩端分別為第一胸帶連接端131以及第二胸帶連接端132,且兩端均與胸帶120連接,肩帶130與胸帶120之間形成能夠使被檢測者的手臂穿過的環形結構。
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131與所述胸帶120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131與所述胸帶120可拆卸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131通過縫製或熱壓等方式與所述胸帶120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132通過魔術貼與所述胸帶120可拆卸連接。
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131與所述胸帶120的連接方式並不局限於固定連接,例如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131還可以與所述胸帶120鉸接,即胸帶120與肩帶130可以繞兩者相互連接的鉸接軸轉動,從而便於在穿戴時調整位置,以及不使用時整理存放。
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132與所述胸帶120的連接方式也不局限於上述實施例所述的形式,在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通過按扣等便於拆卸的方式進行連接。
所述胸帶120具有與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131連接的第一連接位置121,以及與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132連接的第二連接位置122,所述感溫部110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接位置121與所述第二連接位置122之間。
優選的,所述感溫部110所設置的位置與所述第一連接位置121以及所述第二連接位置122之間的距離相等。
所述感溫部110包括體溫計111,以及用於連接所述體溫計111與所述胸帶120的包裹部112。所述包裹部112採用具有彈性的保溫材料製成。
包裹部112具有固定體溫計111的作用,採用彈性材料製成使得包裹部112可以發生形變,能夠適應被檢測者的動作而改變形態,可以帶動體溫計111始終與被檢測者的皮膚接觸,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體溫計111可以採用水銀體溫計或電子體溫計,體溫計111與所述包裹部112為可拆卸連接。
通過將體溫計111與包裹部112可拆卸連接,在讀取體溫計111讀書的過程中可僅將體溫計111拆下,而避免將整個穿戴式體溫計脫下,可以避免反覆多次檢測頻繁穿戴的麻煩。
實施例二:
如圖5~7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穿戴式體溫計,包括感溫部210、用於固定所述感溫部210的胸帶220以及肩帶230,所述胸帶220以及所述肩帶230相互垂直設置,所述感溫部210固定設置在所述胸帶220上。
所述胸帶220為可以繞設在被檢測者胸腔位置的綁帶,其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固定所述感溫部210,使感溫部210緊貼在被檢測者的皮膚上,所述肩帶230為可繞設在被檢測者肩部的綁帶,其可以在豎直方向上固定所述感溫部210,通過與所述胸帶220連接對胸帶220在被檢測者胸腔上的高度位置進行固定。
通過所述胸帶220以及肩帶230對所述感溫部210進行固定,使得感溫部210可以被固定在被檢測者的腋窩位置,在檢測過程中使用者的運動不會對感溫部210的位置造成影響,在長時間測量體溫時使用者可以正常活動,而不用擔心動作幅度過大造成感溫部210脫落造成損壞以及測量結果不準確。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肩帶230為分體式結構,包括前肩帶231以及後肩帶235,所述前肩帶231具有與所述胸帶220連接的第一胸帶連接端232,所述後肩帶235具有與所述胸帶220連接的第二胸帶連接端236,所述前肩帶231與所述後肩帶235設置在所述胸帶220的同一側。
所述前肩帶231與所述後肩帶235設置在所述胸帶220的同一側是指,所述前肩帶231與所述後肩帶235向同一方向延伸。具體的,所述前肩帶231具有與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232相對的第一肩帶連接端233,所述後肩帶235具有與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236相對的第二肩帶連接端237,所述第一肩帶連接端233與所述第二肩帶連接端237向同一方向延伸。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232以及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236均與所述胸帶220固定連接,所述前肩帶231與所述後肩帶235通過魔術貼可拆卸連接。
具體的,所述肩帶230具有朝向被檢測者的內表面以及與所述內表面相對的外表面,所述第一肩帶連接端233並位於所述內表面上設置有魔術貼毛面234,所述第二肩帶連接端237並位於所述外表面上設置有魔術貼鉤面238,所述前肩帶231與所述後肩帶235通過所述魔術貼毛面234以及所述魔術貼鉤面238實現可拆卸連接。
當然,魔術貼毛面234以及魔術貼鉤面238的設置位置並不局限於本實施例所述情況,例如,在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將所述魔術貼毛面234設置在所述第二肩帶連接端237上,將所述魔術貼鉤面238設置在所述第一肩帶連接端233上,並將兩者分別設置在內表面以及外表面上即可。
所述胸帶220具有與所述第一胸帶連接端232連接的第一連接位置221,以及與所述第二胸帶連接端236連接的第二連接位置222,所述感溫部210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接位置221與所述第二連接位置222之間。
優選的,所述感溫部210所設置的位置與所述第一連接位置221以及所述第二連接位置222之間的距離相等。
所述感溫部210包括體溫計211,以及用於連接所述體溫計211與所述胸帶220的包裹部212。所述包裹部212採用具有彈性的保溫材料製成。
包裹部212具有固定體溫計211的作用,採用彈性材料製成使得包裹部212可以發生形變,能夠適應被檢測者的動作而改變形態,可以帶動體溫計211始終與被檢測者的皮膚接觸,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包裹部212採用保溫材料製成能夠使包裹部212與被檢測者之間形成有效的保溫空間,減小體溫測量結果的波動。
於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第一」、「第二」僅用於在描述上加以區分,不具有特殊含義。
以上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這些具體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各種修改、等同替換、變化等等。但是,這些變換隻要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都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另外,本申請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所使用的一些術語並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僅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此外,以上多處所述的「實施例一」、「實施例二」等表示不同的實施例,當然也可以將其全部或部分結合在一個實施例中。